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城的困境,早已超越了“艰难”所能描述的范畴,滑入了绝望的深渊。泗水不再仅仅是阴险地、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城墙的根基,在接连几场连绵的秋雨助纣为虐之下,城外水位肉眼可见地迅猛上涨,浑浊泛黄的河水开始有规模地、汩汩地倒灌进地势低洼的城区。城内,积水深及成人膝盖,甚至齐腰,昔日还算齐整的街道化为一片浑黄的泽国,漂浮着杂物、秽物乃至不幸溺毙的牲畜尸体。民房地基被泡软,墙体在积水的持续压力和侵蚀下,轰然倒塌者日甚一日,无助的哭喊声时常在夜里响起。发霉变质、散发着酸腐气味的有限存粮,污浊不堪、滋生着疫病的积水,以及那在湿冷空气中悄然蔓延、无情夺走士卒和百姓生命的瘟疫,多为湿热导致的腹泻与肺疾,共同将这座曾经繁荣的城池,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守军的士气,早已不复存在,如同那些被泥水长久浸泡、内部结构已然酥松的城墙砖石,正不可逆转地、一点点地剥落、软化,直至彻底垮塌。
刘备的容颜在这非人的煎熬中急剧憔悴,双颊深陷,颧骨突出,眼窝处是浓重得化不开的黑影,昔日温和而坚定的目光,如今只剩下沉甸甸的、几乎要将人压垮的疲惫与无休止的内心挣扎。陶谦临终前那微弱却字字千钧的遗言,尤其是那个烫人的“弃”字,夜夜在他脑海中激烈回响,如同魔咒。“守不住…便…弃!” 这曾经让他感到刺痛和抗拒的抉择,在如今这彻底的绝境面前,竟仿佛带上了一丝令人心悸的、解脱的诱惑。关羽、张飞依旧如同磐石般护卫在他身边,忠诚毋庸置疑,但即便是张飞那曾经能震慑敌胆的雷霆咆哮,如今也因长期的饥饿、疲惫和病痛的折磨,而显得嘶哑、中气不足。陈登、糜竺等文官谋士,表面上依旧维持着恭敬的姿态,但那层恭敬的薄纱之下,是越来越难以掩饰的疏离、审时度势的冷静,以及为家族、为自身谋求后路的盘算。
曹军大营,中军高台之上。曹操按剑而立,远眺着那座在泥泞与水光中苦苦挣扎、如同风雨飘摇中孤舟的城池,脸上并无太多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欣喜,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与焦躁。强攻可能带来的惨重伤亡,以及围城数月所消耗的巨量时间与粮草,都让他感到压力。他微微侧首,看向身旁即便在初冬也裹着厚厚裘衣,面色苍白如纸,唯独一双眼睛依旧清澈锐利、仿佛能洞穿迷雾的郭嘉,声音低沉:“奉孝,如今水势已大成,淹及半城,然刘备犹自困守孤城,作那困兽之斗。难道我军真要等到城墙自行崩塌,再付出巨大代价,与彼等在泥水巷战中逐屋争夺不成?如此,即便拿下下邳,亦是一场惨胜。”
郭嘉闻言,轻轻咳嗽了几声,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病态的红晕,然而嘴角却含着一丝洞悉人性、掌控局面的淡然笑意:“明公勿忧。水浸其城,毁其屋舍,耗其粮草,此乃毁其‘物’;如今物已大半毁去,当行最后一步,攻其‘心’。刘备,世所公认之仁义之主也。其所以至今仍死守不退,非是贪恋权位或贪生怕死,实为两名所累:一曰‘不负陶谦临终托付’之忠名,二曰‘不忍弃全城军民独活’之义名。我等若此时逼之太甚,行那最后一击,其自知无幸,必效仿古之田横五百士,选择玉石俱焚,与我军血战到底。届时,我军纵然拿下下邳,得到的也将是一座死城、空城,更要付出难以估量的士卒性命,且于明公爱才、惜士之名声有损,日后招揽四方英杰,恐生阻碍。”
“哦?”曹操眉头微挑,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依奉孝之见,当如何行这攻心之计,方能竟全功而损降至最低?”
