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快马踏破洛阳清晨的宁静,溅起的泥点甩在朱雀大街光洁的青石板上。驿卒嘴唇干裂,脸色煞白,怀中紧紧抱着的赤色军报昭示着南方燃起的烽火。
“荆州急报!长沙贼首区星聚众三万,勾结桂阳周朝、零陵郭石,自称‘平天将军’,已连克临湘、攸县,兵锋直指郡治湘县!”
“苍梧太守弃城而逃,夷陵道断绝!”
“武陵蛮族亦闻风而动,五溪之地,烽烟四起!”
坏消息如同接连砸下的冰雹,让刚刚因平定黄巾、清除宦官而稍显安宁的朝堂再次震动。德阳殿内,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一些年老持重的大臣,如司徒袁隗,眉头紧锁,出列奏道:
“陛下,荆州乃天下腹心,万不可有失。然叛军势大,勾结蛮族,地形复杂。臣以为,当遣一稳重老成之将,统率中央精锐,徐徐图之,方为上策。可命皇甫…”
“太傅此言差矣!”
一个清朗而充满力量的声音打断了他,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皇帝刘宏不知何时已从御座上站起,走到了殿阶边缘。他身着玄色常服,身形虽不魁梧,但那双扫视群臣的眼睛里,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一种仿佛能洞穿时局的锐利。
“区星,疥癣之疾耳!其众不过乌合,其势看似汹涌,实则无根之木,一推即倒!”刘宏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带着一种奇异的、令人信服的镇定,“荆州之乱,关键不在贼众之多寡,而在平叛之速度!朕要的,不是稳扎稳打,而是雷霆一击!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将这股邪火,在它燎原之前,彻底扑灭!”
他目光如炬,扫过下方垂首肃立的几位将领,最终定格在一个虽然站在后排,但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自带一股逼人锐气的将领身上。
“孙坚!”
“臣在!”孙坚猛地踏前一步,声如洪钟,甲胄铿锵。他没想到皇帝会直接点他的名,心中既感意外,又涌起一股被识才的激动。
“朕记得,你在随皇甫太尉平定黄巾时,于宛城之战,亲冒矢石,率先登城,勇冠三军!”
“陛下谬赞,此乃臣之本分!”孙坚低头抱拳,声音依旧洪亮。
“好一个本分!”刘宏赞许地点点头,随即语气转为不容置疑的决断,“朕现在擢升你为长沙太守,假节,总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事!给你三个月,不!两个月!朕要看到区星的人头,悬挂在洛阳的北阙!你可能做到?”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假节!这意味着孙坚在战时拥有先斩后奏、代天子行事的无上权力!将一个刚刚因军功升为别部司马的将领,直接擢升为两千石的郡守,并赋予如此重权,这是何等的信任与魄力!
袁隗张了张嘴,似乎想劝谏此举是否过于草率,但看到刘宏那不容置喙的眼神,最终还是将话咽了回去。他心中暗叹,这位年轻的皇帝,在用人和决断上,越来越有高祖、光武之风了。
孙坚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顶门,他单膝跪地,斩钉截铁,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陛下信重,臣,万死难报!若不能如期平定叛乱,臣愿提头来见!”
“朕不要你的头,”刘宏走下台阶,亲手将孙坚扶起,目光深邃地注视着他,“朕要的,是荆南的安定,是朝廷的威严!记住,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对于那些冥顽不灵、祸乱地方的匪首,无需留情!但对于被裹挟的百姓,当有安抚之策。具体如何把握,朕,信你!”
