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长安像被人用冷水泼醒。
雾色薄,城根发白,宫城上头一圈金沿被天光擦得微微发亮。太师府里,火候比天色要足,暖阁炭盆烧得红,铜壶里药香翻滚,像一条看不见的蛇,绕梁而行。
李儒站在窗下,细听壶口的“咕嘟”。他掌心按着一卷折成三叠的竹简,眼神却落在窗纸上那一圈被热气蒸出的水痕里。足音自后传来,沉而不稳,像一头吃饱的兽压在地上走。董卓掀帘,紫貂裘裹着一身油光,笑未至,气先到。
“文优,昨夜眠得好极。”董卓一边坐,一边用手指在案上敲打,“美人之礼,明日之明日,便要堂皇正大。哈哈!”
“太师洪福。”李儒躬身,语气温和,眼底却深了一层,“堂皇之礼要定,堂皇之势更要定。”
“何意?”董卓眯起眼。
李儒把竹简摊开,指尖轻触其上三行字:“捧其名、夺其权、缚其身。”他把三行字再合成三声极轻的短笑,“名,给他极盛;权,从他手中轻轻挪开;身,用‘礼’缠住——缠得他动弹不得。”
董卓的笑倏地大了一寸:“捧杀?”
“捧杀。”李儒点头,“温侯爱面,更爱名。昨夜他在府前怒冲冠,落人眼里叫‘悍’,落小人嘴里叫‘不敬’。若今日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以天子之名发‘金门诏’,请温侯入宫领旨——‘执金吾兼直殿中’,并赐‘狮蛮锦袍’与‘辟邪佩剑’。他得名分,天下喧喧称‘温侯荣宠’;他进金门,须按宫制,兵权移交殿外,画戟不得入内,赤兔不得踏级。权从此一分为二:名在他身上,实在太师手里。”他顿了顿,又低声,“且以‘直殿中’之名,令其驻守金门、玄武门一线,离郿坞远一程,离温侯府也远一程。绳,便从远处开始勒。”
董卓听得直拍扶手,笑声像油锅里滚出来的泡:“妙!妙极!且再赐他府第,越大越显眼,让他日日被看,日日被赞——但所部宿卫军都交出来,换殿中内侍与羽林。哈哈!捧着哄着,叫他以为自己站在天上,脚却不在地上!”他笑着笑着,忽又压低了声音,“只是……他昨夜落我‘父子’匾?”提起这事,董卓眼底掠过一丝阴冷,“不打,难平气。”
“太师。”李儒把声音压成一缕丝,“捧杀之功,在于‘不打’——至少眼下不打。今日之怒,留给明日之明日的‘笑’去杀。”他将竹简第三折展开,轻轻一弹,竹骨发出“啪”的脆响,“明日凤仪亭,众目之下,赐婚、合礼——名正。名既正,他再怒,众口也会说:‘温侯妒色,轻礼。’那时打,不迟。”
董卓嘿然,肥指慢慢松开,似被这三个字按住了心火。他大手一挥:“就依你!金门诏,立刻起草。用天子口气!”
“是。”李儒收起竹简,转身吩咐近侍笔墨。他在心里又添了一句:天子口气,太师笔意。
——
午前,城里就有风从太师府往外吹。不见人,只见影——穿着青布的脚夫挑着红绫边的帖子,沿街而行;见到人多处,便停一停,让人瞧个清楚。铺子里的小厮探出头来,识字儿的口快:“金门诏?请温侯入宫受敕!”茶肆里老客一把抓住消息,往桌上一拍:“好!温侯有名气——呵,昨夜还怒冲冠呢!”话头落下,笑声、惊叹声、冷嘲声一齐放开。
司徒府里,王允捻着袖口的边,对着案上那枚天元点看了一阵。门外靴声响,他道了声“进”。陈宫先一步入内,抱拳:“司徒,太师府出诏,金门请旨,封温侯执金吾,兼直殿中。”
“直殿中?”王允目光一凝,“好一手‘捧杀’。”他手背的筋一条条绷起,“金门是礼,玄武是兵。兵从此与礼相系,权经此一挪,心就空了一寸。”他顿了顿,压下心口的寒,“凤仪亭不改。连环到此,正好借风。”
“温侯那边?”陈宫问。
“先看他走哪一步。”王允起身,“若他去,便在金门里‘加一手’;若他不去,便把‘不敬’两字放大,逼他不得不去。”他说到“加一手”时,眼神微亮,“进宫要按礼,不得佩重器。但宫门之内,尚有一道‘金水桥’,桥上禁军皆属殿中监。殿中监有谁?”他微微一笑,“我有一年故交,在其中做过典簿。”
陈宫会意:“借桥。”
“借桥。”王允轻轻吐出,“桥上人不动,桥下水动。让他以为水静。”
——
温侯府内,昼光从槐荫间落下来,截在廊柱上,斑驳如棋。吕布把两封帖子摊在几上,一封绛边,一封黑缘,印泥在阳光里发着淡红。他没有坐,负手在地毯边缓缓来回。陈宫站在侧门阴影里,目光追着他脚尖的起落。
