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航天集团总部大楼,最大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各大相关研究院所、顶尖高校航空航天系的专家教授,以及刚刚被纳入体系的寰宇科技代表陈航等人,齐聚一堂。会场内气氛热烈,人们交头接耳,讨论着近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席台上,洪天局长轻轻敲了敲话筒,洪亮的声音压下了现场的嘈杂:“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请安静一下。”
会场迅速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台上。
“今天,我们把大家紧急召集到这里,只为了一个目标,商量一件大事——”洪天环视全场,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使命感,“给我们天上的‘家’,我们的空间站,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扩容!”
台下立刻响起一阵兴奋的低语声。现有的华夏空间站虽然技术先进、运行高效,但规模毕竟有限,主要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如今,形势已然巨变。
“大家都知道,‘鲲鹏’运输舰已经通过了全部测试,表现完美!它一次250吨的运力,意味着什么?”洪天自问自答,“意味着我们往太空运送大型构件的成本和效率,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以往需要多次发射、在轨精密组装的困难,现在变得相对简单!这意味着,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太空中建造一个更大、更强、功能更全面的永久性基地!”
他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展现出一幅宏伟的蓝图效果图——一个由多个大型模块组合而成、结构复杂、布满太阳能板和各种观测设施的巨型空间站,其规模远超现有任何空间站。
“同志们,这不仅仅是扩容,这是再造一座‘天宫’!”洪天的声音铿锵有力,“新的空间站,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它将是我们迈向深空的前进基地、太空制造的枢纽平台、商业航天的服务港,甚至是未来星际飞船的维护补给站!”
他稍微停顿,让与会者消化这个宏大的概念,然后开始介绍初步的扩容计划框架:
项目名称:天宫扩展计划
一、总体目标: 在现有天宫空间站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扩建,在24个月内,建设成一个总质量超过2000吨(远期可进一步扩展)、具备多重复合功能的大型商业化、产业化近地轨道空间基地。
第一阶段(6个月):核心枢纽扩展 · 任务: 发射并对接核心扩展舱段。采用最新材料与结构技术,直径和长度远超现有舱段。作为新空间站的核心枢纽,配备强大的能源管理系统(小型可控核聚变)、超高速数据中继中心、智能化总控系统。同时为后续扩展预留多个标准接口。
第二阶段(12个月):功能舱段集群化
任务: 发射并对接多个专用功能舱段。
1.“神农”太空生物制药与农业实验舱
2. “鲁班”太空制造与材料实验舱
3. “鸿蒙”太空数据中心与通讯枢纽舱
4. “广寒”宇航员轮换与休憩舱
5. “凌霄”对天观测与空间环境监测舱
· 第三阶段(24个月):商业化与应用平台对接
· 任务: 开放商业对接端口,吸引符合标准的商业模块入驻。
· 同时建设: “驿站”多功能对接泊位集群,提供多个不同规格的飞船停靠、维护、补给接口,满足未来“开拓者”级等各类飞船频繁停靠的需求。
· 第四阶段(远期): 视情况增加更多专业舱段,或试验性建设大型空间太阳能电站接收转换模块、深空飞船船坞等战略级设施。
洪天局长详细介绍完规划,会场内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憧憬。
“各位,这不是幻想,这是我们凭借自身力量可以实现的蓝图!”洪天最后总结道,“‘鲲鹏’已经就位,技术已经储备,资金和政策也已支持!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各位的智慧,来完善它,来实现它!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座新的‘天宫’,打造成中华民族通往星辰大海的最坚实跳板!”
