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窗外的树影还斜斜地压在墙上。我坐起身,江逾白已经穿戴整齐,正把几本书塞进背包。他回头看见我醒了,走过来帮我拉了下被角。
“昨晚睡得还好?”他问。
“嗯。”我点头,“就是翻身多了点。”
他拿出笔记本,在某一页上快速写了几笔。我看了一眼,上面画着时间轴,标注着“02:17翻身一次”“03:45轻咳两声”。
“你连这个都记?”
“怕漏掉什么异常。”他合上本子,语气很平常,“走吧,医院预约的是九点。”
我们搭电梯下楼,他站在我前面,手指时不时碰一下我的手腕,像是确认我在后面。到了医院大厅,人还不多。他拉着我去挂号窗口,动作熟练得像来过很多次。
诊室门开的时候,医生正在翻病历。她抬头看了我们一眼,笑着示意我们进来。
“林溪是吧?第一次产检,别紧张。”她转向江逾白,“家属也坐下。”
江逾白没坐,而是从包里拿出那本皮质笔记本,轻轻放在桌上。
“这是……?”医生接过本子,翻开第一页。
“孕期日志。”他说,“我记录了一些日常情况,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医生一页页翻过去,眉头慢慢扬起。本子里分栏清楚:左边是饮食清单,右边是作息时间,最下面是胎动记录。每一条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重点,甚至还有小箭头指向备注栏。
“昨天午餐吃了蒸鱼和青菜,饭后三十分钟散步一圈。晚上八点喝了半杯温牛奶,十点入睡。凌晨两点翻身,可能是因为胃部不适……”她念出来,抬头看他,“这些全是你记的?”
“是。”
医生笑了:“江先生,你是学医的?”
“不是。”
“那你这记录方式,比我们系统导出的数据还完整。”
我也忍不住看过去。那本子厚得不像话,封面上贴了标签纸,写着“V1.0”。里面夹着几张打印的营养表,边角都被他剪齐了,贴得整整齐齐。
“你们平时沟通多吗?”医生问我。
“他话不多。”我说,“但事事都安排好了。”
江逾白看了我一眼,没反驳。
医生开始做基础检查。血压、心跳、体重,一项项报数。我躺在检查床上,手不自觉地按在腹部。江逾白就站在我旁边,一只手扶着床沿,指节微微发紧。
“胎心听得见了。”医生把听诊器放在我肚子上,“有节奏,很稳。”
江逾白立刻低头看手表,又翻开本子,在新的一页写下时间。
“9:43,首次听见胎心。”他念着自己的字迹,“强度中等,频率正常。”
医生笑出声:“你还现场直播呢?”
“我想知道每一次变化。”他说得很认真,“以后回看,也能清楚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声音。”
我看着他低头写字的样子,忽然觉得有点陌生。这个人以前连借支笔都要等我开口,现在却能站在医生面前,一本正经地汇报我的身体数据。
检查继续。医生问起胎动的时间和频率。
“最近三天都有感觉。”我说,“一开始像气泡,后来像是轻轻踢了一下。”
江逾白马上翻到另一页。
医生接过去一看,愣住。
那是一张人体简图,画得不算精细,但能看出轮廓。肚皮位置被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用不同颜色的笔点上了小圆圈。
“红色是第一天,右下腹。”他指着图解释,“第二天转到左下,绿色标记。第三天集中在中上区,黄色。我发现放音乐的时候,中上区反应最明显。”
医生盯着那张图,足足看了五秒。
然后她抬起头,看着我:“你老公是不是偷偷考了育儿资格证?”
我没忍住,笑了一声。
江逾白耳根有点红,但还是坚持说:“我只是想提前了解规律。”
“你这哪是了解规律,你这是搞科研。”医生把本子递回去,“下次带U盘来,我把b超室的排期表发你邮箱,你自己做进度追踪。”
我靠在椅背上,终于放松下来。刚才的紧张像被戳破的气球,一下子瘪了。原来有人比我更在意这些细节,而且不是出于焦虑,是出于想参与。
“林溪状态很好。”医生合上病历,“胎儿发育符合周期,你继续保持现在的饮食和作息就行。下个月再来做一次全面检查。”
“b超什么时候可以做?”江逾白问。
“两周后。”
他立刻掏出手机,打开日历,新建了一条提醒。标题写着:“b超初检 - 必须到场”。
我看着他操作,突然想起什么。
“你那天说请了假……是早就计划好的?”
