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立秋,秋意渐浓,掐着日子算种下土豆和红薯已经过了两个月零十五天了,地里的红薯和土豆眼看着就要熟了。
村里人心里都揣着这份盼头,连走路都觉得脚下有劲儿。
等真到了收获的那几天,晚饭前在村里闲逛总能闻到蒸红薯和土豆的香气。
蒸红薯的甜糯混着蒸土豆的绵厚,一缕缕从各家的烟囱里钻出来,在晚风中打着转儿。
麦大江一家收工回来,路过邻居家的院墙外,总能被这香味勾得放慢脚步,云芽和麦阿福更是忍不住吸着鼻子,连说“真香”。
徐盈娘笑着拍了拍俩孩子的背:“别急,咱自家的收了,天天给你们蒸。”
红薯和土豆收得顺利,地窖里很快堆得满满当当,透着新鲜的泥土气。
可一家人来不及歇口气,又扛着农具往地里去。
家里的地本就有些沙化,土坷垃又干又散,要是不趁着这时候好好肥一肥,来年真是怕会寸草不生。
麦大江挑着粪水往地里泼,徐盈娘带着云芽和麦阿福撒着草木灰和腐熟的秸秆,四个人埋头忙活,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溅了满身的泥点,只盼着这地能养得肥些,再肥些。
这样连轴转了几日,这天傍晚,一家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刚到门口,就见家门口外站着几个人。
是村里的几户人家,手里都提着篮子,见他们回来,忙笑着迎上来。
“大江兄弟,这是来给你们还苗种的。”为首的王大叔把背篓子往前递了递,里面装着饱满的红薯和土豆。”
“之前借了你们家的苗种,今年收成好得很,这是按之前约定还的,多出来的那点,是俺们的心意。”
旁边的孙婶子也跟着说:“可不是嘛,多亏了你们家的肯赊给俺家好苗种,俺家土豆结得又大又多。这趟来,也是特地来谢你们的。”
几户人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感激的话,手里的篮子里,除了还的新收的土豆,还有自家腌的咸菜、晒的干菜,都是实在的心意。
麦大江连忙摆手,把人往屋里让,徐盈娘也忙着去烧水。推让了半天,收下了该还的苗种,那些额外的东西却执意让他们带回去了。
送几户人家出门时,麦大江看着他们身后的方向,又叮嘱了一句:“你们家的地也得上心,秋种之前,一定多肥几遍。沙土地经不起耗,肥足了,种啥都长劲。”
“哎,记下了!多谢大江兄弟提醒!”几户人家连连应着,笑着走远了。
徐盈娘关上门,看了眼麦大江,眼里带着笑意。
土豆和红薯都已经丰收,几个地窖里塞得满满当当的,云芽开始琢磨着土豆粉条与红薯粉条的做法。
翌日,一家人吃完饭后,云芽拿着画好的漏瓢支架图纸,脚步轻快地迈进了爹娘的屋子。
纸上是她画好的漏瓢和支架图纸,线条虽算不上多精致,却把尺寸和关键处都标得清清楚楚。
“爹,娘,现在丰收了,我之前说的粉条,现在就能做了。”
她把图纸往桌上一铺,眼睛亮晶晶的,“您看,得先打个这样的漏瓢,还有配套的支架,再备些家什,咱们试试?”
