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辽北清河屯出了件蹊跷事。
新上任的保长白景琦,四十出头,原是屯里白大户家的独子,在奉天读过几年新学堂,回屯后靠着祖产和精明手腕,渐渐成了屯里的头面人物。日本人来了后,他便当上了保长,专管屯里粮税摊派之事。
这日黄昏,白景琦从镇公所回来,脸色阴沉得像腊月的天。原来日本指导官下了死令,要清河屯再加征三百担粮食,限五日内交齐。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四月,屯里人连自家口粮都紧巴,哪有余粮上交?
“这不是逼死人吗?”白景琦在厅堂里来回踱步,对管家老崔抱怨道。
老崔弓着腰,小心翼翼地说:“保长,要不...去请教请教胡三爷?”
白景琦脚步一顿。胡三爷是屯东头独居的一个怪人,平日深居简出,却似乎知晓许多常人不知的事。屯里人私下传言,胡三爷不是寻常人,而是有道行的仙家。
“哼,装神弄鬼!”白景琦虽嘴上不屑,心里却活动开了。他想起父亲生前曾说过,白家祖上与山中狐仙有过渊源。
次日一早,白景琦还是拎着两斤猪肉和一壶烧酒,悄悄去了屯东头的胡家小院。
胡三爷看上去五十来岁,瘦小精干,一双眼睛亮得惊人。他也没推辞,收下礼物后,闭目掐指算了半晌,忽然睁眼道:“白保长,你家祖上是否救过一只白狐?”
白景琦一愣,隐约记起祖父确实救过一只被困猎夹的白狐,还精心照料直至放归山林。
“确有此事。”
胡三爷点点头:“那白狐后来修炼有成,便是这一方的护法仙家。你明日独自去后山老松洞,备三炷香、一碗白酒、一只熟鸡,诚心祈求,或可得仙家相助。”
白景琦将信将疑,但粮税期限迫在眉睫,只好死马当活马医。第二天,他按胡三爷吩咐,独自上了后山。
老松洞幽深阴暗,洞口杂草丛生。白景琦摆好祭品,点燃香火,恭敬地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仙家在上有灵,晚辈白景琦今遇难事,恳请仙家相助,解我清河屯粮税之困...”
话音未落,洞内忽然刮出一阵阴风,香火明灭不定。白景琦抬头时,惊见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蹲在洞口石上,双眼如炬,正静静地看着他。
白景琦心中一凛,连忙再拜。那白狐竟口吐人言:“白家后人,念你祖上恩德,我可助你渡过此劫。三日后,你带人去屯西老仓房,自有粮米出现。但切记,此事不可外传,更不可贪得无厌。”
白景琦又惊又喜,连连叩谢。待他抬头时,白狐已不见踪影。
三日后,白景琦半信半疑地带人打开尘封多年的老仓房,果然见里面堆满了金黄的稻谷,足足四百余担,不仅够上交税额,余下的分给屯民,也能解燃眉之急。
屯里人欢天喜地,都说白保长有神通。白景琦嘴上谦虚,心里却飘飘然起来。
粮税危机解除后,白景琦本应知足。可恰在此时,他接到消息,县里保长位置空缺,若能打点到位,或有高升机会。但打点需要钱,一大笔钱。
夜深人静时,一个念头在白景琦心中滋生:既然狐仙能变出粮食,是否也能变出钱财?
他又去找胡三爷试探。胡三爷听后脸色一沉:“白保长,仙家助人是解危济困,非为满足私欲。此事万万不可!”
白景琦表面称是,心里却不以为然。几天后,他再次备了更丰厚的祭品,独自前往老松洞。
这次,他在洞前长跪不起,苦苦哀求:“仙家慈悲,并非晚辈贪心,实在是想为屯里多做些事,若有些许资金,便可修桥铺路,造福乡里...”
洞内寂静无声。白景琦不甘心,一连去了三日,祭品一次比一次丰厚。
第三日黄昏,就在他快要放弃时,洞内终于传来一声叹息:“罢了,念你口口声声为乡里,我便再助你一次。明日此时,你再来此处,但需带一缕你的头发和一片指甲,作为信物。”
白景琦欣喜若狂,忙不迭答应。
回家后,他与管家老崔说起此事。老崔皱起眉头:“保长,我听说仙家要人身之物,恐怕不妥啊...”
