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朝堂的 “小动作”-《大唐斩邪司:穿越从仵作开始》

  斩邪司总部的晨雾还没散,沈砚刚在演武场练完 “燃木兵”,双手残留的灼热气劲还没消退。

  秦风脸上带着几分急色而来:“沈砚,出事了!杨国忠那老狐狸在朝堂上参你一本,说你搞的‘格物院’是‘异端巢穴’,还让李儒跟着起哄,要陛下严查格物院!下朝了还在御书房讨论呢!”

  沈砚擦汗的手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了然。

  自格物院开课以来,太学生们反响热烈,连工部都来请教 “蒸汽装置” 的原理,杨国忠怕是早就坐不住了。

  扔下擦汗的毛巾,语气平静:“慌什么?他要参,总得有证据。我去御书房外听听,他们能说出什么花样。”

  快马加鞭赶往皇宫,刚到御书房外,就听见里面传来李儒尖细的声音。

  “陛下!沈砚在东宫开设‘格物院’,教太学生‘蒸汽驱动’‘浮力原理’,皆是些无稽之谈!更甚者,他还让学生摆弄‘铜锅烧火’、‘木轮转动’,荒废经史,误导学子,此乃‘异端学说’,若不禁止,恐坏我大唐学风!”

  “李侍郎此言差矣!” 杨国忠紧接着开口,语气带着刻意的 “公允”,“沈侍读教太子识妖辨鬼,本是有功,但‘格物之学’终究是‘市井小技’,登不上大雅之堂。如今太学生纷纷弃经史而学‘格物’,长此以往,我大唐科举取士,恐无人再读圣贤书!臣建议,暂封格物院,令沈侍读专心教太子经史,勿再传播异端。”

  百官议论纷纷,武官队列里,程将军忍不住开口:“杨大人此言不妥!沈侍读的指南车、火焰喷射器,皆是实用之物,指南车能助军队辨方向,火焰喷射器不仅能斩妖除魔,更是战场利器,怎会是‘市井小技’?”

  “程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儒反驳道,“这些‘奇物’虽能解一时之需,却会让学子沉迷‘奇技淫巧’,荒废心性,不利于治国安邦!”

  眼尖的刘瑾发现沈砚在御书房外角落站着,伏在皇帝耳畔小声嘀咕什么。

  皇帝眼睛扫向御书房外,中气十足,“让他进来。”

  沈砚进来叩拜皇帝,躬身道:“陛下,臣沈砚,有话要说。”

  皇帝见他来了,脸色缓和了些:“沈侍读,你且说说,李侍郎和杨大人所言,是否属实?格物院当真‘误导学子’?”

  沈砚抬头,目光扫过李儒和杨国忠,语气从容:“陛下,臣不敢欺瞒。格物院教的‘格物之学’,并非‘异端学说’,而是‘实用之术’。臣请陛下和百官随臣去格物院一趟,亲眼看看‘格物之学’究竟是‘无稽之谈’,还是‘治国利器’。”

  杨国忠心里一沉,他本以为沈砚会当场辩解,没想到竟要 “现场演示”,若是真让百官看到格物院的成果,他的弹劾就成了笑话。

  可话已说出,他也无法阻拦,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臣以为不必如此麻烦,沈侍读此举,不过是想拖延时间……”

  “杨大人怕了?” 秦风突然开口,声音洪亮,“若是格物院真如你们所说‘误导学子’,为何不敢去看看?难不成,你们是怕自己说的话被戳穿?”

  武官哄笑起来,杨国忠脸色涨得通红,再与反驳……

  皇帝见状,笑着道:“好!朕就随沈侍读去格物院看看,也好让百官心服口服。”

  一行人浩浩荡荡往东宫格物院走,李儒和杨国忠跟在后面,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

  刚到格物院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太学生的讨论声。

  “这蒸汽装置要是能装在船上,以后去江南就不用靠桨划了!”

  “沈侍读教的‘浮力原理’,竟能算出船能载多少货物,太有用了!”

  沈砚推开院门,指着实验区的装置,对皇帝和百官道:“陛下,各位大人请看。这是‘蒸汽实验装置’—— 用铜锅烧水,蒸汽推动活塞,能带动木轮转动。若是将其放大,装在船上,便是‘蒸汽船’,比普通商船快三倍;装在马车上,便是‘蒸汽车’,日行千里不在话下。”

  说着,他让太学生点燃铜锅下的柴火。

  没过多久,铜锅冒出白烟,蒸汽顺着管道涌入活塞,“咔嗒” 一声,活塞带动木轮缓缓转动,连带着旁边的小水车也跟着转了起来,将水槽里的水抽得老高。

  百官看得眼睛直发亮,程将军忍不住走上前:“这玩意儿真能带动大船?若是如此,我大唐水军的速度,岂不是能远超周边小国?”

  “当然可以。” 沈砚点头,“臣已画出图纸,只需工部配合打造铜制气缸和活塞,三个月内便可造出小型蒸汽船。”

  李儒脸色难看,却仍不死心:“就算这蒸汽装置有用,可‘浮力原理’‘光的折射’,终究与治国无关,学子沉迷这些,如何能学好经史,辅佐陛下?”

  “李侍郎此言差矣。” 沈砚拿出之前教太学生做的 “浮力实验” 道具 —— 铜盆、木块、铁块、空陶罐,“陛下,各位大人,臣给大家演示‘浮力原理’如何‘辅佐治国’。”

  他将铁块放进铜盆的水里,铁块沉底;再将铁块放进空陶罐,陶罐却浮在水面。

  “大家看,同样重量的铁块,单独放会沉,放进陶罐却能浮。这原理用在造船业,便能算出船的最大载重量,避免船只因超载沉没。去年江南漕运,就有三艘粮船因超载沉没,损失了上万石粮食。若是当时船工懂‘浮力原理’,怎会有此损失?”

  他又拿起放大镜,对准阳光,在纸上聚成一个光斑:“这‘光的折射’原理,不仅能点燃纸张,还能制成‘望远镜’—— 用两片放大镜组合,能看清远处的景物。若是将其装在城墙上,敌军未到,我军便能提前发现,这难道不是‘治国利器’?”

  “当真看得远?”秦烈赤裸裸的盯着沈砚手中长筒之物。

  沈砚上手递出,“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