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皮护膝带来的温暖尚在膝头萦绕,工坊账面上却依旧清晰地记录着那笔十两官贷的负担。年利三分,虽远比印子钱温和,却也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尺,度量着工坊复苏的步伐。李青禾深知,无债一身轻,方能真正放开手脚图谋发展。偿还官贷,积储银钱,是当下重中之重。
草原商队以皮货易布,解决了工坊的现金周转,却也留下了另一个机会。那些未被制成护具的狐皮、羔羊皮等皮货,品质上乘,在本地却并非急需之物,若零散售卖,既耗时又难获善价。
李青禾将目光投向了县里的皮货行。那里聚集着专事皮料收购、鞣制、加工的匠户,他们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对好皮料的需求量大,且出价更为公道。
她亲自挑选了几张品相最好的狐皮和羔羊皮,带着张寡妇,前往县城最大的“刘记皮货行”。
皮货行的刘掌柜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神锐利,一双手粗糙却灵巧。他接过皮子,仔细检视毛色、皮质、鞣制工艺,尤其是对那几张狐皮,反复摩挲,对着光看毛针的密度与光泽。
“皮子不错。”刘掌柜终于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内行的认可,“北地来的?鞣制得也还过得去,只是火候稍欠,有些地方略硬。李娘子是想出手?”
“是。”李青禾点头,“刘掌柜是行家,请给个实价。”
刘掌柜沉吟片刻,报了一个价格。虽比零售价低,却比李青禾预想的要高些,且是一次性清货,省时省力。
李青禾心中迅速盘算:这批皮货若零卖,或许能多得一成利,但不知要耗到何时,且工坊无人擅长此道,徒耗精力。不如快刀斩乱麻,换成现银,早日还清官贷,方是正理。
“可。”她爽快应下,“就依刘掌柜。日后若再有此类皮货,还望掌柜优先收购。”
刘掌柜见她不拖泥带水,也露出几分笑意:“好说好说。李娘子是爽快人,有好皮子,尽管送来。”
交易顺利完成。沉甸甸的皮货换回了白花花的银两。加上这段时日“青州蓝布”带来的稳定收入和日常节省,李青禾盘点银钱,发现竟已足够偿还那十两官贷本息,甚至还略有盈余!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让周娘子备车,亲自前往县衙户房,将十两本金并三钱利息,一文不少地交还。
户房书吏验过银钱,核销借据,在那份盖着官印的契约上批了“本息清讫”字样,交还李青禾。
拿着那张轻飘飘却重逾千钧的清债文书,李青禾走出县衙,深冬清冷的空气吸入肺中,竟觉格外畅快。压在心口近半年的巨石,至此终于彻底搬开。工坊,真正意义上地无债一身轻了!
然而,教训犹在眼前。大火焚棉的惨痛经历让她深知,工坊若无积蓄,抗风险之力便如纸糊一般。必须尽快让银窖再次充实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她更加精打细算。每一文钱的进出都严格记账,“青州蓝布”的利润、零星皮货的售卖所得、甚至菜干鱼虾的微薄进项,皆涓滴归公。
与草原商队的贸易也愈发顺畅。巴特尔等人见识了工坊的信誉与货物的扎实,不仅定期采购蓝布,有时甚至会提前支付定金。李青禾则严格履约,甚至偶尔在布匹质量上超出对方预期,赢得了商队更深的信任。
银钱,便如此一丝一缕地重新累积起来。
那口位于旧灶台下的藏银窖,再次被悄然打开。李青禾没有忘记鼠患的教训,她让人将窖壁加固,底部铺上厚厚的石灰防潮。更重要的是,她此次不再直接将银锭铜钱放入,而是寻来厚实的油布,将银钱分成数份,层层包裹捆扎严实后,再放入陶瓮,以泥封口,最后才藏入窖中。
如此,即便再有鼠辈打洞,亦难啃噬;即便地气潮湿,亦难侵蚀。
这一日,李青禾最后一次将一包碎银放入瓮中,看着那口陶瓮被再次填满,封好窖口,掩盖痕迹。她缓缓直起身,深陷的眼窝里,不再是债务压顶时的焦灼,也不是乍见曙光时的狂喜,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坚实的平静。
窖银复满,意味的不仅是财富的回归,更是工坊抗风险能力的重建,是走向未来的底气。
张寡妇在一旁看着,忍不住小声问:“青禾妹子,这回……不会再有事了吧?”
李青禾沉默片刻,缓缓摇头:“天灾人祸,谁说得准。但只要我们手不停,心不散,窖里有银,仓里有粮,便没什么过不去的坎。”
她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历经磨难后淬炼出的沉稳力量。
塘埂方向。 寒风卷着枯草。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在院外。 浑浊的目光…… 似乎能穿透地面, 看到那口被再次填满、防护周全的银窖。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带着金属沉重质感的声音, 缓缓地吐出:
“……债——……” 声音顿了顿, 似在回顾这半年的艰辛跋涉。 “…——清——…” “…——窖——…”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财富积累与风险防范的深刻认知, 向下一点。 “…——实——!”
