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四大集群-《官道红颜:她们助我一路升迁》

  与孙大炮谈完,已是晚上十点一刻。

  整个董事长办公室,只剩下林远一人。

  但他却毫无睡意。

  孙大炮带来的江钢项目,汉斯的积极加盟,这两份接踵而至的超级大礼,让他那本早已习惯了大风大浪的心,也忍不住狂跳了起来。

  他在想,或许一个足以改变中国工业格局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

  这个机会千载难逢。

  他不能等,也等不起。

  他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直接拨通了王海冰的号码。

  电话响了一声,就被接了起来。

  显然对方也还没睡。

  “老王,”林远的声音带着一股兴奋劲,“通知下去,明天上午九点,在一号保密会议室召开关于工业互联网的专题会议。”

  “所有特种BG和平台BG的核心技术负责人,必须参加。”

  “另外,”他顿了顿,“你立刻以我的名义向大江创新的汪韬,发一封会议邀请函。告诉他,我需要他以及他手下的飞控系统和机器人算法专家,明天一早飞来江州参加这次会议。”

  第二天上午九点整,江南之芯集团,一号保密会议室,座无虚席。

  王海冰、张明、周教授……所有集团内部的技术核心悉数到场。

  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一叠项目资料。

  而在会议桌的另一侧,一个穿着黑色连帽衫,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正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十指如飞地敲击着代码。

  他就是被林远一封鸡毛信,连夜从深城请来的大江创新的创始人,汪韬。

  在他的身后,还坐着三位同样气质精悍,眼神锐利的技术专家。

  他们就是大江创新那支让全世界都为之侧目的顶级机器人与AI算法团队的核心。

  林远坐在主位上,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同志们,朋友们,”他开门见山,没有任何客套,“今天请大家来,只为一件事。”

  “那就是,如何将我们手中的启明芯片,插上工业4.0的翅膀。为我们国家打造一颗强大自主智能的工业之心。”

  他站起身走到电子白板前,将孙大炮那份《工业之心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核心架构图,投射了上去。

  “项目的情况,大家会前都已经看过了。江钢集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完美的试验场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已经非常清晰。”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几个大字。

  “全栈式解决方案”

  “我们今天这个会就是要明确,我们这个所谓的全栈式,到底要怎么栈?我们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团队,在这当中到底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

  “我将整个项目,拆分成了四个大的集群,下面我们逐一进行讨论。”

  “第一集群,主攻工业级芯片与模组。总负责人,王海冰。”

  “老王,”林远的目光落在了王海冰的身上,“这是整个工业大脑的神经末梢。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所有上层建筑的基石,我给你的任务有三个。”

  “一是定义并研发启明-I系列工业级芯片。我需要你立刻从特种BG,抽调一个精锐的小团队,在现有的启明一号基础上,针对工业场景的极端环境,进行全面的强化设计。具体详细指标要求,你看下手中资料。”

  王海冰看了资料上的详细参数,暗暗咋舌。

  工作温度: -40℃至125℃的工业宽温标准。

  可靠性: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必须超过10万小时。设计寿命,不低于15年。

  抗干扰性: 必须通过最严苛的IEC 工业电磁兼容性测试。特别是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和浪涌的抗扰度,必须达到最高的4级标准。

  接口协议: 必须原生集成所有主流的工业总线协议,包括CAN, Profibus, Modbus, EtherCAT等。即插即用,无缝替换。

  研发周期:六个月完成第一版工程样品,九个月内完成完成所有的工业级认证,实现量产。

  “任务二是,研发工业智能模组。光有芯片还不够,我们还要降低客户的使用门槛。我需要你联合平台BG的基础软件团队,为启明-I系列芯片开发配套的工业智能模组。”

  看着刚刚通读完资料的王海冰,林远继续说道。

  “这个模组,要像一个乐高积木。它不仅要包含我们的核心芯片,还要预集成我们自研的边缘计算操作系统,并内置好针对特定场景的AI算法模型。”