“臣,领旨!谢陛下!”孙坚重重叩首,心中已然燃烧起熊熊的斗志。
离开德阳殿,孙坚没有片刻耽搁。他甚至没有回家与妻儿告别,只是派人送了口信。皇帝的信任如同炽热的火炬,驱使他必须争分夺秒。
他手持虎符与圣旨,直接奔赴北军大营。凭借“假节”的权威和皇帝的手谕,他迅速从北军五校及羽林新军中,挑选了三千精锐。这些士兵大多参与过平定黄巾的战事,见过血,纪律严明,装备着朝廷工坊最新打造的环首刀和强弩,是帝国最锋利的战刀之一。
同时,刘宏之前布局的“驿传快道”和“御史暗行”系统也开始高效运转。沿途郡县早已接到命令,为孙坚部准备好粮草补给和向导。御史暗行更是将收集到的关于区星叛军兵力分布、内部矛盾、甚至区星本人好大喜功、多疑少断的性格特点,整理成册,快马送到了孙坚手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坚在颠簸的马背上,借着火把的光芒,仔细翻阅着暗行送来的密报,心中对那位深居宫中的年轻皇帝,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对情报的重视和掌控能力,是他以往在任何上官身上都未曾见过的。
大军南下,日夜兼程。孙坚治军极严,令行禁止,如有违抗,无论官职高低,一律军法处置。途中有一名北军军侯,自恃出身京师,对孙坚这位“外来”将领的命令稍有懈怠,延误了扎营时间,被孙坚当众鞭笞二十,革去职务,贬为普通士卒。此举顿时震慑全军,再无人敢阳奉阴违。
“太守,是否过于严苛了?”他的副将,一位从江东就跟随他的老部下,私下劝道,“毕竟是北军的军官,背后或许…”
“军中只论军法,不论出身!”孙坚打断他,眼神冷冽,“陛下予我假节之权,授我方面之任,我若因循姑息,如何能克期平叛?如何对得起陛下信重?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传令下去,再有懈怠者,斩!”
命令传出,三千精锐凛然,行军速度再快三分。他们如同一支黑色的利箭,沿着官道,直插荆南腹地。
当孙坚率军抵达长沙地界时,叛军的气焰正如火如荼。区星听闻朝廷派来了援军,但打听到主将只是一个名叫孙坚的“无名之辈”,兵力也不过三千,不由得放声大笑。
“汉室无人矣!竟派此等微末之将来送死!儿郎们,随我出城,碾碎他们,让洛阳的皇帝老儿知道我们的厉害!”
区星亲率两万主力,在湘水之畔的一片开阔地带,摆开阵势,企图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将这支远道而来的朝廷官军歼灭。他麾下叛军成分复杂,有破产流民,有啸聚山林的盗匪,也有被煽动的部分蛮族部落战士,人数虽众,但阵型松散,旗帜杂乱,喧哗之声不绝于耳。
反观孙坚军,三千甲士肃立无声,如同沉默的礁石。经过长途急行军的疲惫,似乎并未在他们身上留下太多痕迹,只有眼神中凝聚着冰冷的杀意。前排刀盾手如山而立,后排强弩兵引弦待发,骑兵分列两翼,虽人数处于绝对劣势,但森严的军阵透出的杀气,竟让对面的叛军感到了无形的压力。
孙坚立马阵前,望着前方如蝗虫般铺天盖地的叛军,脸上没有丝毫惧色,反而露出一丝嗜血的兴奋。他拔出古锭刀,刀锋指向叛军中军那面绣着“平天将军”的大旗,声震四野:
“将士们!叛匪就在眼前!陛下在洛阳等着我们的捷报!建功立业,正在今日!随我——破敌!”
“杀!”
没有多余的废话,战争在一声令下骤然爆发!
叛军仗着人多,嚎叫着发起了冲锋,企图依靠人海战术淹没官军。然而,他们刚刚进入强弩射程,就迎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风!风!风!”
随着军官短促有力的口令,三排强弩兵依次扣动扳机!霎时间,箭矢如同死亡的暴雨,带着凄厉的破空声,泼洒向叛军冲锋的队列!朝廷工坊标准化制作的弩箭,穿透力极强,叛军简陋的皮甲甚至布衣根本无法抵挡。冲锋的叛军如同被割倒的麦子,成片成片地倒下,惨叫声瞬间压过了冲锋的呐喊。
一轮!两轮!三轮!
弩箭的洗礼让叛军的冲锋势头为之一窒,阵前留下了大片的尸体和哀嚎的伤兵。叛军的士气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冲锋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甚至开始出现混乱。
“时机已到!骑兵,两翼突击!步兵,随我压上!”
