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夕的话音落下,临时营地中央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只有夜风吹动篝火发出的噼啪声,以及远处废墟中若有若无的呜咽,衬托着此刻凝重的氛围。
“心……蛊疗愈?”那位先前表现出烦躁的部族首领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眉头紧紧锁起,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与本能的排斥,“蛊虫?林姑娘,你可知蛊虫为何物?那是南疆密林中的阴邪之物,与这北境菌潮的诡异虽有不同,却同是害人的东西!用蛊虫来疗愈心伤?这……这岂不是饮鸩止渴,引狼入室?!”
他的质疑代表了在场许多人的心声。即便是对林晚夕医术颇为信任的沈昭,此刻也面露凝重之色,目光锐利地看向她,等待着更详细的解释。萧承烨虽未立刻开口,但深邃的眼眸中亦是波澜涌动,显然这个提议超出了常规认知的范畴。
林晚夕早已预料到众人的反应。她并未慌乱,只是深吸一口气,将脑海中酝酿已久的思路清晰道来:“首领的担忧,晚夕明白。世人皆视蛊为毒、为害,此乃常情。然,蛊医之道,其核心并非‘害’,而在于‘用’。”
她抬起手,指尖若有若无地萦绕着一丝纯净温和的气息,那是净雪蛊的力量。“正如这净雪蛊,其性至净,可克制阴煞污秽。若按其本性,它并非杀伐之器,而是净化之灵。蛊虫本身,如同刀剑,并无正邪之分,关键在于持有者如何运用,培育其何种特性。”
她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萧承烨身上,语气坚定而恳切:“晚夕所言‘心蛊’,并非指那些用于控制、伤害的恶蛊。而是设想培育一种极其温和、甚至脆弱的辅助性蛊虫。其作用,非是侵入控制,而是……共生与疏导。”
“共生?疏导?”萧承烨沉声重复,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正是。”林晚夕点头,努力用更易懂的方式解释,“根据蛊医传承记载,某些特殊的蛊虫,能与宿主形成微妙的共生关系,甚至能感知乃至影响宿主的情绪。我们可以尝试培育这样一种蛊虫,让它能够缓慢地、有限地汲取宿主心中那些过于浓烈、以至于形成‘创伤秽气’的负面情绪——比如极致的恐惧、深沉的悲伤、无法释怀的绝望。”
她顿了顿,看向不远处蜷缩在火堆旁,眼神依旧带着惊惶的白石村村民。“诸位请看这些幸存者。他们的痛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如同过载的江河,淤塞在心,无法宣泄,最终冲垮了堤坝,导致心神失守。常规药石,难以疏通这情感的淤塞。而‘心蛊’,或许可以像一个……一个微小的疏导者,将这些淤积的、有害的情绪能量,一点点地引导、吸纳出来,使宿主的心湖恢复平静,从而为后续的安抚和重建自我,创造可能。”
这个比喻让在场的文官和部族首领们陷入了沉思。虽然依旧觉得匪夷所思,但林晚夕的描述,至少听起来并非是要用蛊虫控制人心,反而更像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治疗工具。
沈昭沉吟片刻,提出了关键问题:“即便此设想可行,如何确保这‘心蛊’只汲取负面情绪,而不伤及宿主本身?又如何防止蛊虫失控,反噬其主?培育此类蛊虫,需要何种条件?成功率几何?”
这些问题直指核心,也是林晚夕正在思考的难题。她坦诚道:“沈将军所问,正是此法最大的风险与难点。确保蛊虫的‘温和’与‘可控’,是成功的关键。这需要极其精密的培育之法,或许需要结合净雪蛊的净化特性,以及一些宁神安魂的珍稀药材进行引导。其培育过程必然漫长且艰难,成功率……晚夕无法保证。”
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执着的光芒:“但殿下,诸位大人,我们目前面对的心伤之症,常规手段收效甚微。若放任不管,成千上万的士兵和百姓可能终身被梦魇缠绕,家庭破碎,社会不稳。此乃北境战后重建无法回避的顽疾!‘心蛊疗愈’虽看似险路,却可能是一线生机。晚夕愿立下军令状,全力研究此法,并承诺,在任何应用之前,必先以自身试蛊,确保无害,方可用于他人!”