“执金吾。”吕布开口,声音不高,“直殿中。”
“名极盛,礼极隆。”陈宫接道,“兵却被挪走一半。”
“他以为我爱名。”吕布停住,指节压在帖子封缝上,慢慢用力,“我爱的是谁的手握着刀。”纸缝被捺出一道浅浅的凹线,他却未撕开。半晌,他笑了一下,笑意薄得像刀刃上的霜,“去。”
陈宫抬眼。
“去。”吕布重复,眼神冷静得近乎残忍,“他要我入金门,我就踩着他的礼进——但我的刀,不交在门外。”他把手轻轻伸到背后,指尖摸到甲缝里贴着的一柄短刃,“画戟留在殿外,戟影随我入殿。”
“殿中监的人——”陈宫欲言。
“桥上有旧人。”吕布目光略略一动,“司徒会借。不借也罢,桥下的水够冷,冷得人以为它不动。”他忽然偏过头,望向门外,“她——会来么?”
陈宫明白他指的是谁。他摇头,又点头:“她或许会。不是为你,是为‘笑’。”
“笑也行。”吕布轻声,“他最怕的,是‘笑’。”
屋子里静了一瞬。他低头,指尖在绛边帖子的封痕上按了一下,印泥微微渗开,像一朵被压碎的红花。
他忽然抬手,把黑缘帖子抛回几上:“赏梅,不去。”又把绛边帖子拿起,拧成一卷,“金门,去。”他出门前一瞬,指背随手摸过那块被他踢碎的“父”“子”二字匾。两半木片互相背对着躺在角落里,木刺翘起,像两张互不相见的脸。他没捡,只淡淡扫了一眼,转身,披风一振。
赤兔在槐影里打了个响鼻。吕布翻身上马,缰绳一抖,铁蹄碎雪。
“温侯入金门——”有人在街角低声惊呼,很快又压住,改为更低的窃窃,“昨夜还怒冲冠呢,今日就领旨?这人……难猜。”
“难猜方为可畏。”陈宫在门槛上看着背影淡去,像看一柄刀把自己插进了鞘里,“愿他手稳。”
——
宫城之前,金水桥铺着新雪,桥栏下的金水冻了一层薄冰,风一吹,冰面细细颤动,像在暗地里呼吸。金门阙前,朱漆门钉一排排,光亮从日里移到阴里,又从阴里移出一线。殿中监的内侍立在台阶两侧,白衣黑履,手执无字白羽扇,扇面空白,像是把“礼”二字立在风里。
“温侯到——”司礼监尖细的嗓音拖出尾音。
吕布勒住赤兔,马蹄在一尺之外停住。他下马,顺手将缰递给亲随。两名执戟内侍含笑上前,恭恭敬敬伸手:“温侯,宫规‘不佩重器’,戟须留殿外。”吕布低头,看着他们指间的礼,“有规矩。”他把画戟送到亲随手里,指尖在戟镡上轻轻一掠,像摸过一段冰。
随着“重器”交出,另一名内侍又俯身:“马亦不得入阶。太师命,赤兔赐温侯为‘殿前第一马’,另建厩于金门侧。”这话说得好听,意思却是把马也圈在他们的地盘里。吕布笑了笑,未置可否。
他迈上台阶,步幅不急不缓。第七阶,风从袖口里钻进去,贴着他手臂那柄短刃吹了一下,刃身冷得像忽然醒来。他心里那道“断史回声”也在此时轻敲一下:“旧史在金门内改行。”他没抬眼,只让那声音像风一样过。
金门内是金銮前廊,廊顶大脊上盘着一条镏金螭龙,舌头吐得很长。殿中监引着他穿过一线阴影,阴影里有人影一闪,立刻又倏然隐去。是王允的人,还是李儒的人?他不看,用余光数了一数步,数到第三十二步时,他停了一瞬,鞋底下传来一声轻响——不是石缝,而像冰面裂了一条发丝粗的线。
“温侯。”前引内侍回头,笑得弯腰,“太师在偏殿候旨。天子少安。”
“天子少安。”吕布重复,语气像刚刚握了一把沙,“太师多喜。”
偏殿帘影微动。董卓披着紫貂,坐得稳稳,笑得肥脸起光。他身侧案上摆着两样东西:狮蛮锦袍,辟邪佩剑。锦袍光纹如流,佩剑玉环生寒。董卓抬手,声音洪亮:“奉先!天子顾念先功,赐尔执金吾,兼直殿中,赐锦袍、佩剑。”他说到“赐”字时,眼里有一线玩味的冷。李儒站在他身后半步,袖中手指轻轻敲着——一下一下,像在敲一个尚未收口的骨缝。
吕布上前两步,抱拳:“谢恩。”他低头受袍、受剑。锦袍压在臂上,沉得很稳;佩剑在手里,寒从玉环处渗出来。他眼角掠过王允的人影——廊柱后,一个瘦削的典簿官假作记账,袖口露出一线青。他记住了那条青——桥上人不动,桥下水动。
“奉先。”董卓的声音忽而柔和,像把油从锅沿上抹了一圈,“昨日之事,父子之间,一笑而过。”他说着,目光垂到了吕布的靴尖上,“父子之名,常常有龃龉。你我同心,天下何忧?”