孙坚准确地抓住了敌军动摇的瞬间,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他本人更是一马当先,挥舞着古锭刀,如同猛虎下山,直接冲向叛军的核心!那匹来自西凉的骏马速度快得惊人,眨眼间就突入了敌阵!
“孙文台在此!区星鼠辈,纳命来!”
孙坚的怒吼如同霹雳,他手中的古锭刀化作一道死亡的旋风,所过之处,叛军如同波开浪裂,残肢断臂四处飞溅,无人是他一合之将!他身后的亲兵和精锐步兵紧随其后,以他为箭头,狠狠地楔入了叛军混乱的阵型之中。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朝廷官军的装备、训练、纪律和士气,全面碾压了这群乌合之众。尤其是主将孙坚身先士卒、悍勇无匹的表现,更是极大地激励了官军的士气。
区星在中军看得目瞪口呆,他从未见过如此勇猛、如此高效的杀戮机器。眼看着自己的队伍在官军的冲击下迅速崩溃,他吓得魂飞魄散,调转马头就想逃跑。
“哪里走!”
孙坚眼尖,早已锁定了他的位置。他猛地一夹马腹,战马吃痛,发出一声长嘶,奋力向前冲去。孙坚不顾左右砍来的兵器(大多被他的精良甲胄和亲兵挡下),目光死死盯着区星的背影,猛地将手中的古锭刀当做投枪,奋力掷出!
“噗嗤!”
刀锋精准地贯穿了区星的后心,巨大的力道将他从马背上带飞,重重地摔在地上,当场气绝!
“贼首已死!降者不杀!”孙坚的亲兵们齐声高呼。
主将阵亡,叛军彻底崩溃,哭喊着四散逃命,跪地求饶者不计其数。
湘水之战,孙坚以三千精锐,大破区星两万叛军,阵斩贼首,用时不到一个时辰。消息传开,整个荆南震动。
接下来的一个月,孙坚挟大胜之威,马不停蹄,横扫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他用兵迅猛如火,战术灵活多变,或正面强攻,或设伏诱敌,或分进合击,将区星的残余势力和响应叛乱的周朝、郭石等部,逐一荡平。
然而,伴随着赫赫战功的,是同样迅速传开的关于他“手段酷烈”的非议。
在清剿零陵一处负隅顽抗的山寨时,守寨的蛮族首领依仗地势险要,拒不投降,还射伤了多名官军士兵。孙坚亲自督战,付出一定代价攻破山寨后,他下达了一个冷酷的命令:
“冥顽不灵,抗拒天兵!所有负隅之贼,无论首从,尽数坑杀!首级筑为‘京观’,立于道旁,以儆效尤!”
命令一下,连他的一些部下都感到心惊。那座由数百颗头颅堆积而成的恐怖“景观”,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为过往行商的噩梦,也成为孙坚“嗜杀”之名的重要佐证。
在处理投降的叛军和与叛军有牵连的豪强时,孙坚也极少怀柔。他信奉的是“乱世用重典”。但凡查实与区星勾结,或是在叛乱中为虎作伥的当地豪强,往往直接派兵抄家,主犯问斩,家产充公,手段雷厉风行,毫不留情。短短时间内,被他以各种罪名处决的地方豪强、小吏乃至疑似通匪的平民,数量惊人。
他的副将曾委婉劝谏:“太守,陛下临行前嘱咐,当有安抚之策。如此酷烈,恐失民心,亦恐朝中非议。”
孙坚却只是冷哼一声,擦拭着古锭刀上的血迹,目光锐利如刀:“此地民风彪悍,蛮夷混杂,向来畏威而不怀德!唯有施以雷霆手段,将其彻底打怕,杀到他们胆寒,才能真正换来长治久安!些许腐儒的非议,何足道哉?陛下要的是结果,是荆南的平定!我孙文台问心无愧!”