  王海冰微微皱眉,林远的要求有点苛刻,但他没有说话,而是耐心地听林远讲下去。

  这个设想是十分先进,十分大胆的。

  王海冰也有大致的思路构想,那就是通过预先内置模型。

  比如,震动监测模组,就内置好傅里叶变换和故障预测模型;

  视觉检测模组,就内置好YOLOv5或更高版本的缺陷检测模型。

  他很明白林远这是要让江钢的那些普通工程师,不需要懂任何复杂的AI知识,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就能立刻用上人工智能。

  “任务三,是与汉斯团队进行底层协议的对接与融合。汉斯先生,为我们带来了西门子SIMATIC的部分底层通信协议。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我需要你与下周抵达的德国专家团队进行技术对接。”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去兼容他们的协议,而是要在我们的启明-I芯片内部,用硬件的方式去实现对他们协议的原生支持。”

  “我们要让未来的西门子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以直接识别并调用我们芯片的算力!我们要将我们的中国芯,变成他们工业4.0生态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王海冰听得是心潮澎湃,他猛地站起身,大声应道:“是!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集群,主要任务是确定性网络与数据安全。总负责人,周教授。”

  “周教授,”林远的目光,转向了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网络是工业大脑的中枢神经,它的实时性和安全性,决定了我们整个系统的生死。由你来主导工业5G专网的核心技术方案设计。"

  “孙大炮那边虽然已经和运营商达成了框架协议。但具体的技术标准,必须由我们来定!我需要您带领您的团队,与华为、中兴等5G专家,共同制定江钢这张专网的游戏规则。”

  “特别是在网络切片和TSN时间敏感网络这两项核心技术的应用上,我们必须掌握主导权!”

  “你的另一个任务是构建零信任安全架构。工业互联网,安全是第一生命线。我们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我需要您,牵头成立一个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一方面我们要与国内最顶级的安全公司合作,为我们整个工业之心项目设计一套安全架构。”

  周教授作为行业内的专家,林远要实现的目标,他心中了然。

  林远的网络安全意识非常之高,那就是不相信任何内部或外部的连接。

  因此任何设备、任何应用,在接入这边的网络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权限审计。

  所有的通信数据,都必须进行最高等级的加密。

  “另一方面,我需要你们,自己去组建一支攻防团队!让他们7x24小时,不间断地对我们自己的系统进行模拟攻击。我要你们在系统上线之前,把所有可能存在的漏洞,都给我找出来堵上!”

  周教授扶了扶眼镜,正色说道。

  “林董,你放心。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在,就绝不会让我们的系统出现任何一个缺口。”

  林远朝周教授点点头。

  “第三集群的任务是工业大脑与数字孪生,总负责人,汪韬。

  当林远念出这个名字时,整个会议室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依旧在敲着代码的偏执狂身上。

  汪韬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缓缓地抬起头,眼中毫无波澜。

  “汪总,”林远看着他,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我知道,让你来做这种企业级的应用,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但是,”他开始发动他的忽悠本领,“我想请你,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软件。我们是在把一个拥有上万台设备、数十万个传感器、每天产生PB级数据的钢铁巨兽,打造一个拥有自我学习、自我优化、自我进化能力的硅基生命。”

  汪韬的嘴角,微微扬了一下。

  他知道,林远这个家伙,又在用他那套宏大叙事来给自己洗脑了。

  但他不得不承认,林远的这一套,听起来确实很有趣。

  “说吧,”他合上了笔记本电脑,“要我做什么?”

  “我要你主导整个工业大脑和数字孪生项目的顶层架构设计和核心算法开发。”林远立刻说道。

  “一是设计数据中台的统一数据模型。江钢的数据来源极其复杂,格式五花八门。我需要你带领你的AI团队,设计一套统一的工业数据模型。将所有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清洗、加工、标注成机器可以理解的结构化数据,这是我们所有上层应用的基础。”

  “二是开发四大核心应用模块的算法引擎。孙大炮他们只知道要预测性维护,要能耗优化。但具体怎么预测怎么优化他们不懂,这需要你来定义!”

