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弦提供的线索,如同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航灯。“净网”调查组在收到“架构师”转呈的信息后,立刻调动资源,对那个位于网络外围的低权限中继站进行了最彻底的“解剖式”审查。
在剥离了层层伪装数据和自我清理日志后,调查组的技术专家们终于在那中继站信息缓存区的底层碎片中,复原出了一段被多次覆盖、几乎彻底损毁的临时转发记录。记录显示,在“清道夫”数据包被发送后不久,确实有一缕极其微弱、结构特殊的信息流,利用中继站某个早已废弃的协议漏洞,进行了瞬时跳转。其目标指向,经过轨迹还原,赫然指向观察者网络内部一个理论上早已被“无害化”封存的、用于存放非标准或潜在危险技术样本的——“隔离资料库”!
这个“隔离资料库”并非物理存在,而是一个逻辑上的“监狱”,用于囚禁那些无法被常规手段安全删除、或因其独特研究价值而被暂时封存以待后续处理的危险代码、失控AI碎片、乃至某些过于激进的实验性规则算法。其访问权限极高,且所有交互记录受到最严格的监控。
然而,根据“净网”调查组的进一步核查,在可疑时间点,“隔离资料库”的主日志中并未记录到任何来自外部或非授权内部的访问行为!
要么,是入侵者拥有超越监控体系的权限。
要么,就是对方利用了某种他们尚未知晓的、能够完美规避“隔离资料库”自身监测机制的技术!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意味着威胁的层级,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高!
这份初步调查报告,连同还原出的部分信息流特征(其底层规则印记与林弦提供的特征高度吻合),被第一时间共享给了“架构师”,并由他转交给了林弦。
……
规则聚合体深处,林弦平静地接收着这份来自观察者网络官方的“诚意”。报告中的内容,印证了他的许多猜测,也揭示了敌人隐藏的深度。
“隔离资料库……”他的意志扫过这个名词,与之相关的、从观察者网络历史数据库中获取的信息立刻浮现。
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禁忌”的地方。观察者网络在漫长岁月中捕获或创造的许多“麻烦”,都被丢弃在那里,如同被遗忘的墓园。而那个幕后黑手,竟然能将那里作为其信息传递的中转站或据点之一,其手段和对网络的了解,堪称恐怖。
他的意识再次聚焦于调查组还原出的那缕信息流特征。虽然依旧无法锁定其最终目的地(那个混沌标识符仍在变化),但这次,结合“隔离资料库”这个新坐标,他有了新的思路。
他不再试图直接追踪那不断变化的“终点”,而是开始逆向推演其“起点”或“依赖路径”。
他的规则之力开始模拟、构建一个基于“隔离资料库”安全协议、古老逻辑集群技术特征、以及那缕信息流本身规则的复杂模型。他在计算,要维持这样一个隐蔽、高效且能不断更新坐标的通讯渠道,其核心必须依赖于观察者网络内部哪些恒定或半恒定的规则节点或能量源?
这就像通过分析无线电信号的衰减和反射模式,来反向定位其发射塔的位置。
这是一个极其消耗心力的过程,涉及对观察者网络底层架构的深度解析和推演。若非他之前吸收了大量的历史与技术数据,根本无从下手。
时间在无声的推演中流逝。林弦的意识如同超载的星核,散发着惊人的计算光辉。
渐渐地,几个关键的、可能作为“锚点”或“能量枢纽”的候选节点,在他的模型中浮现出来。它们遍布于观察者网络的不同层级和维度,大多是维持网络基础运行的、看似绝对中立且不可动摇的核心设施。
而其中一个节点,引起了林弦的特别注意。
它并非权限最高的,也并非能量最强大的,但其在整个网络规则架构中的位置极其特殊——它像一个 “规则的调解器” ,负责平衡不同维度、不同技术时代遗留系统之间的规则冲突与兼容性问题。这个节点的历史极其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观察者网络的初创时期,其技术风格……与那幕后黑手展现出的古老森严之感,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是,根据模型推演,如果要维持那个“混沌标识符”的稳定变化和隐蔽性,这个“调解器”节点提供的规则稳定性支持,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找到你了……”林弦的意念中闪过一丝冰冷的确定。
即便这还不是最终的黑手,也绝对是支撑其活动的一条至关重要的“动脉”!
