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回村里,无题-《四十岁,正是躺着挣钱的年龄》

  出发的时候,曹昆还带走了赵仁学家一袋苦荠菜。

  阿姨说了,看他爱吃,这点先带回去,下次让赵仁学再捎。

  路虽不是柏油路,但拓宽平整过,车子跑得顺当。

  第一站是六叔家,在别村口大路边开了个小卖部。

  车子刚停稳,屋里就有人探头张望。

  曹昆下车,自己拎了东西朝小卖部走去。

  刚走近,屋里呼啦啦迎出来好几个妇女,显然是刚才探头的人通风报信了。

  曹昆离着还有好几米远,就听见喊声:

  “大饺?”

  好吧,听老妈说,曹昆这小名原本叫平安,弟弟曹华叫平顺啥的,不知怎地,兄弟俩就成了“饺子”

  ——哥哥大饺,弟弟尕饺。

  幸亏妹妹年纪小得多,不然真不知成啥“饺”了。

  “额六爸没在吗?”

  曹昆认出是六婶在喊。

  “他可能跟你爸玩牌去了。”

  六婶应道。

  旁边几个妇女也打量着曹昆,七嘴八舌地确认:

  “是曹家里的大饺吧?”

  地方小,沟头喊声“吃饭”,沟尾听得真真儿的,曹昆认得她们,但不算熟络。

  一听六叔不在,曹昆赶紧把手里的东西递过去:

  “那我就不进去了,六婶。”

  “急啥!进屋喝口水啊,待会再走!”

  六婶热情地挽留。

  “不了不了,六婶,先走了!”

  曹昆嘴上客气着,脚下像抹了油,赶紧走人。

  生怕被逮住盘问“啥时候结婚?”“在哪儿上班?”“一个月挣多少钱?”

  ——混得不好,答着尴尬;混得还行,答了更尴尬,仿佛炫耀似的。

  “你这走亲戚,看着都像受刑。”

  回到车上,赵仁学忍不住调侃。

  “所以我不爱来啊!”

  曹昆叹口气,

  “问东问西,躲都没法躲。”

  过了六叔家,在村口小卖部碰到几个乡亲,蹲坝沿上聊天了

  (曹昆老家村口有一个90年代筑的拦河坝,现在浅浅的一点水,还被水草给填满了,黑绿黑绿那种,以前饮牲口之类的,现在各家都接了自来水,牲口也少了,再加上天不怎么下雨,这坝就算是差不多废了),

  跟平摇下车窗寒暄几句,曹昆没下车,催赵仁学直接开往二堂哥家

  ——他大伯母那儿。

  同样的流程又走了一遍。

  这次时间稍长,硬着头皮和大伯母、二堂嫂说了几分钟话。

  两个侄女,一个已出嫁,一个在外读大学,都不在家。

  曹昆感觉那几分钟的问答,比开几十公里车还累人。

  一出门,两人直奔跟平家。

  家里已经聚了几个人:

  小几岁的李虎子,李虎子的堂哥,还有那位传说中的“大哥”王书平。

  “哎呀,二哥来了啊!赶紧坐!”

  大哥王书平一见曹昆,长脸上就堆起笑,习惯性地摸摸半秃的头顶,咧开大嘴

  ——那标志性的两颗竖长门牙,如今只剩下豁口。

  “大哥,今个闲着呢?你这牙……给你寻摸媳妇去了?”

  曹昆看着他缺牙的模样,忍不住想笑。

  “嗨!大哥这两颗牙,前阵子干活让铁锨把给磕飞了!”

  跟平笑嘻嘻地抢答,顺便吐槽了一句,

  大哥那俩自打小就‘特立独行’的门牙没了,反而顺眼多了!

  “王跟平,二哥来了,整几只鸡,吃一哈门!”(家乡土话)

  大哥王书平习惯性的撅了撅嘴皮,吸了吸鼻涕,挤眉弄眼地提议。

  大哥这个动作自小就这样,但上嘴皮有些翘,一撅嘴,吸鼻涕的动作,小时候就被喊“猪八戒”。

  跟平一看这动作就笑,和曹昆打了个脸色,

  “啪!”一巴掌拍在大哥肩上,“光会张嘴!赶紧弄鸡去啊!”

