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陈的落网,如同一块关键的拼图被填入,但拼出的图案中心,依然是一片最浓重的黑暗——“暗影主教”。指挥部所有的线索,最终都指向了那个神秘的Ip地址,以及苏晴那句萦绕不去的“他很熟悉我们”。
对那个隶属于东海理工大学“智能计算与金融风险”实验室Ip地址的调查,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展开。调查结果让人意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该Ip的主要使用者,是该实验室的创始人及名誉主任,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名、门生故旧遍布金融监管机构和各大银行的退休教授——袁清明。
袁清明,六十八岁,早年留学海外,归国后致力于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是国内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曾参与设计过早期银行间交易系统的核心模块。他发表的关于金融自由化与市场效率的论文在学界影响深远。退休后,他深居简出,偶尔出席高规格的学术论坛,被视为淡泊名利的学术泰斗。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真的会是那个策划了一系列惊天金融攻击的“暗影主教”吗?
“动机是什么?”指挥部会议上,有人提出质疑,“他功成名就,地位尊崇,没有明显的经济或政治诉求。”
林墨沉默地看着袁清明的学术着作和历年演讲视频剪辑。他注意到一个细微但贯穿始终的脉络:袁清明对金融监管始终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过度的监管扭曲了市场信号,扼杀了金融创新,最终会导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他推崇一种近乎“绝对自由”的金融市场模型。
“他的动机,可能不是金钱或权力,而是……理念。”林墨缓缓开口,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一种他坚信不疑,并认为现行体制阻碍其实现的‘理念’。他化身‘暗影主教’,策划这些攻击,或许并非单纯为了破坏,而是想通过制造危机,来‘证明’他理论的‘正确性’——看吧,正是因为你们僵化的监管和干预,体系才如此脆弱!只有打破重建,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和‘稳定’。”
这个推断让在场所有人不寒而栗。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袁清明的危险程度,远比一个纯粹的金钱罪犯要高得多。他是一个拥有极高智商、深厚专业知识和庞大影响力的“理念恐怖分子”。
必须拿到确凿证据,而且抓捕必须万无一失。
技术团队对袁清明的电子设备进行了远程的、极其隐蔽的侦察。袁清明极其谨慎,使用的手机和电脑干净得像新的一样,几乎没有任何可疑记录。
突破口最终来自苏晴。
在林墨一次例行的探望中,他将袁清明的照片混在一堆不同年龄、职业的男性照片中,看似无意地让苏晴辨认。当看到袁清明那儒雅而严肃的面孔时,苏晴的瞳孔猛地收缩,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手指无意识地蜷缩,抓住了床单。
“他……他说话的时候……喜欢用食指……轻轻点着桌面……”苏晴的声音带着痛苦的嘶哑,一些记忆碎片似乎在剧烈地冲撞,“他说……‘一切都在模型中……完美的……清洗……’”
“清洗!”这个词让林墨浑身一震!这正是袁清明在其一篇未公开发表的学术手稿中,用于描述市场出清机制的特定术语!
几乎同时,赵工那边传来了突破性消息。他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网络痕迹分析技术,对袁清明家中智能电表的数据流进行了解析,发现其网络活动模式与“暗影主教”使用的那个境外加密通讯工具的活跃时间高度重合!而且,在其家中的智能路由器日志底层,恢复出了一条被多次覆写但未能彻底清除的、通往立陶宛那台AI服务器的加密连接记录!
铁证如山!
收网时刻到来。
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东海理工大学校园内静谧安然。几位身着便衣的侦查员敲开了袁清明在家属区的房门。开门的袁清明穿着一身中式褂子,手里还拿着一卷书,气质儒雅。
“袁教授,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有些关于您以前学生的问题,想向您了解一下情况。”为首的侦查员语气客气。
袁清明愣了一下,随即侧身让进:“请进。”
进入书房,侦查员迅速确认了环境。当另一名侦查员看似随意地拿起书桌上一个普通的木质笔筒,并轻轻旋开底座,露出里面一个微型加密通讯模块时,袁清明脸上的从容瞬间冻结了。
他没有反抗,也没有惊慌,只是缓缓放下书卷,看着侦查员,嘴角甚至勾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带着嘲讽和疲惫的笑容。
“你们比我想象的,要快一点。”他平静地说,“看来,我的模型里,对‘人为干预变量’的权重,还是设置得偏低了。”
林墨站在指挥部的大屏幕前,看着实时传回的画面中,袁清明被带离住所。屏幕上那个老人背影清瘦,却仿佛背负着整个扭曲的执念。
最大的幽灵被揪了出来,但林墨心中并无太多喜悦。他想起袁清明那些影响深远的学术理论,想起他曾经为这个国家金融体系建设做出的贡献。一个曾经的建设者,最终却走上了不惜以摧毁来“证明”的道路。
这不仅仅是一场行动的终结,更是一场关于理念、关于选择、关于金融为何而服务的沉重反思。
对那个隶属于东海理工大学“智能计算与金融风险”实验室Ip地址的调查,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展开。调查结果让人意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该Ip的主要使用者,是该实验室的创始人及名誉主任,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名、门生故旧遍布金融监管机构和各大银行的退休教授——袁清明。
袁清明,六十八岁,早年留学海外,归国后致力于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是国内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曾参与设计过早期银行间交易系统的核心模块。他发表的关于金融自由化与市场效率的论文在学界影响深远。退休后,他深居简出,偶尔出席高规格的学术论坛,被视为淡泊名利的学术泰斗。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真的会是那个策划了一系列惊天金融攻击的“暗影主教”吗?
