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你觉得那三个夏国人会影响我们本次的副本吗?”
站在副本入口那艘冰冷的伪装飞船前,克洛伊的声音在队伍频道里面响起,她感觉到林天鱼那看似随意的目光,曾在自己身上有过一瞬间的、不着痕迹的停留。
这使得她愈发确定,这三个夏国人,绝对知晓一些这个副本深层次的秘密。
可,这不应该啊?
虽然她打心底里厌恶「皇家方舟」那群固守着旧时代荣光、早已腐朽不堪的旧英伦贵族残党,但她也不得不承认,这群该死的资本家,在“信息垄断”这一领域,早已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远域前哨」这块早已被加拿大各大势力瓜分完毕的肥肉,其所有的产出与情报,都如同最精密的商业机密,被牢牢地锁在各自的保险柜里。
那个倒霉的独立游戏开发者,便是最好的例子。
最初,那款名为《边缘世界》的游戏,只是在一个极小众的开发者论坛上进行着内部测试。然而,其对副本内部生态近乎于“像素级”的精准还原,很快便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最先找上门的,并非什么手持武器的黑衣人,而是一个由北美最顶尖的、西装革履的律师所组成的“法务天团”。
他们并未发出任何形式的威胁,只是用一种充满了“善意”与“专业”的姿态,向那位年轻的开发者,送上了一叠厚达数百页的、关于“潜在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分析报告,并“友情”建议他,在游戏正式上线之前,最好先与加拿大几大超凡者组织的相关部门,进行一次“友好而深入”的沟通。
紧接着,便是无法拒绝的“橄榄枝”。
数家由“皇家方舟”、“神盾动力”等巨头在幕后控股的风险投资公司,如同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至,纷纷表示“非常看好”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愿意以一个足以让他下半辈子都衣食无忧的天价,全资收购他的工作室,并承诺会为他提供最顶级的资源,去将这款伟大的游戏,打磨成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
那款本应成为“平民攻略”的游戏,在其正式发售的版本中,早已被“优化”得面目全非。
在那些由顶级游戏策划与心理学专家共同撰写的“平衡性补丁”之中,某种在副本前期至关重要的稀有矿物,其刷新概率被下调了百分之九十;某个本应温顺无害的食草生物,被添加了一个会在特定条件下,突然陷入“狂暴”状态的致命AI;而那几条本应通往隐藏区域的安全路径,则被巧妙地,用一些看起来毫无威胁的“随机事件”,给彻底堵死。
游戏依旧好玩。但作为“攻略”,它已经废了。
是的,联合国确实举行过全体公投,并且以压倒性的票数通过了《关于超维信息安全与文化产品开发的指导性框架协议》。
这份协议的核心精神,是鼓励、而非禁止。它承认了将副本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对于提升新晋超凡者的生存率、降低整个社会的恐慌情绪,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价值。它甚至为此设立了专项的文化基金,去扶持那些有才华的创作者。
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早已习惯了在规则的灰色地带翩翩起舞的资本巨鳄们,就真的会如此“温良恭俭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中那足以带来巨额利润的“信息壁垒”,被一份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辉的“指导性框架”给轻易地拆除。
他们并未公然违抗协议。恰恰相反,他们以一种更加高明,也更加“合法”的方式,将这份旨在“信息公开”的善意,扭曲成了一场巩固自身信息垄断的、完美的资本游戏。
收购那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游戏工作室,并将其“平衡”至面目全非,这仅仅是第一步,一场充满了“善意”的、完美的、合法的“文化谋杀”。
第二步,他们并未试图去彻底地、物理性地抹除那款游戏的存在。因为他们很清楚,在这个信息早已爆炸的时代,“禁止”二字,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越是禁,便越是会引来那些充满了逆反心理的“好事之徒”的窥探与挖掘。
于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高明,也更加“阳谋”的手段——
污染信息池。
