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天下投稿,文心竞逐-《尸卒:开局吞噬华雄》

  启事一出,天下哗然。

  稿酬虽厚,但对于真正有才学的名士大儒而言,更看重的是“扬名天下”的机会。

  在邺城袁绍府中,谋士沮授拿着报纸若有所思:“主公,此乃揽才良机。我可命人投稿,宣扬我军威德。”

  在淮南袁术处,主簿阎象建议:“明公,可遣文士投稿,言汉室当衰,新主当立之意。”

  甚至在许昌,也有不少文人偷偷投稿。

  年轻才子杨修就是其中之一,他化名“弘农散人”,投去一篇《论天下大势》,文中暗讽曹操专权。

  对于稿件,刘骏来者不拒,组织蔡邕等人成立审编司,择优刊发。

  报纸内容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观点也更加多元。甚至偶尔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文章同版竞技。

  比如有一期就同时刊登了鼓吹“汉室复兴”和“天下当变”的两篇文章,引得读者争论不休,更加提升了报纸的热度和影响力。

  自此,《淮安旬报》从一个地方性的宣传工具,逐渐向全国性的舆论平台演变。

  它成功撬动了天下文人的心,将话语权争夺,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曹操得知此事,默然良久,叹道:“刘仲远真奇人也。此子不除,必成大患。”

  而在淮安,刘骏看着源源而来的投稿,对徐庶笑道:“元直,你看这天下文心,已尽入我彀中矣。”

  徐庶拱手:“主公英明。有此平台,何愁大业不成?”

  两人相视而笑,窗外阳光正好,照在蓬勃发展的淮安城上。

  曹操舆论战败而不胜,军事上亦有大变。

  自吕布到小沛后,广招兵马,更是纳了曹豹之女为次妻,实力已然恢复。

  如此,刘备、吕布互为抵角,曹军竟一时无从下口。

  时年,许昌,丞相府。

  深秋的寒意已悄然浸入庭阶,书房内的地龙烧得正暖,与外间的萧瑟恍若两个世界。

  曹操身着常服,凭案而坐,手中摩挲着一卷刚从徐州送来的密报竹简。

  烛火跳跃,映照着曹操阴晴不定的脸庞。

  良久,他冷哼一声,将那卷竹简重重掷于木案上。

  “好个织席贩履之徒,竟借吕布这头猛虎来护佑自家院落。徐州防务经此一变,难了。”

  曹操语气赞赏,却又忌惮。

  刘备仁德之名远播,如今再得虓虎吕布之勇,犹如困龙得水,让他如芒在背。

  下首端坐的荀彧,闻言微微躬身,缓声道:“主公明鉴。刘备,人杰也。今虽蛰伏,其志非小。”

  “更兼有关羽、张飞万人敌为辅佐,如今又纳吕布,如虎添翼。”

  “若任由其二者在徐州相辅相成,坐拥淮泗之利,收揽人心,恐不过数年,便成主公心腹之大患,届时再欲图之,难矣。”

  曹操身体微微前倾,看向他最为倚重的谋主:“文若既已看出隐患,必有计策教我?”

  荀彧从容颔首,似乎早已胸有成竹:“彧确有一计,或可试之。此计名曰‘二虎竞食’。”

  “哦?何为二虎竞食?”曹操挑眉。

  “主公可亲笔密书一封与刘备,”荀彧娓娓道来,“信中极尽嘉许之言,更可承诺赠以军粮兵械,以示恩宠。”

  “然,重中之重,需于信中严辞:吕布反复无常,世所共知,其人蛰伏小沛,犹如芒刺在背,明公可嘱托刘备务必寻机将其诛除,以绝后患。”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此计之妙,在于阳谋。刘备若从,则吕布可除,我军去一劲敌,且恶名由刘备担之。”

  “刘备若不从,亦会与吕布心生嫌隙猜忌。我辈便可从中斡旋,添柴加火,令其二人相攻。我等只需要坐观成败,收渔人之利即可。”

  “如此,主公可不损一兵一卒,而乱徐州局面。”

  曹操凝神细听,眼中精光越来越盛,待荀彧语毕,他抚掌大笑:“妙,妙极,真绝妙好计。”

  “文若深知我心。就依文若之言,即刻起草密信,以最快速度送往下邳。”

  ……

  徐州,下邳城,州牧府内。

  刘备看罢曹操遣心腹送来的密信,久久不语。

  他将密信传递给身旁的关羽、张飞。

  关羽接过,仔细阅看,越是往下看,眉头皱得越紧。张飞性急,凑在一旁粗粗扫过,已是虬髯戟张,怒形于色。

  “大哥。曹操老贼竟敢教唆我等做此不义之事。”张飞率先嚷道,“不过……那三姓家奴留在小沛,俺老张看着就眼胀。不如就趁此机会……”

  “三弟!”刘备出声打断,叹息一声,“曹操此计,名为厚爱,实为毒计。”

  “我若听从杀吕布,则背负杀害投奔友军之恶名,日后天下英雄谁还敢信吾?此,自绝天下也。”

  “更甚者,吕布岂是易与之辈?万一事有不谐,反遭反噬,则顷刻间大祸临头!”

  关羽将书简轻轻放回案上,颔首沉声道:“大哥所言极是。曹操奸猾,此计可谓一石二鸟,毒辣异常。我等万不可中计。”

  关羽抿唇沉声道:“吕布,疥癣之疾,杀之失义;曹操,心腹之患也。”

  张飞虽觉憋屈,但也知兄长和二哥所言在理,只得咕哝道:“那就任由那三姓家奴在旁窥视?俺想想便不痛快。”

  刘备沉吟片刻,道:“此时杀之,有百害而无一利。且虚与委蛇,拖延一番再论其他。”

  言罢,刘备取过笔帛,略一思索,提笔回信。信中先是感激丞相厚爱,言辞极其恭顺,继而笔锋一转,陈述吕布勇武,部下悍勇异常,且其近日颇为安分,无故诛杀,恐激起大变,故需谨慎行事,寻觅良机,云云。

  一番话语说得滴水不漏。

  密使携回书返回许昌。

  曹操展信一看,虽明知刘备多半不会就范,但见其回信如此滑不留手,仍不免心生愠怒,再次召来荀彧商议。

  “文若,刘备滑如泥鳅,二虎竞食之计,彼不上钩,如之奈何?”

  荀彧似乎早有预料,捻须微笑道:“主公勿忧。刘玄德仁德伪饰,不肯亲手沾血,也在意料之中。彧另有一计,可驱使他处,此计名曰‘驱虎吞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