以自身试蛊!此言一出,众人皆动容。就连那位持反对意见的部族首领,也闭上了嘴,眼神复杂地看着这个看似柔弱,却拥有着惊人勇气和担当的女子。
萧承烨凝视着林晚夕,她苍白的脸上因激动而泛起一丝红晕,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蕴含着能够穿透阴霾的力量。他想起黑风原上她不顾自身安危净化菌核的身影,想起伤兵营中她日夜不休的忙碌,此刻她又为了治愈这片土地无形的伤痕,甘愿涉足未知甚至危险的领域。
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有欣赏,有敬佩,更有一种强烈的信任。他知道,林晚夕并非妄言之人,她提出此法,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做好了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
“你需要什么?”萧承烨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林晚夕心中一暖,知道这是殿下默许了她的尝试。她立刻收敛心神,清晰回道:“首先,我需要一处安静、不受打扰的地方作为研蛊之所,最好能靠近伤兵营或类似白石村这样需要救治的地方,方便观察和调整。其次,需要殿下授权,允许我查阅军中及北境府库所有关于蛊术、南疆异闻、以及宁神安魂类药材、方剂的典籍记载。最后……可能需要一些活性的、相对温和的蛊虫基源,或者知晓相关知识的南疆之人……”
前两条都好办,唯有最后一条,在北境之地,显得尤为困难。南疆与北境相隔万里,风俗迥异,且蛊术向来秘而不宣,寻找懂得正统蛊术而非邪术之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萧承烨略一思索,便道:“研蛊之所,本王即刻命人在大营旁单独划出一处营区,由净雪卫亲自看守,确保清净与安全。府库典籍,你可持本王手令随意调阅。至于南疆蛊师……”他看向沈昭,“沈将军,我记得军中有几名来自西南边陲的斥候,或许他们有些门路,或知晓一些流落北境的南疆之人。此事交由你负责,尽力为林姑娘寻访。”
“末将领命!”沈昭抱拳应道。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若能成功,对稳定北境军心民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林姑娘,”萧承烨再次看向林晚夕,语气严肃,“本王准你研习此术,但你必须谨记,安全第一,无论是对你自身,还是对未来的受治者。若有任何不妥,立即停止,不可勉强。”
“晚夕明白,谢殿下信任!”林晚夕郑重行礼。
决策已下,众人各自散去忙碌。萧承烨和沈昭还需处理繁重的军务和重建事宜,而林晚夕则带着新的使命和沉重的责任,返回了自己的帐篷,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那本古老的蛊医皮卷,寻找任何可能关于温和蛊虫、情绪共生的蛛丝马迹。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夕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研究状态。新的研蛊所很快建成,是一处由原本存放军械的石屋改建而成的独立小院,外围有净雪卫严密把守,内部则按照林晚夕的要求,布置得简洁而安静,摆放着各种药材、器皿以及她需要的典籍。
她几乎足不出户,整日埋首于书海和实验之中。北境府库中关于蛊术的记载确实稀少且零碎,大多语焉不详,或带着浓厚的志怪色彩。她只能结合蛊医皮卷上的总纲和原理,一点点地推演、假设。
同时,她并未完全放下对伤兵和白石村村民的治疗。她将这里作为观察和验证的窗口。她更加细致地记录不同伤员的症状、情绪波动、噩梦内容,尝试用不同的宁神香料、药浴、乃至特定的音律进行安抚,观察其细微的反应。她发现,那些内心充满恐惧的人,对低沉舒缓的节奏反应更好;而沉浸在悲伤中的人,则需要一些能引发共鸣的、略带哀婉却不过分刺激的旋律。
这些实践,让她对“心伤”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也让她构想中的“心蛊”形象逐渐清晰——它必须足够敏感,能感知到宿主细微的情绪变化;它必须极其温和,其存在感要降到最低,如同呼吸般自然,不会引起宿主的排斥和恐惧;它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转化”或“中和”负面情绪,而非简单地“吞噬”,否则可能自身被污染而失控。
然而,理论的推进很快遇到了瓶颈。没有合适的蛊虫基源,一切设想都只是空中楼阁。沈昭派出去的人几经周折,也只找到几个自称懂些“巫医”的南疆流民,但他们所谓的蛊术,更多是些唬人的戏法或者粗浅的毒物运用,与林晚夕需要的精微共生之道相去甚远。