  ……

  打完招呼,寒暄了一阵,曹昆赶紧拉上大哥王书平当苦力,继续走亲戚的“征程”。

  剩下的几人打算着玩牌。

  下一站是三叔家。

  一进门,厅房炕上烟雾缭绕,几个人正搓着麻将,他爸和他六叔赫然在列。

  另外两人也是村子里的熟人。他三叔在炉子旁给煮着茶。

  又是打招呼,问候。

  “你和跟平一起上来的?”

  他爸抬头问了一句。

  “他们几个要来,我跟着转一圈。”

  曹昆回复道。

  ……

  回答完几人的问话,看屋里都“忙”着,曹昆赶紧阻止了三叔想端馍馍,泡茶的动作:

  “三叔,你们忙,我就是过来看一眼,不用管我。”

  说完,几乎是逃也似的退出来。

  给在牛圈干活的二堂哥(三叔家)打了个招呼,把兜里装的一盒软中华塞堂哥手里,就奔最后一站

  ——舅奶奶家,也是大哥王书平的奶奶家。

  没错,他俩还是表亲。

  “前两天,我姑舅爸(曹昆老爸)来,也去看过你舅奶了。”

  路上,提着东西的大哥王书平说着。

  “哦…对了,这一份是给你家的。”

  曹昆指了指他手里的袋子。

  “等会儿把我家那两只老母鸡抓了,去王根平家炖!”

  大哥立马懂事的说。

  “别,都挺忙的,五六点就得回去了,老谢还得回羊场喂羊。”

  曹昆看着咧着嘴的大哥推辞道。

  “五六点肯定都吃完了!”

  曹昆听着大哥的话,忍不住就想笑,脑子里又想起上次“吃鸡吃了个屁”的糗事。

  两人刚到舅奶奶家门口,大哥王书平的大嗓门就提前报信了:

  “奶,二大(二叔)!大饺来了!”

  这一嗓子,像捅了马蜂窝。

  舅奶、二姑舅爸、二姑舅婶、四姑舅爸、二姑舅爸家的儿子、抱着孩子的女儿……一大家子人呼啦啦从屋里涌了出来。

  “大饺来了啊!”

  “大饺来了!”

  “哎哟,大饺!”

  ……

  大饺的称呼声,几乎同时响起的、带着浓浓乡音和亲热的招呼声,让曹昆有些恍惚,又有些尴尬。

  他脸上堆起笑容,挨个回应着称呼,感觉有些程序化,但心里的亲切感是真实的。

  被拉着胳膊进了厅房,在沙发上坐下。

  烟递了过来,热茶立刻斟满。

  舅奶坐在旁边,拉着他的手,一会儿问城里好不好,一会儿问身体怎么样,浑浊的眼神让曹木不禁有些伤春悲秋。

  旁边的二姑舅爸、二姑舅婶、四姑舅爸、王书平他们则时不时的插一两句话,

  偶尔也聊几句家长里短,那家的老人几年前就没了,谁谁家的女儿孩子都几岁了,让曹昆听着很感慨。

  记忆里那些在小卖部门口晒太阳、中气十足聊天的老人,仿佛就在昨天,如今却已黄土一抷;

  印象中那些还带着青涩的玩伴,竟已抱上了孙子孙女……

  曹昆苦笑着,听着……

  他端坐在那里,像一个设定好程序的应答机器,努力捕捉着每一个音节,适时地点头应和“嗯”、“是”、“听说了”,耐心地回答着舅奶重复的问题。

  目光略过眼前记忆中还年轻的几张脸,如今都已经双鬓斑白,眼角都能夹住岁月了。

  “大饺,别急着走,等会喝两盅!”

  二姑舅爸热情地张罗着。

  “你爸来了也不喝酒。”

  二姑舅妈听到话,立马张罗着想去准备下酒菜。

  曹昆赶紧站阻拦:“别别别!姑舅爸,姑舅妈,你们可别客气了!还有朋友在跟平家等着呢,待会儿就得走!”

  硬着头皮熬了约莫半小时,曹昆终于在一大家子人的相送下,结束了这次的走亲戚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