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潜流暗涌-《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补天行动”的成功,虽然暂时化解了“火种二号”的供应链危机,但也让“奇点科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产业链上的脆弱性,以及对手打击手段的无所不用其极。

  林小一知道,这次侥幸过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科研力量的紧急支援和团队背水一战的决心。但这种事情,可一不可再。必须尽快建立起更稳固、更多元、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供应链体系。

  他指示周文斌和老谭,将“补天”过程中接触到的、有潜力的国内供应商和研发机构,纳入长期合作与培育名单,加大投入,共同攻克更多“卡脖子”的环节。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寻找那些不受“环宇”直接控制、且愿意与“奇点”合作的二级、三级供应商,哪怕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另一方面,这次危机也促使林小一重新审视“烛龙”芯片的发布策略。

  “‘环宇’对我们供应链的打击,说明他们已经将我们视为心腹之患。”林小一在核心层会议上分析道,“‘烛龙’作为我们的战略王牌,一旦暴露,必然会引来更疯狂的反扑。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确保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烛龙’也能完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

  这意味着,不仅芯片设计要自主,相关的EdA工具、关键的Ip核,甚至未来流片可能用到的更先进工艺,都需要有备选方案,或者至少是明确的国产化替代路径。这无疑是一个更加庞大和艰巨的系统工程。

  就在“奇点”内部加紧查漏补缺、巩固防线之时,外界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潜流也开始涌动。

  首先是一些细微的变化。之前对“奇点”态度暧昧、若即若离的几家国内投资机构,突然又变得热情起来,拐弯抹角地打听“火种二号”的进展和“烛龙”项目的真实性。周文斌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似乎有某种力量在推动,试图更清晰地摸清“奇点”的底牌。

  紧接着,赵磊监控到,在几个国际性的技术专利数据库中,出现了一些与qIA架构核心思想相关的、但申请时间略早于“奇点”公开资料的专利文件,申请人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空壳公司。这显然是某种专利伏击(patent Ambush)的预备动作,试图在未来“奇点”公开“烛龙”技术时,发起专利诉讼,进行讹诈或阻挠。

  更令人不安的是,通过某些特殊渠道传来消息,“环宇科技”正在游说其影响力范围内的某些国际行业标准组织,试图在下一代边缘计算和AI加速器标准中,加入一些明显有利于其自身技术架构、而对qIA等新兴架构极不友好的条款,企图从标准层面将潜在挑战者扼杀在摇篮里。

  对手的招数,一环扣一环,从市场到供应链,从舆论到专利,再到行业标准,构建起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压制网络。

  林小一看着赵磊和周文斌汇总来的情报,面色凝重。他知道,“奇点”与“环宇”的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考验综合实力的相持阶段。任何一步行差踏错,都可能万劫不复。

  但他眼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越来越盛的斗志。压力越大,反弹的力量就越强。他相信,只要“奇点”手握“火种”与“烛龙”这一盾一矛,坚守住自己的理念和方向,就一定能在潜流暗涌中,找到破局而出的机会。

  他吩咐赵磊:“继续密切监控所有动向。同时,启动我们自己的标准研究和专利布局工作,不能再被动挨打。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想从规则上限制我们,没那么容易!”

  暗流汹涌,大战将至。“奇点”这艘小船,在经历了无数次风浪洗礼后,变得更加坚固,也更加警惕。它正调整着风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可能决定命运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