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在“启明一号”成功的狂喜中,度过了整整三天。
这三天里,他享受了自履新以来最纯粹的荣光。
省委的嘉奖令、下属们狂热的崇拜、以及郑宏图书记那毫不掩饰的赞许,都让他有一种如在云端的酣畅淋漓之感。
连日来积压在心头的那块巨石,似乎也变轻了许多。
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也许萧若冰并没有那么可怕?
也许她真的只是出于某种旧情,或者单纯的商业投资考量才出手相助?
毕竟自香港一别,已经过去了三周。
这三周里,那个让他“怵”的女人,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一个电话,没有一封邮件,沉默得让人心慌。
但这种心慌,随着“启明一号”的成功,正逐渐被一种日渐增长的自信所取代。
林远开始相信,只要“启明一号”能够成功量产,实现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那么“江南之芯”就拥有了真正的造血能力。
届时他手里就有了足够的底牌,不用再担心被人掣肘,也有了跟敌人谈判的筹码。
他要用市场上的胜利,来换取谈判桌上的尊严。
怀揣着这份自信,林远亲自带着那枚承载了无数希望的“启明一号”,走进了省委书记郑宏图的办公室。
他准备进行一次正式的成果汇报,并提出下一步全面量产的战略规划。
郑宏图的办公室里难得地没有其他客人,显然是为了等待林远的到来。
这位省委的三号人物亲自为林远泡了一杯自己珍藏的大红袍,袅袅的茶香中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意味。
“坐吧,小林。”郑书记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你这次,可是给我们江南省,给国家都立下了一件天大的功劳啊!”
林远连忙谦虚道:“都是书记您和省委领导们支持的结果,我只是做了些分内的工作。”
他将那个黑色的防静电方盒,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郑书记的办公桌上。
“郑书记,这就是我们的‘启明一号’。目前所有测试数据都已经出来了,性能稳定完全达到了量产标准。我这次来就是想向您和省委申请,启动‘启明一号’的全面量产计划。我们预计,第一批量产规模在五十万片,主要的目标市场是……”
“民用消费级电子市场,对吗?”
还没等林远说完,郑宏图就微笑着打断了他,一语道破了他心中所想。
“是的。”林远点了点头,有些兴奋地说道:“我们分析过目前国内的智能家电、物联网设备、车载娱乐系统等领域,对中低端制程的芯片需求量极大,但市场长期被国外几家厂商垄断。‘启明一号’的性能,完全可以满足这一块的市场需求,而且我们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一旦我们大规模铺开,我有信心在一年之内,抢占至少百分之三十的国内市场份额!届时,‘江南之芯’将彻底摆脱输血,实现盈利!”
林远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市场的憧憬与自信。
然而,听完他这番慷慨激昂的商业蓝图,郑宏图书记却并没有露出预想中的赞许,反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他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地吹着浮在水面上的茶叶,眼神变得深邃而又复杂。
办公室里的气氛,在这一瞬间变得有些凝重。
林远心中的那份兴奋,也渐渐冷却了下来,郑宏图的反应让他隐隐感觉有些不安。
他敏锐地感觉到,事情似乎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小林啊,”良久之后,郑宏图才缓缓地放下茶杯,用一种极其严肃的眼神看着他,
“你觉得,我们当初费那么大的力气,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成立‘数产办’,搞这个‘江南之芯’计划,就是为了去跟那些国外厂商,抢机顶盒、抢智能音箱的市场吗?”
这句话如同一盆冰水,从林远的头顶浇下。
林远愣住了。
“那……那是为了什么?”他下意识地问道。
郑宏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走到了办公室墙上那幅巨大的全国地图前。
他伸出手在地图上,从东北的冰城一路划到南海的岛礁,画出了一条贯穿了中国整个国防与工业命脉的弧线。
“小林,你告诉我,这条线上都有什么?”