  林远要做什么,这个技术偏执狂很快就你弄清楚了。

  林远是想为每一个模块开发出核心的算法引擎。

  比如,用长短期记忆网络算法来预测设备故障;

  用运筹学和强化学习算法,来寻找最优的能源调度方案……

  “另外数字孪生高炉的仿真物理引擎的开发,需要你与我们江南大学的材料学院、以及德国的冶金专家合作,共同为那座高炉建立一个无限趋近于真实物理世界的数字镜像。”

  “我们要在这个镜像里,模拟铁矿石的熔化,模拟煤气的流动,模拟化学反应的每一个瞬间!我们要用算力,去取代老师傅的经验。”

  “这个任务,你敢不敢接?”

  汪韬没有说话。

  他只是缓缓地站起身,走到了白板前,拿起了另一支不同颜色的马克笔。

  他在林远画下的那张架构图上,开始飞快地补充着各种他认为需要优化的技术细节。

  “混合云的架构,有问题。两地三中心不够,必须是三地五中心,增加一个在新加坡的海外灾备节点,为未来的出海做准备……”

  “数据中台,光有Hadoop不够,必须引入Flink,做流式数据的实时处理……”

  “数字孪生,物理引擎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数据驱动。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反馈闭环,让虚拟世界里的仿真结果,能实时地去修正和优化现实世界里的生产参数……”

  他一个人对着白板,滔滔不绝地讲了足足半个小时。

  那语速之快,逻辑之严密,技术之前沿让在场的技术专家听得是目瞪口呆,冷汗直流。

  讲完,他将笔重重地扔在桌子上,看着林远。

  “这个项目,我接了。”

  “但是,我需要最高权限。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无论他是谁,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我的指令。”

  “没问题。”林远一口答应。

  “好。”汪韬点了点头,重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再次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开始敲代码。

  仿佛刚才那个指点江山的人,不是他一样。

  林远笑了。

  他知道,这头最桀骜不驯的技术猛虎,已经被他彻底地拴在了自己的船上。

  他接着说道。

  “第四集群,负责启明-I生态与联盟的标准化编制与认证。总负责人,刘华美。”

  “刘总,”林远的目光,最后落在了刘华美的身上,“技术只是手段,标准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给你的任务,同样有三个。”

  “一是将江钢的项目,打造成我们启明-I工业标准的样板工程。”

  “我需要你成立一个专门的品牌与市场团队,从项目启动的第一天起,就要将我们做的每一个技术突破,每一个应用案例包装成最精彩的故事,向全世界去讲!”

  “我们要让所有人都看到启明标准不是PPT,而是能真正为企业降本增效,创造价值的生产力。”

  刘华美点点头。

  “你的第二个任务,是以江钢项目为核心,孵化第一批工业APP生态伙伴。光有我们自己还不够,我们要发动群众的力量。”

  “我需要你以江南科创基金的名义,举办一场工业APP创新大赛!面向全国征集所有基于我们启明标准开发的工业应用。”

  “无论是做设备管理的,还是做能耗分析的。无论是一个成熟的团队,还是一个只有一个idea的大学生。只要他们的想法够好,我们就给钱、给资源、给数据,扶持他们成为我们生态里的第一批居民!”

  “这第三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林远的眼神,变得无比深邃,“推动启明-I标准成为国家标准。”

  “政府高层那边已经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信通院的大门,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我需要你与信通院的专家进行对接,我们要将我们在江钢项目上实践出来的所有技术规范、安全标准、数据模型整理成白皮书,提交给国家!”

  刘华美内心暗暗感慨,这林远的野心还真是够大。

  他的最终目标是让启明-I不再只是一个联盟的标准。

  而是要让它成为所有中国企业,在走向工业4-0的道路上都必须遵守的GB国标。

  这才是林远整个计划,他要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

  他要的,是定义这个国家下一个工业时代的话语权。

  会议室里,安静异常。

  所有人都被林远这个,堪称偷天换日的宏伟构想,震惊到了。

  他们看着眼前这个男人。眼神中只剩下了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