“债清窖实——!!!”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苍茫暮色。 工坊内, 灯火次第亮起, 织机声、染缸声依旧, 却已然踏过了—— ……最——……艰——……难——……的——……复——……苏——……之——……路——。
草原商队以皮货易布,解决了工坊的现金周转,却也留下了另一个机会。那些未被制成护具的狐皮、羔羊皮等皮货,品质上乘,在本地却并非急需之物,若零散售卖,既耗时又难获善价。
李青禾将目光投向了县里的皮货行。那里聚集着专事皮料收购、鞣制、加工的匠户,他们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对好皮料的需求量大,且出价更为公道。
她亲自挑选了几张品相最好的狐皮和羔羊皮,带着张寡妇,前往县城最大的“刘记皮货行”。
皮货行的刘掌柜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神锐利,一双手粗糙却灵巧。他接过皮子,仔细检视毛色、皮质、鞣制工艺,尤其是对那几张狐皮,反复摩挲,对着光看毛针的密度与光泽。
“皮子不错。”刘掌柜终于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内行的认可,“北地来的?鞣制得也还过得去,只是火候稍欠,有些地方略硬。李娘子是想出手?”
“是。”李青禾点头,“刘掌柜是行家,请给个实价。”
刘掌柜沉吟片刻,报了一个价格。虽比零售价低,却比李青禾预想的要高些,且是一次性清货,省时省力。
李青禾心中迅速盘算:这批皮货若零卖,或许能多得一成利,但不知要耗到何时,且工坊无人擅长此道,徒耗精力。不如快刀斩乱麻,换成现银,早日还清官贷,方是正理。
“可。”她爽快应下,“就依刘掌柜。日后若再有此类皮货,还望掌柜优先收购。”
刘掌柜见她不拖泥带水,也露出几分笑意:“好说好说。李娘子是爽快人,有好皮子,尽管送来。”
交易顺利完成。沉甸甸的皮货换回了白花花的银两。加上这段时日“青州蓝布”带来的稳定收入和日常节省,李青禾盘点银钱,发现竟已足够偿还那十两官贷本息,甚至还略有盈余!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让周娘子备车,亲自前往县衙户房,将十两本金并三钱利息,一文不少地交还。
户房书吏验过银钱,核销借据,在那份盖着官印的契约上批了“本息清讫”字样,交还李青禾。
拿着那张轻飘飘却重逾千钧的清债文书,李青禾走出县衙,深冬清冷的空气吸入肺中,竟觉格外畅快。压在心口近半年的巨石,至此终于彻底搬开。工坊,真正意义上地无债一身轻了!
然而,教训犹在眼前。大火焚棉的惨痛经历让她深知,工坊若无积蓄,抗风险之力便如纸糊一般。必须尽快让银窖再次充实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她更加精打细算。每一文钱的进出都严格记账,“青州蓝布”的利润、零星皮货的售卖所得、甚至菜干鱼虾的微薄进项,皆涓滴归公。
与草原商队的贸易也愈发顺畅。巴特尔等人见识了工坊的信誉与货物的扎实,不仅定期采购蓝布,有时甚至会提前支付定金。李青禾则严格履约,甚至偶尔在布匹质量上超出对方预期,赢得了商队更深的信任。
银钱,便如此一丝一缕地重新累积起来。
那口位于旧灶台下的藏银窖,再次被悄然打开。李青禾没有忘记鼠患的教训,她让人将窖壁加固,底部铺上厚厚的石灰防潮。更重要的是,她此次不再直接将银锭铜钱放入,而是寻来厚实的油布,将银钱分成数份,层层包裹捆扎严实后,再放入陶瓮,以泥封口,最后才藏入窖中。
如此,即便再有鼠辈打洞,亦难啃噬;即便地气潮湿,亦难侵蚀。
这一日,李青禾最后一次将一包碎银放入瓮中,看着那口陶瓮被再次填满,封好窖口,掩盖痕迹。她缓缓直起身,深陷的眼窝里,不再是债务压顶时的焦灼,也不是乍见曙光时的狂喜,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坚实的平静。
窖银复满,意味的不仅是财富的回归,更是工坊抗风险能力的重建,是走向未来的底气。
张寡妇在一旁看着,忍不住小声问:“青禾妹子,这回……不会再有事了吧?”
李青禾沉默片刻,缓缓摇头:“天灾人祸,谁说得准。但只要我们手不停,心不散,窖里有银,仓里有粮,便没什么过不去的坎。”
她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历经磨难后淬炼出的沉稳力量。
塘埂方向。 寒风卷着枯草。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在院外。 浑浊的目光…… 似乎能穿透地面, 看到那口被再次填满、防护周全的银窖。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带着金属沉重质感的声音, 缓缓地吐出:
“……债——……” 声音顿了顿, 似在回顾这半年的艰辛跋涉。 “…——清——…” “…——窖——…”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财富积累与风险防范的深刻认知, 向下一点。 “…——实——!”
“债清窖实——!!!”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苍茫暮色。 工坊内, 灯火次第亮起, 织机声、染缸声依旧, 却已然踏过了—— ……最——……艰——……难——……的——……复——……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