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风靡-《蔚蓝的心事》

  芳杏摸着云妮的脸,温柔的笑,“我们妮儿本来就长得好,是你衬得衣服更好。”

  桂叶打趣云妮,“云妮啊,你先别防着你七婶婶和三姑姑,你先防着你四姑姑和五姑姑吧,小心她俩截你的胡。”

  云妮傲娇的说,“我才不怕四姑姑和五姑姑呢,她俩现在还穿不上,我走的时候,小婶儿肯定得让我带上七婶婶和三姑姑的,我到时候,先去单位亮个相,晚两天再去送给她们,就打这个时间差。”

  素欣笑骂她,“你个精豆子。”

  芳杏顾不得跟他们多说,拍拍云妮的胳膊,拉着云妮笑着走了。她得跟车去娘家,告诉妈妈和嫂子怎么用机器,顺便让她们看看云妮的衣服效果。

  建福和建坤也跟着去了,好帮着卸货。

  吴江就开车拉着他们,给货车引路。

  丽霞一听要回家,拉着弟弟躲在屋里不出来,她想在姑姑家混到开学。

  芳杏也不管她,有蔚蓝在,出不了幺蛾子。

  果然,新型高温熨烫机和男式女式的新西装造型,极度的惊艳了大家。

  男人们只管卸货,芳杏拉着姥姥和嫂子讲精要。

  姥姥是行家,一听就明白,按照开林和瑞竹的尺寸,当场就裁出来新衣。

  芳杏看着没问题了,一行人才回了新河村。

  桂叶和素欣刚学了新手艺,兴奋的要命,吃着饭都在回味。

  蔚佑之一直笑呵呵的看着她们。

  芳杏让吴江捎信给春花,让在县城的人都抽时间回来一趟,给桂叶和素欣练手,做新衣。

  没在县城的,她挨个打电话重新要了尺寸。

  吴江嘚瑟的给他爹妈打电话要尺寸,顺带显摆他是第一个穿上新西装的。

  文芷兰没给她儿子一口好气,威胁吴江,“你少得瑟,别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你信不信下一次,我一句话就能让芳杏把你排最后?”

  吴江哪敢不信,灰溜溜的闭嘴了。

  芳杏承诺大家,争取在厂子开业之前,老蔚家的人,人手一套新衣。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得先让蔚家模特队行动起来。

  正月十六这天,吴江开车载着芳杏和云妮,拿着资料去了县工商局,先办理营业执照。然后去了商标局,办理商标注册,最后去了税务局,办了税务登记证。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阳春县第一家私营企业。

  证件齐全,阳春制衣厂有了合法手续。

  芳杏还听从云妮的建议,三个人带有目的得好好打扮了一番。

  吴江外穿青色呢子长款大衣,里面是一身笔挺的灰色西装。

  芳杏穿的是一款,收腰的,平驳领的,黑白格子长款大衣,脖子上搭了一块红围巾,黑色笔直的毛呢裤,黑色的系带皮鞋。

  云妮外面是墨绿色收腰大衣,配着粉白的盘扣,里面是白灰色的西装。

  吴江和云妮还比较小心机,穿着大衣进门,办业务的时候,脱了大衣露出西装。

  三个人走到哪里,都能靓瞎了众人的眼。

  三个人也落落大方,办着业务,有人问衣服哪来的?

  回答就是自己做的,还礼貌的给人留下电话和地址,想做的可以定制。

  以至于,办完执照刚到家,预约电话就到了。

  芳杏选了三月十六开业。

  她想给几个嫂子留出足够的时间练手艺。

  云妮正月十八走的时候,多了三个大旅行包,大人孩子的冬春新款衣服,每人一套。

  吴家夫妻单独一个大包,吴震达一件新式大衣,一套西装;文芷兰一件新式大衣,一套西装,外加一件春秋穿的风衣。

  吴江和春花送云妮去省城坐的车,顺便把春英家的新衣服捎过去。

  吴家夫妻收到芳杏的新衣,第二天就穿上出去串门了。

  姥姥跟着芳杏的路子走,招募村里心灵手巧的大姑娘和小媳妇来上工,在开业前培训她们,实行流水线作业。

  正月底的时候,芳杏算了一下四面八方的订单,觉着布料,纽扣啥的都不够了,打电话给文芷兰,文芷兰接到电话,一分钟都没耽误,请李经理赶紧安排。

  来送货的还是上次的两个师傅,这回两人有备而来,备足资金回收农产品和海货带走,又是一番皆大欢喜。

  等到三月十六开业的时候,第一波大衣和西装的订单早就完成了,剩下风衣的订单,还有个尾声,芳杏已经组织大家开始做夏衣了。

  开业的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新河村的秧歌队在仁之大爷的带领下,舞的那叫一个热闹非凡。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围在制衣厂门口,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期待。

