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民国烽火4-《疯病没得治,只能在各个世界发疯》

  祠堂的煤油灯映着墙上的地图,红笔圈出的青溪镇像片孤零零的叶子,周围全是标注着“鬼子据点”的红点。

  夏天用手指划过地图上的河流,那里蜿蜒着三条支流,最终汇入县城外的大河——这是她新发现的“活棋”。

  “咱们得把周边的村子连起来。”她敲了敲地图,“王家庄有铁匠炉,能帮咱们修枪;李村有种药草的老郎中,能配消炎药;张集的船匠会打木筏,水路能运粮。”

  高个子皱着眉:“可鬼子盯得紧,各村都不敢往来,上次送鞭炮的二愣子,回去就被伪军抓了。”

  “那就让他们‘不得不连’。”夏天笑了笑,从背包里掏出“简易医疗器械制作图谱”,上面画着用竹筒和棉花做的简易听诊器。

  “先送好处。王家庄缺药,李村缺粮,张集缺水,咱们用抽水机抽的清水换他们的铁料和草药,谁不乐意?”

  说干就干。

  第二天一早,夏天带着春杏和两个年轻人,推着辆独轮车,装着两桶清水和几包面粉,往王家庄去。

  独轮车轴上抹了桐油,“吱呀”声在寂静的土路上格外清晰,像在敲警钟。

  王家庄的人起初把他们当奸细,举着锄头拦在村口。

  直到春杏拿出从粮仓抢来的青霉素,说是给二愣子治伤的,村长才松了口,把他们领进村里。

  “不是俺们不仗义,”老村长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锅子“吧嗒”响,“实在是怕了。上次鬼子来,烧了三间房,抓走六个壮丁,现在村里连打铁的锤子都不敢敲响。”

  夏天指着独轮车上的清水:“俺们青溪镇有抽水机,水管够。你们帮俺们修枪、打些铁蒺藜,俺们每天送两车水来,再分你们半袋面粉。”

  她掏出乌兰给的小刀,往铁砧上一划,划出道白痕,“这陨铁打的家伙,你们能仿不?”

  铁匠老王凑过来看,眼睛一亮:“这铁硬!能打刺刀!”他摸了摸刀身,突然一拍大腿,“中!只要你们真能送水来,俺老王把铺子支起来,日夜不停地打!”

  当天下午,王家庄的铁匠炉就冒出了烟。

  老王带着两个徒弟,把缴获的破枪拆开,用炉火重新锻打枪管,火星溅在地上,像撒了把星星。

  夏天教他们用复装子弹的铅块做弹头,混着碎玻璃,杀伤力竟比原装的还猛。

  消息传到李村,种药草的老郎中拄着拐杖找上门,背着半篓金银花和蒲公英:“俺们村的井水发苦,换你们的清水,这些药草先记账上。”

  他还带来个方子,说金银花煮水喝能防瘟疫,比鬼子的“消毒水”管用。

  张集的船匠更直接,带着三个徒弟划着木筏顺流而下,送来两艘新扎的竹筏:“俺们要十桶水,再学你们那抽水机的法子,自己打井。”

  夏天爽快答应,当场画了张简易水井图,教他们怎么用胡杨木(商队从漠北捎来的种子,在河边竟长活了)做井壁。

  短短半个月,青溪镇周围的五个村子结成了“互助联盟”。

  王家庄的铁蒺藜铺在镇口,尖得能扎穿皮鞋;李村的草药煮成汤药,分给孩子们喝,发烧的少了大半;张集的竹筏藏在芦苇荡,随时能运人运粮,比走陆路安全十倍。

  这天,夏天正在教大家用竹筒做“传声筒”——把竹筒埋在地下,能听到远处的脚步声,比人耳灵得多。

  春杏突然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攥着片撕碎的布告,脸色发白:“鬼子要、要大围剿!”

  布告上的日文被春杏翻译成了中文:三天后,皇军将对青溪镇周边进行“清乡”,凡窝藏“乱党”者,格杀勿论。落款是县城的鬼子联队长,盖着血红的印章。

  “狗娘养的!”高个子一拳砸在墙上,“肯定是刀疤脸告的密!那小子昨天说去挑水,八成是跑了!”

  果然,去井边一看,刀疤脸的扁担扔在地上,井台上还有串新鲜的脚印,往县城方向去了。

  老木匠气得直骂:“早知道当初就该一枪崩了他!”

  夏天却异常冷静。

  她在地图上圈出五个村子的位置,又点了点河流的弯道:“鬼子要清乡,肯定分兵五路,想把咱们包圆。咱们就反着来,让他们扑空。”

  她让王家庄的人把铁匠炉拆了,铁料藏进地窖,男人都穿上破衣裳,假装逃难的难民;李村的老郎中带着妇女孩子躲进药草田,用茅草搭伪装棚;张集的船匠把竹筏藏在水底,留几个水性好的放哨。

  “青溪镇怎么办?”春杏攥着传声筒,指节发白。

  “咱们留着。”夏天指着祠堂,“把粮食和药品藏进地窖,再把抽水机拆了,零件埋在井里。鬼子来了,就说早就被‘乱党’裹挟跑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她看向高个子,“你们带着复装子弹和铁蒺藜,去河边的芦苇荡埋伏,等鬼子分兵追‘难民’,就去端他们的后路。”

  布置妥当,就等鬼子入套。

  第三天清晨,县城方向果然传来了马蹄声和卡车声。

  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足有两百多人,前面带路的正是刀疤脸,他骑着马,指手画脚,得意得像只斗胜的公鸡。

  鬼子联队长举着望远镜,看到青溪镇的烟囱没冒烟,镇口也没人影,冷笑一声:“看来是跑了。分兵!王家庄、李村、张集各去一队,抓不到‘乱党’,就把村子烧了!”

