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只要我一颗全吃下3去,那就是没虫-《四十岁,正是躺着挣钱的年龄》

  十一点多,祁伟的电话打来时,一屋子人正围着跟平家的大餐桌吸溜浆水面呢!

  加上三个孩子,整整十口人,也亏得他家客厅餐厅够敞亮。

  午饭没下馆子,主打一个家常。

  几个人都好这口浆水面,跟平媳妇直接买了几斤面条和一大桶浆水。

  曹昆手痒,亲自下厨炒了两个菜:

  西红柿炒鸡蛋:这可是他的“成名作”!虽然水平还够不上大厨,但绝对碾压大部分厨房糙汉。

  秘诀是先摊鸡蛋饼切碎,再炒西红柿,最后混一起——

  鸡蛋显多,汤汁浓稠。

  青菜炒肉:曹昆喜欢油放多一些,把肉片煸得干香有嚼劲。

  你还别说,两个菜端上来,连赵仁学媳妇都夸了句“比我炒的好吃!”

  ——至于这话里掺了多少水分,那就天知地知了。

  祁伟在电话那头嚷嚷:

  “老谢!我到羊场了,门锁着!你们啥时候到啊?”

  众人这才惊觉时间真不早了。

  吃完饭,几个男人挤在沙发上抽烟喝茶。

  老谢几个还故意嫌弃跟平:

  “喂!老平,曹老板给的好茶呢?你就拿这茶沫子糊弄我们?”

  跟平笑骂:

  “爱喝不喝!我家就这条件!要是嫌弃,自己回家慢慢喝去!”

  一支烟的功夫,一杯茶下肚,孩子们吃完了,女人们也收拾好餐具了,众人这才收拾着准备出发。

  也得亏老谢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借了辆旧比亚迪,不然还真塞不下这么多人。

  就这样,一家子挤一车:跟平一家四口刚好一辆车;赵仁学一家三口车上捎了个徐俐,曹昆则被老谢“征用”了。

  半小时后,车子吭哧吭哧开到羊场门口。

  嗬!门口停了一溜的车,除了刚来的两辆车,居然还有三辆车!

  曹昆和老谢对视一眼,都有点懵:

  哪来这么多人?

  等下了车才看清:

  除了约好的祁伟一家子和王宝,还有两张“熟脸”!

  一个算是曹昆的远房表弟(老妈那边的亲戚);

  另一个更是“老熟人”——一个山沟里滚大的,家离得都不远,能不熟吗?

  这小子这几年混成了老家本地不小的网红,据说挣得盆满钵满,那辆锃亮的新保时捷就是证明。

  不过嘛,这两位跟曹昆的交情仅限于读书时的“脸熟”,十来年没见过了,曹昆也是凭借着脸和印象喷出来的。

  倒是跟平、赵仁学他们平时打交道多点。

  车子在羊场大院里歪歪扭扭停好,众人七手八脚把采购的物资搬下来。

  老谢立马发挥出“主人翁”精神,从屋里搬出麻将桌和吃饭的小方桌,麻溜儿支在院子的树荫底下

  ——没办法,呼啦啦又多了大小七口人,屋里实在转不开身。

  好在天气晴好,院里有风,反倒比闷在屋里更舒坦。

  老谢放下桌子又开始忙活:

  冰柜里冻得梆硬的羊肉得先拿出来泡水解冻;

  烧烤架得挪出来支棱好;

  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活儿。

  几个孩子早撒了欢,不是去看羊就是在院子里的沙堆上就地取材玩起了“土建工程”。

  加上祁伟家俩娃,整整五个,那叫一个闹腾!

  尤其跟平家那个胖墩儿子,像个精力过剩的小坦克,所到之处“尘土飞扬”。

  女眷们倒也没闲着。

  老谢媳妇没来,剩下祁伟媳妇、赵仁学媳妇、跟平媳妇加上徐俐,四个女人在屋里一边闲聊,一边把买来的蔬菜、肉串,水果等给收拾利索。

  院外树荫下,剩下的几个大老爷们儿有椅子的坐椅子,没椅子的就坐台阶,水果瓜子外加几瓶常温啤酒,已然开启了“国际形势暨本地八卦研讨会”。

  男人们也很八卦的,只不过很少谈论家事,要么谈论时事,要么就是桃色八卦。

  曹昆没碰啤酒——这天气喝温的,不解渴还胀肚,还不如抱着他的保温杯抿口热茶实在。

  他听着众人闲聊,特别是祁伟和那位网红加入后,直播圈的话题不断,倒也涨了不少“见识”。

  老谢忙活完凑过来,一看都在神侃,就吆喝道,

  “时间还早!玩两把预热一下?”

  曹昆摆摆手表示围观,一番推让,老谢、跟平、网红、曹昆的远房表弟四个人便摆开了牌九阵。

  几个人玩牌的场面很有意思!

  虽说赌注不大,但嫌弃声、懊恼声不绝于耳,胜负欲爆棚。

  那架势,跟公园里为了一毛钱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老头儿们如出一辙。

  不说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但嫌弃的话不停,胜负欲十足。

  跟公园里玩一两毛钱牌的老头儿们没啥两样。

  事实证明:

  男人的胜负欲,跟赌注大小没关系,跟年龄更没关系。

  主打一个——上头!