麦大江和徐盈娘凑过来看,只见漏瓢图纸上画着个瓢状物件,底部密密麻麻全是小孔,支架则是个简单的木架子。
两人虽没见过“粉条”,但看女儿说得笃定,又想起她先前总有些新奇点子,便都点了头:“成,你想试就试试,需要啥爹娘帮你弄。”
说着徐盈娘拿出钱匣子将铜板交给麦大江,这还是云芽说的,有铜板先花铜板。
云芽就拉着麦大江往县城去。
铁匠铺里,老铁匠接过漏瓢图纸,瞅着那满底的小孔,眉头皱了皱,忍不住多看了云芽父女两眼。
这瓢看着怪,不像是舀水盛东西的,倒像是个筛子,可谁家筛子做成瓢样?他心里犯嘀咕,嘴上却没多问,只按尺寸报了价,收了定金,让他们三日后再来取。
出了铁匠铺,二人又采买了一些徐盈娘要的针头线脑径直回村去。
回到了村里,找到蓝木匠,木匠看了支架图纸,觉得不难,拍着胸脯说两天就能做好。
麦大江放下心,又去山上砍了结实的竹子,打算回家自己编筛子。
这活儿他年轻时做过,不算难。
这边麦大江忙着这些,云芽也没闲着。
她回到家,悄悄打开系统商城,选了口够大的铁锅,付了积分,心里盘算着,等支架和铁瓢一到,工具就齐了。
接下来几日,家里一派忙碌。
云芽先处理起土豆,把一筐筐土豆倒在院子里,挨个洗净、去皮,堆得像座小山。
她和徐盈娘轮流上阵,把土豆放进石磨里磨成碎末,有些磨不到的边角,就用木臼捣成泥,再掺上清水调成糊状。
麦大江编的竹筛子派上用场。
云芽舀起土豆糊倒进去,双手握着筛沿轻轻晃动,细腻的粉浆顺着筛孔漏进下面的盆里,粗纤维和杂质都留在了筛子上。
等所有土豆糊都过滤完,她把陶盆里的粉浆倒进几个大陶缸,盖上盖子静置让淀粉自然沉淀。
过了两天,陶缸里的粉浆已经沉淀好,上层是清亮的水,下层是厚厚的湿淀粉。
云芽把清水倒掉,小心地取出湿淀粉,分成小块铺在木板上晾晒。
等晒到半干,淀粉成了块状,用手一掰就能散开,就可以用了。
这期间,去铁匠铺取回来了漏瓢。
那铁制的瓢身打磨得光滑,底部的小孔排列整齐,大小均匀,云芽拿在手里试了试,满意得很。
蓝木匠也送来了支架,简单稳固。
一切准备就绪。
        村里人心里都揣着这份盼头,连走路都觉得脚下有劲儿。
等真到了收获的那几天,晚饭前在村里闲逛总能闻到蒸红薯和土豆的香气。
蒸红薯的甜糯混着蒸土豆的绵厚,一缕缕从各家的烟囱里钻出来,在晚风中打着转儿。
麦大江一家收工回来,路过邻居家的院墙外,总能被这香味勾得放慢脚步,云芽和麦阿福更是忍不住吸着鼻子,连说“真香”。
徐盈娘笑着拍了拍俩孩子的背:“别急,咱自家的收了,天天给你们蒸。”
红薯和土豆收得顺利,地窖里很快堆得满满当当,透着新鲜的泥土气。
可一家人来不及歇口气,又扛着农具往地里去。
家里的地本就有些沙化,土坷垃又干又散,要是不趁着这时候好好肥一肥,来年真是怕会寸草不生。
麦大江挑着粪水往地里泼,徐盈娘带着云芽和麦阿福撒着草木灰和腐熟的秸秆,四个人埋头忙活,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溅了满身的泥点,只盼着这地能养得肥些,再肥些。
这样连轴转了几日,这天傍晚,一家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刚到门口,就见家门口外站着几个人。
是村里的几户人家,手里都提着篮子,见他们回来,忙笑着迎上来。
“大江兄弟,这是来给你们还苗种的。”为首的王大叔把背篓子往前递了递,里面装着饱满的红薯和土豆。”
“之前借了你们家的苗种,今年收成好得很,这是按之前约定还的,多出来的那点,是俺们的心意。”
