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双线烽烟-《开挂人生黄金瞳》

  专利风波的硝烟刚刚散去,“奥丁资本”的报复就接踵而至,而且更加凌厉、更加直接。这一次,他们的战场选在了国际市场,手段简单粗暴——价格战。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欧洲和东南亚几个主要药材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标价极低的“紫丹参”提取物和标准浸膏。这些产品的包装简陋,产地不明,但有效成分标注却与大山药业的产品相差无几,价格却只有大山药业的六成甚至一半!

  这些低价产品像潮水般涌入市场,对大山药业刚刚起步的海外业务造成了毁灭性冲击。许多原本对大山药业产品感兴趣的分销商和药厂,在巨大的价格差面前,纷纷转向了这些来历不明的廉价货。

  “张总!这帮孙子太狠了!”王斌在越洋电话里气得声音发抖,“他们这是赔本赚吆喝,就是想用低价拖死我们!咱们的海外订单这个月暴跌了七成!”

  张大山接到消息,心猛地一沉。他太清楚价格战的残酷了。“奥丁资本”资金雄厚,完全可以承受短期亏损,目的就是扼杀大山药业在海外的生存空间。这是阴谋,却也是最难破解的困局。

  “承志那边情况怎么样?”张大山最担心的是儿子。

  “承志那边压力更大!”王斌语气焦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那边,几个谈得好好的项目都暂停了,对方直言不讳,说价格差距太大,没法谈!承志现在天天在外面跑,嘴皮子都磨破了,效果不大。”

  张大山立刻联系了张承志。视频里,儿子明显瘦了,眼圈发黑,但眼神里的倔强却没变。

  “爸,情况不乐观。”张承志的声音有些沙哑,“哈菲兹博士帮我们打听过了,这些低价货源头很杂,但背后都有几家大的贸易公司在统一操盘,资金流向很隐蔽,但大概率跟‘奥丁’脱不了干系。他们这是铁了心要把我们挤出东南亚市场。”

  “你有什么想法?”张大山沉声问,他想听听儿子的应对之策。

  “硬拼价格,我们肯定拼不过。”张承志深吸一口气,“我想,还是得坚持咱们的‘精品’路线。一方面,我和哈菲兹博士加紧推进那两家精品药园的GAP认证,把‘品质’和‘可追溯’这两个招牌做扎实,瞄准高端客户和定制市场,不跟他们在低端市场纠缠。另一方面,我想尝试接触一下当地的医疗保险机构和中医院,如果能进入他们的采购目录,就有了稳定的需求,不怕价格波动。”

  张大山点了点头,儿子的思路是清晰的,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出路。“好!就按你的想法办!需要什么支持,直接跟王斌和你妈对接。记住,稳住阵脚,不要自乱阵脚。”

  海外战线烽烟四起,国内的压力同样不小。李秀云团队负责的“地涌金莲”新药申报,进入了最关键的临床前评审阶段。国家药监局的审评专家提出了几十个问题,个个切中要害,要求补充大量数据和说明。团队连轴转了几个星期,人都快熬垮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节骨眼上,周明负责的生产基地又出了问题。一台核心的提取设备突然故障,导致一批即将发往欧洲的高价值订单被迫中断。维修需要时间,违约赔偿金可不是小数目。

  张大山感觉自己像救火队长,四处扑救。他一边安抚李秀云,让她顶住压力,保证申报质量;一边督促周明尽快抢修设备,协调客户,尽量减少损失;还要时刻关注海外市场的动态,为王斌和张承志提供决策支持。

  资金链再次绷紧到了极限。公司的现金流,几乎都投在了新药研发和海外市场的坚守上,利润微薄,入不敷出。张大山不得不再次动用个人关系,寻求短期过桥贷款,拆东墙补西墙。

  夜深人静,张大山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感到一阵阵疲惫袭来。双线作战,内外交困,公司仿佛在狂风巨浪中航行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倾覆。

  但他不能倒下。他想起靠山屯的老屋,想起创业时一起啃冷馒头的兄弟,想起妻子和儿子信任的眼神。他抓起桌上的冷水杯,猛灌了几口,强迫自己振作起来。

  “还没到认输的时候!”他对着窗外的夜色,低声吼道。这场仗,再难,也得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