“同心。”吕布抬眼,笑意薄,“父,子。”他把两个字一字一顿,说得很慢,慢到可以听见每一笔划在空气里落下的声音。董卓听不出锋芒,只觉自己被捧着,便笑得更大。
“来人——”董卓挥手,“赐坐,赐酒!温侯于殿前守直,今日留宿金门侧殿,明日之明日,凤仪亭祈福,百官同贺!”他说“留宿”二字时,眼角有一丝不易觉察的阴影闪过——留宿,意味着人留在宫里;人留在宫里,就要按宫规;按宫规,就在他眼皮子底下。
“遵命。”吕布不动声色。他接过酒,不饮,把盏在手里慢慢转。盏心的酒像一小片流动的镜子,把董卓的脸扭成一团。他看着那团油光,忽然笑得更薄:“太师,金门侧殿,风大,铃多。恐夜里‘兵甲相击’,惊扰圣心。”
董卓一愣。这个词他昨夜被人说过一回——“兵甲相击”。他不
雾色薄,城根发白,宫城上头一圈金沿被天光擦得微微发亮。太师府里,火候比天色要足,暖阁炭盆烧得红,铜壶里药香翻滚,像一条看不见的蛇,绕梁而行。
李儒站在窗下,细听壶口的“咕嘟”。他掌心按着一卷折成三叠的竹简,眼神却落在窗纸上那一圈被热气蒸出的水痕里。足音自后传来,沉而不稳,像一头吃饱的兽压在地上走。董卓掀帘,紫貂裘裹着一身油光,笑未至,气先到。
“文优,昨夜眠得好极。”董卓一边坐,一边用手指在案上敲打,“美人之礼,明日之明日,便要堂皇正大。哈哈!”
“太师洪福。”李儒躬身,语气温和,眼底却深了一层,“堂皇之礼要定,堂皇之势更要定。”
“何意?”董卓眯起眼。
李儒把竹简摊开,指尖轻触其上三行字:“捧其名、夺其权、缚其身。”他把三行字再合成三声极轻的短笑,“名,给他极盛;权,从他手中轻轻挪开;身,用‘礼’缠住——缠得他动弹不得。”
董卓的笑倏地大了一寸:“捧杀?”
“捧杀。”李儒点头,“温侯爱面,更爱名。昨夜他在府前怒冲冠,落人眼里叫‘悍’,落小人嘴里叫‘不敬’。若今日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以天子之名发‘金门诏’,请温侯入宫领旨——‘执金吾兼直殿中’,并赐‘狮蛮锦袍’与‘辟邪佩剑’。他得名分,天下喧喧称‘温侯荣宠’;他进金门,须按宫制,兵权移交殿外,画戟不得入内,赤兔不得踏级。权从此一分为二:名在他身上,实在太师手里。”他顿了顿,又低声,“且以‘直殿中’之名,令其驻守金门、玄武门一线,离郿坞远一程,离温侯府也远一程。绳,便从远处开始勒。”
董卓听得直拍扶手,笑声像油锅里滚出来的泡:“妙!妙极!且再赐他府第,越大越显眼,让他日日被看,日日被赞——但所部宿卫军都交出来,换殿中内侍与羽林。哈哈!捧着哄着,叫他以为自己站在天上,脚却不在地上!”他笑着笑着,忽又压低了声音,“只是……他昨夜落我‘父子’匾?”提起这事,董卓眼底掠过一丝阴冷,“不打,难平气。”
“太师。”李儒把声音压成一缕丝,“捧杀之功,在于‘不打’——至少眼下不打。今日之怒,留给明日之明日的‘笑’去杀。”他将竹简第三折展开,轻轻一弹,竹骨发出“啪”的脆响,“明日凤仪亭,众目之下,赐婚、合礼——名正。名既正,他再怒,众口也会说:‘温侯妒色,轻礼。’那时打,不迟。”
董卓嘿然,肥指慢慢松开,似被这三个字按住了心火。他大手一挥:“就依你!金门诏,立刻起草。用天子口气!”