在那款经过“平衡”的《边缘世界》发售之后的短短半年之内,北美,乃至整个西方的游戏市场之上,便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至少十数款玩法、题材、乃至美术风格都与其高度相似的“竞品”。
这些“竞品”并非粗制滥造的抄袭之作。恰恰相反,它们中的每一款,都由最顶级的游戏工作室倾力打造,其制作之精良,宣传之浩大,足以让任何一个独立游戏开发者都为之绝望。
它们就像是一群被精心武装、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以一种近乎于“围剿”的姿态,将那个本应成为“传奇”的独立游戏,给死死地按死在了“小众佳作”的标签之下。
它们之中的每一款,都巧妙地、精准地窃取了“远域前哨”副本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核心元素,再将其与大量虚假的、充满了误导性的信息进行杂糅,最终,炮制出了一场充满了迷惑性的“信息盛宴”。
一款名为《星际拓荒者》的游戏,完美地复刻了副本中的“虫灾”与“机械集群”事件,却将整个故事的舞台,搬到了一颗与“远域前哨”地貌截然不同的、充满了硫磺与红色沙漠的星球之上。
另一款名为《宇宙漂流瓶》的作品,则将“低温休眠舱坠毁”的开局做到了极致,却将后续的玩法,彻底导向了一场充满了热带风情的海岛求生,与“殖民地建造”的核心玩法背道而驰。
更有甚者,一款名为《最终堡垒》的塔防游戏,甚至将“远域前哨”中所有势力的建筑风格与科技树都进行了近乎于一比一的还原,却将整个游戏的背景,设定在了一个与“Rimworld”八竿子打不着的、充满了兽人与魔法的奇幻世界。
这场由资本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信息污染”战役,其结果,是毁灭性的。
它成功地,将那份本应清晰无比的“真实”,给稀释、溶解在了一片由无数“相似”与“虚假”所构成的、混沌的汪洋大海之中。
时至今日,在那些公开的、普通超凡者所能接触到的论坛与情报网站之上,“《边缘世界》的灵感来源”,早已成了一桩众说纷纭的悬案。
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那游戏的蓝本其实是位于南美雨林深处的某个“失落玛雅”副本;也有人引经据典地论证,那游戏的核心玩法,其实是脱胎于苏盟境内某个代号“西伯利亚劳改营”的废土生存副本。
而“远域前哨”,早已淹没在了这无数的烟幕弹之中,成了众多“可能性”里,最不起眼,也最缺乏“证据”支持的一个。
        站在副本入口那艘冰冷的伪装飞船前,克洛伊的声音在队伍频道里面响起,她感觉到林天鱼那看似随意的目光,曾在自己身上有过一瞬间的、不着痕迹的停留。
这使得她愈发确定,这三个夏国人,绝对知晓一些这个副本深层次的秘密。
可,这不应该啊?
虽然她打心底里厌恶「皇家方舟」那群固守着旧时代荣光、早已腐朽不堪的旧英伦贵族残党,但她也不得不承认,这群该死的资本家,在“信息垄断”这一领域,早已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远域前哨」这块早已被加拿大各大势力瓜分完毕的肥肉,其所有的产出与情报,都如同最精密的商业机密,被牢牢地锁在各自的保险柜里。
那个倒霉的独立游戏开发者,便是最好的例子。
最初,那款名为《边缘世界》的游戏,只是在一个极小众的开发者论坛上进行着内部测试。然而,其对副本内部生态近乎于“像素级”的精准还原,很快便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最先找上门的,并非什么手持武器的黑衣人,而是一个由北美最顶尖的、西装革履的律师所组成的“法务天团”。
他们并未发出任何形式的威胁,只是用一种充满了“善意”与“专业”的姿态,向那位年轻的开发者,送上了一叠厚达数百页的、关于“潜在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分析报告,并“友情”建议他,在游戏正式上线之前,最好先与加拿大几大超凡者组织的相关部门,进行一次“友好而深入”的沟通。
紧接着,便是无法拒绝的“橄榄枝”。
数家由“皇家方舟”、“神盾动力”等巨头在幕后控股的风险投资公司,如同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至,纷纷表示“非常看好”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愿意以一个足以让他下半辈子都衣食无忧的天价,全资收购他的工作室,并承诺会为他提供最顶级的资源,去将这款伟大的游戏,打磨成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
那款本应成为“平民攻略”的游戏,在其正式发售的版本中,早已被“优化”得面目全非。