“当网开一面。”郭嘉伸出苍白而修长的手指,虚虚指向下邳城东门的方向,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明公请看,东门之外,我军围困之势,相较于其他三门,一直以来都显得稍显‘松懈’,其外有丘陵起伏,林地丛生,地势复杂,可供迂回穿梭。此前行此‘围三阙一’之法,意在消磨其守志,令其心存侥幸。如今,时机已至,不妨将这一面‘网’,开得再大一些,再明显一些。”
他详细阐述其精妙谋划:“可密令东门外围驻扎的各部兵马,白日里依旧旌旗招展,鼓噪声不绝,做出严密包围之态;但一入夜,便悄然后撤数里,仅留下少数精锐哨探潜伏监视,并故意示之以‘久战疲敝’、‘防备松懈’之假象。同时,需双管齐下,遣精细细作设法混入城内,或巧妙利用之前俘获、又故意放回的降卒,让他们带回消息,就言我大军因久攻下邳不下,粮草转运不继,士卒多有怨言,加之西面吕布似有异动,恐威胁许都,主力不日或将被迫回师西顾,东门外的防备实乃虚张声势,兵力最为空虚……总之,要编织一个合乎情理、足以让刘备及其谋士相信的‘故事’,给他一个‘有可能突围’的、切实可见的希望,而且是一条看似风险相对较小、成功机会颇大的生路。”
曹操乃是绝顶聪明之人,瞬间便领悟了郭嘉此计的狠辣与精准之处,眼中精光一闪:“奉孝此意是……并非强攻,而是要逼他主动离开这龟壳?”
“非是‘逼’,是‘诱’。”郭嘉微微摇头,精准地纠正道,眼中闪烁着如同顶级猎手般的光芒,“‘逼’则可能使其狗急跳墙,反噬一口,徒增变数;‘诱’则是顺应其内心潜藏的求生之念,引导其自行做出对我有利的选择。刘备若最终选择从东门突围,便是他主动‘弃城’而走,而非明公您赶尽杀绝。如此,其赖以立身的‘忠义’之名,便不攻自破,至少也大打折扣。而我军,则可趁其离城,失去坚城依托、军心惶惶、阵脚大乱之际,于半道预设埋伏,以逸待劳,拦腰截击,必可收全功,最大限度减少我军伤亡。退一万步讲,即便其谋划周密,或天意使然,让其侥幸率领部分核心脱逃,于我而言,不过走脱一丧家之犬,一座残破空城,尽入我手,何损之有?且刘备经此一败,丧师失地,如同无根浮萍,天下虽大,其立足之地将更为狭窄,已不足为心腹之患矣。如此,明公既得徐州实地,又免去强攻之巨大损耗,更解除了诛杀刘备可能带来的道义包袱与名声之累,岂非一举三得?”
“妙!绝妙!”曹操抚掌大笑,由衷赞叹,“好一个‘网开一面’,好一个攻心为上!奉孝此计,深得兵法之妙,更洞悉人性弱点!便依奉孝之计行事!”