“是。”李儒收起竹简,转身吩咐近侍笔墨。他在心里又添了一句:天子口气,太师笔意。
——
午前,城里就有风从太师府往外吹。不见人,只见影——穿着青布的脚夫挑着红绫边的帖子,沿街而行;见到人多处,便停一停,让人瞧个清楚。铺子里的小厮探出头来,识字儿的口快:“金门诏?请温侯入宫受敕!”茶肆里老客一把抓住消息,往桌上一拍:“好!温侯有名气——呵,昨夜还怒冲冠呢!”话头落下,笑声、惊叹声、冷嘲声一齐放开。
司徒府里,王允捻着袖口的边,对着案上那枚天元点看了一阵。门外靴声响,他道了声“进”。陈宫先一步入内,抱拳:“司徒,太师府出诏,金门请旨,封温侯执金吾,兼直殿中。”
“直殿中?”王允目光一凝,“好一手‘捧杀’。”他手背的筋一条条绷起,“金门是礼,玄武是兵。兵从此与礼相系,权经此一挪,心就空了一寸。”他顿了顿,压下心口的寒,“凤仪亭不改。连环到此,正好借风。”
“温侯那边?”陈宫问。
“先看他走哪一步。”王允起身,“若他去,便在金门里‘加一手’;若他不去,便把‘不敬’两字放大,逼他不得不去。”他说到“加一手”时,眼神微亮,“进宫要按礼,不得佩重器。但宫门之内,尚有一道‘金水桥’,桥上禁军皆属殿中监。殿中监有谁?”他微微一笑,“我有一年故交,在其中做过典簿。”
陈宫会意:“借桥。”
“借桥。”王允轻轻吐出,“桥上人不动,桥下水动。让他以为水静。”
——
温侯府内,昼光从槐荫间落下来,截在廊柱上,斑驳如棋。吕布把两封帖子摊在几上,一封绛边,一封黑缘,印泥在阳光里发着淡红。他没有坐,负手在地毯边缓缓来回。陈宫站在侧门阴影里,目光追着他脚尖的起落。
“执金吾。”吕布开口,声音不高,“直殿中。”
“名极盛,礼极隆。”陈宫接道,“兵却被挪走一半。”
“他以为我爱名。”吕布停住,指节压在帖子封缝上,慢慢用力,“我爱的是谁的手握着刀。”纸缝被捺出一道浅浅的凹线,他却未撕开。半晌,他笑了一下,笑意薄得像刀刃上的霜,“去。”
陈宫抬眼。
“去。”吕布重复,眼神冷静得近乎残忍,“他要我入金门,我就踩着他的礼进——但我的刀,不交在门外。”他把手轻轻伸到背后,指尖摸到甲缝里贴着的一柄短刃,“画戟留在殿外,戟影随我入殿。”
“殿中监的人——”陈宫欲言。
“桥上有旧人。”吕布目光略略一动,“司徒会借。不借也罢,桥下的水够冷,冷得人以为它不动。”他忽然偏过头,望向门外,“她——会来么?”