林远顺着他的手指看去。
那是共和国的重工业基地、航空航天发射中心、战略导弹部队的阵地、海军舰队的母港、以及无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与交通枢纽。
林远的大脑,在这一刻飞速运转。一个模糊却又让他心惊肉跳的念头,开始浮现出来。
郑宏图转过身,声音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你的‘启明一号’,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它的目标客户,就从来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它的战场,也从来不是中关村的电子卖场。”
郑书记伸出两根手指,一字一句地说道:
“你的客户,只有两个。”
“第一,是军工。”
“第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核心工业。”
“你的战场也只有一个领域,对国外芯片进行全面彻底的国产化替代!”
经过短暂的停顿,林远瞬间就懂了。
为什么郑书记会力排众议,给予他如此大的权力?
“江南之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项目。
“我……我明白了。”林远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声音干涩地说道。
“不,你还不明白。”郑宏图摇了摇头,眼神变得愈发锐利,“你只看到了任务的宏大,却没有看到这背后的凶险。”
他重新坐回沙发上,示意林远也坐下。
“小林,你以为从实验室里造出芯片,就等于成功了吗?我告诉你,那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从‘实验室’到‘屠宰场’,中间还有一条很长、很血腥的路要走。这条路,叫做市场准入。”
郑书记的语气,带着一丝过来人的沧桑与无奈。
“你说的这两个领域,”林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顺着郑书记的思路往下思考,“军工和核心工业,它们的采购体系,应该都是相对封闭的,而且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国产化替代的阻力应该不大才对。”
“呵呵……”郑宏图发出了一声意味深长的冷笑,“小林啊,你还是太年轻太理想化了。”
“我问你,如果现在有两款战斗机,一款是我们自己国产的,性能参数勉强达标,但小毛病不断;另一款是美国原装进口的F-35,性能卓越指哪打哪。你是空军司令,你选哪个?”
林远沉默了。
“我再问你,如果现在有两套工业控制系统,一套是我们国产的偶尔会死机,可能会造成千分之一的故障率;另一套是德国西门子的,稳定可靠了几十年。你是核电站的站长,你敢用哪个?”
林远再次沉默。
他知道郑宏图说的很对。
这位省委副书记可是出身国防科工委,正儿八经的科班干部。
对国家的工业建设、技术标准、国内外市场情况,了如指掌。
无论是技术领域上,还是市场的风向把握上,郑宏图都算的上半个专家。
“这就是问题所在!”郑宏图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在这些性命攸关且不容有失的领域,稳定和可靠,是压倒一切的铁律!”
“几十年来,从军工院所的工程师到大型国企的总工,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国外的芯片和系统。他们所有的设计图纸、所有的操作流程、所有的维护手册,都是基于那套成熟的体系建立起来的。你现在让他们换成你的‘启明一号’,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他们要把几十年的经验全部推倒重来!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所有因为替换而可能产生的未知风险!意味着一旦出了问题,他们就要掉乌纱帽,甚至要上军事法庭!”
“你告诉我,谁愿意冒这个风险?谁敢冒这个风险?”
林远感到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
他第一次发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他以为只要产品做出来了,靠着一纸行政命令,就能顺利地推行下去。
但他忽略了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惯性思维以及对风险的本能的恐惧。
“所以初步的技术壁垒被打破,并不代表我们能赢到最后。”
“更何况……”郑书记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那些靠着做国外芯片代理,赚得盆满钵满的买办们,会眼睁睁地看着你砸了他们的金饭碗吗?”
“他们会在每一个环节,给你制造障碍。他们会收买你的客户,散播你的谣言,甚至不惜制造一些意外事故来证明你的国产芯片就是不稳定、不可靠的代名词!”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了寂静。
林远感觉自己的心脏突突跳的厉害。
他终于明白,郑书记今天找他谈话的真正目的了。
“那……书记,我该怎么办?”林远的声音带上了一丝迷茫。
看着眼前这个刚刚还意气风发,此刻却面色凝重的年轻人,郑宏图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孺子可教。
他最怕的,就是林远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撞死在这堵看不见的墙上。
“办法当然有。”
郑宏图重新端起茶杯,慢悠悠地喝了一口。
“要想打破层层壁垒,行政命令是下策,商业推广是中策,只有一样东西是上上策。”
他看着林远,缓缓地吐出了四个字:
“树立标杆。”
“你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愿意第一个吃螃蟹且具备巨大行业影响力的标杆客户。然后集中你所有的资源帮助他完成国产化替代,打造出成功的样板工程!”