旁边的孙婶子也跟着说:“可不是嘛,多亏了你们家的肯赊给俺家好苗种,俺家土豆结得又大又多。这趟来,也是特地来谢你们的。”
几户人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感激的话,手里的篮子里,除了还的新收的土豆,还有自家腌的咸菜、晒的干菜,都是实在的心意。
麦大江连忙摆手,把人往屋里让,徐盈娘也忙着去烧水。推让了半天,收下了该还的苗种,那些额外的东西却执意让他们带回去了。
送几户人家出门时,麦大江看着他们身后的方向,又叮嘱了一句:“你们家的地也得上心,秋种之前,一定多肥几遍。沙土地经不起耗,肥足了,种啥都长劲。”
“哎,记下了!多谢大江兄弟提醒!”几户人家连连应着,笑着走远了。
徐盈娘关上门,看了眼麦大江,眼里带着笑意。
土豆和红薯都已经丰收,几个地窖里塞得满满当当的,云芽开始琢磨着土豆粉条与红薯粉条的做法。
翌日,一家人吃完饭后,云芽拿着画好的漏瓢支架图纸,脚步轻快地迈进了爹娘的屋子。
纸上是她画好的漏瓢和支架图纸,线条虽算不上多精致,却把尺寸和关键处都标得清清楚楚。
“爹,娘,现在丰收了,我之前说的粉条,现在就能做了。”
她把图纸往桌上一铺,眼睛亮晶晶的,“您看,得先打个这样的漏瓢,还有配套的支架,再备些家什,咱们试试?”
麦大江和徐盈娘凑过来看,只见漏瓢图纸上画着个瓢状物件,底部密密麻麻全是小孔,支架则是个简单的木架子。
两人虽没见过“粉条”,但看女儿说得笃定,又想起她先前总有些新奇点子,便都点了头:“成,你想试就试试,需要啥爹娘帮你弄。”
说着徐盈娘拿出钱匣子将铜板交给麦大江,这还是云芽说的,有铜板先花铜板。
云芽就拉着麦大江往县城去。
铁匠铺里,老铁匠接过漏瓢图纸,瞅着那满底的小孔,眉头皱了皱,忍不住多看了云芽父女两眼。
这瓢看着怪,不像是舀水盛东西的,倒像是个筛子,可谁家筛子做成瓢样?他心里犯嘀咕,嘴上却没多问,只按尺寸报了价,收了定金,让他们三日后再来取。
出了铁匠铺,二人又采买了一些徐盈娘要的针头线脑径直回村去。
回到了村里,找到蓝木匠,木匠看了支架图纸,觉得不难,拍着胸脯说两天就能做好。
麦大江放下心,又去山上砍了结实的竹子,打算回家自己编筛子。
这活儿他年轻时做过,不算难。
这边麦大江忙着这些,云芽也没闲着。
她回到家,悄悄打开系统商城,选了口够大的铁锅,付了积分,心里盘算着,等支架和铁瓢一到,工具就齐了。
接下来几日,家里一派忙碌。
云芽先处理起土豆,把一筐筐土豆倒在院子里,挨个洗净、去皮,堆得像座小山。
她和徐盈娘轮流上阵,把土豆放进石磨里磨成碎末,有些磨不到的边角,就用木臼捣成泥,再掺上清水调成糊状。
麦大江编的竹筛子派上用场。
云芽舀起土豆糊倒进去,双手握着筛沿轻轻晃动,细腻的粉浆顺着筛孔漏进下面的盆里,粗纤维和杂质都留在了筛子上。
等所有土豆糊都过滤完,她把陶盆里的粉浆倒进几个大陶缸,盖上盖子静置让淀粉自然沉淀。
过了两天,陶缸里的粉浆已经沉淀好,上层是清亮的水,下层是厚厚的湿淀粉。
云芽把清水倒掉,小心地取出湿淀粉,分成小块铺在木板上晾晒。
等晒到半干,淀粉成了块状,用手一掰就能散开,就可以用了。
这期间,去铁匠铺取回来了漏瓢。
那铁制的瓢身打磨得光滑,底部的小孔排列整齐,大小均匀,云芽拿在手里试了试,满意得很。
蓝木匠也送来了支架,简单稳固。
一切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