他停下动作,抬眼看我。
“从你测出怀孕那天就开始调工作安排了。”他说,“所有会议我都往后推了。”
我没说话。心里某个地方软了一下。
走出诊室时,走廊上的灯亮着。阳光从尽头的窗户照进来,在地板上划出一道明亮的线。我走得慢了些,落在他后面半步。
他察觉到,停下来等我。
“怎么了?”他问。
我望着那道光,声音很轻:“以前没人这样记住我做过的事。”
他安静地看着我。
“连我自己都会忘记什么时候难受过,可你全都记下来了。”
他伸手握住我的手,拇指擦过我的指尖。
“以后二十年,我都准备好了记下去。”
我抬头看他。他的眼神很稳,没有夸张的情绪,只是那样看着我,像已经计划好了一生。
我们并肩往出口走。路过护士站时,有个实习生探出头,看了看江逾白手里的本子,又看了看我们。
“那位先生……是医生吗?”她小声问同事。
“不是,是家属。”
“家属带笔记本做产检?我还是第一次见。”
我听见了,侧头看向江逾白。
他也听见了,嘴角动了一下,但没说话,只是把本子抱得更紧了些。
走到医院大门,外面阳光正好。风吹过来,带着一点暖意。
我停下脚步。
“江逾白。”
“嗯?”
“下次记的时候……能不能也写一句‘林溪今天笑了三次’?”
他看着我,眼睛慢慢亮起来。
“可以。”他翻开本子,撕下一张空白页,折成一个小方块,放进我外套口袋,“现在就记。”
我摸了摸那张纸,没再问什么。
我们继续往前走。阳光铺在路上,影子挨得很近。
快到公交站时,他忽然松开我的手,转身往回跑。
“你干嘛?”我问。
他没回答,冲进路边一家便利店。不到两分钟,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盒牛奶。
“医生说要补钙。”他把牛奶塞进我手里,“常温的,可以直接喝。”
我接过来,盒子还是温的。
他喘了口气,站在我面前,额角有点汗。
“你真是……”我说不出是好气还是好笑。
“忘了带。”他低声说,“下次一定提前准备。”
我拧开盖子喝了一口。牛奶不凉不热,刚刚好。
他看着我喝完,才接过空盒,仔细折好放进包里。
“存着。”他说,“第一盒。”
我愣住。
他拉开笔记本最后一页,里面已经贴了不少东西:一张超市小票,写着“孕妇奶粉”,日期是上周三;一张药房收据,项目是“复合维生素”;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纸巾,边缘焦黑,下面写着“第一次孕吐——2024.3.18”。
他把牛奶盒压平,用胶带贴上去,工工整整。
我站在原地没动。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我。
“还有什么要补的?”他问。
我张了张嘴,还没说出话。
他忽然伸手,轻轻按在我小腹的位置。
“今天还没踢你?”
我摇头。
他蹲下来,耳朵贴近我的衣服。
“宝宝。”他对着我的肚子说,“我是爸爸。”
“昨晚睡得还好?”他问。
“嗯。”我点头,“就是翻身多了点。”
他拿出笔记本,在某一页上快速写了几笔。我看了一眼,上面画着时间轴,标注着“02:17翻身一次”“03:45轻咳两声”。
“你连这个都记?”
“怕漏掉什么异常。”他合上本子,语气很平常,“走吧,医院预约的是九点。”
我们搭电梯下楼,他站在我前面,手指时不时碰一下我的手腕,像是确认我在后面。到了医院大厅,人还不多。他拉着我去挂号窗口,动作熟练得像来过很多次。
诊室门开的时候,医生正在翻病历。她抬头看了我们一眼,笑着示意我们进来。
“林溪是吧?第一次产检,别紧张。”她转向江逾白,“家属也坐下。”
江逾白没坐,而是从包里拿出那本皮质笔记本,轻轻放在桌上。
“这是……?”医生接过本子,翻开第一页。
“孕期日志。”他说,“我记录了一些日常情况,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医生一页页翻过去,眉头慢慢扬起。本子里分栏清楚:左边是饮食清单,右边是作息时间,最下面是胎动记录。每一条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重点,甚至还有小箭头指向备注栏。
“昨天午餐吃了蒸鱼和青菜,饭后三十分钟散步一圈。晚上八点喝了半杯温牛奶,十点入睡。凌晨两点翻身,可能是因为胃部不适……”她念出来,抬头看他,“这些全是你记的?”
“是。”
医生笑了:“江先生,你是学医的?”
“不是。”
“那你这记录方式,比我们系统导出的数据还完整。”
我也忍不住看过去。那本子厚得不像话,封面上贴了标签纸,写着“V1.0”。里面夹着几张打印的营养表,边角都被他剪齐了,贴得整整齐齐。
“你们平时沟通多吗?”医生问我。
“他话不多。”我说,“但事事都安排好了。”
江逾白看了我一眼,没反驳。
医生开始做基础检查。血压、心跳、体重,一项项报数。我躺在检查床上,手不自觉地按在腹部。江逾白就站在我旁边,一只手扶着床沿,指节微微发紧。
“胎心听得见了。”医生把听诊器放在我肚子上,“有节奏,很稳。”
江逾白立刻低头看手表,又翻开本子,在新的一页写下时间。
“9:43,首次听见胎心。”他念着自己的字迹,“强度中等,频率正常。”
医生笑出声:“你还现场直播呢?”