陈宫明白他指的是谁。他摇头,又点头:“她或许会。不是为你,是为‘笑’。”
“笑也行。”吕布轻声,“他最怕的,是‘笑’。”
屋子里静了一瞬。他低头,指尖在绛边帖子的封痕上按了一下,印泥微微渗开,像一朵被压碎的红花。
他忽然抬手,把黑缘帖子抛回几上:“赏梅,不去。”又把绛边帖子拿起,拧成一卷,“金门,去。”他出门前一瞬,指背随手摸过那块被他踢碎的“父”“子”二字匾。两半木片互相背对着躺在角落里,木刺翘起,像两张互不相见的脸。他没捡,只淡淡扫了一眼,转身,披风一振。
赤兔在槐影里打了个响鼻。吕布翻身上马,缰绳一抖,铁蹄碎雪。
“温侯入金门——”有人在街角低声惊呼,很快又压住,改为更低的窃窃,“昨夜还怒冲冠呢,今日就领旨?这人……难猜。”
“难猜方为可畏。”陈宫在门槛上看着背影淡去,像看一柄刀把自己插进了鞘里,“愿他手稳。”
——
宫城之前,金水桥铺着新雪,桥栏下的金水冻了一层薄冰,风一吹,冰面细细颤动,像在暗地里呼吸。金门阙前,朱漆门钉一排排,光亮从日里移到阴里,又从阴里移出一线。殿中监的内侍立在台阶两侧,白衣黑履,手执无字白羽扇,扇面空白,像是把“礼”二字立在风里。
“温侯到——”司礼监尖细的嗓音拖出尾音。
吕布勒住赤兔,马蹄在一尺之外停住。他下马,顺手将缰递给亲随。两名执戟内侍含笑上前,恭恭敬敬伸手:“温侯,宫规‘不佩重器’,戟须留殿外。”吕布低头,看着他们指间的礼,“有规矩。”他把画戟送到亲随手里,指尖在戟镡上轻轻一掠,像摸过一段冰。
随着“重器”交出,另一名内侍又俯身:“马亦不得入阶。太师命,赤兔赐温侯为‘殿前第一马’,另建厩于金门侧。”这话说得好听,意思却是把马也圈在他们的地盘里。吕布笑了笑,未置可否。
他迈上台阶,步幅不急不缓。第七阶,风从袖口里钻进去,贴着他手臂那柄短刃吹了一下,刃身冷得像忽然醒来。他心里那道“断史回声”也在此时轻敲一下:“旧史在金门内改行。”他没抬眼,只让那声音像风一样过。
金门内是金銮前廊,廊顶大脊上盘着一条镏金螭龙,舌头吐得很长。殿中监引着他穿过一线阴影,阴影里有人影一闪,立刻又倏然隐去。是王允的人,还是李儒的人?他不看,用余光数了一数步,数到第三十二步时,他停了一瞬,鞋底下传来一声轻响——不是石缝,而像冰面裂了一条发丝粗的线。
“温侯。”前引内侍回头,笑得弯腰,“太师在偏殿候旨。天子少安。”
“天子少安。”吕布重复,语气像刚刚握了一把沙,“太师多喜。”
偏殿帘影微动。董卓披着紫貂,坐得稳稳,笑得肥脸起光。他身侧案上摆着两样东西:狮蛮锦袍,辟邪佩剑。锦袍光纹如流,佩剑玉环生寒。董卓抬手,声音洪亮:“奉先!天子顾念先功,赐尔执金吾,兼直殿中,赐锦袍、佩剑。”他说到“赐”字时,眼里有一线玩味的冷。李儒站在他身后半步,袖中手指轻轻敲着——一下一下,像在敲一个尚未收口的骨缝。
吕布上前两步,抱拳:“谢恩。”他低头受袍、受剑。锦袍压在臂上,沉得很稳;佩剑在手里,寒从玉环处渗出来。他眼角掠过王允的人影——廊柱后,一个瘦削的典簿官假作记账,袖口露出一线青。他记住了那条青——桥上人不动,桥下水动。
“奉先。”董卓的声音忽而柔和,像把油从锅沿上抹了一圈,“昨日之事,父子之间,一笑而过。”他说着,目光垂到了吕布的靴尖上,“父子之名,常常有龃龉。你我同心,天下何忧?”
“同心。”吕布抬眼,笑意薄,“父,子。”他把两个字一字一顿,说得很慢,慢到可以听见每一笔划在空气里落下的声音。董卓听不出锋芒,只觉自己被捧着,便笑得更大。
“来人——”董卓挥手,“赐坐,赐酒!温侯于殿前守直,今日留宿金门侧殿,明日之明日,凤仪亭祈福,百官同贺!”他说“留宿”二字时,眼角有一丝不易觉察的阴影闪过——留宿,意味着人留在宫里;人留在宫里,就要按宫规;按宫规,就在他眼皮子底下。
“遵命。”吕布不动声色。他接过酒,不饮,把盏在手里慢慢转。盏心的酒像一小片流动的镜子,把董卓的脸扭成一团。他看着那团油光,忽然笑得更薄:“太师,金门侧殿,风大,铃多。恐夜里‘兵甲相击’,惊扰圣心。”
董卓一愣。这个词他昨夜被人说过一回——“兵甲相击”。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