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特区灯火-《重生1983:开局战神归来》

  特区夏夜的空气黏稠得能拧出水来,林烨站在铁皮厂房顶楼,望着脚下那片如星河般蔓延的灯火。远处工地上打桩机的轰鸣与近处车间里冲床的撞击声交织成特区特有的夜曲。老赵踩着吱呀作响的铁梯爬上来,汗衫紧贴着脊背,递过一罐冰镇可乐。

  "林总,塑料厂那边又来人催款了,说再不给钱明天就断料。"

  林烨灌下一口可乐,碳酸气刺得喉咙发痛。他瞥见墙角堆着的进口塑料颗粒包装袋,上面印着的日文生产日期被黑笔涂改过。这是上周陈家介绍的供应商送来的"优惠"原料,如今成了卡在喉咙的鱼刺。

  "原料还能撑几天?"

  "省着用也就三天。"老赵用袖子抹了把脸,"更麻烦的是香港那边退货,说咱们的电子表走时不准。"

  车间里,女工们还在流水线前忙碌。林烨拿起一块成品表,秒针在"12"位置轻微抖动——这是新采购的机芯质量问题。他想起三天前在香江酒楼,陈家派来的中间人拍着胸脯保证机芯是日本原装,价格却比市场低三成。

  "让质检班通宵返工。"林烨放下表,"告诉她们这个月加班费加倍。"

  深夜的办公室,电扇徒劳地搅动着热浪。账本上的数字令人心惊:现金只够发下月工资,而香港客户的尾款要等验货合格才结。窗外的霓虹灯牌闪烁不定,这是供电局在警告电费拖欠。

  转机出现在凌晨两点。林烨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1980年的特区规划图册。扉页上,父亲用红笔圈出蛇口片区的一块滩涂,旁注"未来深水港"。而如今,那里正是陈家新建的集装箱码头。

  "老赵,明天一早去蛇口。"

  "去那荒滩做什么?"

  次日清晨的蛇口,咸腥的海风裹挟着柴油味。林烨站在礁石上,望着对岸香港的轮廓线。几个穿工装的人正在滩涂上测量,看到他们过来,急忙收拾仪器离开。

  "他们在测水深。"老赵捡起遗落的卷尺,"陈家要扩建码头?"

  "不。"林烨指向测量桩上的标记,"他们在找东西。"

  回到市区,林烨直接敲开张爷的院门。老人正在榕树下沏茶,听完叙述后缓缓道:"1982年台风,有艘日本货轮在蛇口沉没,据说装的是精密仪器。"

  当夜,林烨带着潜水装备摸黑下水。在淤泥中摸索三小时后,他的脚尖触到金属异物。打捞上来的铁箱锈迹斑斑,但箱盖上的三菱标志依稀可辨。撬开箱锁,里面是浸泡在油脂中的机床图纸,日文标注显示这是七十年代的数控机床原型。

  "这是禁区技术。"秦参谋长在电话里声音严肃,"当年巴统协定明令禁止对华出口。"

  林烨立即联系特区大学机械系。老教授戴着老花镜研究图纸后兴奋不已:"虽然落后二十年,但原理相通!我们可以仿制改进!"

  改造旧厂房的工程在酷暑中展开。林烨带着工人们拆解报废设备,用打捞的机床零件组装原型机。第八天深夜,当新机床铣出第一个合格的表壳时,车间里爆发出欢呼。

  但危机接踵而至。周一清晨,工商局的人上门查封设备,称有人举报"非法改造境外禁运物资"。僵持中,张爷带着特区管委会副主任赶到。副主任查看文件后厉声道:"这是特区批准的技术创新项目,谁在阻挠改革开放?"

  风波过后,林烨在机床底座发现刻着的日文编号。查询档案得知,这台设备原属日本某军工企业,1982年神秘失踪。而该企业的创始人,正是山本一郎的大学同窗。

  "从那时起,他们就在布局。"林烨对老赵说。

  更令人心惊的是,随着新机床投产,华烨手表的精度大幅提升,香港客户主动提高报价。而曾经卡脖子的塑料厂,也突然同意赊账供货。

  "陈家收手了?"老赵疑惑。

  "不。"林烨指着报纸上的通告,"他们在竞标蛇口港扩建工程。"

  决战在特区首届招商引资洽谈会上展开。当陈立群在台上介绍"蛇口现代化深水港计划"时,林烨突然举手发问:"请问陈总,计划是否包括打捞1982年沉船?"

  全场哗然。陈立群强作镇定:"不明白你的意思。"

  "那艘装着巴统禁运物资的'日出丸'号。"林烨亮出打捞许可证,"特区已经批准我们进行考古打捞。"

  次日,蛇口海域警艇云集。当潜水员吊起第二个铁箱时,海关缉私艇鸣笛而至。箱内不是机床零件,而是印着日文"样品"字样的核反应堆部件。

  "栽赃!"陈立群在岸上怒吼。

  "是吗?"林烨打开部件内壳,露出里面微缩胶卷。放大投影显示,这是陈家与境外公司关于技术转移的密约,签署人正是陈立群。

  特区晚报刊登头版头条时,华烨厂区鞭炮齐鸣。但林烨独自站在楼顶,望着开始退潮的海面。老赵上来递给他一封信,邮戳来自日本横滨。

  信纸只有一行字:"棋局才到中盘。"落款处画着个残缺的锚形符号。

  夜色渐深,特区灯火如星河流转。林烨听见远处传来货轮汽笛声,那是即将启航的远洋货轮,装载着华烨生产的第一批精密仪器。

  新的航线,已经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