“只要这个样板立住了,它的示范效应就会快速铺开。到时候,不用你去推,那些还在观望的客户,自己就会找上门来。”
“这个道理我懂。”林远立刻明白了郑书记的意图,“可是就像您刚才说的,谁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你的,第二件事。”
郑宏图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份用牛皮纸袋密封的、印着“绝密”字样的文件,递给了林远。
林远怀着满腹的疑惑,打开了那个文件袋。
当他看到文件第一页的标题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文件标题,只有寥寥几个字:
《关于“远望号”系列航天测量船控制系统全面升级暨自主可控试点方案》
“远望号?”林远的心脏,猛地狂跳了起来。
那不是共和国的骄傲,那支承担着所有卫星、飞船、空间站海上测控任务的,功勋卓着的航天测量船队吗?
“没错。”郑宏图的眼神变得深邃,“因为某些我们都知道的原因,‘远望号’船队目前所使用的核心测控芯片和底层操作系统,都将在未来两年内,面临被‘断供’和‘停服’的风险。这对我们的航天事业,是釜底抽薪式的致命打击。”
“所以,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他们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替代方案。他们就是你最好的标杆客户!”
“但是,”郑宏图话锋一转,“他们对参数的要求也十分苛刻,他们的测控系统关系到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最高的战略安全,绝不容许有哪怕0.001%的失误。”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稍有不慎就会让林远身败名裂。
郑书记站起身走到林远身边,将手重重地按在他的肩膀上。
“小林,我把这个最难啃的骨头交给你。”
“你敢不敢接?”
“保证完成任务!”
林远猛地站起身,说出了这六个字。
这三天里,他享受了自履新以来最纯粹的荣光。
省委的嘉奖令、下属们狂热的崇拜、以及郑宏图书记那毫不掩饰的赞许,都让他有一种如在云端的酣畅淋漓之感。
连日来积压在心头的那块巨石,似乎也变轻了许多。
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也许萧若冰并没有那么可怕?
也许她真的只是出于某种旧情,或者单纯的商业投资考量才出手相助?
毕竟自香港一别,已经过去了三周。
这三周里,那个让他“怵”的女人,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一个电话,没有一封邮件,沉默得让人心慌。
但这种心慌,随着“启明一号”的成功,正逐渐被一种日渐增长的自信所取代。
林远开始相信,只要“启明一号”能够成功量产,实现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那么“江南之芯”就拥有了真正的造血能力。
届时他手里就有了足够的底牌,不用再担心被人掣肘,也有了跟敌人谈判的筹码。
他要用市场上的胜利,来换取谈判桌上的尊严。
怀揣着这份自信,林远亲自带着那枚承载了无数希望的“启明一号”,走进了省委书记郑宏图的办公室。
他准备进行一次正式的成果汇报,并提出下一步全面量产的战略规划。
郑宏图的办公室里难得地没有其他客人,显然是为了等待林远的到来。
这位省委的三号人物亲自为林远泡了一杯自己珍藏的大红袍,袅袅的茶香中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意味。
“坐吧,小林。”郑书记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你这次,可是给我们江南省,给国家都立下了一件天大的功劳啊!”
林远连忙谦虚道:“都是书记您和省委领导们支持的结果,我只是做了些分内的工作。”
他将那个黑色的防静电方盒,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郑书记的办公桌上。
“郑书记,这就是我们的‘启明一号’。目前所有测试数据都已经出来了,性能稳定完全达到了量产标准。我这次来就是想向您和省委申请,启动‘启明一号’的全面量产计划。我们预计,第一批量产规模在五十万片,主要的目标市场是……”
“民用消费级电子市场,对吗?”
