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世界巨星的成长之路34-《快穿:系统不易,亲自卖艺》

  导演管雄,已年近八十,着有《婆婆》、《买药钱》、《秀才迎亲》等共计三十五部优秀电影,获得过两次龙耀奖最佳导演,被写入导演课程教科书,可谓是一代人的偶像。

  如今他打算退休,那最后一部息影之作已经是预定好了的爆款。

  就算是为了情怀,世界各地的影迷也不会错过这个电影。

  林琪听见自己被邀请试镜的消息,自然高兴。

  “太好了!管导息影之作,想必也是冲着龙耀奖去的,这是一个好机会!”林琪眼睛骤亮,这五年来,她凭着《谁杀了我》中的白依依一角又获得了一次龙耀奖最佳女主提名,但最后惜败于六十多岁的谭惜之手。

  如今,这部极具时代意义的电影,让她又看到了拿奖的希望。

  “这次的试镜,管导除了邀请了你外,还邀请了幸映雪、喻梦月、唐安荷三人,你重点关注一下!”吴凡嘱咐道。

  “我知道,放心吧,比演技我可不差!”林琪回道。

  “还是要小心点儿,幸映雪曾获得过龙耀奖,唐安荷听说和投资商有些关系,你可不要轻敌!而”吴凡皱了皱眉。

  “演技我自觉比她们更胜一筹,而比起其它,我也不差。”林琪思索着这几个被邀请试镜的人的共同点。

  “你心里有数就行。”吴凡见她没有轻敌,便也不再多说。

  到底凭着林琪如今的地位,不管有没有这部戏,成为世界巨星都是迟早的事。

  ……

  “唉~”

  林琪走出试镜的房间,在吴凡陪同下上了车。

  “怎么样?没通过?不应该啊?”吴凡见林琪试镜完出来就是唉声叹气的,忍不住皱眉询问。

  “唉!”

  林琪又叹了口气,吴凡的眉头更紧皱了。

  “我只是在感叹,没想到努力了这么久,竟然还要试镜,而不是直接定下。”

  听见林琪的话,吴凡瞬间满头黑线。

  “你这话要是敢拿到外面被你同龄人听见,怕是一个个恨不得刀了你!”

  吴凡也忍不了自家艺人的凡尔赛了,这可是管雄导演亲自执导的戏,况且还是他的息影之作,其余明星要是能有个试镜机会怕都会千恩万谢,自家艺人竟然还因为不是直接定下她而唉声叹气。

  “所以我只在你面前说,”林琪睥了经纪人一眼,“你是知道我的性格的!”

  另一边,试镜房间内,随着四个演员一个个试镜完离开,管雄也有了决定。

  “管导,不知您看重谁?唐安荷表现如何?”监制蒋牛在一旁小心翼翼问道。

  管雄听见这话,瞥了蒋牛一眼,直说道:“唐安荷演技比起其她人还是稚嫩了点儿,不合适。”

  蒋牛听见这话,叹了口气,就不再多说,到底这部戏做主的是管雄,他能做的,也就是给个试镜机会了。

  “那您看谁合适一点?”

  “喻梦月和另外两人比起来,演技也没有她们好,先排除她。”管雄有条不紊说道:“至于另外两个人,辛映雪年纪和剧本里的主角合适,林琪演技最好,人长得也最漂亮,当得起剧本里倾国倾城的黄大师。”

  蒋牛听到这儿,也明白了,“那我这就去和林琪的公司谈谈签约的事?”

  管雄点点头,这件事便定下了。

  【而且,她在全世界的流量都很高,很受观众们欢迎。】

  他心里暗想。

  最后一部戏,管雄志在龙耀的终身成就奖,同时,也想给这个世界再留下一部经典作品,想让更多人看见这部戏。

  林琪演技好,流量高,长得漂亮,早在五年前他第一次在颁奖典礼见过她时,就有意让她成为自己息影之作的主角。

  但管雄作为老派导演,可没有直接定下主角的惯例,他也习惯了从几人里面挑拣出最好的那一个,这才有了这一次的试镜。

  林琪通过试镜,终于拿到了全部的剧本,看完后,她只有一个想法:

  【一定要好好演!这部戏能得奖!】

  剧本讲得是上个世纪中期,科技兴起,一股“反古崇新”的思潮席卷整个世界,刚开始时只是崇新,但思想自来是最不受控的,逐渐,在一些极端人士的操纵下,‘崇新’演变成了“反古”。

  故事由此展开。

  黄梓舒是个弃婴,自小被戏班子的班主收养长大,她极具戏曲天赋,初次登台,便得了“妙音娘子”的称号。

  在她二十岁时,老班主也就是她的师傅逝世,将戏班子托付到了她的手上。

  此时,科技刚兴起,“崇新”的思想虽有,但却也“慕旧”!

  黄梓舒就这样带着戏班子在各大城市甚至各大洲之间表演,成为了戏曲界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在其二十五岁时,皇帝听说她的名声,诏其入京表演,一曲天下惊,得了“黄大师”的尊称。

  在皇帝挽留她留京时,她婉拒了,声称要走遍天下,自创派系,成为真正的大师。

  就这样走走停停,她一边唱,一边学,不到三年,就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

  直至其三十岁,她带着戏班子正好停留在东玄洲的咸丰城内,本来只是应邀来唱一次戏,却不想再也没走出去过。

  此时“崇新”已经演变成“反古”,而戏剧作为“古”的一员,自然也该反!

  黄梓舒等人被围困住了。

  但黄梓舒这人能成为戏曲大师,自然不是只靠天赋,还因着有一份痴性。

  她带着剩下的愿意唱戏的、又或者没有出路的人上了山,在山上安了新家。

  山下是几个小村镇,“崇新反古”的浪潮此时还只是在大城中酝酿,还未席卷这种小角落。

  就这样,靠着在几个村镇中唱戏,她又养活了这一大戏班子。

  只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没有五年就不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