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河滩地,风像浸了冰水的鞭子,抽得人骨头缝都发疼。新窑早已熄火,青灰的墙面沉默地对抗着严寒。鱼塘结了厚厚的冰壳,死白一片。棉田只剩枯黑的残梗,在风中瑟瑟发抖。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片萧瑟的灰白,和一种被严寒凝固的死寂。
然而,在李青禾那间最大的、原本用来堆放杂物的土坯窑洞里,却透出一点微弱而执拗的光。那是油灯的光晕,从糊了厚厚草泥仍漏风的门窗缝隙里挤出来,在漆黑的夜幕下,如同挣扎跳动的心脏。
窑洞内,空气混浊,却奇异地带了点人气的暖意。中央空地,挖了个浅坑,架着几根粗柴,燃着一簇小小的、噼啪作响的篝火,既是取暖,也是照明。火光跳跃,将围坐在四周的那些枯槁身影投在凹凸不平的窑壁上,拉扯得如同皮影戏里的鬼魅。
李青禾枯槁的身影坐在最里面,背靠着冰冷的窑壁。溃烂的右手腕裹着厚厚的破布,搁在膝上,左手则捏着一根烧剩下的、一头焦黑的……硬——炭——条——!!!
她的面前,用一块相对平整的青石板充当“案几”,石板上,零星散落着几块更小的、磨得略平的薄石片——那是给“学生”们的“纸”。
“学生”是谁? 是那几个拖着鼻涕、冻得脸蛋发紫、此刻正因能挤在火堆边而兴奋地互相挤眉弄眼、窃窃私语的……幼——童——! 是张寡妇、周娘子那几个手里虽然拿着石片,眼睛却不住瞟向窑外、惦记着猪崽是否喂了、柴火是否够烧的……妇——人——! 甚至还有佝偻着腰、蹲在角落、吧嗒着旱烟、目光浑浊不知在想些什么的……老——赵——!!!
这就是李青禾的“识字班”。简陋得可笑,荒唐得可怜。在这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寒冬,在这群被生活压弯了脊梁的穷苦人中间,认字?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李青禾枯槁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深陷的眼窝里沉淀着一层比窑壁更厚的沉寂,只有偶尔跳动的火光映亮她眼底深处那一点不肯熄灭的……执——念——。
她想起小树塞给她的那本《农政全书》,想起县衙冰冷厚重的公文,想起粮贩算计斤两时飞快翻动的嘴皮和算盘,想起绣坊掌柜审视纱线时那精准挑剔的目光……
不认字,便是睁眼瞎。便是砧板上的肉,任人盘剥算计。她吃够了这亏,不能再吃下去,也不能让身边这些人,永远吃下去。
“今夜里,”李青禾嘶哑的声音打破了窑洞里的嗡嗡声,如同钝刀刮过冻土,并不响亮,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学三个字。”
所有的目光,茫然的、好奇的、不耐烦的,都瞬间集中到了她手中的炭条上。
她不再说话。枯槁的左手极其缓慢地、却又无比稳定地……握——紧——了——……那——根——……炭——条——……将——……焦——黑——的——……那——一——头——……对——准——了——……光——滑——的——……青——石——板——面——!!!
然后。 用力! 炭条与石板摩擦,发出极其刺耳的“吱嘎”声!如同夜枭的啼叫,刮得人耳膜生疼。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 极其笨拙!极其用力!甚至……带——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恨——意——!!! 仿佛……要——……将——……这——……字——……连——同——……它——……所——……代——表——的——……所——有——……艰——难——……与——……不——公——……一——并——……刻——进——……这——……坚——硬——的——……石——头——里——!!!
黑色的炭粉簌簌落下。 石板上,逐渐显现出一个……歪——歪——扭——扭——……却——……棱——角——……分——明——的——……大——字——!!!
粟——!!!
“这念,‘粟’。”李青禾的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干涩得像磨砂,“咱地里种的,活命的粮食。”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那个黑乎乎的字,似乎想把它和锅里稀薄的粥饭联系起来。张寡妇下意识地摸了摸空瘪的肚子。
炭条再次移动。 “吱嘎——” 又一个字,在“粟”的旁边,被极其艰难地“刻”了出来。
棉——!!!
