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老太太犯愁的事-《长姐回家,带领全家走上人生巅峰》

  一番不舍道别之后,叶家人都上了驴车离开。

  出了方家村,老太太才叹了口气:“我是要给钱的,你大舅爷爷怎么也不肯要钱。”

  “还说我们拿了那么多绿豆糕可都是钱,他们只有一点桔子和枣子还拿得出手,若是收钱把他们当什么了?”

  “没办法只好收下了。”老太太说到这里又不禁叹了口气。

  原来是大舅爷爷给的枣子,二舅爷爷给的桔子。

  叶青萝知道奶奶叹气犯愁的真正原因。

  奶奶本来就是记挂娘家想要帮衬些,结果还要把人家卖钱的东西收下这么多。

  今年叶家拿来的东西太多,虽是心意,但方家同样回了很重的礼,无形之中也给方家造成了负担。

  这就与奶奶的本意偏离了。

  叶青萝道:“方家院子不小,应该也有一些空屋子闲置,可以让他们种些反季菜。”

  “四表叔不是柳林镇哪家酒楼的采买管事么?隔几天就往柳林镇送一次货,应该也是冬天里一笔赚头?”

  他们所在的镇子叫柳东镇,出镇往北最近的邻镇是石家坡,出镇往南最近的邻镇是柳林镇。

  大舅爷爷的女儿也就是表姑早年嫁到了柳林镇。

  后来二舅爷爷这房的小儿子也就是四表叔十年前也去了柳林镇谋出路。

  如今是柳林镇上福顺酒楼的采买小管事,娶的是福顺酒楼掌厨的侄女,所以在柳林镇也算有些根基了。

  他们两家在柳林镇上的情况,叶青萝只知道这些。

  而三表叔则是带着村里的队伍在外四处建宅修院,在十里八村和附近几个镇子乃至青河县,都认识不少人。

  但是三表叔没有去柳林镇落户,他依然住在家里。

  和叶家的有志叔一样,平日里在外头忙着,家小都在村子里,也方便照顾老人。

  不过毕竟是几代同堂,底下儿孙大了花费也多,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祖外公祖外婆实际是自己的两个老儿子在照顾,不可能还要孙辈们去操心。

  也是奶奶每年多少会往娘家送些粮的原因,她也是祖外公祖外婆的闺女,以这种方式尽点孝道。

  叶青萝觉得方家村离得太远,不太放心将作坊建在方家村,但反季菜却是可以让方家人试试的。

  虽然这也算不上多厉害的技术,会种菜的农家人只要知道这法子原理,后面就能自己上手了。

  老太太听后神色缓了缓,有些懊恼道:“我倒是忘记还可以往柳林镇去了,只想着柳东镇上若是不好卖……”

  “毕竟你大舅能种,是可以卖到你二舅掌厨的酒楼,咱们家也有你大伯和堂哥在镇上卖糕点认识的那些铺子可以收货。”

  “我怕让方家种了到时不好卖,我心里更加过意不去,就没敢说……”

  也是长久没见过侄女和小侄子他们了,一时之间没想起来还有一个柳林镇,顾虑重重就没开口提。

  叶青萝微笑安抚道:“下回去方家村收黄豆绿豆时,再说就是了,这是眼下最好做的冬天买卖。”

  这时,前头赶车的老爷子开口了。

  “你两个舅爷爷答应帮我在村子里再收一收黄豆绿豆,还要去旁边两个村子也收一收,初九那天会再过来一趟。”

  初八叶青萝一家要去刘家畈,初十要去镇上,初九是重阳节。

  最近叶家人都没上山去寻干货了,不过山坡野地也能摘些菊花,没有泡酒,都晒干了囤着,重阳节时给方家也送一些。

  冬天外头冷,人在屋里不是烧着炕就是坐在火塘边上,喝些菊花茶清火。

  今天初五,到重阳节也没几天了,老太太心里安定下来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驴车没多久回到仙桂村,叶铭早就被太奶抱着睡着了。

  还好早有准备,叶青莲给他带了一件小夹袍子,上车时就穿上了,倒也没有多冷。

  驴车是一路到了老宅门前才停下的,叶青萝下了驴车没有立刻走,老太太喊着她先分桔子和枣子。

  “家里还有没吃完呢。”叶青萝随口说着。

  她空间里多的是,自己想吃特别方便,还偷偷拿了一些混在上回顾子熙送的那些桔子和枣子里。

  这才导致谁也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又有谁吃了多少,只知道叶青萝屋里的竹筐里一直有。

  老太太道:“那是别人送的,这是你舅爷爷家的。”

  所以,该拿还是要拿,叶青萝这才没再拒绝。

  叶青莲已经跑进屋,爹和大哥不在家,喊了娘出来将睡着的铭儿抱下去,这样老太太才好下驴车。

  抱着个睡着的孩子下驴车,她可不敢跳。

  王珍珍这时候不在家里,叶林氏将孩子抱下来就带回了自己屋里。

  今天难得不用看孩子,王珍珍上午在屋里绣花,下午跟着周家和王家的的几个年轻媳妇一起上山寻栗子去了。

  叶青萝回家拿了只竹篮过来装了一篮子桔子和枣子,拒绝了叶青莲帮忙,就这样一路提回家去了。

  刚回叶家那天提个三斤都觉得有些重,经过一个月的劳动和锻炼,这一篮子十几斤的重量已不在话下。

  回到家依然是将东西放进自己屋里,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再放个十斤的量出来。

  老宅那边现在自己也有得吃,堂妹和大侄子至少这些天不用跑来这边拿吃的,也就不容易发现差异问题了。

  叶青萝把竹篮腾空出来再送回厨房,顺便到上房门前与娘说了一下去方家村的经过。

  知道她很受长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