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慈善夜前年度营收报告发布与“创业者”苏清颜的深度专访-《重生顶流:主播她又美又飒》

  2026年9月,距离“星光慈善夜”仅剩一周,清颜时光工作室正式发布成立首年(2025年7月-2026年6月)营收报告。数据显示,工作室首年总营收达1.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破亿”目标,其中净利润3800万元,公益项目投入占比35%(达4200万元),覆盖12个省份的50余个农村公益项目,培养出4位粉丝超50万的公益主播。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为即将到来的慈善夜预热,更标志着苏清颜从“公益主播”向“成熟创业者”的彻底转型。报告发布次日,苏清颜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独家专访,首次系统分享工作室的创业逻辑、公益理念与未来规划,展现出“商业与公益共生”的创业者格局。

  首年营收报告以“价值创造:公益与商业的共生之路”为主题,通过“营收结构、公益成效、新人成长、未来规划”四大板块,全面呈现工作室的发展成果。在“营收结构”部分,报告打破传统财报的数字堆砌,采用“业务板块 公益价值”的双维度呈现方式:

  ? 核心业务收入(占比85%,1.02亿元):包括品牌公益合作(5200万元,如与“时光造物”的联名产品销售、与“自然植萃”的美妆公益带货)、新人直播衍生收入(3800万元,涵盖广告合作、直播打赏、周边销售,其中李娟的“生活公益周边”销售额达800万元,周雨薇的美妆测评广告收入突破600万元)、内容服务收入(1200万元,如为地方政府制作的“乡村振兴直播课程”、为公益组织拍摄的纪录片)。每一项收入后均标注“对应的公益贡献”,例如“品牌公益合作收入带动20万农户增收”“新人直播收入资助100个山区图书角建设”。

  ? 其他业务收入(占比15%,1800万元):包括公益基金捐赠(800万元,来自陆时衍旗下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政府专项补贴(600万元,用于农村主播孵化项目)、线上课程销售(400万元,如张磊的“农业科普课程”订阅量突破10万份)。

  “公益成效”板块是报告的核心亮点,通过“数据 案例”的形式,直观展现工作室的社会价值:首年累计培训农村主播1200人,帮助50个农村项目解决滞销问题,销售助农产品总额达8000万元;开展“农村妇女美妆培训”“山区艺术教育”等公益项目28个,覆盖受益人群超10万人;联合供应链企业建立“优质农户资源库”,收录500余个诚信农户基地,形成“长期助农合作机制”。报告中特别收录了云南苹果种植户王大爷的案例:“通过工作室的直播推广,我家的苹果销量从每年5万斤提升至25万斤,还带动周边15户农户加入合作,现在每亩地收入能增加3000元。”这些真实案例让财报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人情味”与“获得感”。

  “新人成长”板块则以“从素人到行业标杆”为线索,展示4位核心新人的成长轨迹:李娟从“社区志愿者”成长为120万粉的“生活公益主播”,单场直播GMV最高达800万元;周雨薇凭借专业美妆测评出圈,粉丝量突破80万,成为“公益美妆”领域的新锐代表;张磊的“农业科普”内容覆盖30万农户,被地方农业部门列为“数字助农推荐内容”;林晓的“农村妇女美妆课”走进20个乡村,培训农村妇女超500人。报告中还公布了工作室的“新人培养成功率”——签约新人的“6个月存活率”达100%,“粉丝破10万平均时长”为4.5个月,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印证了培训体系的有效性。

  营收报告发布后,迅速引发行业关注。《直播行业观察》评论道:“清颜工作室的1.2亿营收,不是靠流量炒作或低价促销,而是靠‘公益价值 专业内容’的差异化模式,这为直播行业的‘价值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当商业收入与社会价值深度绑定,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多家MCN机构主动联系工作室,希望学习“公益 内容”的运营模式,甚至有3家上市公司提出“战略投资邀约”,但均被苏清颜婉拒,她在后续专访中解释:“目前工作室更需要‘独立发展’,避免资本过度干预公益方向,未来若考虑融资,也会优先选择认同我们公益理念的投资方。”

  报告发布次日,苏清颜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专访,专访以“苏清颜:用公益定义直播创业的新可能”为题,深入探讨她的创业历程与思考。当被问及“从主播转型创业者最大的挑战”时,苏清颜坦言:“初期最大的困难是‘平衡公益与商业’——很多人觉得公益是‘成本’,商业是‘目的’,但我始终认为,公益可以成为商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我们在选品时,优先考虑能带动农户增收的产品,虽然可能利润较低,但能赢得用户信任,反而实现了更高的复购率。”她特别提到团队组建的经历:“最初很难找到既懂直播运营,又认同公益理念的人,我们花了3个月才组建起核心团队,现在团队里每个人都清楚,我们不是在‘做直播生意’,而是在‘通过直播创造价值’。”

  谈及“创业者与公益人的双重身份如何平衡”,苏清颜提出“三维决策模型”:“任何业务决策都要考虑三个维度——商业可行性(能否盈利)、公益价值(能否帮助他人)、团队认同(能否凝聚人心)。例如拓展服饰品类时,我们放弃了利润更高的快时尚产品,选择农村手工服饰,就是因为它同时满足‘能带动手工艺人就业’(公益价值)、‘差异化定位能吸引特定用户’(商业可行性)、‘团队认同非遗保护理念’(团队认同)。”这种决策模型,成为工作室“公益与商业共生”的核心方法论。

  专访中,苏清颜还首次公开了工作室的“未来三年规划”:计划在2027年拓展“文旅公益直播”品类,结合农村旅游资源,打造“直播 文旅 助农”的新模式;2028年建立“公益内容孵化基地”,面向全国招募公益创作者,提供免费培训与资源支持;2029年推动“公益直播行业标准”制定,规范行业公益项目管理、款项公示、成果评估等流程,推动整个行业向“价值导向”转型。“我希望未来提到‘清颜时光’,大家想到的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创业公司,更是一个‘能带动行业进步、能真正帮助他人’的平台,”苏清颜说,“这才是我作为创业者,最想实现的目标。”

  此次专访与营收报告的发布,不仅为苏清颜出席“星光慈善夜”奠定了“专业创业者”的形象基础,更让工作室的“公益创业模式”获得主流认可。截至慈善夜前夕,工作室的品牌合作邀约增长50%,其中包括2家国际公益组织,希望联合开展“全球农村女性创业支持”项目;地方政府的合作意向也从“区域合作”升级为“省级战略合作”,计划将工作室的“农村主播孵化模式”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