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破晓前的攻坚-《硅谷晨昏线》

  陆彬没有离开办公室。他冲了一杯浓茶,重新坐回巨大的战术屏幕前。

  屏幕上分成了三个实时画面,仿佛三个并行的战场。

  第一个画面里,李文博的研发中心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可视化墙上的光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碰撞、重组。

  两个攻坚小组的代码在以肉眼几乎无法跟上的速度滚动更新。

  李文博已经脱掉了西装外套,衬衫袖子挽到手肘,亲自坐在一个终端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不时对着麦克风发出简洁的指令。

  “A组,放弃对旧协议的兼容性修补,全部转向新协议栈!b组,集中火力优化数据交换算法,我要看到效率提升!”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高度专注下的嘶哑。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小跑过来,脸上带着焦虑:“李总,新协议栈和我们的安全模块冲突,触发了好几个高级别警报!”

  李文博头也没抬:“把警报日志给我。通知安全团队负责人过来,我们现场解决。”

  “记住,我们不是在修补,而是在创造。遇到问题,就解决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他的镇定像锚一样,稳住了略显慌乱的下属。

  第二个画面,艾伦的“临时供应链作战室”灯火通明。

  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快速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

  艾伦站在白板前,刚刚擦掉了几家供应商的名字,又写上了新的。

  她手里拿着两个电话,刚挂断一个,另一个就响了起来。

  “对,王总,我们需要你们在72小时内提供全套新的认证样品,空运到我们的检测中心……”

  “我知道时间紧,但这关系到我们未来三年的战略合作……好,我等您消息。”

  她刚放下电话,旁边一位助理就拿着平板电脑凑过来:“艾伦总,欧洲L公司的替代方案遇到了问题,他们的产能无法满足我们的突发需求。”

  艾伦揉了揉眉心,眼神却锐利如鹰:“启动备用方案,联系国内那家我们之前考察过的‘赋能计划’名单上的企业。”

  “把L公司的技术标准和我们的要求打包发给他们,问他们最快多久能拿出样品?”

  “同时,让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团队准备好,随时可以提供远程技术支持。”

  “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没有单一节点能卡住我们的脖子。”

  第三个画面,冯德·玛丽正步入联合国论坛的会场。

  会场内灯火辉煌,各国代表、企业领袖和媒体记者济济一堂。

  她在入口处略微停顿,整理了一下衣襟,脸上浮现出从容而自信的微笑,与刚才在视频里讨论“砖石”时的凝重判若两人。

  她深知,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解读,自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她的助手快步跟上,低声说:“玛丽女士,沃克集团的副总裁刚刚在另一个分论坛上发言,再次强调了‘科技安全壁垒’的必要性。”

  冯德·玛丽微微颔首,眼神没有丝毫波动:“很好。正好让所有人看看,什么是搭建桥梁,什么是筑起高墙。”

  “我们的‘砖石’准备得越扎实,我的发言就越有力量。”

  陆彬默默切换着三个画面,他没有再发出任何指令。

  此刻,他是一位统帅,在后方注视着前线的将领们如何执行战术。

  他信任他们的能力,也清楚自己需要做的,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调动资源,承担最终的责任。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行政总监张小慧:“通知后勤部门,为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作战室提供通宵餐饮保障,按最高标准。”

  “另外,帮我预约明天上午九点与董事会执行委员会的电话会议,我需要向他们同步进展。”

  放下电话,他再次将目光投向屏幕。

  夜色正浓,但三个战场上的灯火,却比城市的霓虹更加耀眼,它们燃烧的是智慧、决心和对未来的信念。这场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

  李文博面前的屏幕上,警报日志如血色瀑布般奔涌。

  安全模块的冲突比预想的更棘手——新协议栈的异步处理机制与原有加密算法产生了深度耦合性冲突。

  \"李总,如果强行解耦,可能会破坏系统完整性。\"安全负责人声音干涩。

  李文博沉默片刻,突然抓过电子笔,在白板上飞速演算:\"我们搞反了思路。不是让新协议适应旧安全模块,而是重构安全层。还记得我们去年废弃的'零信任链'方案吗?\"

  安全负责人眼睛一亮:\"那个需要超高算力支撑的方案?\"

  \"对,用新协议栈的并行处理能力正好能解决算力瓶颈。”

  “把废弃方案拿出来,我们重新设计架构。\"李文博的指令让整个团队为之一振。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震动,一条信息来自陆彬:\"刚协调超算中心,开放了三个节点的临时权限。\"

  李文博嘴角微扬,这就是他需要的\"砖石\"。

  艾伦面前的危机正在发酵。

  那家入选\"赋能计划\"的国内企业,在接到任务后陷入了技术困境。

  \"艾伦总监,他们卡在了材料耐受性测试上,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调试。\"助理的声音带着沮丧。

  艾伦凝视着供应链地图,突然指向一个被忽略的节点:\"联系我们在越南的合作伙伴,他们上个月刚解决了类似问题。\"

  \"但那是沃克的关联企业......\"

  \"所以更要联系。\"艾伦眼神锐利,\"让他们知道,在商业利益面前,站队不是唯一选择。同时,让我们的技术团队准备跨国支援。\"

  一小时后,越南方面出乎意料地积极响应,而国内那家企业也在压力下突破了技术瓶颈——两条供应链突然都看到了曙光。

  第三战场:没有硝烟的外交战场

  冯德·玛丽在论坛休息区\"偶遇\"了沃克集团副总裁。

  对方正被记者包围,大谈\"技术主权\"的重要性。

  \"很精彩的演讲。\"冯德.玛丽优雅地举杯,\"不过我在想,当所有高墙都筑起来后,我们会不会都成了井底之蛙?\"

  副总裁脸色微变:\"玛丽女士还是这么理想主义。\"

  \"不,我是务实主义。\"她微笑,\"就在我们说话时,我们的团队正在用事实证明,桥梁比高墙更能创造价值。\"

  她的助手适时递上平板,上面是刚刚收到的消息:李文博团队突破技术瓶颈,艾伦成功激活两条备用供应链。

  玛丽从容地整理了下衣襟,走向演讲台。她知道,最有力的论据已经到位。

  指挥中心:静默中的风暴眼

  陆彬注视着三个画面中的突破,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

  他接通了另一个保密线路:\"启动'灯塔计划'第二阶段,让我们的合作伙伴看到实际进展。\"

  他知道,这场战役远未结束——但第一个破晓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隐约浮现。

  三个战场的灯火,此刻仿佛汇成了同一道光芒,正要刺破笼罩在全球化之上的阴云。

  在研发中心,李文博团队的新架构开始稳定运行。

  在供应链中心,艾伦收到了两份合格的样品报告。

  在日内瓦,玛丽的演讲赢得了深思的掌声——这些看似独立的胜利,正在编织成一张更大的网。

  而这张网,将要捕捉的是下一个即将到来的机遇,或者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