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算力不够?向宇宙去借。”-《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火种2.0”计划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是天文数字。模拟一个具备自主演化能力的复杂分布式系统,尤其是还要在其演化过程中监控其是否偏离“元规则”,所需要的算力远超“奇点”现有数据中心的能力,甚至将国内几个国家级超算中心的空闲资源全部调用过来,也显得捉襟见肘。

  传统的扩容方式,无论是购买更多的服务器还是建设新的数据中心,都面临着成本、能耗、土地和时间的巨大限制。更何况,“火种2.0”的某些敏感模拟,必须在物理隔绝的环境中进行,无法利用公有云资源。

  算力瓶颈,成为了压在“火种2.0”团队头上的又一座大山。

  在一次关于资源协调的会议上,负责基础设施的副总裁几乎是带着哭腔汇报:“老板,真的没办法了!我们最新的异构计算集群已经满载运行了,排队等待模拟的任务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演化路径推演’项目组抱怨,一次中等复杂度的模拟就需要跑一个星期,这严重拖慢了整体进度!”

  会议室里一片愁云惨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算力,再精妙的设计也无法验证。

  林小一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投向窗外蔚蓝的天空。他的思维再次跳脱出了常规的框架。购买、建设……这些都是在现有的资源池里打转。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开辟一个新的、近乎无限的算力来源?

  他的目光掠过天空中偶尔闪过的、属于ocA网络的卫星光点,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疯狂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了他。

  他猛地坐直身体,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光芒,看向负责ocA网络和“烛龙”架构的两位核心负责人。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地面上堆砌算力?”林小一的声音因为兴奋而微微提高,“我们的ocA网络,未来将拥有成千上万个在轨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是一台拥有‘烛龙’架构芯片的计算机!它们分散在太空中,拥有几乎无限的散热优势和太阳能补给!”

  与会者们愣住了,一时没反应过来他的意思。

  “您是说……利用卫星进行计算?”ocA负责人迟疑地问,“但卫星的主要任务是通信和感知,计算能力有限,而且星地之间的数据传输延迟……”

  “不,绝对不行!怎么能让卫星来单独承担这些重要的计算任务呢?”林小一猛地站起身来,语气坚定地打断了对方的话,并迅速迈步走向房间里那块巨大的白板。她站定后,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支马克笔,开始在白板上飞速地书写着什么,动作之快令人咋舌。

  只见林小一挥动手中的笔,如行云流水般在白板上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精密的图表,同时口中还不停地解释道:“我们需要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网络计算’!具体来说,就是要把‘火种 2.0’项目中的那些并非处于关键地位,但却有着庞大计算需求的模拟任务,例如大量环境变量的生成以及低精度演化路径的初步筛选等等,逐一进行细致入微的分解处理。然后,再借助安全可靠的加密通信线路,将这些经过拆分后的子任务分发给 ocA 网络中的各个在轨运行的卫星节点去执行,从而实现所谓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如此一来,便可以充分调动起整个卫星星座所拥有的闲置计算资源,进而构建成一个强大无比的‘空间计算云’体系!”

  当众人听到林小一所提出的这个惊世骇俗的设想时,无一不惊得目瞪口呆,甚至情不自禁地纷纷倒抽了一口冷气!毕竟,要想把国家级别的高度机密计划中的计算重任转交给远在太空之中的众多卫星来共同完成,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异想天开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首先,这样做真的能够确保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安全性吗?其次,如何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数据传输延迟以及带宽不足等难题呢?最后,又该怎样协调好每颗卫星之间各不相同的计算能力,使其发挥出最大效能呢?

  “我知道你们的顾虑!”林小一语速极快,“安全性,我们可以通过任务切片、动态加密和节点信誉机制来解决,确保单颗卫星甚至部分卫星被俘获也无法还原任务全貌,也无法植入恶意代码。延迟和带宽,对于非实时、粗粒度的计算任务而言,并非不可接受!协同问题,‘烛龙’架构的异构计算管理和‘空间蜂群’协议的智能路由,正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而生的!”

  他越说越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浩瀚的星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算力海洋:

  “算力不够?向宇宙去借!”

  “我们脚下这颗星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头顶的星空是无限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计算负载分担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这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算力危机,这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空间泛在计算’!这将是我们对现有云计算模式的降维打击!”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林小天马行空却又逻辑自洽的构想震撼了。向宇宙借算力!这是何等的魄力和想象力!

  “可是……这需要对我们所有的在轨卫星和未来发射的卫星进行算力升级和软件适配,这需要巨大的投入……”ocA负责人艰难地吞咽了一下,说道。

  “投入值得!”林小一斩钉截铁,“这不仅能解‘火种2.0’的燃眉之急,更能极大增强ocA网络本身的智能和自主能力!想象一下,一个不仅能够通信、感知,还能够自主进行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的星座网络!它的价值将是现在的十倍、百倍!”

  “追光”小组的负责人沈渊也兴奋地插话:“如果我们未来的芯片采用光电混合互联,其高带宽和低功耗特性,正好非常适合这种星载分布式计算场景!”

  思路一旦打开,各种技术可能性便纷至沓来。

  “星载计算云”项目,代号“星海”,被迅速立项,优先级与“追光”并列。尽管前路依然布满荆棘,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经过最严苛的验证,但至少,他们找到了一条突破算力瓶颈的、充满想象力的道路。

  “向宇宙去借。”

  这句话,成为了“奇点”在面对资源困境时,那种永不枯竭的开拓精神的最佳写照。他们的战场,早已不局限于地面,而是延伸向了星辰大海,甚至开始利用这片大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