第122章 集团发展-《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银幕画面上一张军事大地图前,校长正围绕着会场行走。

  “我不明白”

  “为什么大家都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

  “仿佛着这中原古战场,对于我们注定了凶多吉少”

  “二十年前……”

  “中华秋海棠叶随遂归于一统”

  “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无论是人物角色的气势,奉化口音义正言辞的演讲。

  镜头下都完美的还原了出来!

  这经典的名场面,让张华百看不厌。

  “短短二十年,这里竟至一变而成为我的葬身之地了吗”

  “无论怎么讲,”

  “会战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

  “优势在我”

  总政来考察华影工作的一行人中,一位军装老人语气中充满不屑:

  “这老蒋话说的好听,最后还不是让我们打败了!”

  “这是演员演的好!”

  老书记连忙解释,像是怕老人误会。

  李老闻言,笑着宽慰道:“老陈,不用紧张,这些台词真实、生动,我们这些观众看的也过瘾!”

  “嗯!”

  军装老人笑着点头,“确实有那个味!”

  说完,随后不忘看向张华,轻声问:

  “我听说,你们查了不少资料?”

  “是的!”

  张华点头回应,随后立马解释起来:

  “不过为了让群众更好的领悟革命精神,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艺术性改编!”

  老人得到答案,没有回答继续认真看起电影。

  不清楚对方的态度,反倒让张华心里忐忑起来。

  会不会是自己在一些剧情上画蛇添足,导致电影情节真实性降低。

  引起老革命的反感?

  后世的导演不喜欢拍军事片,估计担心拍的不好被大佬惦记上。

  会要命吧!

  不一会,见到老政委和军神的几个精彩镜头,还有雪地上青年战士牺牲的情节。

  老书记不禁皱起眉,小同志的艺术添加,是不是有点……

  他们都是传统文化人,比较爱护脸面。

  不像经历过网络大爆发的张华,脸皮比较厚!

  整部电影在张华的魔改下,战役的很多内容被遗落删减。

  聚焦于重点战场上两军之间精妙的战术博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军人形象的独特魅力。

  除了“总座高见”,“小可爱”的邱疯子。

  还有校长的自信微操,保持着原汁原味。

  但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演员都很用心,每个角色的灵魂都给演绎了出来。

  美中不足的是,一些战场镜头拍的不是很精彩。

  高空中晃动的镜头,画面不是很流畅。

  明显是为了赶工,拍摄过程中没有使用滑轨、机械臂和稳定器等辅助器材,纯手摄拍出来的效果。

  ……

  泸市,上影厂拍摄出来的献礼片,迟迟没有被拍板。

  厂内部是一片阴沉,都预感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尤其是七十岁高龄的汤导,更是国内被誉为“金牌导演”的第二代名导。

  抗战、革命战争片也是他的长项,没怎么失过手。

  一把年龄还要遭受这样的打击!

  徐厂长见他有些失落,安慰道:“老汤,你不要太在意,我听说是部队的人把片子压下来了,想让八一厂的项目作为献礼片。”

  “这23号马上就到了,一部没有制作完成的片子把我们压在下面,电影质量能有多好?”

  于副厂长忍不住插起话,他心里一直对八一厂突然插手献礼片的事闷闷不乐。

  汤导自我宽慰道:“他们使用了西德的设备,画质上肯定是优于我们的。”

  作为一名资深老导演,国内电影圈子有什么动静,都会有熟人帮忙透露一些信息。

  况且剧本还是国内现在风头最劲的年轻导演,署名共同联合编写的,含金量就高了几分。

  很快,会议室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

  “老谢上次提议的对,我们厂也需要更新拍摄设备!”

  “西德的一套摄像机报价十万美元,我们厂哪出的起这笔外汇?”

  “我们的报告上面不批?”

  听的徐厂长心烦,大声呵斥:“批了我们的,其他厂还批不批?现在国内外汇紧缺,上面让我们自己想办法学八一厂。”

  八一厂通过部队渠道从港岛搞到设备,国内的电影厂都知道这种内幕信息。

  问题是港岛的片商,根本看不上国内现在的片源。

  哪怕有看上的,报价也不是很高。

  离十万美元一套的设备,更是差了一大截!

  明显是买回去不上映,偷偷卖录像带的那种。

  汤导内心有些不甘心地说道:“我来联系港岛的关系?”

  让八一厂用不公平的方式压下去,哪怕是退居幕后也会落下终生遗憾。

  尤其是看了小青年的电影,他心里不禁多了一些想法。

  想用最好的设备,拍摄一部完美的收山之作。

  徐厂长沉吟一会,“记住千万不要碰红线,损害到厂里的利益。”

  港岛左派电影公司前几年一直被打压,今年合拍《少林寺》更是要两个公司合资。

  才有资金重拍第二遍!

  他们自己用的设备都没更新,哪里还顾的上国内。

  上影厂的目标是邵氏和嘉禾这种级别的大电影公司。

  当然,还有一个获得新设备的方法,徐厂长一直没提出来。

  那就是整合进华影!

  为了保证华影集团的独立发展,上面做了很大的让步。

  留了一半的外汇收益,另一半换算成国内的钱。

  同时约定电影专项基金和税费,等一系列的政策规定。

  允许华影整合国内的其他的电影公司,但要看本身能不能打动各大电影制片厂。

  ……

  一间小办公室内,李老、部队军装老人、老书记、于厂长等人,正审视着年轻的张华。

  李老主动打破平静,语气平淡的询问:

  “小同志,老陈在总政一直为你说话,今天好好跟我们说说,你对华影发展的想法?”

  张华一听,瞬间感到头疼。

  他确实知道后世电影的发展方向。

  自己装逼提了一些建议,又抄出了一些成就。

  把他的人设,立的很高!

  可是上面希望的是华影,推动国内电影行业的整体发展啊!

  这种东西被体制限制,突破不了禁锢永远逃不出圈。

  就拿灵异片国内都不让拍,反倒是东南亚、南韩拍的有生有色。

  但自己装的逼,只能含泪继续装下去。

  张华脑海里梳理了一下思路,看了一眼老书记。

  待得到对方的点头鼓励后,

  “李老,你们的时间宝贵,我简单提一下出海收益—反哺国内—技术革新这套循环理论模型。”

  军装老人闻言,不耐烦地直接打断:

  “小同志,我们不想听你说这些虚的,你就说说你要老陈建房子,整合玩具厂干嘛?”

  张华嘴角抽搐,缓缓说道:“厂里拍电影需要钱,会有亏钱的时候,需要想办法从其他地方稳定赚钱。”

  “建房子一部分作为公房吸引人才,另一部分进行商品房销售盈利。华影还需要整合服装厂、电子厂生产周边衍生品,作为公司持续创收商品。”

  张华的目标只是想把华影打造一个多业态的集团公司,让自身腰杆子硬起来。

  这样才有资格上桌说话。

  就像前世最赚钱的影视公司迪士尼,它的影视业务只占营收16%。

  只要从其他业务挣到钱,才有底气投资拍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