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初收,平原国的田野间弥漫着谷物成熟的芬芳。农夫们忙着收割,脸上带着久违的满足笑容。与一年前黄巾肆虐、流民遍野的凄惨景象相比,如今的平原县堪称乐土。
县寺外的告示栏前,围满了百姓。新任县令刘备亲自站在一张新贴的布告前,用温和而清晰的声音向不识字的乡民解释:“…朝廷恩典,今年风调雨顺,又蒙诸位乡亲辛勤劳作,收成颇丰。按《均输平准法》,县寺将按此价格收购余粮,绝不让谷贱伤农…”他指着布告上清晰的图示和价格,“若有胥吏敢压价、克扣,诸位可直接来县寺寻我,或投书于此箱!”他拍了拍旁边新设的、擦拭得一尘不染的“陈情箱”。
“刘县令是好人啊!”一个老农抹着眼角,“去年要不是县令大人开仓放粮,组织咱们以工代赈修水渠,俺们一家早就饿死了…”
“是啊,县令大人还不许那些大户放印子钱,逼着他们按朝廷新规减租…”
“听说隔壁县还在为摊派‘修路钱’闹呢,咱们刘县令早就把朝廷拨付的款项明细贴在市集了…”
百姓的赞誉发自内心。刘备到任不过年余,以其一贯的仁德作风,结合朝廷新政,劝课农桑,抚恤流亡,约束豪强,澄清吏治,竟将这饱经战乱的平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民生迅速恢复。
然而,在这片祥和之下,并非没有暗流。县寺内,刘备看着县丞送来的钱粮账簿,眉头微蹙。虽然朝廷有新法,郡国有政令,但具体到一县之地,钱粮、人力、乃至与地方豪强的关系,处处都需要平衡与智慧。
刘备的仁政,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上。
他甫一上任,面对最大的难题就是流民安置。平原县地处要冲,战乱后流民聚集,治安混乱,田地荒芜。刘备没有简单地驱赶或弹压,而是亲自走访流民聚集地,了解其困境。
“玄德公,此事棘手啊。”县尉面露难色,“流民众多,良莠不齐,若全部安置,钱粮从何而来?若激起本地百姓不满,又当如何?”
刘备看着眼前面黄肌瘦、眼神惶恐的流民,其中不乏妇孺老人,他叹了口气,语气却坚定:“皆是陛下子民,岂能坐视其冻馁而死?朝廷有‘假民公田’之策,我县内亦有荒田。钱粮不足,我可上书郡守,请求支援,亦可从县寺用度中节省一部分。至于本地百姓…”他转向几位闻讯赶来的乡老,深深一揖,“诸位乡贤,备恳请诸位,暂借些许存粮,助这些同乡渡过难关。待来年田有所出,必按息偿还!若有不愿耕种者,县寺组织修葺城墙、疏通沟渠,以工代赈,亦可谋生!”
他言辞恳切,态度谦恭,加之平日积累的声望,竟说服了部分乡绅借出粮种,又组织起流民中的青壮参与工程建设。他本人更是常常出现在工地上,与民夫同食糙米,甚至亲手帮忙搬运石块。关羽、张飞两位义弟亦被他安排,一人负责维持秩序,打击趁机作乱的地痞;一人负责调度物资,确保工程进度。
在推广朝廷新政方面,刘备也极具耐心。陈墨改良的新式曲辕犁分配到县里,乡民多持观望态度。刘备没有强行摊派,而是先在自家的几亩职田上试用,并邀请周边农户前来观看。当看到新犁翻土更深、更省力时,疑虑自然打消。他还请来县中学官,在乡亭间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解《均输平准法》、《专利令》等,让百姓明白朝廷律法是在保护他们。
刘备的仁政,保障了底层百姓的利益,却不可避免地触动了县内豪强的蛋糕。
这一日,县内最大的地主,亦是平原大姓的孙氏家主孙瑾,亲自来到县寺拜会刘备。宾主落座,寒暄几句后,孙瑾便切入正题,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满:
“刘县令到任以来,爱民如子,我等敬佩。然,县令大人是否对我等士绅,过于严苛了些?”孙瑾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说,“先前县令强令我等减免佃户租子,按《均输平准法》,我等存粮亦被县寺平价收购大半,利润微薄。如今又推行这《专利令》,限制我等工坊仿造新式织机…长此以往,我等世家大族,何以维系?县令大人推行朝廷新政,我等自然支持,但亦需体谅地方实情,给我等留些余地啊。”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是抱怨,也是试探,更是一种施加压力。若是一般官员,或许便会妥协,以求地方安稳。