他确实做到了。在他的铁腕镇压下,荆南三郡的叛乱以惊人的速度被平息下去,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捷报和请功的奏表,伴随着记录他赫赫战功的详细战报,以及抄没的巨额财富清单,被快马加鞭,送往洛阳。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几封内容迥异的密信,也通过不同的渠道,悄然送入了洛阳城。
一封是荆州刺史王叡的奏疏,文中先是肯定了孙坚的平叛之功,但笔锋一转,详细描述了孙坚“杀戮过甚”、“筑京观以骇民”、“擅杀地方着姓”等行为,暗示其有“邀功跋扈”、“不恤民情”之嫌,言语间充满了忧虑和不满。
另一封,则来自悄然活动在荆南地区的“御史暗行”。他们的密报更为客观,但也如实记录了孙坚种种酷烈手段在当地民间和士人阶层中引发的恐惧与怨言,甚至提到了“小儿闻孙文台之名而止啼”的细节。
第三封,则出自司空袁隗的门客之手,直接送到了袁府书房。信中,不仅强调了孙坚的“残暴”,更隐隐将孙坚的崛起,与皇帝刘宏前番“杯酒释兵权”、重用新生代将领的政策联系起来,暗示此等“只知效忠皇帝一人”的鹰犬之将,若不加约束,恐成帝国之患。
阳光照耀在洛阳宫殿的飞檐上,闪烁着金光。德阳殿内,皇帝刘宏的御案之上,一边是孙坚那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骄傲和绝对忠诚的捷报与请功文书,另一边,则是那几封措辞各异,但指向却惊人一致的密信。
刘宏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光洁的桌面,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他欣赏孙坚的勇猛和效率,也需要这样的利刃来为他开疆拓土,震慑不臣。但他同样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将者若只知杀戮,不懂怀柔,绝非国家之福。
更重要的是,朝中旧势力,显然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对被他破格提拔的“寒门鹰犬”进行攻讦。
该如何处置这把刚刚立下大功,却已卷入党争漩涡,并且可能伤及自身的“江东猛虎”?
是下诏申饬,约束其行为?是明升暗降,调离荆州?还是…力排众议,继续重用,甚至…再添一把火?
刘宏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他拿起那份来自御史暗行的、最为客观翔实的密报,又看了看孙坚那份言辞恳切、充满建功立业渴望的请功奏表,陷入了沉思。
荆南的烽火暂时熄灭了,但洛阳朝堂之上,一场关于如何驾驭这把“利刃”的、没有硝烟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孙坚的命运,以及这把利刃未来将指向何方,都系于这位年轻帝王此刻的权衡与决断之中。
“荆州急报!长沙贼首区星聚众三万,勾结桂阳周朝、零陵郭石,自称‘平天将军’,已连克临湘、攸县,兵锋直指郡治湘县!”
“苍梧太守弃城而逃,夷陵道断绝!”
“武陵蛮族亦闻风而动,五溪之地,烽烟四起!”
坏消息如同接连砸下的冰雹,让刚刚因平定黄巾、清除宦官而稍显安宁的朝堂再次震动。德阳殿内,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一些年老持重的大臣,如司徒袁隗,眉头紧锁,出列奏道:
“陛下,荆州乃天下腹心,万不可有失。然叛军势大,勾结蛮族,地形复杂。臣以为,当遣一稳重老成之将,统率中央精锐,徐徐图之,方为上策。可命皇甫…”
“太傅此言差矣!”
一个清朗而充满力量的声音打断了他,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皇帝刘宏不知何时已从御座上站起,走到了殿阶边缘。他身着玄色常服,身形虽不魁梧,但那双扫视群臣的眼睛里,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一种仿佛能洞穿时局的锐利。
“区星,疥癣之疾耳!其众不过乌合,其势看似汹涌,实则无根之木,一推即倒!”刘宏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带着一种奇异的、令人信服的镇定,“荆州之乱,关键不在贼众之多寡,而在平叛之速度!朕要的,不是稳扎稳打,而是雷霆一击!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将这股邪火,在它燎原之前,彻底扑灭!”
他目光如炬,扫过下方垂首肃立的几位将领,最终定格在一个虽然站在后排,但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自带一股逼人锐气的将领身上。
“孙坚!”
“臣在!”孙坚猛地踏前一步,声如洪钟,甲胄铿锵。他没想到皇帝会直接点他的名,心中既感意外,又涌起一股被识才的激动。
“朕记得,你在随皇甫太尉平定黄巾时,于宛城之战,亲冒矢石,率先登城,勇冠三军!”