曹军的部署,开始依照郭嘉的谋划悄然改变。东门外的营寨远看依旧连绵,但若有心观察,便能发现入夜后灯火比以往稀疏了许多,巡逻队的批次、人数以及巡逻范围都明显缩减。几条原本被曹军游骑封锁的、通往东面山林的隐秘小径,也被“无意”中让了出来,似乎疏于防范。与此同时,各种真真假假、关于曹军粮草不继、西线告急、东门空虚的消息,如同无形的瘟疫,在早已绝望的下邳城内迅速流传开来,撩拨着每一个幸存者紧绷而脆弱的神经。
刘备很快便察觉到了东面曹军包围圈的“异常”变化。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站在积水已快漫过脚踝的残破城头,望着东门外那片相较于其他方向显得格外“安静”、甚至透着一丝“松懈”的区域,心中波澜起伏,天人交战。这是曹操故意设下的诡计陷阱,还是曹军真的因久战生疲、或因他处战事而出现了难得的转机?关羽凭借其沉稳的性格和丰富的经验,认为其中必有蹊跷,力劝谨慎;而性格刚烈的张飞,则觉得这或许是绝境中唯一的生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陈登则在此刻再次进言,言语恳切而意味深长,他指出即便突围存在风险,也远胜于在城内等待最终城破人亡的结局,并隐晦地暗示,陈家可以动员尚存的力量,协助整顿那些还能行动的部曲家眷,为可能的撤离做准备。
内心的天平,在坚守孤城、最终玉石俱焚以全“忠义”之名的虚幻荣光,与抓住这渺茫机会、保全身边这些残存将士和部分百姓性命之间,剧烈地摇摆、撕扯。最终,陶谦那句“万勿为虚名拖累百姓”的临终嘱托,如同最终的法码,重重地压垮了前者。他不能,也没有权利,拉着这满城还喘着气的人,为自己那点即将破碎的声名殉葬。
一个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的凌晨,下邳城那扇许久未曾开启的东门,被数十名残存的忠勇士卒用尽力气,缓缓推开了一道缝隙。刘备率领着仅存的、尚算保持建制的数千兵马,以及部分不愿留下等死、扶老携幼的百姓,组成了一支沉默而狼狈的队伍,如同决堤的涓流,迅速而杂乱地涌出城门,向着那片雾气笼罩、看似蕴藏着一线生机的丘陵林地遁去。队伍中,关羽持青龙偃月刀断后,面色凝重,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迷雾;张飞挺着丈八蛇矛在前开路,须发贲张,努力提振着低迷的士气。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混杂着逃离绝境的些微希望,以及对前方未知命运的深深恐惧。
他们并不知道,一双冷静得如同幽潭寒冰的眼睛,正在不远处一座丘陵的暗影中,透过稀薄的雾气,默默地注视着这条他们以为的“生路”。郭嘉轻轻拉紧了裹在身上的厚裘,仿佛要驱散那浸入骨髓的寒意,他对身旁早已按捺不住战意的夏侯渊低声吩咐,声音平静无波:“鱼儿已出洞。耐心些,待其队伍过半,阵型拉长,首尾难以相顾之时,你率伏兵突出,直击其队伍最为臃肿混乱的腰肋部位。记住,主旨在于溃其军,乱其心,夺其辎重,擒杀首要,而不在于赶尽杀绝,穷追不舍。”
一场精心策划、志在必得的追击与屠杀,即将在那片看似网开一面的“生路”上冷酷上演。刘备的突围,从它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场从绝望逃向另一场绝望的、悲剧性的转移。而郭嘉,这位算无遗策的谋士,正用他最为擅长的方式,将冷酷的军事胜利与深远的政治算计,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试图为他的明公,谱写一曲完美的收官乐章。
刘备的容颜在这非人的煎熬中急剧憔悴,双颊深陷,颧骨突出,眼窝处是浓重得化不开的黑影,昔日温和而坚定的目光,如今只剩下沉甸甸的、几乎要将人压垮的疲惫与无休止的内心挣扎。陶谦临终前那微弱却字字千钧的遗言,尤其是那个烫人的“弃”字,夜夜在他脑海中激烈回响,如同魔咒。“守不住…便…弃!” 这曾经让他感到刺痛和抗拒的抉择,在如今这彻底的绝境面前,竟仿佛带上了一丝令人心悸的、解脱的诱惑。关羽、张飞依旧如同磐石般护卫在他身边,忠诚毋庸置疑,但即便是张飞那曾经能震慑敌胆的雷霆咆哮,如今也因长期的饥饿、疲惫和病痛的折磨,而显得嘶哑、中气不足。陈登、糜竺等文官谋士,表面上依旧维持着恭敬的姿态,但那层恭敬的薄纱之下,是越来越难以掩饰的疏离、审时度势的冷静,以及为家族、为自身谋求后路的盘算。