还没等林远说完,郑宏图就微笑着打断了他,一语道破了他心中所想。
“是的。”林远点了点头,有些兴奋地说道:“我们分析过目前国内的智能家电、物联网设备、车载娱乐系统等领域,对中低端制程的芯片需求量极大,但市场长期被国外几家厂商垄断。‘启明一号’的性能,完全可以满足这一块的市场需求,而且我们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一旦我们大规模铺开,我有信心在一年之内,抢占至少百分之三十的国内市场份额!届时,‘江南之芯’将彻底摆脱输血,实现盈利!”
林远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市场的憧憬与自信。
然而,听完他这番慷慨激昂的商业蓝图,郑宏图书记却并没有露出预想中的赞许,反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他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地吹着浮在水面上的茶叶,眼神变得深邃而又复杂。
办公室里的气氛,在这一瞬间变得有些凝重。
林远心中的那份兴奋,也渐渐冷却了下来,郑宏图的反应让他隐隐感觉有些不安。
他敏锐地感觉到,事情似乎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小林啊,”良久之后,郑宏图才缓缓地放下茶杯,用一种极其严肃的眼神看着他,
“你觉得,我们当初费那么大的力气,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成立‘数产办’,搞这个‘江南之芯’计划,就是为了去跟那些国外厂商,抢机顶盒、抢智能音箱的市场吗?”
这句话如同一盆冰水,从林远的头顶浇下。
林远愣住了。
“那……那是为了什么?”他下意识地问道。
郑宏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走到了办公室墙上那幅巨大的全国地图前。
他伸出手在地图上,从东北的冰城一路划到南海的岛礁,画出了一条贯穿了中国整个国防与工业命脉的弧线。
“小林,你告诉我,这条线上都有什么?”
林远顺着他的手指看去。
那是共和国的重工业基地、航空航天发射中心、战略导弹部队的阵地、海军舰队的母港、以及无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与交通枢纽。
林远的大脑,在这一刻飞速运转。一个模糊却又让他心惊肉跳的念头,开始浮现出来。
郑宏图转过身,声音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你的‘启明一号’,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它的目标客户,就从来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它的战场,也从来不是中关村的电子卖场。”
郑书记伸出两根手指,一字一句地说道:
“你的客户,只有两个。”
“第一,是军工。”
“第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核心工业。”
“你的战场也只有一个领域,对国外芯片进行全面彻底的国产化替代!”
经过短暂的停顿,林远瞬间就懂了。
为什么郑书记会力排众议,给予他如此大的权力?
“江南之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项目。
“我……我明白了。”林远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声音干涩地说道。
“不,你还不明白。”郑宏图摇了摇头,眼神变得愈发锐利,“你只看到了任务的宏大,却没有看到这背后的凶险。”
他重新坐回沙发上,示意林远也坐下。
“小林,你以为从实验室里造出芯片,就等于成功了吗?我告诉你,那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从‘实验室’到‘屠宰场’,中间还有一条很长、很血腥的路要走。这条路,叫做市场准入。”
郑书记的语气,带着一丝过来人的沧桑与无奈。
“你说的这两个领域,”林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顺着郑书记的思路往下思考,“军工和核心工业,它们的采购体系,应该都是相对封闭的,而且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国产化替代的阻力应该不大才对。”
“呵呵……”郑宏图发出了一声意味深长的冷笑,“小林啊,你还是太年轻太理想化了。”
“我问你,如果现在有两款战斗机,一款是我们自己国产的,性能参数勉强达标,但小毛病不断;另一款是美国原装进口的F-35,性能卓越指哪打哪。你是空军司令,你选哪个?”
林远沉默了。
“我再问你,如果现在有两套工业控制系统,一套是我们国产的偶尔会死机,可能会造成千分之一的故障率;另一套是德国西门子的,稳定可靠了几十年。你是核电站的站长,你敢用哪个?”