“你懂什么!”白景琦不悦道,“这是仙家要的信物,表示诚意。”
第二天,白景琦如约而至,将装有自己头发和指甲的小布袋放在洞口。片刻后,一阵旋风卷走了布袋,洞内传来声音:“回去吧,明日此时,你来取银元。”
白景琦兴奋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傍晚,他迫不及待地赶到老松洞,果然见洞口放着一个沉甸甸的布包,打开一看,全是白花花的银元,足有二百块之巨。
此后数月,白景琦又用同样的方法求了几次财,每次都能如愿。他用这些钱不仅打点了上司,顺利当上了县里的保长,还翻修了自家宅院,添置了田产,成了清河屯乃至全县有头有脸的人物。
然而,奇怪的事情也开始发生。
先是屯里人发现,白景琦的眼神变得越来越锐利,有时在灯光下,他的眼睛会闪过一丝诡异的反光,像极了野兽的眼睛。接着,他的脾气也越发暴躁,对屯民苛刻无情,就连对家人也动辄打骂。
更诡异的是,屯里的家禽开始莫名失踪。起初以为是黄皮子作祟,后来有人半夜看见一道白影窜入白家院落,第二天白家厨余中竟有鸡毛残留。
老崔察觉不对,再次劝谏:“保长,您最近变化太大,怕是冲撞了什么,还是去找胡三爷看看吧?”
此时的白景琦却嗤之以鼻:“胡三爷?不过是个江湖骗子!我白景琦有今日,全靠自己本事!”
事实上,白景琦自己也感到身体有些异样。他开始厌恶强光,喜欢黑暗;对熟食兴趣缺缺,反而对生肉有种莫名的渴望。更让他不安的是,他发现自己夜间视力极佳,甚至能看清黑暗中的老鼠活动。
一天深夜,白景琦从梦中惊醒,感觉口干舌燥。他迷迷糊糊走到院中水井旁,正要打水,却惊见井水中倒映的不是自己的脸,而是一张模糊的狐面!
白景琦吓得连退几步,揉眼再看时,井中倒影已恢复正常。他心有余悸,认为是自己眼花了。
次日,县里传来消息,日本指导官要巡视各屯,检查“治安强化”成果。白景琦为表忠心,决定严抓几个“可疑分子”交差。
屯里有个叫赵老实的穷苦人,因儿子参加了抗日队伍,白景琦便派人将他抓来,严刑拷打,逼问抗日队伍下落。赵老实宁死不屈,最后惨死狱中。
这件事在屯里引起轩然大波,但白景琦不以为意,反而觉得立了威,更加得意。
当夜,白景琦梦见那只白狐再次出现,但这次白狐怒目圆睁,厉声道:“白景琦,我念你祖上恩德,助你渡过难关,你却贪得无厌,残害乡里!你已沾染狐怨,若不悔改,必遭反噬!”
白景琦惊醒,浑身冷汗。他这才感到恐惧,第二天一早就去找胡三爷。
谁知胡三爷闭门不见,只从门缝传出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狐怨已深,除非你散尽不义之财,辞去官职,向乡邻谢罪,或有一线生机。”
白景琦闻言又惊又怒。散尽家财?辞去官职?这岂不是要他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
犹豫再三,白景琦最终还是舍不得荣华富贵。他心存侥幸,认为仙家不过是危言耸听。
然而,怪事接踵而至。
白家的牲畜开始接连暴毙,每到夜晚,院落四周便传来似哭似笑的怪异声音。白景琦的妻子病倒,郎中查不出病因。更可怕的是,白景琦发现自己脸上开始长出细密的白色绒毛,怎么刮都刮不干净。
一天,县里的日本指导官突然带队来到清河屯,声称接到密报,白景琦私吞军粮,中饱私囊。原来有人匿名举报,还提供了详细账目。
白景琦被带走审问,虽最终因证据不足释放,但保长职位不保,家产也大半用于打点疏通。
失势后的白景琦回到屯里,发现乡邻都避他如蛇蝎。更让他惊恐的是,镜中的自己,面貌越来越像狐狸,双眼上挑,尖嘴缩腮。
绝望中,白景琦再次来到老松洞,跪在洞口痛哭流涕,忏悔求饶。
洞内传来冰冷的声音:“太迟了。狐怨已深入骨髓,你求财时给出的头发指甲,已被施法,你的魂魄已半化为狐。除非...”
“除非什么?”白景琦急切地问。
“除非你找到真心原谅你的人,但赵老实已死,你的所作所为,屯里谁还会原谅你?”