曹军大营,中军高台之上。曹操按剑而立,远眺着那座在泥泞与水光中苦苦挣扎、如同风雨飘摇中孤舟的城池,脸上并无太多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欣喜,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与焦躁。强攻可能带来的惨重伤亡,以及围城数月所消耗的巨量时间与粮草,都让他感到压力。他微微侧首,看向身旁即便在初冬也裹着厚厚裘衣,面色苍白如纸,唯独一双眼睛依旧清澈锐利、仿佛能洞穿迷雾的郭嘉,声音低沉:“奉孝,如今水势已大成,淹及半城,然刘备犹自困守孤城,作那困兽之斗。难道我军真要等到城墙自行崩塌,再付出巨大代价,与彼等在泥水巷战中逐屋争夺不成?如此,即便拿下下邳,亦是一场惨胜。”
郭嘉闻言,轻轻咳嗽了几声,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病态的红晕,然而嘴角却含着一丝洞悉人性、掌控局面的淡然笑意:“明公勿忧。水浸其城,毁其屋舍,耗其粮草,此乃毁其‘物’;如今物已大半毁去,当行最后一步,攻其‘心’。刘备,世所公认之仁义之主也。其所以至今仍死守不退,非是贪恋权位或贪生怕死,实为两名所累:一曰‘不负陶谦临终托付’之忠名,二曰‘不忍弃全城军民独活’之义名。我等若此时逼之太甚,行那最后一击,其自知无幸,必效仿古之田横五百士,选择玉石俱焚,与我军血战到底。届时,我军纵然拿下下邳,得到的也将是一座死城、空城,更要付出难以估量的士卒性命,且于明公爱才、惜士之名声有损,日后招揽四方英杰,恐生阻碍。”
“哦?”曹操眉头微挑,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依奉孝之见,当如何行这攻心之计,方能竟全功而损降至最低?”
“当网开一面。”郭嘉伸出苍白而修长的手指,虚虚指向下邳城东门的方向,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明公请看,东门之外,我军围困之势,相较于其他三门,一直以来都显得稍显‘松懈’,其外有丘陵起伏,林地丛生,地势复杂,可供迂回穿梭。此前行此‘围三阙一’之法,意在消磨其守志,令其心存侥幸。如今,时机已至,不妨将这一面‘网’,开得再大一些,再明显一些。”
他详细阐述其精妙谋划:“可密令东门外围驻扎的各部兵马,白日里依旧旌旗招展,鼓噪声不绝,做出严密包围之态;但一入夜,便悄然后撤数里,仅留下少数精锐哨探潜伏监视,并故意示之以‘久战疲敝’、‘防备松懈’之假象。同时,需双管齐下,遣精细细作设法混入城内,或巧妙利用之前俘获、又故意放回的降卒,让他们带回消息,就言我大军因久攻下邳不下,粮草转运不继,士卒多有怨言,加之西面吕布似有异动,恐威胁许都,主力不日或将被迫回师西顾,东门外的防备实乃虚张声势,兵力最为空虚……总之,要编织一个合乎情理、足以让刘备及其谋士相信的‘故事’,给他一个‘有可能突围’的、切实可见的希望,而且是一条看似风险相对较小、成功机会颇大的生路。”
曹操乃是绝顶聪明之人,瞬间便领悟了郭嘉此计的狠辣与精准之处,眼中精光一闪:“奉孝此意是……并非强攻,而是要逼他主动离开这龟壳?”
“非是‘逼’,是‘诱’。”郭嘉微微摇头,精准地纠正道,眼中闪烁着如同顶级猎手般的光芒,“‘逼’则可能使其狗急跳墙,反噬一口,徒增变数;‘诱’则是顺应其内心潜藏的求生之念,引导其自行做出对我有利的选择。刘备若最终选择从东门突围,便是他主动‘弃城’而走,而非明公您赶尽杀绝。如此,其赖以立身的‘忠义’之名,便不攻自破,至少也大打折扣。而我军,则可趁其离城,失去坚城依托、军心惶惶、阵脚大乱之际,于半道预设埋伏,以逸待劳,拦腰截击,必可收全功,最大限度减少我军伤亡。退一万步讲,即便其谋划周密,或天意使然,让其侥幸率领部分核心脱逃,于我而言,不过走脱一丧家之犬,一座残破空城,尽入我手,何损之有?且刘备经此一败,丧师失地,如同无根浮萍,天下虽大,其立足之地将更为狭窄,已不足为心腹之患矣。如此,明公既得徐州实地,又免去强攻之巨大损耗,更解除了诛杀刘备可能带来的道义包袱与名声之累,岂非一举三得?”