  这场景,完美印证了那两句至理名言:

  > 男人至死是少年;

  > 男人最专一,永远钟情于……

  嗯,某种特定年龄段的活力。

  围观了一会,曹昆估摸着离烧烤开始还得一两个小时,就对老谢说道,

  “老谢,让宝子替你玩会,咱和孩子们去山上摘杏子。”

  曹昆也是想起之前住羊场的时候,两人去山上摘杏的经历了。

  老谢一愣,随即反应过来:

  “行!走!他们这牌技太臭,配不上我这么好的技术。”

  ——好家伙,刚输钱还能这么理直气壮找补?

  最后,曹昆,老谢,赵仁学,徐俐四人,开着两辆车,带着五个孩子就出发了。

  山顶有片野杏林,说是摘杏,其实就是带孩子们放放风。

  这个时节,好吃的杏早被摘光或卖掉了,剩下的大多是品相差、卖不上价的,权当给过路人留点野趣。

  不到二十分钟,众人已经到了地方,几个孩子看到这么多杏树,一下车就欢呼着散开玩去了。

  曹昆也领着徐俐去摘。

  他挑了几个看着还不错的杏,掏出纸巾仔细擦干净,然后递给徐俐:

  “尝尝?”

  徐俐看他这么细心,心头一暖,接过来就咬了一大口。

  曹昆凑近一看她手里剩下的半个,却有些“失望”

  ——因为没虫!

  旁边不知何时凑过来的老谢,逮住机会就揭老底:

  “徐俐,瞅见没?你以为他好心?这是给你挖坑呢!”

  不等徐俐问,他幸灾乐祸地继续,

  “这野杏不打药,大半都有虫!那会儿曹昆也这样,一口下去,剩下半拉全是虫屎!动作慢的还能吐出来,像他这种狼吞虎咽的嘛……”

  赵仁学也在旁边嘿嘿坏笑帮腔。

  徐俐顿时明白过来,气呼呼地把手里啃剩的杏核朝曹昆扔去。

  曹昆一边躲闪,一边瞪了眼坏笑的两人,心里无语:

  小时候可能真吃过虫子屎,但上次来摘杏?

  他绝对都吐干净了!

  “别听他瞎掰,”

  曹昆赶紧对徐俐耍赖皮,

  “我这是在现场教学,教你怎么分辨有虫没虫!”

  徐俐可不上当,麻利地摘了几颗杏,擦也不擦,直接递到曹昆嘴边,眼神挑衅:

  该你示范了!

  曹昆看着那几颗大概率有“料”的杏,头皮发麻。

  咬是不可能直接咬的。

  硬着头皮掰开三颗,

  ——居然有两颗有虫!

  这下徐俐彻底坐实了曹昆刚才的“险恶用心”。

  玩了约莫半小时,招呼孩子们准备下山。

  小家伙们跑过来,几个年纪小的七嘴八舌告状:

  “有人吃到虫子啦!”

  ——原来是个子高的那几个先摘到了“中奖”杏,矮个子因为身高反而幸免于难。

  老谢趁机“传授经验”,故意压低声音,带着点教唆犯的兴奋:

  “听着啊,小鬼头们!把你们兜里的杏都带回去,洗——干——净——,

  然后给没来的叔叔阿姨‘尝——尝——鲜——’!”

  他特意在“洗干净”和“尝尝鲜”上拖长了音,眼神里全是坏笑。

  孩子们眼睛“唰”地亮了,小脑袋立刻凑在一起,

  开启了“秘密作战会议”,叽叽喳喳地制定“完美计划”:

  1. 统一清洗,混淆来源:

  “回去把杏全倒一起洗!这样就算叔叔阿姨中招了,也分不清是谁的杏!”

  (核心宗旨:坚决避免挨打!)

  2. 精准投喂,规避风险:“可以给别人的爸爸妈妈吃!但是!绝对不能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吃!”

  (原因:给自己爸妈吃,后果很严重——会挨打!)

  3. 灵活应变,保命优先:

  “如果…如果实在没办法,必须给自己爸妈吃…那就按第一条办!混一起洗!”

  (终极原则:只要不暴露是自己给的,挨打风险就小!自己爸妈…只能委屈一下了!)

  曹昆、老谢、赵仁学三人听着这逻辑清晰、目标明确(核心是规避挨打)的“作战计划”,面面相觑,都憋着笑。

  老谢一脸“后生可畏”的感慨,拍着大腿:

  “哎哟我去!这帮小崽子!老子小时候要是有这心眼儿,屁股蛋子上的鞋印起码能少一半!”

  徐俐在一旁早就笑得前仰后合,手机镜头一直对着这群“小阴谋家”,嘴里还念叨:

  “这素材绝了,发某音说不定能火!”

  她从小在城里长大,眼前这充满泥土气息的“虫虫历险记”和孩子们天真又狡猾的“分赃”大计,简直比情景喜剧还精彩。

  其实,曹昆心里觉得孩子们还有一条没说:

  那就是迫不得已的话,就只能供出老谢这个罪魁祸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