“动机是什么?”指挥部会议上,有人提出质疑,“他功成名就,地位尊崇,没有明显的经济或政治诉求。”
林墨沉默地看着袁清明的学术着作和历年演讲视频剪辑。他注意到一个细微但贯穿始终的脉络:袁清明对金融监管始终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过度的监管扭曲了市场信号,扼杀了金融创新,最终会导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他推崇一种近乎“绝对自由”的金融市场模型。
“他的动机,可能不是金钱或权力,而是……理念。”林墨缓缓开口,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一种他坚信不疑,并认为现行体制阻碍其实现的‘理念’。他化身‘暗影主教’,策划这些攻击,或许并非单纯为了破坏,而是想通过制造危机,来‘证明’他理论的‘正确性’——看吧,正是因为你们僵化的监管和干预,体系才如此脆弱!只有打破重建,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和‘稳定’。”
这个推断让在场所有人不寒而栗。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袁清明的危险程度,远比一个纯粹的金钱罪犯要高得多。他是一个拥有极高智商、深厚专业知识和庞大影响力的“理念恐怖分子”。
必须拿到确凿证据,而且抓捕必须万无一失。
技术团队对袁清明的电子设备进行了远程的、极其隐蔽的侦察。袁清明极其谨慎,使用的手机和电脑干净得像新的一样,几乎没有任何可疑记录。
突破口最终来自苏晴。
在林墨一次例行的探望中,他将袁清明的照片混在一堆不同年龄、职业的男性照片中,看似无意地让苏晴辨认。当看到袁清明那儒雅而严肃的面孔时,苏晴的瞳孔猛地收缩,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手指无意识地蜷缩,抓住了床单。
“他……他说话的时候……喜欢用食指……轻轻点着桌面……”苏晴的声音带着痛苦的嘶哑,一些记忆碎片似乎在剧烈地冲撞,“他说……‘一切都在模型中……完美的……清洗……’”
“清洗!”这个词让林墨浑身一震!这正是袁清明在其一篇未公开发表的学术手稿中,用于描述市场出清机制的特定术语!
几乎同时,赵工那边传来了突破性消息。他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网络痕迹分析技术,对袁清明家中智能电表的数据流进行了解析,发现其网络活动模式与“暗影主教”使用的那个境外加密通讯工具的活跃时间高度重合!而且,在其家中的智能路由器日志底层,恢复出了一条被多次覆写但未能彻底清除的、通往立陶宛那台AI服务器的加密连接记录!
铁证如山!
收网时刻到来。
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东海理工大学校园内静谧安然。几位身着便衣的侦查员敲开了袁清明在家属区的房门。开门的袁清明穿着一身中式褂子,手里还拿着一卷书,气质儒雅。
“袁教授,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有些关于您以前学生的问题,想向您了解一下情况。”为首的侦查员语气客气。
袁清明愣了一下,随即侧身让进:“请进。”
进入书房,侦查员迅速确认了环境。当另一名侦查员看似随意地拿起书桌上一个普通的木质笔筒,并轻轻旋开底座,露出里面一个微型加密通讯模块时,袁清明脸上的从容瞬间冻结了。
他没有反抗,也没有惊慌,只是缓缓放下书卷,看着侦查员,嘴角甚至勾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带着嘲讽和疲惫的笑容。
“你们比我想象的,要快一点。”他平静地说,“看来,我的模型里,对‘人为干预变量’的权重,还是设置得偏低了。”
林墨站在指挥部的大屏幕前,看着实时传回的画面中,袁清明被带离住所。屏幕上那个老人背影清瘦,却仿佛背负着整个扭曲的执念。
最大的幽灵被揪了出来,但林墨心中并无太多喜悦。他想起袁清明那些影响深远的学术理论,想起他曾经为这个国家金融体系建设做出的贡献。一个曾经的建设者,最终却走上了不惜以摧毁来“证明”的道路。
这不仅仅是一场行动的终结,更是一场关于理念、关于选择、关于金融为何而服务的沉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