“我想知道每一次变化。”他说得很认真,“以后回看,也能清楚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声音。”
我看着他低头写字的样子,忽然觉得有点陌生。这个人以前连借支笔都要等我开口,现在却能站在医生面前,一本正经地汇报我的身体数据。
检查继续。医生问起胎动的时间和频率。
“最近三天都有感觉。”我说,“一开始像气泡,后来像是轻轻踢了一下。”
江逾白马上翻到另一页。
医生接过去一看,愣住。
那是一张人体简图,画得不算精细,但能看出轮廓。肚皮位置被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用不同颜色的笔点上了小圆圈。
“红色是第一天,右下腹。”他指着图解释,“第二天转到左下,绿色标记。第三天集中在中上区,黄色。我发现放音乐的时候,中上区反应最明显。”
医生盯着那张图,足足看了五秒。
然后她抬起头,看着我:“你老公是不是偷偷考了育儿资格证?”
我没忍住,笑了一声。
江逾白耳根有点红,但还是坚持说:“我只是想提前了解规律。”
“你这哪是了解规律,你这是搞科研。”医生把本子递回去,“下次带U盘来,我把b超室的排期表发你邮箱,你自己做进度追踪。”
我靠在椅背上,终于放松下来。刚才的紧张像被戳破的气球,一下子瘪了。原来有人比我更在意这些细节,而且不是出于焦虑,是出于想参与。
“林溪状态很好。”医生合上病历,“胎儿发育符合周期,你继续保持现在的饮食和作息就行。下个月再来做一次全面检查。”
“b超什么时候可以做?”江逾白问。
“两周后。”
他立刻掏出手机,打开日历,新建了一条提醒。标题写着:“b超初检 - 必须到场”。
我看着他操作,突然想起什么。
“你那天说请了假……是早就计划好的?”
他停下动作,抬眼看我。
“从你测出怀孕那天就开始调工作安排了。”他说,“所有会议我都往后推了。”
我没说话。心里某个地方软了一下。
走出诊室时,走廊上的灯亮着。阳光从尽头的窗户照进来,在地板上划出一道明亮的线。我走得慢了些,落在他后面半步。
他察觉到,停下来等我。
“怎么了?”他问。
我望着那道光,声音很轻:“以前没人这样记住我做过的事。”
他安静地看着我。
“连我自己都会忘记什么时候难受过,可你全都记下来了。”
他伸手握住我的手,拇指擦过我的指尖。
“以后二十年,我都准备好了记下去。”
我抬头看他。他的眼神很稳,没有夸张的情绪,只是那样看着我,像已经计划好了一生。
我们并肩往出口走。路过护士站时,有个实习生探出头,看了看江逾白手里的本子,又看了看我们。
“那位先生……是医生吗?”她小声问同事。
“不是,是家属。”
“家属带笔记本做产检?我还是第一次见。”
我听见了,侧头看向江逾白。
他也听见了,嘴角动了一下,但没说话,只是把本子抱得更紧了些。
走到医院大门,外面阳光正好。风吹过来,带着一点暖意。
我停下脚步。
“江逾白。”
“嗯?”
“下次记的时候……能不能也写一句‘林溪今天笑了三次’?”
他看着我,眼睛慢慢亮起来。
“可以。”他翻开本子,撕下一张空白页,折成一个小方块,放进我外套口袋,“现在就记。”
我摸了摸那张纸,没再问什么。
我们继续往前走。阳光铺在路上,影子挨得很近。
快到公交站时,他忽然松开我的手,转身往回跑。
“你干嘛?”我问。
他没回答,冲进路边一家便利店。不到两分钟,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盒牛奶。
“医生说要补钙。”他把牛奶塞进我手里,“常温的,可以直接喝。”
我接过来,盒子还是温的。
他喘了口气,站在我面前,额角有点汗。
“你真是……”我说不出是好气还是好笑。
“忘了带。”他低声说,“下次一定提前准备。”
我拧开盖子喝了一口。牛奶不凉不热,刚刚好。
他看着我喝完,才接过空盒,仔细折好放进包里。
“存着。”他说,“第一盒。”
我愣住。
他拉开笔记本最后一页,里面已经贴了不少东西:一张超市小票,写着“孕妇奶粉”,日期是上周三;一张药房收据,项目是“复合维生素”;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纸巾,边缘焦黑,下面写着“第一次孕吐——2024.3.18”。
他把牛奶盒压平,用胶带贴上去,工工整整。
我站在原地没动。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我。
“还有什么要补的?”他问。
我张了张嘴,还没说出话。
他忽然伸手,轻轻按在我小腹的位置。
“今天还没踢你?”
我摇头。
他蹲下来,耳朵贴近我的衣服。
“宝宝。”他对着我的肚子说,“我是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