“陛下谬赞,此乃臣之本分!”孙坚低头抱拳,声音依旧洪亮。
“好一个本分!”刘宏赞许地点点头,随即语气转为不容置疑的决断,“朕现在擢升你为长沙太守,假节,总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事!给你三个月,不!两个月!朕要看到区星的人头,悬挂在洛阳的北阙!你可能做到?”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假节!这意味着孙坚在战时拥有先斩后奏、代天子行事的无上权力!将一个刚刚因军功升为别部司马的将领,直接擢升为两千石的郡守,并赋予如此重权,这是何等的信任与魄力!
袁隗张了张嘴,似乎想劝谏此举是否过于草率,但看到刘宏那不容置喙的眼神,最终还是将话咽了回去。他心中暗叹,这位年轻的皇帝,在用人和决断上,越来越有高祖、光武之风了。
孙坚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顶门,他单膝跪地,斩钉截铁,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陛下信重,臣,万死难报!若不能如期平定叛乱,臣愿提头来见!”
“朕不要你的头,”刘宏走下台阶,亲手将孙坚扶起,目光深邃地注视着他,“朕要的,是荆南的安定,是朝廷的威严!记住,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对于那些冥顽不灵、祸乱地方的匪首,无需留情!但对于被裹挟的百姓,当有安抚之策。具体如何把握,朕,信你!”
“臣,领旨!谢陛下!”孙坚重重叩首,心中已然燃烧起熊熊的斗志。
离开德阳殿,孙坚没有片刻耽搁。他甚至没有回家与妻儿告别,只是派人送了口信。皇帝的信任如同炽热的火炬,驱使他必须争分夺秒。
他手持虎符与圣旨,直接奔赴北军大营。凭借“假节”的权威和皇帝的手谕,他迅速从北军五校及羽林新军中,挑选了三千精锐。这些士兵大多参与过平定黄巾的战事,见过血,纪律严明,装备着朝廷工坊最新打造的环首刀和强弩,是帝国最锋利的战刀之一。
同时,刘宏之前布局的“驿传快道”和“御史暗行”系统也开始高效运转。沿途郡县早已接到命令,为孙坚部准备好粮草补给和向导。御史暗行更是将收集到的关于区星叛军兵力分布、内部矛盾、甚至区星本人好大喜功、多疑少断的性格特点,整理成册,快马送到了孙坚手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坚在颠簸的马背上,借着火把的光芒,仔细翻阅着暗行送来的密报,心中对那位深居宫中的年轻皇帝,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对情报的重视和掌控能力,是他以往在任何上官身上都未曾见过的。
大军南下,日夜兼程。孙坚治军极严,令行禁止,如有违抗,无论官职高低,一律军法处置。途中有一名北军军侯,自恃出身京师,对孙坚这位“外来”将领的命令稍有懈怠,延误了扎营时间,被孙坚当众鞭笞二十,革去职务,贬为普通士卒。此举顿时震慑全军,再无人敢阳奉阴违。
“太守,是否过于严苛了?”他的副将,一位从江东就跟随他的老部下,私下劝道,“毕竟是北军的军官,背后或许…”
“军中只论军法,不论出身!”孙坚打断他,眼神冷冽,“陛下予我假节之权,授我方面之任,我若因循姑息,如何能克期平叛?如何对得起陛下信重?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传令下去,再有懈怠者,斩!”
命令传出,三千精锐凛然,行军速度再快三分。他们如同一支黑色的利箭,沿着官道,直插荆南腹地。
当孙坚率军抵达长沙地界时,叛军的气焰正如火如荼。区星听闻朝廷派来了援军,但打听到主将只是一个名叫孙坚的“无名之辈”,兵力也不过三千,不由得放声大笑。
“汉室无人矣!竟派此等微末之将来送死!儿郎们,随我出城,碾碎他们,让洛阳的皇帝老儿知道我们的厉害!”
