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书记办公室出来,林远感觉自己脚下的步子都有些发飘。
远望号!
那不仅是一艘艘功勋卓着的航天测量船,那更是流动的国土,是共和国探索星辰大海的眼睛。
也已经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了。
能为这样的“国之重器”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林远甚至已经开始热血沸腾地构想,当搭载着“江南之芯”的“远望号”驰骋大洋,为下一次载人航天任务保驾护航时,那将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
他马不停蹄地回到了“数产办”,立刻召集了以王海冰为首的最核心的技术团队,将这个消息向他们进行了传达。
当听到“远望号”这三个字时,整个会议室瞬间就炸了。
王海冰这些平日里不修边幅的技术宅男们,一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就如同听到了冲锋号的士兵,恨不得立刻就扛着自己的宝贝仪器冲上战场。
“主任!您下命令吧!别说是脱层皮,就是要了我们这身老骨头,也必须把这个任务拿下来!”
“能给远望号做芯片,这辈子值了!”
看着群情激昂的团队,林远的心中也充满了万丈豪情。
他当机立断,成立了项目特别攻关小组,由他亲自挂帅,王海冰任技术总负责人。
第二天一早,林远便带着王海冰以及几名核心工程师,怀揣着关于“启明一号”所有技术资料,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位于江南省东部沿海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总部基地。
那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神秘所在,戒备森严。
经过层层严格的安检与身份核验,林远一行人被一名身穿海军白色常服的年轻军官,领进了一栋外表朴实的大楼。
然而,他们怎么都想不到,迎接他们的将是一盆冷水浇来。
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身形清瘦,穿着一身旧式蓝色工作服的老者。
老者约莫六十多岁,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
他就是“远望号”测控系统升级项目的总负责人,石坚教授。
一位在国内航天测控领域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一个以对技术要求苛刻到近乎偏执而闻名的“老学究”。
“你们就是江南省‘数产办’的同志?”
石坚教授从一堆堆满了各种电路图和数据报告的办公桌后抬起头,上下打量了林远和王海冰一番,那眼神就像是在检查一批即将上流水线的工业零件。
他的声音不带一丝一毫的感情。
“石教授,您好。我是林远!”林远连忙伸出双手,态度恭敬。
然而石坚却没有与他握手的意思,只是抬了抬下巴,示意了一下旁边的会议桌。
“坐吧。郑书记已经跟我们通过气了。省里送来的资料,我也看过了。”
他的开场白,直接略过了所有客套的寒暄。
林远和王海冰对视了一眼,心中都感觉到了气氛的些许不对劲。
他们坐下后,林远将带来的“启明一号”样品和厚厚一叠技术性能报告,恭敬地推到了石坚教授的面前。
“石教授,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启明一号’芯片,以及它的全套测试报告。”
石坚教授扶了扶眼镜,拿起那枚小小的“启明一号”,放在眼前仔细端详了片刻,然后便将其随意地扔在了桌面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那个动作,让王海冰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
那可是他们团队的心血结晶!
紧接着,石坚教授甚至没有打开那份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测试报告,只是用手指在报告封面上轻轻敲了敲,用一种近乎审问的语气问道:
“林主任,我只问你几个问题。”
“第一,你们这枚芯片,做过多长时间的‘不间断加压老化测试’?”
王海冰连忙回答道:“报告石教授,我们按照工业级标准,进行了720小时,也就是一个月的极限环境测试,没有出现任何一次功能性失效。”
“一个月?”石坚教授的嘴角,勾起了一抹毫不掩饰的嘲讽,“王总工,你知道我们的测量船,一次出海任务,最短是多久吗?三个月!长的时候,甚至半年一年都在大洋上漂着!你这一个月的测试数据,在我看来跟废纸没有任何区别!”
王海冰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第二,”石坚教授的目光转向林远,变得愈发锐利,“你们的芯片,做过‘全频谱电磁兼容性’测试吗?能在多强的电磁脉冲干扰下,保证数据传输的绝对稳定?”
林远心中一沉,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上来。
因为“启明一号”的设计初衷是民用市场,根本没有考虑过在强电磁干扰这种极端军用环境下的应用。
看着沉默的林远,石坚教授冷笑一声。
“看来是没有做过。我告诉你们,我们的船上搭载着世界上最大功率的测控雷达。雷达开机的一瞬间,产生的电磁辐射足以让方圆一公里内所有的民用电子设备全部失灵。你们这枚连电磁兼容性测试都没做过的芯片,一旦装上我们的系统,恐怕连一秒钟都撑不下去,就会变成一堆无用的硅渣!”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异常尴尬。
林远和王海冰等人,感觉自己的脸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当众狠狠地扇了两个耳光。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石坚教授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他拿起那份被他视作“废纸”的报告,在桌面上拍了一下。
“你们在报告里宣称,你们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天璇’架构。我想请问,你们这个架构在底层的指令集上,是不是依旧无法绕开国外的ARM或者RISC-V?”