“这念,‘棉’。”李青禾的声音里似乎有了一丝极细微的波动,像是冰层下的暗流,“身上衣,御寒的。纺车纺的,就是它。”
周娘子低头看了看自己破旧棉袄里探出的发黑的棉絮,眼神复杂。
炭条第三次落下。 这一次,更加用力,动作甚至有些……迟——滞——! 仿佛每写一笔,都在消耗她巨大的心力。
豆——!!!
“这念,‘豆’。”李青禾的声音愈发嘶哑,却透出一股沉重的力量,“田埂套种的,肥田的,也能果腹。棉田里长出来的金豆子。”
老赵浑浊的眼睛盯着那个“豆”字,旱烟忘了吸,仿佛看到了秋日里那金黄的豆山。
三个字。粟、棉、豆。 便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全部的指望,也是全部的苦难根源。
“跟我念。”李青禾抬起头,深陷的眼窝扫过众人,“粟。” “粟……”几声稀稀拉拉、含混不清的跟读,主要是几个孩子的声音,带着嬉闹的腔调。 “棉。” “棉……” “豆。” “豆……”
跟读声参差不齐,如同寒风中抖索的枯叶。一个顽皮的男娃甚至用手中的小石片去抠挖青石板上的炭迹,发出“刺啦”的噪音,引得旁边几个孩子哧哧偷笑。
张寡妇正努力地盯着那个“棉”字,试图用手指在膝盖上比划,被这笑声打断,一股无名火猛地窜起!她猛地扭头,枯黄的脸瞬间绷紧,扬起手作势要打,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被触犯了某种神圣事物的恼怒,尖利地呵斥道:
“作死啊!小兔崽子们!闭——嘴——!!!先生——教——字——呢——!!!”
“先生教字呢——!!!”
这一声呵斥,如同炸雷,猛地劈散了窑洞里那点散漫嬉闹的气氛!所有的笑声戛然而止!孩子们被吓得猛地缩起脖子,瞪大了惊恐的眼睛,不知所措地看着突然发怒的张寡妇,又偷偷瞟向坐在那里的李青禾。
先生? 她吗? 这个枯槁如鬼、双手溃烂、和他们一样在土里刨食的李青禾?是……先生?
窑洞里陷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寂静。只有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和粗重的呼吸声。那跳动的火光,将“粟”“棉”“豆”三个炭黑的大字映照得忽明忽暗,仿佛拥有了某种沉重而神秘的力量。
李青禾枯槁的身体极其轻微地震颤了一下。深陷的眼窝里,那片沉寂的冰面似乎被这声突如其来的“先生”和这死寂的氛围凿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痕。有一种极其陌生、极其酸涩的热流,猛地冲撞着她的喉头。
她极其艰难地压下那点异样,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再次握紧了手中的炭条,用那嘶哑干涩、却不容置疑的声音,重复道:
“再念。” “粟。” 这一次,跟读的声音明显整齐了许多,也响亮了许多,带着一种懵懂的敬畏。 “棉。” “豆。”
声音在窑洞里回荡,撞击着冰冷的土壁。窗外的寒风呼啸得更猛了,却仿佛被这微弱而执拗的诵念声,暂时挡在了外面。
这一夜,土窑里的烛光,亮得很晚,很晚。
塘埂方向。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在呼啸的寒风中,默然凝视着那孔透出微弱光晕和断续诵念声的土窑。 浑浊的眼睛里…… 映着那一点……摇——摇——欲——坠——……却——……顽——强——……不——熄——的……光——亮——。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嘶哑、干涩、几乎被风声吞没的声音…… 轻轻地…… 融入了无边的黑夜:
“……光——……” 声音顿了顿,仿佛在确认那光的温度。 “……亮——……” 再移向那片沉寂的、孕育着“粟”“棉”“豆”的冻土。 “……字——……” 下颌极其轻微地、却带着某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向下一——点! “……踏——实——!”