白景琦失魂落魄地回到屯里,试图向乡邻道歉补偿,但众人见他模样诡异,纷纷闭门不见。就连妻儿也忍受不了,收拾细软悄悄离开了。
一夜之间,白景琦须发皆白,脸上狐相更加明显。他不敢再见人,只好躲在家中,靠生食偷来的鸡鸭度日。
老崔心善,偶尔会送些食物放在白家门口。他说,曾见白景琦半夜出来取食,那已经完全是一副人形狐狸的模样,四肢着地,迅捷如风。
这年除夕,大雪封山。第二天清晨,老崔照常送饭时,发现白家门户大开,已人去屋空。雪地上留下一行奇怪的脚印,似人似兽,径直通往后山老松洞方向。
开春后,有猎户在山中见过一只怪异的白狐,体型硕大,能人立而行,见人就躲。奇怪的是,这白狐从不伤害家畜,反而会暗中帮助迷路的樵夫或采药人。
屯里老人说,那是白景琦在赎罪呢。狐怨虽深,但仙家慈悲,给他留了一线改过之机。
只是不知,要经过多少春秋,这半狐之人才能赎清罪孽,重获人形了。
胡三爷后来搬离了清河屯,临走前对老崔说:“仙家助人,本是善举。但人心贪妄,往往自招祸端。白家祖上积德,本可福泽三代,却因一念之差,几乎断送性命。切记,与仙家结缘,贵在心诚念正,不然,善缘也会成恶果。”
此后,清河屯流传下一句俗语: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而那老松洞,再无人敢轻易接近,生怕扰了洞中修行的——不管是仙,还是半狐之人。
新上任的保长白景琦,四十出头,原是屯里白大户家的独子,在奉天读过几年新学堂,回屯后靠着祖产和精明手腕,渐渐成了屯里的头面人物。日本人来了后,他便当上了保长,专管屯里粮税摊派之事。
这日黄昏,白景琦从镇公所回来,脸色阴沉得像腊月的天。原来日本指导官下了死令,要清河屯再加征三百担粮食,限五日内交齐。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四月,屯里人连自家口粮都紧巴,哪有余粮上交?
“这不是逼死人吗?”白景琦在厅堂里来回踱步,对管家老崔抱怨道。
老崔弓着腰,小心翼翼地说:“保长,要不...去请教请教胡三爷?”
白景琦脚步一顿。胡三爷是屯东头独居的一个怪人,平日深居简出,却似乎知晓许多常人不知的事。屯里人私下传言,胡三爷不是寻常人,而是有道行的仙家。
“哼,装神弄鬼!”白景琦虽嘴上不屑,心里却活动开了。他想起父亲生前曾说过,白家祖上与山中狐仙有过渊源。
次日一早,白景琦还是拎着两斤猪肉和一壶烧酒,悄悄去了屯东头的胡家小院。
胡三爷看上去五十来岁,瘦小精干,一双眼睛亮得惊人。他也没推辞,收下礼物后,闭目掐指算了半晌,忽然睁眼道:“白保长,你家祖上是否救过一只白狐?”
白景琦一愣,隐约记起祖父确实救过一只被困猎夹的白狐,还精心照料直至放归山林。
“确有此事。”
胡三爷点点头:“那白狐后来修炼有成,便是这一方的护法仙家。你明日独自去后山老松洞,备三炷香、一碗白酒、一只熟鸡,诚心祈求,或可得仙家相助。”
白景琦将信将疑,但粮税期限迫在眉睫,只好死马当活马医。第二天,他按胡三爷吩咐,独自上了后山。
老松洞幽深阴暗,洞口杂草丛生。白景琦摆好祭品,点燃香火,恭敬地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仙家在上有灵,晚辈白景琦今遇难事,恳请仙家相助,解我清河屯粮税之困...”
话音未落,洞内忽然刮出一阵阴风,香火明灭不定。白景琦抬头时,惊见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蹲在洞口石上,双眼如炬,正静静地看着他。
白景琦心中一凛,连忙再拜。那白狐竟口吐人言:“白家后人,念你祖上恩德,我可助你渡过此劫。三日后,你带人去屯西老仓房,自有粮米出现。但切记,此事不可外传,更不可贪得无厌。”
白景琦又惊又喜,连连叩谢。待他抬头时,白狐已不见踪影。
三日后,白景琦半信半疑地带人打开尘封多年的老仓房,果然见里面堆满了金黄的稻谷,足足四百余担,不仅够上交税额,余下的分给屯民,也能解燃眉之急。
屯里人欢天喜地,都说白保长有神通。白景琦嘴上谦虚,心里却飘飘然起来。
粮税危机解除后,白景琦本应知足。可恰在此时,他接到消息,县里保长位置空缺,若能打点到位,或有高升机会。但打点需要钱,一大笔钱。
夜深人静时,一个念头在白景琦心中滋生:既然狐仙能变出粮食,是否也能变出钱财?