这个问题异常尖锐,也直指芯片的软肋。
王海冰张了张嘴,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因为石坚教授说得对,受限于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和生态环境,他们的“天璇”架构确实是基于开源的RISC-V指令集进行的二次开发和深度优化。
这在国内民用领域,已经足以称得上是自主研发的巨大突破。
但在石坚教授这种追求绝对自主、绝对可控的军工领域专家眼中,这就是原罪!
“连最底层的根都还是别人的,你们跟我谈什么‘自主可控’?谈什么国产化替代?”
石坚教授缓缓地站起身,冷冷地说道:
“林主任,我很感谢你们省委对国防事业的支持。但是,‘远望号’不是你们地方政府搞政绩工程的试验田!这里承载的是国家最高的航天战略安全,不容有哪怕万分之一的侥幸和风险!”
“恕我直言,以你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研发态度,根本没有能力来承担这项任务。”
“今天就到这里吧。你们请回!”
说完,他甚至没有再给林远任何解释的机会,便转身准备继续他的工作。
整个会议室,死一般的寂静。
林远和王海冰等人,被石坚教授这一连串毫不留情的质问和批驳,打击得体无完肤。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悦耳的女声,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尴尬。
“爸,您等一下。”
只见会议室的门被一个年轻女孩推开,她穿着一身白色研究服,扎着简单的马尾辫,素面朝天却依旧难掩其清丽容颜。
她端着一个茶盘走了进来。
女孩约莫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皮肤白皙,眉眼弯弯,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让她在知性的气质之外,又平添了几分书卷气。
她的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微笑。
“林主任,王总工,真是不好意思。我爸这个人,一辈子都在跟数据和代码打交道,说话直来直去,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你们千万别往心里去。”
她一边说着,一边将几杯热气腾腾的茶,分别放在了林远和王海冰等人的面前,动作娴熟,举止大方,瞬间就缓和了现场那剑拔弩张的气氛。
“你来干什么?”石坚教授看到女孩,眉头皱得更紧了,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
“爸,您都说了半天了,口干舌燥的,喝口茶润润嗓子。”女孩将其中一杯茶,递到了石坚教授的手边,然后俏皮地眨了眨眼睛,“而且,我觉得您刚才有些话,说得太绝对了。”
她正是石坚教授的女儿,也是他最得意的助手,石清浅。
一位刚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拿到双博士学位归国的天才少女。
远望号!
那不仅是一艘艘功勋卓着的航天测量船,那更是流动的国土,是共和国探索星辰大海的眼睛。
也已经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了。
能为这样的“国之重器”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林远甚至已经开始热血沸腾地构想,当搭载着“江南之芯”的“远望号”驰骋大洋,为下一次载人航天任务保驾护航时,那将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
他马不停蹄地回到了“数产办”,立刻召集了以王海冰为首的最核心的技术团队,将这个消息向他们进行了传达。
当听到“远望号”这三个字时,整个会议室瞬间就炸了。
王海冰这些平日里不修边幅的技术宅男们,一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就如同听到了冲锋号的士兵,恨不得立刻就扛着自己的宝贝仪器冲上战场。
“主任!您下命令吧!别说是脱层皮,就是要了我们这身老骨头,也必须把这个任务拿下来!”
“能给远望号做芯片,这辈子值了!”
看着群情激昂的团队,林远的心中也充满了万丈豪情。
他当机立断,成立了项目特别攻关小组,由他亲自挂帅,王海冰任技术总负责人。
第二天一早,林远便带着王海冰以及几名核心工程师,怀揣着关于“启明一号”所有技术资料,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位于江南省东部沿海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总部基地。
那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神秘所在,戒备森严。
经过层层严格的安检与身份核验,林远一行人被一名身穿海军白色常服的年轻军官,领进了一栋外表朴实的大楼。
然而,他们怎么都想不到,迎接他们的将是一盆冷水浇来。
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身形清瘦,穿着一身旧式蓝色工作服的老者。
老者约莫六十多岁,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
他就是“远望号”测控系统升级项目的总负责人,石坚教授。
一位在国内航天测控领域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一个以对技术要求苛刻到近乎偏执而闻名的“老学究”。
“你们就是江南省‘数产办’的同志?”
石坚教授从一堆堆满了各种电路图和数据报告的办公桌后抬起头,上下打量了林远和王海冰一番,那眼神就像是在检查一批即将上流水线的工业零件。
他的声音不带一丝一毫的感情。
“石教授,您好。我是林远!”林远连忙伸出双手,态度恭敬。
然而石坚却没有与他握手的意思,只是抬了抬下巴,示意了一下旁边的会议桌。
“坐吧。郑书记已经跟我们通过气了。省里送来的资料,我也看过了。”
他的开场白,直接略过了所有客套的寒暄。
林远和王海冰对视了一眼,心中都感觉到了气氛的些许不对劲。
他们坐下后,林远将带来的“启明一号”样品和厚厚一叠技术性能报告,恭敬地推到了石坚教授的面前。
“石教授,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启明一号’芯片,以及它的全套测试报告。”
石坚教授扶了扶眼镜,拿起那枚小小的“启明一号”,放在眼前仔细端详了片刻,然后便将其随意地扔在了桌面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那个动作,让王海冰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
那可是他们团队的心血结晶!