就在林晚夕一筹莫展,考虑是否要冒险尝试用现有的一些较为温和的疗伤蛊虫进行改造时,转机意外地出现了。
这天,她正在研蛊所内对照着一份残破的南疆草药图鉴,冰若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名穿着北境军服、但面容轮廓明显带有南疆特征的年轻士兵。
“林姑娘,此人名叫阿莱,是沈将军麾下新调来的斥候,祖籍南疆黑苗部落。”冰若简洁地介绍道,“他说他或许知道一些关于‘安魂蛊’的传说。”
林晚夕闻言,立刻放下手中的图鉴,目光灼灼地看向那名士兵。阿莱显得有些拘谨,但还是鼓起勇气说道:“林……林大人,小的确实听族中老人提起过‘安魂蛊’。据说那是很久以前,部落里的大巫医为了安抚在部落战争中受到惊吓的孩童和妇人,培育出的一种小虫子。它不害人,反而能睡在人的心口,吸走噩梦和恐惧,让人睡得安稳。”
“睡在心口?吸走噩梦和恐惧?”林晚夕心跳加速,这描述与她设想的心蛊功能何其相似!“可知培育之法?或者,现在哪里还能找到这种蛊虫?”
阿莱摇了摇头,遗憾道:“老人说,那种蛊虫很难养,对环境和宿主的要求都很高,而且……而且据说因为它太温和,没有攻击性,在很多年前的一次部落纷争中,懂得培育方法的大巫医一脉就断绝了,蛊种也失传了。现在南疆流行的,都是些争强斗狠的蛊,这种温和的安魂蛊,早就没人提了,只当是个故事。”
失传了……林晚夕心中刚升起的希望之火,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但她不甘心,追问道:“那关于这种蛊虫的特性,你还知道多少?比如,它
“心……蛊疗愈?”那位先前表现出烦躁的部族首领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眉头紧紧锁起,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与本能的排斥,“蛊虫?林姑娘,你可知蛊虫为何物?那是南疆密林中的阴邪之物,与这北境菌潮的诡异虽有不同,却同是害人的东西!用蛊虫来疗愈心伤?这……这岂不是饮鸩止渴,引狼入室?!”
他的质疑代表了在场许多人的心声。即便是对林晚夕医术颇为信任的沈昭,此刻也面露凝重之色,目光锐利地看向她,等待着更详细的解释。萧承烨虽未立刻开口,但深邃的眼眸中亦是波澜涌动,显然这个提议超出了常规认知的范畴。
林晚夕早已预料到众人的反应。她并未慌乱,只是深吸一口气,将脑海中酝酿已久的思路清晰道来:“首领的担忧,晚夕明白。世人皆视蛊为毒、为害,此乃常情。然,蛊医之道,其核心并非‘害’,而在于‘用’。”
她抬起手,指尖若有若无地萦绕着一丝纯净温和的气息,那是净雪蛊的力量。“正如这净雪蛊,其性至净,可克制阴煞污秽。若按其本性,它并非杀伐之器,而是净化之灵。蛊虫本身,如同刀剑,并无正邪之分,关键在于持有者如何运用,培育其何种特性。”
她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萧承烨身上,语气坚定而恳切:“晚夕所言‘心蛊’,并非指那些用于控制、伤害的恶蛊。而是设想培育一种极其温和、甚至脆弱的辅助性蛊虫。其作用,非是侵入控制,而是……共生与疏导。”
“共生?疏导?”萧承烨沉声重复,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正是。”林晚夕点头,努力用更易懂的方式解释,“根据蛊医传承记载,某些特殊的蛊虫,能与宿主形成微妙的共生关系,甚至能感知乃至影响宿主的情绪。我们可以尝试培育这样一种蛊虫,让它能够缓慢地、有限地汲取宿主心中那些过于浓烈、以至于形成‘创伤秽气’的负面情绪——比如极致的恐惧、深沉的悲伤、无法释怀的绝望。”
她顿了顿,看向不远处蜷缩在火堆旁,眼神依旧带着惊惶的白石村村民。“诸位请看这些幸存者。他们的痛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如同过载的江河,淤塞在心,无法宣泄,最终冲垮了堤坝,导致心神失守。常规药石,难以疏通这情感的淤塞。而‘心蛊’,或许可以像一个……一个微小的疏导者,将这些淤积的、有害的情绪能量,一点点地引导、吸纳出来,使宿主的心湖恢复平静,从而为后续的安抚和重建自我,创造可能。”
这个比喻让在场的文官和部族首领们陷入了沉思。虽然依旧觉得匪夷所思,但林晚夕的描述,至少听起来并非是要用蛊虫控制人心,反而更像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治疗工具。
沈昭沉吟片刻,提出了关键问题:“即便此设想可行,如何确保这‘心蛊’只汲取负面情绪,而不伤及宿主本身?又如何防止蛊虫失控,反噬其主?培育此类蛊虫,需要何种条件?成功率几何?”