他立刻将这一发现再次告知了“架构师”,并明确指出:“重点监控‘维度规则调解器-第七序列’节点的所有非标准规则交互及能量溢出。它可能是关键支撑点。”
“架构师”收到信息,心中已是波澜万丈。林弦这种直接从规则层面进行战略级推演的能力,已经完全超越了观察者网络现有的任何分析模型。他不敢怠慢,再次将情报火速上报。
这一次,“净网”调查组的反应更加迅速和凝重。他们立刻调取了“维度规则调解器-第七序列”的所有历史运行记录和实时监控数据,动用最高级别的分析工具进行筛查。
果然,在极其隐蔽的底层规则交互日志中,他们发现了一系列被伪装成正常系统维护行为的、微小的、持续性的规则“校准”记录。这些“校准”看似在优化网络性能,但其细微的参数调整,长期来看,确实在默默地为一个未知的、高优先级的隐匿通讯渠道,提供着最基础的规则环境支持!
证据链,终于闭合了一环!
“净网”调查组根据这一突破性发现,顺藤摸瓜,很快锁定了几处可能被利用来隐藏“混沌标识符”生成服务器的逻辑夹缝区域,并开始了部署针对性的探查程序。
然而,就在调查即将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夕——
一场突如其来的、针对“净网”调查组自身数据节点的、极其阴险的逻辑病毒攻击,如同早已埋设好的地雷,被瞬间引爆!
病毒并非为了毁灭数据,而是旨在污染和扭曲调查组的分析结果,并试图反向植入误导性信息,将调查方向引向几个无关紧要的、早已被废弃的次级节点!
这一手极其毒辣,不仅拖延了调查进程,更是在挑拨观察者网络官方与林弦之间刚刚建立的、脆弱的信任关系——如果调查组拿到了被污染的数据并据此行动,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甚至怀疑林弦提供情报的真实性!
“架构师”在收到“净网”调查组遭受攻击、数据可能被污染的紧急通报时,心瞬间沉了下去。他最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内部的敌人不仅隐藏得深,而且反应极其迅速和凶狠!
他必须在“净网”调查组厘清混乱之前,将这一情况告知林弦,避免误会。
可就在他准备发出通讯时,林弦的意念,再次先一步抵达,带着一丝仿佛早已洞悉一切的平静:
“干扰已至。”
“病毒结构,蕴含‘裁决’印记。”
他竟然比“净网”调查组更早地感知到了那次攻击,并且直接解析出了攻击中所蕴含的、与他之前感知到的那个古老宏大意志同源的“规则印记”!
“看来,我们这位对手,并不
在剥离了层层伪装数据和自我清理日志后,调查组的技术专家们终于在那中继站信息缓存区的底层碎片中,复原出了一段被多次覆盖、几乎彻底损毁的临时转发记录。记录显示,在“清道夫”数据包被发送后不久,确实有一缕极其微弱、结构特殊的信息流,利用中继站某个早已废弃的协议漏洞,进行了瞬时跳转。其目标指向,经过轨迹还原,赫然指向观察者网络内部一个理论上早已被“无害化”封存的、用于存放非标准或潜在危险技术样本的——“隔离资料库”!
这个“隔离资料库”并非物理存在,而是一个逻辑上的“监狱”,用于囚禁那些无法被常规手段安全删除、或因其独特研究价值而被暂时封存以待后续处理的危险代码、失控AI碎片、乃至某些过于激进的实验性规则算法。其访问权限极高,且所有交互记录受到最严格的监控。
然而,根据“净网”调查组的进一步核查,在可疑时间点,“隔离资料库”的主日志中并未记录到任何来自外部或非授权内部的访问行为!
要么,是入侵者拥有超越监控体系的权限。
要么,就是对方利用了某种他们尚未知晓的、能够完美规避“隔离资料库”自身监测机制的技术!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意味着威胁的层级,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高!
这份初步调查报告,连同还原出的部分信息流特征(其底层规则印记与林弦提供的特征高度吻合),被第一时间共享给了“架构师”,并由他转交给了林弦。
……
规则聚合体深处,林弦平静地接收着这份来自观察者网络官方的“诚意”。报告中的内容,印证了他的许多猜测,也揭示了敌人隐藏的深度。
“隔离资料库……”他的意志扫过这个名词,与之相关的、从观察者网络历史数据库中获取的信息立刻浮现。
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禁忌”的地方。观察者网络在漫长岁月中捕获或创造的许多“麻烦”,都被丢弃在那里,如同被遗忘的墓园。而那个幕后黑手,竟然能将那里作为其信息传递的中转站或据点之一,其手段和对网络的了解,堪称恐怖。
他的意识再次聚焦于调查组还原出的那缕信息流特征。虽然依旧无法锁定其最终目的地(那个混沌标识符仍在变化),但这次,结合“隔离资料库”这个新坐标,他有了新的思路。
他不再试图直接追踪那不断变化的“终点”,而是开始逆向推演其“起点”或“依赖路径”。
他的规则之力开始模拟、构建一个基于“隔离资料库”安全协议、古老逻辑集群技术特征、以及那缕信息流本身规则的复杂模型。他在计算,要维持这样一个隐蔽、高效且能不断更新坐标的通讯渠道,其核心必须依赖于观察者网络内部哪些恒定或半恒定的规则节点或能量源?