会议进入了具体的技术论证和分工讨论阶段,一个属于中国的太空大基建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
就在国家航天集团大会堂内,专家们热烈讨论着“天宫”扩容的宏伟蓝图时,地球上的外交格局也因华夏展现出的空前技术实力而发生着剧烈而微妙的转变。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世界主要国家的领导人或最高级别代表,纷纷以各种“紧急事由”或“长期规划的友好访问”为名,在最短时间内对华夏进行国事访问。其密集程度和规格之高,在外交史上堪称罕见。
一时间,首都国际机场的专机楼前所未有的繁忙,各种涂装的专机频繁起降。这些访问团无一例外,都带来了规模庞大、成员重量级的商务、科技代表团,其核心目的不言自明——亲眼看看那个传说中的“寰宇科技”,并试图在这场已然拉开序幕的太空时代中,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一丝机会,哪怕只是一个入场券。
接待工作成为了外交部和相关部委的重中之重。繁复的国事活动、双边会谈接连不断。然而,在所有会谈中,有一个名字被访客们以各种方式反复提及:
“我们高度赞赏华夏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惊人成就,尤其是‘寰宇科技’公司所展现出的卓越创新能力…” “不知能否安排我们的技术团队,与‘寰宇科技’的专家进行一次友好的交流?” “我们对‘开拓者’级工业舰所代表的未来充满兴趣,希望能探讨潜在的合作可能…”
面对这些或直接、或委婉的请求,华夏方面表现得不卑不亢。最高层经过统筹考虑,最终决定:可以有控制、有选择地允许部分友好国家或重要合作伙伴的代表团,在严格限定范围和遵守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对寰宇科技公司进行“有限的、非核心的”参观访问。
于是,位于龙城东海岸的寰宇工业区,这个原本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迎来了又一波特殊的“访客潮”。
由外交部、科技部、国安部人员联合组成的陪同小组,带领着一批批肤色各异、但眼神中都充满好奇与惊叹的外国代表团,乘坐专用的观光车,沿着划定的参观路线缓缓行驶。
他们看到了规模宏大、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工业厂房(外部);看到了排列整齐、正在组装的“巡天”系列离子推进器;看到了能源基地外部那独特的、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群;看到了航天基地发射坪上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庞大开括者级工业舰…
即使只是这些冰山一角,已经足以让这些见多识广的各国政要和顶尖企业的cEo们感到深深的震撼。那远超他们想象的自动化生产线、那闻所未闻的材料科技、那井然有序却又高效得可怕的运作模式,无不清晰地昭示着一个事实:代差已经形成,而且正在飞速拉大。
当然,访问的重头戏,依然是希望能够与寰宇科技的实际管理者进行直接对话。
然而,令所有代表团略感失望却又觉得“情理之中”的是,他们并未能见到那位传说中的、神秘莫测的“林总”。出面接待的,依然是集团对外事务负责人陈天。
在一间宽敞而现代的会议室内,陈天面带职业化的微笑,从容应对着各国代表连珠炮似的提问。他的回答既展现了合作的可能性,又牢牢守住了技术的底线。
“感谢各位对寰宇科技的关注。关于‘开拓者’级工业舰,我们暂时没有足够产能满足各位的要求…” “关于能源技术,我们目前专注于满足国内能源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 “技术合作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基于互信和共同利益的基础进行深入探讨…” “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事业,寰宇科技愿意在确保自身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开发太空资源、造福人类未来而努力…”
这些回答滴水不漏,既没有完全关上合作的大门,又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让许多抱着“必须拿到技术”目的而来的代表团感到有些沮丧,但也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想要在这个新时代分一杯羹,恐怕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并接受华夏所主导的新规则。
访问在一种表面热情、内里各怀心思的氛围中陆续结束。代表团们带着大量的影像资料、非核心的技术介绍手册和复杂的情绪离开了寰宇工业区。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率先起跑,并且正在全力加速的巨人背影。世界的棋盘,正在以不可逆转的方式被重新摆放。而这一次,执棋之手,已然易主。
主席台上,洪天局长轻轻敲了敲话筒,洪亮的声音压下了现场的嘈杂:“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请安静一下。”
会场迅速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台上。
“今天,我们把大家紧急召集到这里,只为了一个目标,商量一件大事——”洪天环视全场,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使命感,“给我们天上的‘家’,我们的空间站,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扩容!”
台下立刻响起一阵兴奋的低语声。现有的华夏空间站虽然技术先进、运行高效,但规模毕竟有限,主要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如今,形势已然巨变。
“大家都知道,‘鲲鹏’运输舰已经通过了全部测试,表现完美!它一次250吨的运力,意味着什么?”洪天自问自答,“意味着我们往太空运送大型构件的成本和效率,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以往需要多次发射、在轨精密组装的困难,现在变得相对简单!这意味着,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太空中建造一个更大、更强、功能更全面的永久性基地!”
他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展现出一幅宏伟的蓝图效果图——一个由多个大型模块组合而成、结构复杂、布满太阳能板和各种观测设施的巨型空间站,其规模远超现有任何空间站。
“同志们,这不仅仅是扩容,这是再造一座‘天宫’!”洪天的声音铿锵有力,“新的空间站,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它将是我们迈向深空的前进基地、太空制造的枢纽平台、商业航天的服务港,甚至是未来星际飞船的维护补给站!”
他稍微停顿,让与会者消化这个宏大的概念,然后开始介绍初步的扩容计划框架:
项目名称:天宫扩展计划
一、总体目标: 在现有天宫空间站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扩建,在24个月内,建设成一个总质量超过2000吨(远期可进一步扩展)、具备多重复合功能的大型商业化、产业化近地轨道空间基地。
第一阶段(6个月):核心枢纽扩展 · 任务: 发射并对接核心扩展舱段。采用最新材料与结构技术,直径和长度远超现有舱段。作为新空间站的核心枢纽,配备强大的能源管理系统(小型可控核聚变)、超高速数据中继中心、智能化总控系统。同时为后续扩展预留多个标准接口。
第二阶段(12个月):功能舱段集群化
任务: 发射并对接多个专用功能舱段。
1.“神农”太空生物制药与农业实验舱
2. “鲁班”太空制造与材料实验舱
3. “鸿蒙”太空数据中心与通讯枢纽舱
4. “广寒”宇航员轮换与休憩舱
5. “凌霄”对天观测与空间环境监测舱
· 第三阶段(24个月):商业化与应用平台对接
· 任务: 开放商业对接端口,吸引符合标准的商业模块入驻。
· 同时建设: “驿站”多功能对接泊位集群,提供多个不同规格的飞船停靠、维护、补给接口,满足未来“开拓者”级等各类飞船频繁停靠的需求。
· 第四阶段(远期): 视情况增加更多专业舱段,或试验性建设大型空间太阳能电站接收转换模块、深空飞船船坞等战略级设施。
洪天局长详细介绍完规划,会场内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憧憬。
“各位,这不是幻想,这是我们凭借自身力量可以实现的蓝图!”洪天最后总结道,“‘鲲鹏’已经就位,技术已经储备,资金和政策也已支持!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各位的智慧,来完善它,来实现它!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座新的‘天宫’,打造成中华民族通往星辰大海的最坚实跳板!”