“光亮字踏实——!!!”
声音落下。 沈明远的身影久久未动。 唯有那土窑窗口的微光。 与天上冰冷的星子。 遥——相——……对——望——。
然而,在李青禾那间最大的、原本用来堆放杂物的土坯窑洞里,却透出一点微弱而执拗的光。那是油灯的光晕,从糊了厚厚草泥仍漏风的门窗缝隙里挤出来,在漆黑的夜幕下,如同挣扎跳动的心脏。
窑洞内,空气混浊,却奇异地带了点人气的暖意。中央空地,挖了个浅坑,架着几根粗柴,燃着一簇小小的、噼啪作响的篝火,既是取暖,也是照明。火光跳跃,将围坐在四周的那些枯槁身影投在凹凸不平的窑壁上,拉扯得如同皮影戏里的鬼魅。
李青禾枯槁的身影坐在最里面,背靠着冰冷的窑壁。溃烂的右手腕裹着厚厚的破布,搁在膝上,左手则捏着一根烧剩下的、一头焦黑的……硬——炭——条——!!!
她的面前,用一块相对平整的青石板充当“案几”,石板上,零星散落着几块更小的、磨得略平的薄石片——那是给“学生”们的“纸”。
“学生”是谁? 是那几个拖着鼻涕、冻得脸蛋发紫、此刻正因能挤在火堆边而兴奋地互相挤眉弄眼、窃窃私语的……幼——童——! 是张寡妇、周娘子那几个手里虽然拿着石片,眼睛却不住瞟向窑外、惦记着猪崽是否喂了、柴火是否够烧的……妇——人——! 甚至还有佝偻着腰、蹲在角落、吧嗒着旱烟、目光浑浊不知在想些什么的……老——赵——!!!
这就是李青禾的“识字班”。简陋得可笑,荒唐得可怜。在这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寒冬,在这群被生活压弯了脊梁的穷苦人中间,认字?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李青禾枯槁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深陷的眼窝里沉淀着一层比窑壁更厚的沉寂,只有偶尔跳动的火光映亮她眼底深处那一点不肯熄灭的……执——念——。
她想起小树塞给她的那本《农政全书》,想起县衙冰冷厚重的公文,想起粮贩算计斤两时飞快翻动的嘴皮和算盘,想起绣坊掌柜审视纱线时那精准挑剔的目光……
不认字,便是睁眼瞎。便是砧板上的肉,任人盘剥算计。她吃够了这亏,不能再吃下去,也不能让身边这些人,永远吃下去。
“今夜里,”李青禾嘶哑的声音打破了窑洞里的嗡嗡声,如同钝刀刮过冻土,并不响亮,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学三个字。”
所有的目光,茫然的、好奇的、不耐烦的,都瞬间集中到了她手中的炭条上。
她不再说话。枯槁的左手极其缓慢地、却又无比稳定地……握——紧——了——……那——根——……炭——条——……将——……焦——黑——的——……那——一——头——……对——准——了——……光——滑——的——……青——石——板——面——!!!
然后。 用力! 炭条与石板摩擦,发出极其刺耳的“吱嘎”声!如同夜枭的啼叫,刮得人耳膜生疼。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 极其笨拙!极其用力!甚至……带——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恨——意——!!! 仿佛……要——……将——……这——……字——……连——同——……它——……所——……代——表——的——……所——有——……艰——难——……与——……不——公——……一——并——……刻——进——……这——……坚——硬——的——……石——头——里——!!!
黑色的炭粉簌簌落下。 石板上,逐渐显现出一个……歪——歪——扭——扭——……却——……棱——角——……分——明——的——……大——字——!!!
粟——!!!
“这念,‘粟’。”李青禾的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干涩得像磨砂,“咱地里种的,活命的粮食。”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那个黑乎乎的字,似乎想把它和锅里稀薄的粥饭联系起来。张寡妇下意识地摸了摸空瘪的肚子。
炭条再次移动。 “吱嘎——” 又一个字,在“粟”的旁边,被极其艰难地“刻”了出来。
棉——!!!
