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崖山天险-《风雅宋朝》

  祥兴元年(1278)春,南海的波涛似乎比往年更加汹涌。大宋流亡朝廷在经历了端宗赵昰的猝然离世后,如同失去舵手的孤舟,在元军追兵的围剿下,开始了更加艰险的漂泊。

  一、 碙洲悲风

  四月的碙洲岛,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吹拂着临时搭建的灵堂。端宗赵昰的梓宫停放在简易的行宫中,九岁孩童的早夭,给这个漂泊的政权蒙上了更深的阴影。

  陆秀夫望着灵前摇曳的白烛,心中涌起无尽的悲凉。他展开一卷素绢,提笔蘸墨,开始起草劝进表。墨迹在粗糙的绢面上洇开,仿佛泪痕。

  \"国不可一日无君,神器不可久虚......\"他写道,\"广王昺,天资仁孝,宜承大统。\"

  张世杰大步走入灵堂,甲胄上还带着海水的咸涩。他凝视着端宗的灵位,沉默良久,而后转身对陆秀夫道:\"新君当立,然此地不宜久留。元军水师不日将至,需早作打算。\"

  是夜,群臣齐聚行宫。七岁的赵昺被杨太后牵着手,怯生生地坐在临时布置的龙椅上。在摇曳的烛光中,陆秀夫率领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奉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礼仪虽简,意义却重。当\"万岁\"之声在简陋的行宫中响起时,许多老臣不禁潸然泪下。这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在南海的波涛声中,宣告着一个王朝最后的坚持。

  二、 移跸崖山

  登基大典后的第三日,探马来报:元将张弘范率水师已过琼州,正向碙洲扑来。

  张世杰立即下令拔营。千百艘战船升起风帆,载着这个漂泊的朝廷向南转移。船队穿过惊涛骇浪,终于在五月抵达崖山。

  崖山位于新会县南八十里,东西两山对峙,中间形成天然港湾。张世杰视察地形后,下令将千余艘战船用铁索相连,结成水寨。大船居外,小船守内,又在船板上搭建楼橹,望去宛如水上城堡。

  \"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世杰对陆秀夫分析道,\"东可出珠江,西可通南海,进退皆宜。\"

  然而陆秀夫却面露忧色:\"将千艘战船连环结寨,若元军用火攻,如之奈何?\"

  张世杰苦笑:\"我军连败,士气低落。若不如此,恐军心涣散。况且...\"他望向海湾出口,\"我军已无退路。\"

  确实,此时的流亡朝廷已是强弩之末。随行的十余万军民中,能战之士不足四万,粮草仅能支撑月余。更严峻的是,淡水供应困难,士兵们不得不时常上岸取水,每次都要冒着被元军伏击的风险。

  三、 海上朝廷

  在漂泊不定的战船上,陆秀夫努力维持着朝廷的运转。每日清晨,他都要在御船上举行朝会,尽管所谓的\"朝堂\"不过是稍大些的船舱。

  这日朝会,议题是粮草供应。户部尚书苏刘义奏报:\"存粮仅够二十日之用,且多已霉变。将士每日仅能分得半升米。\"

  \"可否向沿岸百姓购粮?\"陆秀夫问。

  \"元军封锁严密,沿岸村落皆被控制。昨日派出的购粮船,三去一返。\"苏刘义的声音低沉。

  朝堂上一片寂静,只听得见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这时,年幼的赵昺突然开口:\"朕可以少吃些,把粮食分给将士。\"

  童稚的话语让在场的大臣无不动容。陆秀夫跪地奏道:\"陛下仁德,然将士饱腹方能杀敌。臣请再派死士,突围购粮。\"

  会后,陆秀夫独自站在船头,望着茫茫大海。文书官陈仲微悄然走近,递上一卷文书:\"丞相,这是今日收到的各地军报。\"

  陆秀夫展开一看,心渐渐沉入谷底: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张钰在重庆殉城;南剑州、邵武军相继失守......大宋最后的火种正在一个个熄灭。

  \"不要让这些消息动摇军心。\"陆秀夫将文书投入海中,\"我们只要守住崖山,就还有希望。\"

  四、 孤岛悲歌

  围困持续到六月,宋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淡水供应几乎断绝,许多士兵不得不饮用海水,上吐下泻者不计其数。更可怕的是疫病开始蔓延,每日都有数十人病饿而死。

  这日,陆秀夫巡视水寨。在一条破旧的战船上,他看见一个年迈的士兵正借着夕阳的余晖,小心翼翼地修补着一面残破的旗帜。那面宋字大旗已经褪色,边角破损,但老人缝补得极其认真。

  \"老丈何故如此费心?\"陆秀夫问道。

  老人抬头,浑浊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回丞相,这面旗跟着俺三十年了。从襄阳到临安,再到这儿。只要旗帜还在,大宋就还在。\"

  陆秀夫默然。他继续巡视,在一艘运输船上,看见几个士兵正围着一个小男孩,听他诵读《论语》。那孩子不过十来岁年纪,声音稚嫩却坚定:\"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是谁家的孩子?\"陆秀夫问。

  一个士兵回答:\"是范天顺将军的孙子。他父亲在丁家洲战死了,母亲病故在来崖山的路上。\"

  陆秀夫走近,见那孩子虽然面黄肌瘦,眼神却清澈坚定。他解下自己的披风给孩子披上:\"好好读书。将来重建大宋,还需要你们这些后生。\"

  夜色渐深,陆秀夫回到御船。杨太后正在教赵昺读书,稚嫩的诵读声在夜空中飘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秀夫站在船舷边,望着北方。故都临安,如今已在千里之外。但他相信,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坚守,华夏文明的薪火就不会熄灭。

  五、 最后的海湾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元军完成了对崖山的合围。张弘范率战船五百艘封锁出海口,李恒领步骑二万控制沿岸,彻底切断了宋军与外界的联系。

  决战的气氛日益浓厚。张世杰下令拆除沿岸的行宫、仓库,将所有木材用于加固船寨。能拿得动兵器的男子都被编入行伍,连文人官员也配发了武器。

  十二月十五日夜,陆秀夫独自在船舱中整理文书。他将重要的典籍、诏书打包封存,又在每一包上都细心地标注内容。这些典籍,记录着一个文明三百年的辉煌。

  文书官陈仲微忍不住问:\"丞相,这些典籍还要带着吗?\"

  \"要带着。\"陆秀夫坚定地说,\"即便我们战败,这些典籍也要流传下去。让后人知道,曾经有一个朝代,它的文明如此灿烂;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守护这个文明战斗到最后。\"

  他取出一卷《春秋》,在扉页上工整地题下一行字:\"华夏道统,薪火相传。\"

  这时,张世杰走进船舱,面色凝重:\"探马来报,元军正在准备总攻。\"

  陆秀夫放下手中的笔,平静地问:\"还有多少时间?\"

  \"最多三日。\"

  两人相对无言。窗外,月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这片美丽的海湾,即将成为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战场。

  \"我去巡视防务。\"张世杰转身欲走。

  \"世杰兄。\"陆秀夫叫住他,深深一揖,\"这些年来,辛苦你了。\"

  张世杰愣了一下,随即还礼:\"为国尽忠,死得其所。\"

  两位支撑着大宋最后希望的栋梁,在这个月明之夜,完成了他们之间最后的对话。

  海风呜咽,仿佛在为这个即将落幕的王朝奏响挽歌。而在崖山这个最后的避风港里,十万人怀着必死之心,等待着最终的决战。

  (第八卷 第十六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