这就像通过分析无线电信号的衰减和反射模式,来反向定位其发射塔的位置。
这是一个极其消耗心力的过程,涉及对观察者网络底层架构的深度解析和推演。若非他之前吸收了大量的历史与技术数据,根本无从下手。
时间在无声的推演中流逝。林弦的意识如同超载的星核,散发着惊人的计算光辉。
渐渐地,几个关键的、可能作为“锚点”或“能量枢纽”的候选节点,在他的模型中浮现出来。它们遍布于观察者网络的不同层级和维度,大多是维持网络基础运行的、看似绝对中立且不可动摇的核心设施。
而其中一个节点,引起了林弦的特别注意。
它并非权限最高的,也并非能量最强大的,但其在整个网络规则架构中的位置极其特殊——它像一个 “规则的调解器” ,负责平衡不同维度、不同技术时代遗留系统之间的规则冲突与兼容性问题。这个节点的历史极其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观察者网络的初创时期,其技术风格……与那幕后黑手展现出的古老森严之感,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是,根据模型推演,如果要维持那个“混沌标识符”的稳定变化和隐蔽性,这个“调解器”节点提供的规则稳定性支持,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找到你了……”林弦的意念中闪过一丝冰冷的确定。
即便这还不是最终的黑手,也绝对是支撑其活动的一条至关重要的“动脉”!
他立刻将这一发现再次告知了“架构师”,并明确指出:“重点监控‘维度规则调解器-第七序列’节点的所有非标准规则交互及能量溢出。它可能是关键支撑点。”
“架构师”收到信息,心中已是波澜万丈。林弦这种直接从规则层面进行战略级推演的能力,已经完全超越了观察者网络现有的任何分析模型。他不敢怠慢,再次将情报火速上报。
这一次,“净网”调查组的反应更加迅速和凝重。他们立刻调取了“维度规则调解器-第七序列”的所有历史运行记录和实时监控数据,动用最高级别的分析工具进行筛查。
果然,在极其隐蔽的底层规则交互日志中,他们发现了一系列被伪装成正常系统维护行为的、微小的、持续性的规则“校准”记录。这些“校准”看似在优化网络性能,但其细微的参数调整,长期来看,确实在默默地为一个未知的、高优先级的隐匿通讯渠道,提供着最基础的规则环境支持!
证据链,终于闭合了一环!
“净网”调查组根据这一突破性发现,顺藤摸瓜,很快锁定了几处可能被利用来隐藏“混沌标识符”生成服务器的逻辑夹缝区域,并开始了部署针对性的探查程序。
然而,就在调查即将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夕——
一场突如其来的、针对“净网”调查组自身数据节点的、极其阴险的逻辑病毒攻击,如同早已埋设好的地雷,被瞬间引爆!
病毒并非为了毁灭数据,而是旨在污染和扭曲调查组的分析结果,并试图反向植入误导性信息,将调查方向引向几个无关紧要的、早已被废弃的次级节点!
这一手极其毒辣,不仅拖延了调查进程,更是在挑拨观察者网络官方与林弦之间刚刚建立的、脆弱的信任关系——如果调查组拿到了被污染的数据并据此行动,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甚至怀疑林弦提供情报的真实性!
“架构师”在收到“净网”调查组遭受攻击、数据可能被污染的紧急通报时,心瞬间沉了下去。他最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内部的敌人不仅隐藏得深,而且反应极其迅速和凶狠!
他必须在“净网”调查组厘清混乱之前,将这一情况告知林弦,避免误会。
可就在他准备发出通讯时,林弦的意念,再次先一步抵达,带着一丝仿佛早已洞悉一切的平静:
“干扰已至。”
“病毒结构,蕴含‘裁决’印记。”
他竟然比“净网”调查组更早地感知到了那次攻击,并且直接解析出了攻击中所蕴含的、与他之前感知到的那个古老宏大意志同源的“规则印记”!
“看来,我们这位对手,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