“这念,‘棉’。”李青禾的声音里似乎有了一丝极细微的波动,像是冰层下的暗流,“身上衣,御寒的。纺车纺的,就是它。”
周娘子低头看了看自己破旧棉袄里探出的发黑的棉絮,眼神复杂。
炭条第三次落下。 这一次,更加用力,动作甚至有些……迟——滞——! 仿佛每写一笔,都在消耗她巨大的心力。
豆——!!!
“这念,‘豆’。”李青禾的声音愈发嘶哑,却透出一股沉重的力量,“田埂套种的,肥田的,也能果腹。棉田里长出来的金豆子。”
老赵浑浊的眼睛盯着那个“豆”字,旱烟忘了吸,仿佛看到了秋日里那金黄的豆山。
三个字。粟、棉、豆。 便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全部的指望,也是全部的苦难根源。
“跟我念。”李青禾抬起头,深陷的眼窝扫过众人,“粟。” “粟……”几声稀稀拉拉、含混不清的跟读,主要是几个孩子的声音,带着嬉闹的腔调。 “棉。” “棉……” “豆。” “豆……”
跟读声参差不齐,如同寒风中抖索的枯叶。一个顽皮的男娃甚至用手中的小石片去抠挖青石板上的炭迹,发出“刺啦”的噪音,引得旁边几个孩子哧哧偷笑。
张寡妇正努力地盯着那个“棉”字,试图用手指在膝盖上比划,被这笑声打断,一股无名火猛地窜起!她猛地扭头,枯黄的脸瞬间绷紧,扬起手作势要打,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被触犯了某种神圣事物的恼怒,尖利地呵斥道:
“作死啊!小兔崽子们!闭——嘴——!!!先生——教——字——呢——!!!”
“先生教字呢——!!!”
这一声呵斥,如同炸雷,猛地劈散了窑洞里那点散漫嬉闹的气氛!所有的笑声戛然而止!孩子们被吓得猛地缩起脖子,瞪大了惊恐的眼睛,不知所措地看着突然发怒的张寡妇,又偷偷瞟向坐在那里的李青禾。
先生? 她吗? 这个枯槁如鬼、双手溃烂、和他们一样在土里刨食的李青禾?是……先生?
窑洞里陷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寂静。只有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和粗重的呼吸声。那跳动的火光,将“粟”“棉”“豆”三个炭黑的大字映照得忽明忽暗,仿佛拥有了某种沉重而神秘的力量。
李青禾枯槁的身体极其轻微地震颤了一下。深陷的眼窝里,那片沉寂的冰面似乎被这声突如其来的“先生”和这死寂的氛围凿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痕。有一种极其陌生、极其酸涩的热流,猛地冲撞着她的喉头。
她极其艰难地压下那点异样,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再次握紧了手中的炭条,用那嘶哑干涩、却不容置疑的声音,重复道:
“再念。” “粟。” 这一次,跟读的声音明显整齐了许多,也响亮了许多,带着一种懵懂的敬畏。 “棉。” “豆。”
声音在窑洞里回荡,撞击着冰冷的土壁。窗外的寒风呼啸得更猛了,却仿佛被这微弱而执拗的诵念声,暂时挡在了外面。
这一夜,土窑里的烛光,亮得很晚,很晚。
塘埂方向。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在呼啸的寒风中,默然凝视着那孔透出微弱光晕和断续诵念声的土窑。 浑浊的眼睛里…… 映着那一点……摇——摇——欲——坠——……却——……顽——强——……不——熄——的……光——亮——。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嘶哑、干涩、几乎被风声吞没的声音…… 轻轻地…… 融入了无边的黑夜:
“……光——……” 声音顿了顿,仿佛在确认那光的温度。 “……亮——……” 再移向那片沉寂的、孕育着“粟”“棉”“豆”的冻土。 “……字——……” 下颌极其轻微地、却带着某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向下一——点! “……踏——实——!”
“光亮字踏实——!!!”
声音落下。 沈明远的身影久久未动。 唯有那土窑窗口的微光。 与天上冰冷的星子。 遥——相——……对——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