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苏清颜拍公益纪录片 央视播预告引期待-《重生顶流:主播她又美又飒》

  2030年10月,一则时长90秒的公益纪录片预告在央视综合频道《新闻联播》后黄金时段播出。画面中,云南澜沧县的农村主播岩温在茶园里直播卖蜂蜜,甘肃通渭县的希望小学工人顶着烈日浇筑屋顶,四川凉山的彝族绣娘阿依莫在灯下刺绣……这些真实的场景搭配着温暖的旁白,瞬间引发观众关注。这是苏清颜团队耗时6个月拍摄的公益纪录片《微光成炬:乡村振兴里的直播力量》的首支预告,纪录片以“农村主播成长”与“希望小学建设”为双主线,通过镜头记录普通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奋斗与坚守,计划于2031年1月在央视纪录频道与全网同步播出。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想法,源于苏清颜2030年初的一次乡村考察。当时她在四川凉山昭觉县,看到彝族绣娘阿依莫从“不敢面对镜头”到“能熟练直播卖刺绣”的转变,也见证了希望小学从一片荒地到教学楼封顶的全过程。她突然觉得:“这些故事不该只存在于直播片段里,应该用更完整的镜头语言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振兴背后,普通人的努力与改变。”回到北京后,她立即组建纪录片团队,成员包括曾获金鸡奖的导演张弛、资深摄影师李然,以及3名跟随工作室多年的公益记者,确保纪录片的专业性与真实性。

  纪录片的拍摄筹备历时3个月,团队制定了“双主线、多视角”的拍摄方案。“农村主播成长线”选取5位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主播为核心人物,包括云南茶农岩温、甘肃土豆种植户王丽丽、四川彝族绣娘阿依莫、贵州侗族银匠吴海、陕西苹果种植户马晓梅,跟踪记录他们从“直播小白”到“家乡代言人”的蜕变过程;“希望小学建设线”则聚焦云南、甘肃、四川三所希望小学的建设历程,从选址、奠基、封顶到内部装修,完整呈现“一所乡村学校如何建成”,同时记录孩子们对新学校的期待与向往。此外,团队还设置了“幕后视角”,拍摄苏清颜与工作室团队推进公益项目的日常,展现公益行动背后的思考与付出。

  为了捕捉最真实的画面,拍摄团队采用“沉浸式跟拍”模式,5个拍摄小组分别驻扎在5位农村主播的家乡,最短的停留1个月,最长的达3个月。在云南澜沧县,摄影师李然跟着岩温凌晨5点起床去茶园检查蜂箱,记录他“因直播销量不佳而焦虑”“因收到粉丝鼓励而重拾信心”的瞬间;在甘肃通渭县,团队顶着40℃高温拍摄希望小学施工,镜头捕捉到工人师傅们“汗水浸透工装仍专注作业”“午休时躺在工地旁树荫下吃饭”的细节;在四川凉山,团队克服语言障碍,通过当地翻译与彝族绣娘阿依莫沟通,记录她“第一次直播时紧张到忘词”“后来能主动向粉丝介绍刺绣文化”的转变。导演张弛说:“我们不追求刻意的‘感人镜头’,而是用真实的细节打动人。比如岩温直播结束后,会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话术;阿依莫卖出自家刺绣后,第一时间给女儿买新书包——这些细节比任何旁白都更有力量。”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采用“时间轴 人物故事”交织的方式,共分为6集,每集45分钟:第一集《破土》聚焦希望小学奠基与农村主播初涉直播;第二集《成长》记录主播们参加培训、克服困难的过程;第三集《丰收》展现助农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售的成果;第四集《封顶》呈现希望小学主体结构完工的里程碑时刻;第五集《绽放》讲述农村主播成为家乡代言人的蜕变;第六集《炬火》总结公益行动的影响,展望乡村振兴的未来。每集结尾都会设置“微光时刻”环节,播放拍摄过程中捕捉到的暖心片段,如孩子们在希望小学工地旁画画、主播们收到农户感谢信等,让纪录片更具情感共鸣。

  在后期制作阶段,苏清颜全程参与剪辑与配音指导,特别强调“避免过度煽情,保持客观真实”。例如在剪辑岩温因直播销量不佳而失落的片段时,她建议保留“岩温独自坐在茶园里沉默”的长镜头,而非添加悲伤的背景音乐;在呈现希望小学建设的艰辛时,她要求加入“施工方与当地村民协商解决土地问题”的细节,展现乡村振兴中“多方协作”的重要性。纪录片的旁白由苏清颜亲自录制,她特意采用温和、平实的语气,避免使用华丽辞藻,如在描述农村主播的努力时,旁白说道:“他们不是专业的主播,没有精致的话术,但他们有最真实的故事,有想让家乡变好的初心——这就够了。”

  2030年10月20日,纪录片首支预告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同时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抖音、快手等平台同步上线。预告片中,岩温在茶园里对着镜头说“希望通过直播,让更多人知道景迈山的蜂蜜”,阿依莫展示刺绣时眼中的光芒,孩子们围着希望小学模型欢呼的场景,搭配着“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照亮乡村的炬火”的旁白,迅速引发热议。截至10月21日,预告在央视平台的播放量突破2000万,抖音、快手平台相关话题#公益纪录片微光成炬# 阅读量达3.8亿,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期待正片,想看看农村主播的故事”“为清颜团队点赞,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力量”。

  除了央视平台,纪录片还获得多家视频平台的支持。腾讯视频、爱奇艺、B站均表示将开设“公益纪录片专区”,同步播出《微光成炬》,并承诺将播放收益的10%捐赠给“清颜助学计划”,用于希望小学图书角建设。央视纪录频道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直播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也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精神,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与传播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播出,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参与公益行动。”

  纪录片拍摄过程中,还意外促成了新的公益合作。某服装企业看到预告中彝族绣娘阿依莫的故事后,主动联系工作室,希望与阿依莫合作开发“非遗刺绣服饰系列”,帮助更多彝族妇女就业;某教育机构则表示,将根据纪录片中乡村学校的需求,捐赠一批多媒体教学设备。苏清颜在团队会议上感慨:“原本只是想记录故事,没想到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振兴,这或许就是纪录片的额外价值——它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连接者,能让更多微光汇聚成炬火。”

  2030年12月,纪录片完成全部后期制作,进入播出前的最终审核阶段。苏清颜带着样片前往云南、甘肃、四川的拍摄地,邀请当地村民、农村主播与孩子们提前观看。在云南澜沧县,岩温看到纪录片中自己的片段时,激动得红了眼眶:“没想到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以后我会更努力直播,不辜负大家的支持。”在甘肃通渭县,孩子们看到希望小学建设的画面,兴奋地说:“明年开学,我们就能在新教室里看这部纪录片了!”

  对于苏清颜而言,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过往公益行动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她在纪录片结尾的“主创寄语”中写道:“拍摄这部纪录片时,我们常常被普通人的努力打动——他们或许平凡,但从不平庸;他们或许渺小,却能发出微光。希望这部片子能让更多人相信,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行动。只要我们愿意付出一点努力,就能让乡村的未来更美好。”2031年1月,《微光成炬:乡村振兴里的直播力量》将正式与观众见面,用镜头传递温暖,用故事点燃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振兴中“微光成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