在那些由顶级游戏策划与心理学专家共同撰写的“平衡性补丁”之中,某种在副本前期至关重要的稀有矿物,其刷新概率被下调了百分之九十;某个本应温顺无害的食草生物,被添加了一个会在特定条件下,突然陷入“狂暴”状态的致命AI;而那几条本应通往隐藏区域的安全路径,则被巧妙地,用一些看起来毫无威胁的“随机事件”,给彻底堵死。
游戏依旧好玩。但作为“攻略”,它已经废了。
是的,联合国确实举行过全体公投,并且以压倒性的票数通过了《关于超维信息安全与文化产品开发的指导性框架协议》。
这份协议的核心精神,是鼓励、而非禁止。它承认了将副本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对于提升新晋超凡者的生存率、降低整个社会的恐慌情绪,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价值。它甚至为此设立了专项的文化基金,去扶持那些有才华的创作者。
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早已习惯了在规则的灰色地带翩翩起舞的资本巨鳄们,就真的会如此“温良恭俭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中那足以带来巨额利润的“信息壁垒”,被一份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辉的“指导性框架”给轻易地拆除。
他们并未公然违抗协议。恰恰相反,他们以一种更加高明,也更加“合法”的方式,将这份旨在“信息公开”的善意,扭曲成了一场巩固自身信息垄断的、完美的资本游戏。
收购那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游戏工作室,并将其“平衡”至面目全非,这仅仅是第一步,一场充满了“善意”的、完美的、合法的“文化谋杀”。
第二步,他们并未试图去彻底地、物理性地抹除那款游戏的存在。因为他们很清楚,在这个信息早已爆炸的时代,“禁止”二字,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越是禁,便越是会引来那些充满了逆反心理的“好事之徒”的窥探与挖掘。
于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高明,也更加“阳谋”的手段——
污染信息池。
在那款经过“平衡”的《边缘世界》发售之后的短短半年之内,北美,乃至整个西方的游戏市场之上,便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至少十数款玩法、题材、乃至美术风格都与其高度相似的“竞品”。
这些“竞品”并非粗制滥造的抄袭之作。恰恰相反,它们中的每一款,都由最顶级的游戏工作室倾力打造,其制作之精良,宣传之浩大,足以让任何一个独立游戏开发者都为之绝望。
它们就像是一群被精心武装、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以一种近乎于“围剿”的姿态,将那个本应成为“传奇”的独立游戏,给死死地按死在了“小众佳作”的标签之下。
它们之中的每一款,都巧妙地、精准地窃取了“远域前哨”副本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核心元素,再将其与大量虚假的、充满了误导性的信息进行杂糅,最终,炮制出了一场充满了迷惑性的“信息盛宴”。
一款名为《星际拓荒者》的游戏,完美地复刻了副本中的“虫灾”与“机械集群”事件,却将整个故事的舞台,搬到了一颗与“远域前哨”地貌截然不同的、充满了硫磺与红色沙漠的星球之上。
另一款名为《宇宙漂流瓶》的作品,则将“低温休眠舱坠毁”的开局做到了极致,却将后续的玩法,彻底导向了一场充满了热带风情的海岛求生,与“殖民地建造”的核心玩法背道而驰。
更有甚者,一款名为《最终堡垒》的塔防游戏,甚至将“远域前哨”中所有势力的建筑风格与科技树都进行了近乎于一比一的还原,却将整个游戏的背景,设定在了一个与“Rimworld”八竿子打不着的、充满了兽人与魔法的奇幻世界。
这场由资本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信息污染”战役,其结果,是毁灭性的。
它成功地,将那份本应清晰无比的“真实”,给稀释、溶解在了一片由无数“相似”与“虚假”所构成的、混沌的汪洋大海之中。
时至今日,在那些公开的、普通超凡者所能接触到的论坛与情报网站之上,“《边缘世界》的灵感来源”,早已成了一桩众说纷纭的悬案。
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那游戏的蓝本其实是位于南美雨林深处的某个“失落玛雅”副本;也有人引经据典地论证,那游戏的核心玩法,其实是脱胎于苏盟境内某个代号“西伯利亚劳改营”的废土生存副本。
而“远域前哨”,早已淹没在了这无数的烟幕弹之中,成了众多“可能性”里,最不起眼,也最缺乏“证据”支持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