刘备闻言,神色不变,亲自为孙瑾斟上一杯茶,温和却坚定地回答:“孙公所言,备亦深知。然,朝廷推行新政,乃为天下长治久安,亦为孙公这等士绅长远计。试想,若佃户衣食无着,流离失所,何人替孙公耕种?若市面混乱,物价腾贵,孙公家财可能安稳?新式织机若能推广,天下布帛增产,价格或降,然用量必增,长远看,于有眼光之商贾,未必不是机遇。”
他顿了顿,看着孙瑾微微变化的脸色,继续道:“至于余地…朝廷律法,便是最大的余地。只要在律法框架之内,孙公行事,备绝无刁难。甚至,若孙公愿意响应朝廷‘专利授权’,合法生产新式织机,或投资兴修水利,备必当全力支持,上报郡守,为孙公请功。”
他既坚持了原则,又给出了出路,态度不卑不亢。孙瑾盯着刘备看了半晌,见其目光澄澈,态度诚恳,知道此人并非一味酷吏,也非可轻易拿捏的庸官,只得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关羽从屏风后转出,丹凤眼微眯:“大哥,此等豪强,贪婪无度,何必与他多费唇舌?”
刘备摇头道:“云长,治理地方,非比战场厮杀。若能以理服之,以利导之,使其顺应朝廷法度,总比逼其狗急跳墙,暗中作梗要好。陛下新政,亦非要将所有士绅推向对立面。”
刘备的仁政与灵活手腕,赢得了平原县绝大多数百姓的衷心爱戴。当他轻车简从,巡视乡里时,常有百姓自发地送上瓜果蔬菜,虽不值钱,却是一片赤诚。甚至有些游侠儿,感念其公正,自愿投效,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的助力。这种深厚的民意基础,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屏障,让孙瑾等心怀不满的豪强也不敢轻易造次。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回洛阳。御史台的考评中,平原县政绩卓着,民望一项更是得了上上评。尚书台在审议官员升迁时,荀彧也特意提到了刘备之名。
然而,在这片颂扬声中,亦有不同的目光在注视。
在袁绍的宴席上,有人提及刘备在平原的政声,语气略带讥讽:“不过是一沽名钓誉之辈,靠着小恩小惠收买那些无知草民罢了。治理一县或可,岂堪大任?”
亦有来自平原的密报告知袁绍:“…刘备虽得民心,然其行事,处处以朝廷新政为先,约束豪强,提拔寒微,恐非我等之福。且其麾下关、张,皆万人敌,若让其坐大…”
袁绍把玩着酒杯,不置可否,眼中却闪过一丝深思。他如今在西园军,与曹操明争暗斗,对于刘备这样既有能力、声望,又看似忠于皇帝(或者说忠于其自身理念)的地方实力派,心态复杂。既觉其或许可为盟友,又恐其将来成为对手。
夜幕降临,平原县寺内,刘备仍在灯下批阅公文。简雍在一旁整理卷宗,感叹道:“主公,如今县内政通人和,百姓称颂,此皆主公仁德所致啊。”
刘备放下笔,揉了揉眉心,脸上并无得色,反而带着一丝忧思:“宪和,此言差矣。若非陛下圣明,推行新政,提供律法依据与钱粮支持,备纵有仁心,亦难为无米之炊。我等所为,不过是恪尽职守,将朝廷德政落到实处罢了。”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宁静的县城:“民心如水,载舟亦能覆舟。今日之拥戴,源于我等行事公允,护其利益。然,若他日…朝廷政令有变,或我等不得不行那有损百姓之事,今日之誉,或成明日之谤。”
他想起日间孙瑾离去时那阴沉的脸色,想起来自洛阳关于朝局复杂的些许传闻,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他的仁政建立在皇权和新政的支持之上,如同一株生长在沃土中的树苗。但若根基动摇,或风雨过大,这棵树能否依然挺立?