“妙!绝妙!”曹操抚掌大笑,由衷赞叹,“好一个‘网开一面’,好一个攻心为上!奉孝此计,深得兵法之妙,更洞悉人性弱点!便依奉孝之计行事!”
曹军的部署,开始依照郭嘉的谋划悄然改变。东门外的营寨远看依旧连绵,但若有心观察,便能发现入夜后灯火比以往稀疏了许多,巡逻队的批次、人数以及巡逻范围都明显缩减。几条原本被曹军游骑封锁的、通往东面山林的隐秘小径,也被“无意”中让了出来,似乎疏于防范。与此同时,各种真真假假、关于曹军粮草不继、西线告急、东门空虚的消息,如同无形的瘟疫,在早已绝望的下邳城内迅速流传开来,撩拨着每一个幸存者紧绷而脆弱的神经。
刘备很快便察觉到了东面曹军包围圈的“异常”变化。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站在积水已快漫过脚踝的残破城头,望着东门外那片相较于其他方向显得格外“安静”、甚至透着一丝“松懈”的区域,心中波澜起伏,天人交战。这是曹操故意设下的诡计陷阱,还是曹军真的因久战生疲、或因他处战事而出现了难得的转机?关羽凭借其沉稳的性格和丰富的经验,认为其中必有蹊跷,力劝谨慎;而性格刚烈的张飞,则觉得这或许是绝境中唯一的生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陈登则在此刻再次进言,言语恳切而意味深长,他指出即便突围存在风险,也远胜于在城内等待最终城破人亡的结局,并隐晦地暗示,陈家可以动员尚存的力量,协助整顿那些还能行动的部曲家眷,为可能的撤离做准备。
内心的天平,在坚守孤城、最终玉石俱焚以全“忠义”之名的虚幻荣光,与抓住这渺茫机会、保全身边这些残存将士和部分百姓性命之间,剧烈地摇摆、撕扯。最终,陶谦那句“万勿为虚名拖累百姓”的临终嘱托,如同最终的法码,重重地压垮了前者。他不能,也没有权利,拉着这满城还喘着气的人,为自己那点即将破碎的声名殉葬。
一个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的凌晨,下邳城那扇许久未曾开启的东门,被数十名残存的忠勇士卒用尽力气,缓缓推开了一道缝隙。刘备率领着仅存的、尚算保持建制的数千兵马,以及部分不愿留下等死、扶老携幼的百姓,组成了一支沉默而狼狈的队伍,如同决堤的涓流,迅速而杂乱地涌出城门,向着那片雾气笼罩、看似蕴藏着一线生机的丘陵林地遁去。队伍中,关羽持青龙偃月刀断后,面色凝重,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迷雾;张飞挺着丈八蛇矛在前开路,须发贲张,努力提振着低迷的士气。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混杂着逃离绝境的些微希望,以及对前方未知命运的深深恐惧。
他们并不知道,一双冷静得如同幽潭寒冰的眼睛,正在不远处一座丘陵的暗影中,透过稀薄的雾气,默默地注视着这条他们以为的“生路”。郭嘉轻轻拉紧了裹在身上的厚裘,仿佛要驱散那浸入骨髓的寒意,他对身旁早已按捺不住战意的夏侯渊低声吩咐,声音平静无波:“鱼儿已出洞。耐心些,待其队伍过半,阵型拉长,首尾难以相顾之时,你率伏兵突出,直击其队伍最为臃肿混乱的腰肋部位。记住,主旨在于溃其军,乱其心,夺其辎重,擒杀首要,而不在于赶尽杀绝,穷追不舍。”
一场精心策划、志在必得的追击与屠杀,即将在那片看似网开一面的“生路”上冷酷上演。刘备的突围,从它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场从绝望逃向另一场绝望的、悲剧性的转移。而郭嘉,这位算无遗策的谋士,正用他最为擅长的方式,将冷酷的军事胜利与深远的政治算计,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试图为他的明公,谱写一曲完美的收官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