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京城,“共生花”开得满城皆是。王府的花园里,玫瑰与牡丹嫁接的花朵艳压群芳;寻常百姓的院墙下,西洋月季缠着中原的蔷薇,粉白相间,引得蜂蝶满巷飞。连万国馆的石阶缝里,都冒出几株混种的太阳花,一边朝着东方的朝阳,一边映着西洋的玻璃窗,倔强又热闹。
“这花比单一的品种耐看,”晨起买菜的妇人捧着一束“共生花”,笑着对街坊说,“就像咱家里的日子,掺和着过,才有意思。”
皇太孙让人把“共生花”的花籽分装成小袋,送给京城的学堂。孩子们拿着花籽在校园里开辟了“共生角”,用小铲子挖坑,浇上从“共生水车”引来的水,盼着自己种的花能开出最特别的样子。
有个总爱打架的顽童,守着自己种的花苗寸步不离,谁碰一下就急:“这是我和西洋留学生一起换的花籽,要开出两种颜色呢!”
先生看在眼里,笑着说:“知道护着花了,就知道该怎么和同学相处了。”
“认种子大赛”成了学堂的固定活动。孩子们把家里的种子带来,有奶奶留的南瓜籽,有父亲从商道上带回来的胡椒粒,还有从万国馆拓印的种子图谱。他们凑在一起,用放大镜观察,用小手比对,叽叽喳喳争论不休。
“这是非洲的抗旱豆!”
“不对,这是中原的绿豆,我娘用它熬粥!”
“你们看图谱,抗旱豆的纹路更粗!”
皇太孙悄悄站在窗外听着,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种“三代苗”的样子,那时只知道种子要埋进土里,如今才明白,种子埋进童心,能长出比庄稼更珍贵的东西。
沈清辞的身体时好时坏,却总惦记着学堂的“共生角”。皇太孙就每天带一束新鲜的“共生花”回来,插在西洋的玻璃花瓶里,给她讲孩子们的趣事:“有个小姑娘,把番茄籽种在了玫瑰花旁边,说要让番茄长在花架上,又能看花又能吃果。”
沈清辞听着,眼里闪着光:“这孩子的想法好,比我们这些老人有想象力。天下的事,本就该这样,没有定规。”
萧煜穿着“万国树”棉袍,坐在一旁晒太阳,手里摩挲着皇太孙送来的新种子——那是极北部落用鲸油保存的耐寒麦种,据说能在雪地里发芽。“等天暖了,”他说,“把这麦种种在试验田,让它也尝尝中原的阳光。”
入夏时,学堂的“共生角”成了小花园。孩子们种的“共生花”开了,有红底白边的,有黄蕊粉瓣的,还有一朵花上同时开着玫瑰和蔷薇的,引来全校师生围观。那个曾爱打架的顽童,正小心翼翼地给花浇水,嘴里念叨:“慢点长,别着急落……”
先生把这景象画下来,送到万国馆,配文写道:“种子入童心,花开皆是春。”
皇太孙把画挂在“万国树”模型旁,看着画里孩子们的笑脸,忽然觉得,这才是“万国共生”最该有的样子——不是成年人的盟约,是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分享与期待,是看着一粒种子发芽时,眼里共同的光。
萧煜和沈清辞看到画时,正坐在廊下乘凉。沈清辞指着画里的花,轻声说:“你看,他们种出的花,比咱们绣在棉袍上的还好看。”
萧煜点头,望着远处的天际线,那里的晚霞像极了“共生花”的颜色。“咱们老了,”他说,“但这天下,正年轻着呢。”
晚风拂过,带来“共生花”的清香,也带来孩子们的笑声。万国馆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画里的小花园,照亮了试验田的新苗,也照亮了无数颗正在萌芽的童心。
皇太孙站在“万国树”下,忽然明白,他播下的从来不是种子,是希望;守护的从来不是疆土,是这些希望能自由生长的土壤。而这些孩子,终将接过他的锄头,把这“共生”的花园,种得更大,开得更艳。
        “这花比单一的品种耐看,”晨起买菜的妇人捧着一束“共生花”,笑着对街坊说,“就像咱家里的日子,掺和着过,才有意思。”
皇太孙让人把“共生花”的花籽分装成小袋,送给京城的学堂。孩子们拿着花籽在校园里开辟了“共生角”,用小铲子挖坑,浇上从“共生水车”引来的水,盼着自己种的花能开出最特别的样子。
有个总爱打架的顽童,守着自己种的花苗寸步不离,谁碰一下就急:“这是我和西洋留学生一起换的花籽,要开出两种颜色呢!”
先生看在眼里,笑着说:“知道护着花了,就知道该怎么和同学相处了。”
“认种子大赛”成了学堂的固定活动。孩子们把家里的种子带来,有奶奶留的南瓜籽,有父亲从商道上带回来的胡椒粒,还有从万国馆拓印的种子图谱。他们凑在一起,用放大镜观察,用小手比对,叽叽喳喳争论不休。
“这是非洲的抗旱豆!”
“不对,这是中原的绿豆,我娘用它熬粥!”
“你们看图谱,抗旱豆的纹路更粗!”
皇太孙悄悄站在窗外听着,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种“三代苗”的样子,那时只知道种子要埋进土里,如今才明白,种子埋进童心,能长出比庄稼更珍贵的东西。
沈清辞的身体时好时坏,却总惦记着学堂的“共生角”。皇太孙就每天带一束新鲜的“共生花”回来,插在西洋的玻璃花瓶里,给她讲孩子们的趣事:“有个小姑娘,把番茄籽种在了玫瑰花旁边,说要让番茄长在花架上,又能看花又能吃果。”
沈清辞听着,眼里闪着光:“这孩子的想法好,比我们这些老人有想象力。天下的事,本就该这样,没有定规。”
萧煜穿着“万国树”棉袍,坐在一旁晒太阳,手里摩挲着皇太孙送来的新种子——那是极北部落用鲸油保存的耐寒麦种,据说能在雪地里发芽。“等天暖了,”他说,“把这麦种种在试验田,让它也尝尝中原的阳光。”
入夏时,学堂的“共生角”成了小花园。孩子们种的“共生花”开了,有红底白边的,有黄蕊粉瓣的,还有一朵花上同时开着玫瑰和蔷薇的,引来全校师生围观。那个曾爱打架的顽童,正小心翼翼地给花浇水,嘴里念叨:“慢点长,别着急落……”
先生把这景象画下来,送到万国馆,配文写道:“种子入童心,花开皆是春。”
皇太孙把画挂在“万国树”模型旁,看着画里孩子们的笑脸,忽然觉得,这才是“万国共生”最该有的样子——不是成年人的盟约,是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分享与期待,是看着一粒种子发芽时,眼里共同的光。
萧煜和沈清辞看到画时,正坐在廊下乘凉。沈清辞指着画里的花,轻声说:“你看,他们种出的花,比咱们绣在棉袍上的还好看。”
萧煜点头,望着远处的天际线,那里的晚霞像极了“共生花”的颜色。“咱们老了,”他说,“但这天下,正年轻着呢。”
晚风拂过,带来“共生花”的清香,也带来孩子们的笑声。万国馆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画里的小花园,照亮了试验田的新苗,也照亮了无数颗正在萌芽的童心。
皇太孙站在“万国树”下,忽然明白,他播下的从来不是种子,是希望;守护的从来不是疆土,是这些希望能自由生长的土壤。而这些孩子,终将接过他的锄头,把这“共生”的花园,种得更大,开得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