  芳杏穿着一身新设计的春款红色裙装,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地站在门口接受秧歌队的恭贺礼仪。

  吴江拿着妈妈送给他的相机,不停的给他熠熠生辉的小蜗牛拍照。

  拍她的笑靥如花,拍她的意气风发,拍她的绝代风华。

  芳杏听从覃丹的建议,除了桂叶和素欣,其他人都发计件工资,不固定,实行多劳多得制度。

  大家从二月份正式加工订单。

  三月一号,芳杏结算上月的工资。

  仁之大爷喜极而泣,他家八口人都跟着芳杏干,一个月下来,平均一个人将近二百块钱,家里不仅没了欠债,还有了小两千的存款。

  仁之大爷不再要儿子们钱,让他们各自存好,好攒钱盖新房子。

  这么多年,他们一大家子一直住在一起,没办法,家里负债累累,根本盖不起新房子。四间老房子,挤了十七口人。

  芳杏开了工厂,家里住的才宽绰了一点。因为厂子的工作地点比较分散,晚上需要分三拨人看门。芳杏让他们四家晚上轮流值班守夜。

  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他们的人对于芳杏来说相当可靠,让他们看门,她放一百个心。

  爱军他们呢,不用再跟孩子们挤在一个炕上,夫妻恩爱都格外方便许多。

  仁之大爷家的孩子心齐,老人不要他们的钱,他们主动的一家每月给仁之大爷十块钱,嘱咐老人家不用攒着,就留着他买零嘴吃。

  仁之大爷跟蔚佑之和西井老奶感叹,“诶,临老了,快入土的人了,享上清福了,这都是托芳杏的福啊!”

  蔚佑之骄傲的笑笑,“你也算老来得福,咱都好好的,健健康康的,别给孩子们拖后腿,福气还在后头呢!”

  西井老奶也满足的叹气,可不是咋地,她一个孤老婆子,也跟着芳杏沾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

  蔚蓝成了妈妈的小会计。

  她从小跟着爷爷蔚佑之打算盘,她喜欢听算盘珠一起相互碰撞那叮叮当当的声音。

  蔚佑之是打算盘高手,见宝贝孙女爱学倾囊相授。

  所以,蔚蓝的算盘打得相当好,厉害到可以左右开弓。

  厂子订单一多,有些账芳杏和素欣两个人也扒拉不过来,算费用,算人工,算成本,算税收,算盈余,她们俩算的头昏脑胀。

  蔚佑之和蔚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祖孙俩,一人拿着几摞单子,噼里啪啦的,一阵功夫,算的清清楚楚。

  这真是算盘一响,黄金万两。

  第一批订单完成,祖孙俩算盘一扒拉,去除建厂的各项费用和开支,以及工人们的工资和姥姥那边的盈利,芳杏净赚六万八千三百七十八块钱。

  开门红啊!

  桂叶和素欣更是欢欣鼓舞,芳杏给她俩开一个月四百的工资。一开始她俩不敢要,太多了。

  芳杏胸有成竹的说,“嫂子,不多。我们这才刚开始,等以后发展好了,我还要给你们涨呢。咱们会越来越好的,咱得有信心才行。”

  等看到结余,妯娌俩个捂着嘴笑,芳杏果然没骗她们。

  开业的第二天,蔚家的其他人陆陆续续收到了或多或少的提成款。

  覃丹拿着三千块钱的汇款单,笑得咯咯的,“诶呦,杏儿啊,我这可真是投了谷糠换来小米,真划算呐。刘总啊,你放心哈,小覃还会继续努力的,争取下一次超越云妮,追赶文老师。”

  芳杏就俏皮的笑,“丹姐,你是得努力,三姐的提成都跟你一样呢。”

  文芷兰更是像没见过钱似的,大惊小怪的给芳杏打电话,“诶呀,芳杏啊,你说我咋这么能干呢?一个月就挣了这么老些?你可真是文姨的财神爷,我下个月加倍努力,争取再打个漂亮仗哈。”

  芳杏对着文芷兰就温婉起来,“文姨,是您成就我才对,我可得好好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呢。还有啊,文姨,我给您新做了一件旗袍,一条长裙,还有一件马甲,估计快到了,你收到以后,别忘了告诉我效果咋样啊!”