“但愿陛下新政能长久,天下能早日真正太平。”刘备轻声祈愿。但他知道,这乱世的帷幕或许只是暂时落下,更大的风浪,可能还在远方酝酿。而他这份来之不易的民心,在未来,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县寺外的告示栏前,围满了百姓。新任县令刘备亲自站在一张新贴的布告前,用温和而清晰的声音向不识字的乡民解释:“…朝廷恩典,今年风调雨顺,又蒙诸位乡亲辛勤劳作,收成颇丰。按《均输平准法》,县寺将按此价格收购余粮,绝不让谷贱伤农…”他指着布告上清晰的图示和价格,“若有胥吏敢压价、克扣,诸位可直接来县寺寻我,或投书于此箱!”他拍了拍旁边新设的、擦拭得一尘不染的“陈情箱”。
“刘县令是好人啊!”一个老农抹着眼角,“去年要不是县令大人开仓放粮,组织咱们以工代赈修水渠,俺们一家早就饿死了…”
“是啊,县令大人还不许那些大户放印子钱,逼着他们按朝廷新规减租…”
“听说隔壁县还在为摊派‘修路钱’闹呢,咱们刘县令早就把朝廷拨付的款项明细贴在市集了…”
百姓的赞誉发自内心。刘备到任不过年余,以其一贯的仁德作风,结合朝廷新政,劝课农桑,抚恤流亡,约束豪强,澄清吏治,竟将这饱经战乱的平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民生迅速恢复。
然而,在这片祥和之下,并非没有暗流。县寺内,刘备看着县丞送来的钱粮账簿,眉头微蹙。虽然朝廷有新法,郡国有政令,但具体到一县之地,钱粮、人力、乃至与地方豪强的关系,处处都需要平衡与智慧。
刘备的仁政,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上。
他甫一上任,面对最大的难题就是流民安置。平原县地处要冲,战乱后流民聚集,治安混乱,田地荒芜。刘备没有简单地驱赶或弹压,而是亲自走访流民聚集地,了解其困境。
“玄德公,此事棘手啊。”县尉面露难色,“流民众多,良莠不齐,若全部安置,钱粮从何而来?若激起本地百姓不满,又当如何?”
刘备看着眼前面黄肌瘦、眼神惶恐的流民,其中不乏妇孺老人,他叹了口气,语气却坚定:“皆是陛下子民,岂能坐视其冻馁而死?朝廷有‘假民公田’之策,我县内亦有荒田。钱粮不足,我可上书郡守,请求支援,亦可从县寺用度中节省一部分。至于本地百姓…”他转向几位闻讯赶来的乡老,深深一揖,“诸位乡贤,备恳请诸位,暂借些许存粮,助这些同乡渡过难关。待来年田有所出,必按息偿还!若有不愿耕种者,县寺组织修葺城墙、疏通沟渠,以工代赈,亦可谋生!”
他言辞恳切,态度谦恭,加之平日积累的声望,竟说服了部分乡绅借出粮种,又组织起流民中的青壮参与工程建设。他本人更是常常出现在工地上,与民夫同食糙米,甚至亲手帮忙搬运石块。关羽、张飞两位义弟亦被他安排,一人负责维持秩序,打击趁机作乱的地痞;一人负责调度物资,确保工程进度。
在推广朝廷新政方面,刘备也极具耐心。陈墨改良的新式曲辕犁分配到县里,乡民多持观望态度。刘备没有强行摊派,而是先在自家的几亩职田上试用,并邀请周边农户前来观看。当看到新犁翻土更深、更省力时,疑虑自然打消。他还请来县中学官,在乡亭间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解《均输平准法》、《专利令》等,让百姓明白朝廷律法是在保护他们。
刘备的仁政,保障了底层百姓的利益,却不可避免地触动了县内豪强的蛋糕。
这一日,县内最大的地主,亦是平原大姓的孙氏家主孙瑾,亲自来到县寺拜会刘备。宾主落座,寒暄几句后,孙瑾便切入正题,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满:
“刘县令到任以来,爱民如子,我等敬佩。然,县令大人是否对我等士绅,过于严苛了些?”孙瑾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说,“先前县令强令我等减免佃户租子,按《均输平准法》,我等存粮亦被县寺平价收购大半,利润微薄。如今又推行这《专利令》,限制我等工坊仿造新式织机…长此以往,我等世家大族,何以维系?县令大人推行朝廷新政,我等自然支持,但亦需体谅地方实情,给我等留些余地啊。”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是抱怨,也是试探,更是一种施加压力。若是一般官员,或许便会妥协,以求地方安稳。