这些问题直指核心,也是林晚夕正在思考的难题。她坦诚道:“沈将军所问,正是此法最大的风险与难点。确保蛊虫的‘温和’与‘可控’,是成功的关键。这需要极其精密的培育之法,或许需要结合净雪蛊的净化特性,以及一些宁神安魂的珍稀药材进行引导。其培育过程必然漫长且艰难,成功率……晚夕无法保证。”
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执着的光芒:“但殿下,诸位大人,我们目前面对的心伤之症,常规手段收效甚微。若放任不管,成千上万的士兵和百姓可能终身被梦魇缠绕,家庭破碎,社会不稳。此乃北境战后重建无法回避的顽疾!‘心蛊疗愈’虽看似险路,却可能是一线生机。晚夕愿立下军令状,全力研究此法,并承诺,在任何应用之前,必先以自身试蛊,确保无害,方可用于他人!”
以自身试蛊!此言一出,众人皆动容。就连那位持反对意见的部族首领,也闭上了嘴,眼神复杂地看着这个看似柔弱,却拥有着惊人勇气和担当的女子。
萧承烨凝视着林晚夕,她苍白的脸上因激动而泛起一丝红晕,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蕴含着能够穿透阴霾的力量。他想起黑风原上她不顾自身安危净化菌核的身影,想起伤兵营中她日夜不休的忙碌,此刻她又为了治愈这片土地无形的伤痕,甘愿涉足未知甚至危险的领域。
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有欣赏,有敬佩,更有一种强烈的信任。他知道,林晚夕并非妄言之人,她提出此法,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做好了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
“你需要什么?”萧承烨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林晚夕心中一暖,知道这是殿下默许了她的尝试。她立刻收敛心神,清晰回道:“首先,我需要一处安静、不受打扰的地方作为研蛊之所,最好能靠近伤兵营或类似白石村这样需要救治的地方,方便观察和调整。其次,需要殿下授权,允许我查阅军中及北境府库所有关于蛊术、南疆异闻、以及宁神安魂类药材、方剂的典籍记载。最后……可能需要一些活性的、相对温和的蛊虫基源,或者知晓相关知识的南疆之人……”
前两条都好办,唯有最后一条,在北境之地,显得尤为困难。南疆与北境相隔万里,风俗迥异,且蛊术向来秘而不宣,寻找懂得正统蛊术而非邪术之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萧承烨略一思索,便道:“研蛊之所,本王即刻命人在大营旁单独划出一处营区,由净雪卫亲自看守,确保清净与安全。府库典籍,你可持本王手令随意调阅。至于南疆蛊师……”他看向沈昭,“沈将军,我记得军中有几名来自西南边陲的斥候,或许他们有些门路,或知晓一些流落北境的南疆之人。此事交由你负责,尽力为林姑娘寻访。”
“末将领命!”沈昭抱拳应道。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若能成功,对稳定北境军心民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林姑娘,”萧承烨再次看向林晚夕,语气严肃,“本王准你研习此术,但你必须谨记,安全第一,无论是对你自身,还是对未来的受治者。若有任何不妥,立即停止,不可勉强。”
“晚夕明白,谢殿下信任!”林晚夕郑重行礼。