紧接着,石坚教授甚至没有打开那份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测试报告,只是用手指在报告封面上轻轻敲了敲,用一种近乎审问的语气问道:
“林主任,我只问你几个问题。”
“第一,你们这枚芯片,做过多长时间的‘不间断加压老化测试’?”
王海冰连忙回答道:“报告石教授,我们按照工业级标准,进行了720小时,也就是一个月的极限环境测试,没有出现任何一次功能性失效。”
“一个月?”石坚教授的嘴角,勾起了一抹毫不掩饰的嘲讽,“王总工,你知道我们的测量船,一次出海任务,最短是多久吗?三个月!长的时候,甚至半年一年都在大洋上漂着!你这一个月的测试数据,在我看来跟废纸没有任何区别!”
王海冰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第二,”石坚教授的目光转向林远,变得愈发锐利,“你们的芯片,做过‘全频谱电磁兼容性’测试吗?能在多强的电磁脉冲干扰下,保证数据传输的绝对稳定?”
林远心中一沉,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上来。
因为“启明一号”的设计初衷是民用市场,根本没有考虑过在强电磁干扰这种极端军用环境下的应用。
看着沉默的林远,石坚教授冷笑一声。
“看来是没有做过。我告诉你们,我们的船上搭载着世界上最大功率的测控雷达。雷达开机的一瞬间,产生的电磁辐射足以让方圆一公里内所有的民用电子设备全部失灵。你们这枚连电磁兼容性测试都没做过的芯片,一旦装上我们的系统,恐怕连一秒钟都撑不下去,就会变成一堆无用的硅渣!”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异常尴尬。
林远和王海冰等人,感觉自己的脸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当众狠狠地扇了两个耳光。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石坚教授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他拿起那份被他视作“废纸”的报告,在桌面上拍了一下。
“你们在报告里宣称,你们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天璇’架构。我想请问,你们这个架构在底层的指令集上,是不是依旧无法绕开国外的ARM或者RISC-V?”
这个问题异常尖锐,也直指芯片的软肋。
王海冰张了张嘴,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因为石坚教授说得对,受限于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和生态环境,他们的“天璇”架构确实是基于开源的RISC-V指令集进行的二次开发和深度优化。
这在国内民用领域,已经足以称得上是自主研发的巨大突破。
但在石坚教授这种追求绝对自主、绝对可控的军工领域专家眼中,这就是原罪!
“连最底层的根都还是别人的,你们跟我谈什么‘自主可控’?谈什么国产化替代?”
石坚教授缓缓地站起身,冷冷地说道:
“林主任,我很感谢你们省委对国防事业的支持。但是,‘远望号’不是你们地方政府搞政绩工程的试验田!这里承载的是国家最高的航天战略安全,不容有哪怕万分之一的侥幸和风险!”
“恕我直言,以你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研发态度,根本没有能力来承担这项任务。”
“今天就到这里吧。你们请回!”
说完,他甚至没有再给林远任何解释的机会,便转身准备继续他的工作。
整个会议室,死一般的寂静。
林远和王海冰等人,被石坚教授这一连串毫不留情的质问和批驳,打击得体无完肤。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悦耳的女声,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尴尬。
“爸,您等一下。”
只见会议室的门被一个年轻女孩推开,她穿着一身白色研究服,扎着简单的马尾辫,素面朝天却依旧难掩其清丽容颜。
她端着一个茶盘走了进来。
女孩约莫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皮肤白皙,眉眼弯弯,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让她在知性的气质之外,又平添了几分书卷气。
她的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微笑。
“林主任,王总工,真是不好意思。我爸这个人,一辈子都在跟数据和代码打交道,说话直来直去,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你们千万别往心里去。”
她一边说着,一边将几杯热气腾腾的茶,分别放在了林远和王海冰等人的面前,动作娴熟,举止大方,瞬间就缓和了现场那剑拔弩张的气氛。
“你来干什么?”石坚教授看到女孩,眉头皱得更紧了,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
“爸,您都说了半天了,口干舌燥的,喝口茶润润嗓子。”女孩将其中一杯茶,递到了石坚教授的手边,然后俏皮地眨了眨眼睛,“而且,我觉得您刚才有些话,说得太绝对了。”
她正是石坚教授的女儿,也是他最得意的助手,石清浅。
一位刚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拿到双博士学位归国的天才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