刘备闻言,神色不变,亲自为孙瑾斟上一杯茶,温和却坚定地回答:“孙公所言,备亦深知。然,朝廷推行新政,乃为天下长治久安,亦为孙公这等士绅长远计。试想,若佃户衣食无着,流离失所,何人替孙公耕种?若市面混乱,物价腾贵,孙公家财可能安稳?新式织机若能推广,天下布帛增产,价格或降,然用量必增,长远看,于有眼光之商贾,未必不是机遇。”
他顿了顿,看着孙瑾微微变化的脸色,继续道:“至于余地…朝廷律法,便是最大的余地。只要在律法框架之内,孙公行事,备绝无刁难。甚至,若孙公愿意响应朝廷‘专利授权’,合法生产新式织机,或投资兴修水利,备必当全力支持,上报郡守,为孙公请功。”
他既坚持了原则,又给出了出路,态度不卑不亢。孙瑾盯着刘备看了半晌,见其目光澄澈,态度诚恳,知道此人并非一味酷吏,也非可轻易拿捏的庸官,只得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关羽从屏风后转出,丹凤眼微眯:“大哥,此等豪强,贪婪无度,何必与他多费唇舌?”
刘备摇头道:“云长,治理地方,非比战场厮杀。若能以理服之,以利导之,使其顺应朝廷法度,总比逼其狗急跳墙,暗中作梗要好。陛下新政,亦非要将所有士绅推向对立面。”
刘备的仁政与灵活手腕,赢得了平原县绝大多数百姓的衷心爱戴。当他轻车简从,巡视乡里时,常有百姓自发地送上瓜果蔬菜,虽不值钱,却是一片赤诚。甚至有些游侠儿,感念其公正,自愿投效,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的助力。这种深厚的民意基础,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屏障,让孙瑾等心怀不满的豪强也不敢轻易造次。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回洛阳。御史台的考评中,平原县政绩卓着,民望一项更是得了上上评。尚书台在审议官员升迁时,荀彧也特意提到了刘备之名。
然而,在这片颂扬声中,亦有不同的目光在注视。
在袁绍的宴席上,有人提及刘备在平原的政声,语气略带讥讽:“不过是一沽名钓誉之辈,靠着小恩小惠收买那些无知草民罢了。治理一县或可,岂堪大任?”
亦有来自平原的密报告知袁绍:“…刘备虽得民心,然其行事,处处以朝廷新政为先,约束豪强,提拔寒微,恐非我等之福。且其麾下关、张,皆万人敌,若让其坐大…”
袁绍把玩着酒杯,不置可否,眼中却闪过一丝深思。他如今在西园军,与曹操明争暗斗,对于刘备这样既有能力、声望,又看似忠于皇帝(或者说忠于其自身理念)的地方实力派,心态复杂。既觉其或许可为盟友,又恐其将来成为对手。
夜幕降临,平原县寺内,刘备仍在灯下批阅公文。简雍在一旁整理卷宗,感叹道:“主公,如今县内政通人和,百姓称颂,此皆主公仁德所致啊。”
刘备放下笔,揉了揉眉心,脸上并无得色,反而带着一丝忧思:“宪和,此言差矣。若非陛下圣明,推行新政,提供律法依据与钱粮支持,备纵有仁心,亦难为无米之炊。我等所为,不过是恪尽职守,将朝廷德政落到实处罢了。”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宁静的县城:“民心如水,载舟亦能覆舟。今日之拥戴,源于我等行事公允,护其利益。然,若他日…朝廷政令有变,或我等不得不行那有损百姓之事,今日之誉,或成明日之谤。”
他想起日间孙瑾离去时那阴沉的脸色,想起来自洛阳关于朝局复杂的些许传闻,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他的仁政建立在皇权和新政的支持之上,如同一株生长在沃土中的树苗。但若根基动摇,或风雨过大,这棵树能否依然挺立?
“但愿陛下新政能长久,天下能早日真正太平。”刘备轻声祈愿。但他知道,这乱世的帷幕或许只是暂时落下,更大的风浪,可能还在远方酝酿。而他这份来之不易的民心,在未来,是福是祸,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