决策已下,众人各自散去忙碌。萧承烨和沈昭还需处理繁重的军务和重建事宜,而林晚夕则带着新的使命和沉重的责任,返回了自己的帐篷,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那本古老的蛊医皮卷,寻找任何可能关于温和蛊虫、情绪共生的蛛丝马迹。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夕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研究状态。新的研蛊所很快建成,是一处由原本存放军械的石屋改建而成的独立小院,外围有净雪卫严密把守,内部则按照林晚夕的要求,布置得简洁而安静,摆放着各种药材、器皿以及她需要的典籍。
她几乎足不出户,整日埋首于书海和实验之中。北境府库中关于蛊术的记载确实稀少且零碎,大多语焉不详,或带着浓厚的志怪色彩。她只能结合蛊医皮卷上的总纲和原理,一点点地推演、假设。
同时,她并未完全放下对伤兵和白石村村民的治疗。她将这里作为观察和验证的窗口。她更加细致地记录不同伤员的症状、情绪波动、噩梦内容,尝试用不同的宁神香料、药浴、乃至特定的音律进行安抚,观察其细微的反应。她发现,那些内心充满恐惧的人,对低沉舒缓的节奏反应更好;而沉浸在悲伤中的人,则需要一些能引发共鸣的、略带哀婉却不过分刺激的旋律。
这些实践,让她对“心伤”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也让她构想中的“心蛊”形象逐渐清晰——它必须足够敏感,能感知到宿主细微的情绪变化;它必须极其温和,其存在感要降到最低,如同呼吸般自然,不会引起宿主的排斥和恐惧;它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转化”或“中和”负面情绪,而非简单地“吞噬”,否则可能自身被污染而失控。
然而,理论的推进很快遇到了瓶颈。没有合适的蛊虫基源,一切设想都只是空中楼阁。沈昭派出去的人几经周折,也只找到几个自称懂些“巫医”的南疆流民,但他们所谓的蛊术,更多是些唬人的戏法或者粗浅的毒物运用,与林晚夕需要的精微共生之道相去甚远。
就在林晚夕一筹莫展,考虑是否要冒险尝试用现有的一些较为温和的疗伤蛊虫进行改造时,转机意外地出现了。
这天,她正在研蛊所内对照着一份残破的南疆草药图鉴,冰若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名穿着北境军服、但面容轮廓明显带有南疆特征的年轻士兵。
“林姑娘,此人名叫阿莱,是沈将军麾下新调来的斥候,祖籍南疆黑苗部落。”冰若简洁地介绍道,“他说他或许知道一些关于‘安魂蛊’的传说。”
林晚夕闻言,立刻放下手中的图鉴,目光灼灼地看向那名士兵。阿莱显得有些拘谨,但还是鼓起勇气说道:“林……林大人,小的确实听族中老人提起过‘安魂蛊’。据说那是很久以前,部落里的大巫医为了安抚在部落战争中受到惊吓的孩童和妇人,培育出的一种小虫子。它不害人,反而能睡在人的心口,吸走噩梦和恐惧,让人睡得安稳。”
“睡在心口?吸走噩梦和恐惧?”林晚夕心跳加速,这描述与她设想的心蛊功能何其相似!“可知培育之法?或者,现在哪里还能找到这种蛊虫?”
阿莱摇了摇头,遗憾道:“老人说,那种蛊虫很难养,对环境和宿主的要求都很高,而且……而且据说因为它太温和,没有攻击性,在很多年前的一次部落纷争中,懂得培育方法的大巫医一脉就断绝了,蛊种也失传了。现在南疆流行的,都是些争强斗狠的蛊,这种温和的安魂蛊,早就没人提了,只当是个故事。”
失传了……林晚夕心中刚升起的希望之火,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但她不甘心,追问道:“那关于这种蛊虫的特性,你还知道多少?比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