区星亲率两万主力,在湘水之畔的一片开阔地带,摆开阵势,企图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将这支远道而来的朝廷官军歼灭。他麾下叛军成分复杂,有破产流民,有啸聚山林的盗匪,也有被煽动的部分蛮族部落战士,人数虽众,但阵型松散,旗帜杂乱,喧哗之声不绝于耳。
反观孙坚军,三千甲士肃立无声,如同沉默的礁石。经过长途急行军的疲惫,似乎并未在他们身上留下太多痕迹,只有眼神中凝聚着冰冷的杀意。前排刀盾手如山而立,后排强弩兵引弦待发,骑兵分列两翼,虽人数处于绝对劣势,但森严的军阵透出的杀气,竟让对面的叛军感到了无形的压力。
孙坚立马阵前,望着前方如蝗虫般铺天盖地的叛军,脸上没有丝毫惧色,反而露出一丝嗜血的兴奋。他拔出古锭刀,刀锋指向叛军中军那面绣着“平天将军”的大旗,声震四野:
“将士们!叛匪就在眼前!陛下在洛阳等着我们的捷报!建功立业,正在今日!随我——破敌!”
“杀!”
没有多余的废话,战争在一声令下骤然爆发!
叛军仗着人多,嚎叫着发起了冲锋,企图依靠人海战术淹没官军。然而,他们刚刚进入强弩射程,就迎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风!风!风!”
随着军官短促有力的口令,三排强弩兵依次扣动扳机!霎时间,箭矢如同死亡的暴雨,带着凄厉的破空声,泼洒向叛军冲锋的队列!朝廷工坊标准化制作的弩箭,穿透力极强,叛军简陋的皮甲甚至布衣根本无法抵挡。冲锋的叛军如同被割倒的麦子,成片成片地倒下,惨叫声瞬间压过了冲锋的呐喊。
一轮!两轮!三轮!
弩箭的洗礼让叛军的冲锋势头为之一窒,阵前留下了大片的尸体和哀嚎的伤兵。叛军的士气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冲锋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甚至开始出现混乱。
“时机已到!骑兵,两翼突击!步兵,随我压上!”
孙坚准确地抓住了敌军动摇的瞬间,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他本人更是一马当先,挥舞着古锭刀,如同猛虎下山,直接冲向叛军的核心!那匹来自西凉的骏马速度快得惊人,眨眼间就突入了敌阵!
“孙文台在此!区星鼠辈,纳命来!”
孙坚的怒吼如同霹雳,他手中的古锭刀化作一道死亡的旋风,所过之处,叛军如同波开浪裂,残肢断臂四处飞溅,无人是他一合之将!他身后的亲兵和精锐步兵紧随其后,以他为箭头,狠狠地楔入了叛军混乱的阵型之中。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朝廷官军的装备、训练、纪律和士气,全面碾压了这群乌合之众。尤其是主将孙坚身先士卒、悍勇无匹的表现,更是极大地激励了官军的士气。
区星在中军看得目瞪口呆,他从未见过如此勇猛、如此高效的杀戮机器。眼看着自己的队伍在官军的冲击下迅速崩溃,他吓得魂飞魄散,调转马头就想逃跑。
“哪里走!”
孙坚眼尖,早已锁定了他的位置。他猛地一夹马腹,战马吃痛,发出一声长嘶,奋力向前冲去。孙坚不顾左右砍来的兵器(大多被他的精良甲胄和亲兵挡下),目光死死盯着区星的背影,猛地将手中的古锭刀当做投枪,奋力掷出!
“噗嗤!”
刀锋精准地贯穿了区星的后心,巨大的力道将他从马背上带飞,重重地摔在地上,当场气绝!
“贼首已死!降者不杀!”孙坚的亲兵们齐声高呼。
主将阵亡,叛军彻底崩溃,哭喊着四散逃命,跪地求饶者不计其数。
湘水之战,孙坚以三千精锐,大破区星两万叛军,阵斩贼首,用时不到一个时辰。消息传开,整个荆南震动。
接下来的一个月,孙坚挟大胜之威,马不停蹄,横扫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他用兵迅猛如火,战术灵活多变,或正面强攻,或设伏诱敌,或分进合击,将区星的残余势力和响应叛乱的周朝、郭石等部,逐一荡平。
然而,伴随着赫赫战功的,是同样迅速传开的关于他“手段酷烈”的非议。
在清剿零陵一处负隅顽抗的山寨时,守寨的蛮族首领依仗地势险要,拒不投降,还射伤了多名官军士兵。孙坚亲自督战,付出一定代价攻破山寨后,他下达了一个冷酷的命令:
“冥顽不灵,抗拒天兵!所有负隅之贼,无论首从,尽数坑杀!首级筑为‘京观’,立于道旁,以儆效尤!”