会议进入了具体的技术论证和分工讨论阶段,一个属于中国的太空大基建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
就在国家航天集团大会堂内,专家们热烈讨论着“天宫”扩容的宏伟蓝图时,地球上的外交格局也因华夏展现出的空前技术实力而发生着剧烈而微妙的转变。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世界主要国家的领导人或最高级别代表,纷纷以各种“紧急事由”或“长期规划的友好访问”为名,在最短时间内对华夏进行国事访问。其密集程度和规格之高,在外交史上堪称罕见。
一时间,首都国际机场的专机楼前所未有的繁忙,各种涂装的专机频繁起降。这些访问团无一例外,都带来了规模庞大、成员重量级的商务、科技代表团,其核心目的不言自明——亲眼看看那个传说中的“寰宇科技”,并试图在这场已然拉开序幕的太空时代中,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一丝机会,哪怕只是一个入场券。
接待工作成为了外交部和相关部委的重中之重。繁复的国事活动、双边会谈接连不断。然而,在所有会谈中,有一个名字被访客们以各种方式反复提及:
“我们高度赞赏华夏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惊人成就,尤其是‘寰宇科技’公司所展现出的卓越创新能力…” “不知能否安排我们的技术团队,与‘寰宇科技’的专家进行一次友好的交流?” “我们对‘开拓者’级工业舰所代表的未来充满兴趣,希望能探讨潜在的合作可能…”
面对这些或直接、或委婉的请求,华夏方面表现得不卑不亢。最高层经过统筹考虑,最终决定:可以有控制、有选择地允许部分友好国家或重要合作伙伴的代表团,在严格限定范围和遵守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对寰宇科技公司进行“有限的、非核心的”参观访问。
于是,位于龙城东海岸的寰宇工业区,这个原本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迎来了又一波特殊的“访客潮”。
由外交部、科技部、国安部人员联合组成的陪同小组,带领着一批批肤色各异、但眼神中都充满好奇与惊叹的外国代表团,乘坐专用的观光车,沿着划定的参观路线缓缓行驶。
他们看到了规模宏大、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工业厂房(外部);看到了排列整齐、正在组装的“巡天”系列离子推进器;看到了能源基地外部那独特的、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群;看到了航天基地发射坪上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庞大开括者级工业舰…
即使只是这些冰山一角,已经足以让这些见多识广的各国政要和顶尖企业的cEo们感到深深的震撼。那远超他们想象的自动化生产线、那闻所未闻的材料科技、那井然有序却又高效得可怕的运作模式,无不清晰地昭示着一个事实:代差已经形成,而且正在飞速拉大。
当然,访问的重头戏,依然是希望能够与寰宇科技的实际管理者进行直接对话。
然而,令所有代表团略感失望却又觉得“情理之中”的是,他们并未能见到那位传说中的、神秘莫测的“林总”。出面接待的,依然是集团对外事务负责人陈天。
在一间宽敞而现代的会议室内,陈天面带职业化的微笑,从容应对着各国代表连珠炮似的提问。他的回答既展现了合作的可能性,又牢牢守住了技术的底线。
“感谢各位对寰宇科技的关注。关于‘开拓者’级工业舰,我们暂时没有足够产能满足各位的要求…” “关于能源技术,我们目前专注于满足国内能源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 “技术合作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基于互信和共同利益的基础进行深入探讨…” “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事业,寰宇科技愿意在确保自身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开发太空资源、造福人类未来而努力…”
这些回答滴水不漏,既没有完全关上合作的大门,又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让许多抱着“必须拿到技术”目的而来的代表团感到有些沮丧,但也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想要在这个新时代分一杯羹,恐怕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并接受华夏所主导的新规则。
访问在一种表面热情、内里各怀心思的氛围中陆续结束。代表团们带着大量的影像资料、非核心的技术介绍手册和复杂的情绪离开了寰宇工业区。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率先起跑,并且正在全力加速的巨人背影。世界的棋盘,正在以不可逆转的方式被重新摆放。而这一次,执棋之手,已然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