林远再次沉默。
他知道郑宏图说的很对。
这位省委副书记可是出身国防科工委,正儿八经的科班干部。
对国家的工业建设、技术标准、国内外市场情况,了如指掌。
无论是技术领域上,还是市场的风向把握上,郑宏图都算的上半个专家。
“这就是问题所在!”郑宏图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在这些性命攸关且不容有失的领域,稳定和可靠,是压倒一切的铁律!”
“几十年来,从军工院所的工程师到大型国企的总工,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国外的芯片和系统。他们所有的设计图纸、所有的操作流程、所有的维护手册,都是基于那套成熟的体系建立起来的。你现在让他们换成你的‘启明一号’,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他们要把几十年的经验全部推倒重来!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所有因为替换而可能产生的未知风险!意味着一旦出了问题,他们就要掉乌纱帽,甚至要上军事法庭!”
“你告诉我,谁愿意冒这个风险?谁敢冒这个风险?”
林远感到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
他第一次发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他以为只要产品做出来了,靠着一纸行政命令,就能顺利地推行下去。
但他忽略了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惯性思维以及对风险的本能的恐惧。
“所以初步的技术壁垒被打破,并不代表我们能赢到最后。”
“更何况……”郑书记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那些靠着做国外芯片代理,赚得盆满钵满的买办们,会眼睁睁地看着你砸了他们的金饭碗吗?”
“他们会在每一个环节,给你制造障碍。他们会收买你的客户,散播你的谣言,甚至不惜制造一些意外事故来证明你的国产芯片就是不稳定、不可靠的代名词!”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了寂静。
林远感觉自己的心脏突突跳的厉害。
他终于明白,郑书记今天找他谈话的真正目的了。
“那……书记,我该怎么办?”林远的声音带上了一丝迷茫。
看着眼前这个刚刚还意气风发,此刻却面色凝重的年轻人,郑宏图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孺子可教。
他最怕的,就是林远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撞死在这堵看不见的墙上。
“办法当然有。”
郑宏图重新端起茶杯,慢悠悠地喝了一口。
“要想打破层层壁垒,行政命令是下策,商业推广是中策,只有一样东西是上上策。”
他看着林远,缓缓地吐出了四个字:
“树立标杆。”
“你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愿意第一个吃螃蟹且具备巨大行业影响力的标杆客户。然后集中你所有的资源帮助他完成国产化替代,打造出成功的样板工程!”
“只要这个样板立住了,它的示范效应就会快速铺开。到时候,不用你去推,那些还在观望的客户,自己就会找上门来。”
“这个道理我懂。”林远立刻明白了郑书记的意图,“可是就像您刚才说的,谁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你的,第二件事。”
郑宏图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份用牛皮纸袋密封的、印着“绝密”字样的文件,递给了林远。
林远怀着满腹的疑惑,打开了那个文件袋。
当他看到文件第一页的标题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文件标题,只有寥寥几个字:
《关于“远望号”系列航天测量船控制系统全面升级暨自主可控试点方案》
“远望号?”林远的心脏,猛地狂跳了起来。
那不是共和国的骄傲,那支承担着所有卫星、飞船、空间站海上测控任务的,功勋卓着的航天测量船队吗?
“没错。”郑宏图的眼神变得深邃,“因为某些我们都知道的原因,‘远望号’船队目前所使用的核心测控芯片和底层操作系统,都将在未来两年内,面临被‘断供’和‘停服’的风险。这对我们的航天事业,是釜底抽薪式的致命打击。”
“所以,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他们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替代方案。他们就是你最好的标杆客户!”
“但是,”郑宏图话锋一转,“他们对参数的要求也十分苛刻,他们的测控系统关系到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最高的战略安全,绝不容许有哪怕0.001%的失误。”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稍有不慎就会让林远身败名裂。
郑书记站起身走到林远身边,将手重重地按在他的肩膀上。
“小林,我把这个最难啃的骨头交给你。”
“你敢不敢接?”
“保证完成任务!”
林远猛地站起身,说出了这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