命令一下,连他的一些部下都感到心惊。那座由数百颗头颅堆积而成的恐怖“景观”,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为过往行商的噩梦,也成为孙坚“嗜杀”之名的重要佐证。
在处理投降的叛军和与叛军有牵连的豪强时,孙坚也极少怀柔。他信奉的是“乱世用重典”。但凡查实与区星勾结,或是在叛乱中为虎作伥的当地豪强,往往直接派兵抄家,主犯问斩,家产充公,手段雷厉风行,毫不留情。短短时间内,被他以各种罪名处决的地方豪强、小吏乃至疑似通匪的平民,数量惊人。
他的副将曾委婉劝谏:“太守,陛下临行前嘱咐,当有安抚之策。如此酷烈,恐失民心,亦恐朝中非议。”
孙坚却只是冷哼一声,擦拭着古锭刀上的血迹,目光锐利如刀:“此地民风彪悍,蛮夷混杂,向来畏威而不怀德!唯有施以雷霆手段,将其彻底打怕,杀到他们胆寒,才能真正换来长治久安!些许腐儒的非议,何足道哉?陛下要的是结果,是荆南的平定!我孙文台问心无愧!”
他确实做到了。在他的铁腕镇压下,荆南三郡的叛乱以惊人的速度被平息下去,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捷报和请功的奏表,伴随着记录他赫赫战功的详细战报,以及抄没的巨额财富清单,被快马加鞭,送往洛阳。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几封内容迥异的密信,也通过不同的渠道,悄然送入了洛阳城。
一封是荆州刺史王叡的奏疏,文中先是肯定了孙坚的平叛之功,但笔锋一转,详细描述了孙坚“杀戮过甚”、“筑京观以骇民”、“擅杀地方着姓”等行为,暗示其有“邀功跋扈”、“不恤民情”之嫌,言语间充满了忧虑和不满。
另一封,则来自悄然活动在荆南地区的“御史暗行”。他们的密报更为客观,但也如实记录了孙坚种种酷烈手段在当地民间和士人阶层中引发的恐惧与怨言,甚至提到了“小儿闻孙文台之名而止啼”的细节。
第三封,则出自司空袁隗的门客之手,直接送到了袁府书房。信中,不仅强调了孙坚的“残暴”,更隐隐将孙坚的崛起,与皇帝刘宏前番“杯酒释兵权”、重用新生代将领的政策联系起来,暗示此等“只知效忠皇帝一人”的鹰犬之将,若不加约束,恐成帝国之患。
阳光照耀在洛阳宫殿的飞檐上,闪烁着金光。德阳殿内,皇帝刘宏的御案之上,一边是孙坚那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骄傲和绝对忠诚的捷报与请功文书,另一边,则是那几封措辞各异,但指向却惊人一致的密信。
刘宏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光洁的桌面,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他欣赏孙坚的勇猛和效率,也需要这样的利刃来为他开疆拓土,震慑不臣。但他同样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将者若只知杀戮,不懂怀柔,绝非国家之福。
更重要的是,朝中旧势力,显然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对被他破格提拔的“寒门鹰犬”进行攻讦。
该如何处置这把刚刚立下大功,却已卷入党争漩涡,并且可能伤及自身的“江东猛虎”?
是下诏申饬,约束其行为?是明升暗降,调离荆州?还是…力排众议,继续重用,甚至…再添一把火?
刘宏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他拿起那份来自御史暗行的、最为客观翔实的密报,又看了看孙坚那份言辞恳切、充满建功立业渴望的请功奏表,陷入了沉思。
荆南的烽火暂时熄灭了,但洛阳朝堂之上,一场关于如何驾驭这把“利刃”的、没有硝烟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孙坚的命运,以及这把利刃未来将指向何方,都系于这位年轻帝王此刻的权衡与决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