  四队鬼子刚分开,芦苇荡里的高个子就动了。

  他吹了声口哨,埋伏在那里的年轻人纷纷把铁蒺藜撒在鬼子的必经之路上,又用竹竿把煤油桶捅进河里——桶里装着石灰,遇水就沉,却能让下游的鬼子喝不上干净水。

  留在青溪镇的鬼子刚进镇,就被眼前的景象唬住了:祠堂的门敞开着,里面堆着草,像没人住;井台上落着层灰,抽水机不见踪影;几个“老弱病残”蹲在墙角晒太阳,见了鬼子就发抖,连话都说不利索。

  “搜!”

  联队长挥挥手,鬼子们翻箱倒柜,却只找到些发霉的饼和破衣裳。

  刀疤脸急了,指着老木匠喊:“他撒谎!这老头会修机器!”

  老木匠吓得直哆嗦,从怀里掏出半块饼:“太君,俺只会做木工,机器啥的,听都没听过啊……”

  就在这时,县城方向突然传来枪声!

  是高个子他们得手了——鬼子的后路被抄,军火库被点燃,火光冲天。

  联队长脸色一变,知道中计,怒吼着下令撤退。

  可来时容易去时难。

  王家庄的人把铁蒺藜撒在了必经之路上,鬼子的马踩上去,疼得乱蹦。

  李村的老郎中让人把药草熬成汁,倒在鬼子的水壶里,喝了就拉肚子。

  张集的船匠则把竹筏划到河中央,挡住了卡车的去路。

  最绝的是“传声筒”立了大功。

  藏在地下的竹筒传来鬼子的脚步声,夏天他们提前躲进地窖,等鬼子过去,就从后面偷袭,用削尖的芦苇杆捅他们的后腰,疼得鬼子嗷嗷叫。

  等鬼子连滚带爬地退回县城,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三十多个,军火库还被烧了大半。

  联队长气得枪毙了刀疤脸,却再也不敢轻易来“清乡”了。

  夕阳下,青溪镇的人从地窖里钻出来,看着完好无损的镇子,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

  王家庄的老王推着辆独轮车,送来新打的刺刀:“夏天姑娘,这玩意儿够快不?”

  李村的老郎中背着药篓,带来几包新采的草药:“给孩子们煮水喝,败火。”

  张集的船匠则划着竹筏,送来几条刚捞的鱼:“今晚改善伙食!”

  祠堂里,大家围着篝火烤鱼,鱼肉的香味混着草药的清香,在夜风中弥漫。

  夏天看着高个子给步枪装上新刺刀,春杏教孩子们用传声筒说话,老木匠则在修理被鬼子踹坏的门。

  系统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前所未有的振奋:【成功粉碎鬼子围剿,巩固互助联盟,“战时物资循环”技能圆满,获得积分,总积分。解锁“区域联防战术”图谱,“世界锚点”功能再次升级。】

  “分……”夏天摸了摸窗台上的葡萄藤,它已经爬满了窗框,开出了细碎的小白花,“能换点厉害的不?比如……能打鬼子飞机的法子?”

  【可兑换“简易防空警报器”图纸,利用声波原理,能提前十分钟预警敌机;另附“燃烧瓶制作手册”,用酒精和布条制作,可对付轻型装甲车。】

  “太好了!”夏天眼睛一亮,刚要细问,就见高个子举着个东西跑过来,火光映着他的脸,格外激动:“夏天姐!你看这是啥?从鬼子尸体上捡的!”

  那是个小巧的收音机,虽然摔裂了外壳,却还能响。

  高个子拧开开关,里面传来一阵嘈杂的电流声,接着是个沉稳的男声,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播报:“……我军在台儿庄取得大捷,歼灭日军万余人……”

  祠堂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盯着收音机,眼睛里慢慢蓄满了泪。

  春杏第一个哭出声,却笑着抹眼泪:“赢了……咱们赢了!”

  孩子们不懂什么是台儿庄,却跟着大人拍手,巴掌拍得通红。

  老木匠掏出旱烟锅,却忘了点,只是看着火光,嘴里念叨:“好日子……快到了……”

  夏天望着窗外的夜空,星星比任何时候都亮。

  夜渐深,葡萄藤的花香飘进祠堂,混着烤鱼的香味,竟有种奇异的安宁。

  夏天拿起防空警报器的图纸,借着篝火的光看了起来。

  竹管、铜片、麻绳……都是些随处可见的东西,却能发出救命的警报。

  远处的河水流淌着,像首没唱完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