  “呵呵呵,好呀,杏儿,文姨知道了,不说感谢了,你加油干,文姨祝你早日来京城开公司呀!”

  文芷兰畅快的跟芳杏说着。

  吴江就惨了,从芳杏开始培训员工开始,他就再也没沾到芳杏的边儿。

  家里全是人来人往的,走道都碰腿,还增加了两家常住人口,建福和建坤两家,尤其是桂叶和素欣,时刻都在围着芳杏转悠,他一点机会也没有。

  素欣也想过来了,干脆不上班了,让她娘家妹妹去替她上班,把每月的工资都给妹妹,她就保留个职位,等着办退休就行。

  建福和建坤更是美的冒泡,当家做主的人手头宽裕了,他兄弟俩的日子也不那么紧巴了,每月多了十块钱的零花,这可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啊!

  芳杏设计的服装,一阵风一样,瞬间风靡了阳春县。

  吴江发现了这个问题,跟芳杏讨论,是不是把衣服分成档次制作。

  比如,京城的订单,一些制作工艺费事,高端的衣服,是不是可以实行高价预订,一次就做几件,适合小范围的人群穿着就好,不要满大街都是。

  一些适合上班的各类人群穿的衣服,不要定制给高端人群。

  还可以用结实耐用的布料,做成价格便宜一点的衣服,给做力气活的人穿。

  这样高中低档都有,不至于满大街的人都穿成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在能力范围内,一般人都不会选择跟别人同样的服装。

  芳杏听了若有所思,连夜执笔,设计不同层次的衣服。

  大家都睡了,她还在熬夜。

  吴江也不敢打扰她,照例端了一杯牛奶给她放在桌上。

  然后,拿个小板凳放在门口,他眼巴巴的坐着陪她。

  等芳杏终于放下笔,端着牛奶开始喝了,才抬眼到处找人。

  她看见了小可怜一样的吴江哥哥。

  芳杏心里愧疚极了,她知道这近两个月的时间,忽视她的江子哥哥了。

  她放下牛奶,想过去抱抱他。

  吴江哪用芳杏过来啊,在芳杏看到他的时候,他早就站起身奔着她过去了。

  两个人如饥似渴的亲吻了好一阵,难舍难分。

  最后到底是吴江心疼他的小蜗牛,日以继夜的劳累,狠狠心把小蜗牛赶回去睡觉。

  小蜗牛带着不舍,主动亲了江子哥哥一口,回到屋里倒头就睡。

  阳春制衣厂的业绩在蒸蒸日上。

  到十月份的时候,员工达到了二十多个人。

  芳杏顾念乡情,招募员工先紧着本村的人,她跟支书说的很明白,凡是村里人想来工作的,都可以。但是,必须得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才录用。

  支书点头,这是应该的,谁家的工厂也不能养废人。

  于是,支书专门在村里的大喇叭里,讲了阳春制衣厂的招工要求,希望大家伙想去的,认真参加培训,因为芳杏厂长说了,同样资格的,先录取本村人。

  乡亲们很兴奋,一些达到基本条件的,踊跃报名参加培训。

  最后经过桂叶和素欣的筛选,录用了十个人。

  这是正式员工。

  芳杏另外又挑选了一批编外人员,她把锁扣眼,扦裤脚,钉扣子的活,承包给村里干活仔细的人,按件计费。

  这样一来,村里其他适龄的家庭妇女们,基本上都能跟着制衣厂赚点钱养家。

  有的能干的,最多一个月挣了一百块。

  新河村的老百姓的生活,因为阳春制衣厂的成立,眼见着好起来。

  一些外村的姑娘,都愿意嫁到新河村来,外村的小伙子也愿意娶新河村的姑娘。

  因为芳杏承诺,出嫁的姑娘,永远是新河村的人。

  一时间,新河村未婚的姑娘小伙儿,成了十里八村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