他又去找胡三爷试探。胡三爷听后脸色一沉:“白保长,仙家助人是解危济困,非为满足私欲。此事万万不可!”
白景琦表面称是,心里却不以为然。几天后,他再次备了更丰厚的祭品,独自前往老松洞。
这次,他在洞前长跪不起,苦苦哀求:“仙家慈悲,并非晚辈贪心,实在是想为屯里多做些事,若有些许资金,便可修桥铺路,造福乡里...”
洞内寂静无声。白景琦不甘心,一连去了三日,祭品一次比一次丰厚。
第三日黄昏,就在他快要放弃时,洞内终于传来一声叹息:“罢了,念你口口声声为乡里,我便再助你一次。明日此时,你再来此处,但需带一缕你的头发和一片指甲,作为信物。”
白景琦欣喜若狂,忙不迭答应。
回家后,他与管家老崔说起此事。老崔皱起眉头:“保长,我听说仙家要人身之物,恐怕不妥啊...”
“你懂什么!”白景琦不悦道,“这是仙家要的信物,表示诚意。”
第二天,白景琦如约而至,将装有自己头发和指甲的小布袋放在洞口。片刻后,一阵旋风卷走了布袋,洞内传来声音:“回去吧,明日此时,你来取银元。”
白景琦兴奋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傍晚,他迫不及待地赶到老松洞,果然见洞口放着一个沉甸甸的布包,打开一看,全是白花花的银元,足有二百块之巨。
此后数月,白景琦又用同样的方法求了几次财,每次都能如愿。他用这些钱不仅打点了上司,顺利当上了县里的保长,还翻修了自家宅院,添置了田产,成了清河屯乃至全县有头有脸的人物。
然而,奇怪的事情也开始发生。
先是屯里人发现,白景琦的眼神变得越来越锐利,有时在灯光下,他的眼睛会闪过一丝诡异的反光,像极了野兽的眼睛。接着,他的脾气也越发暴躁,对屯民苛刻无情,就连对家人也动辄打骂。
更诡异的是,屯里的家禽开始莫名失踪。起初以为是黄皮子作祟,后来有人半夜看见一道白影窜入白家院落,第二天白家厨余中竟有鸡毛残留。
老崔察觉不对,再次劝谏:“保长,您最近变化太大,怕是冲撞了什么,还是去找胡三爷看看吧?”
此时的白景琦却嗤之以鼻:“胡三爷?不过是个江湖骗子!我白景琦有今日,全靠自己本事!”
事实上,白景琦自己也感到身体有些异样。他开始厌恶强光,喜欢黑暗;对熟食兴趣缺缺,反而对生肉有种莫名的渴望。更让他不安的是,他发现自己夜间视力极佳,甚至能看清黑暗中的老鼠活动。
一天深夜,白景琦从梦中惊醒,感觉口干舌燥。他迷迷糊糊走到院中水井旁,正要打水,却惊见井水中倒映的不是自己的脸,而是一张模糊的狐面!
白景琦吓得连退几步,揉眼再看时,井中倒影已恢复正常。他心有余悸,认为是自己眼花了。
次日,县里传来消息,日本指导官要巡视各屯,检查“治安强化”成果。白景琦为表忠心,决定严抓几个“可疑分子”交差。
屯里有个叫赵老实的穷苦人,因儿子参加了抗日队伍,白景琦便派人将他抓来,严刑拷打,逼问抗日队伍下落。赵老实宁死不屈,最后惨死狱中。
这件事在屯里引起轩然大波,但白景琦不以为意,反而觉得立了威,更加得意。
当夜,白景琦梦见那只白狐再次出现,但这次白狐怒目圆睁,厉声道:“白景琦,我念你祖上恩德,助你渡过难关,你却贪得无厌,残害乡里!你已沾染狐怨,若不悔改,必遭反噬!”
白景琦惊醒,浑身冷汗。他这才感到恐惧,第二天一早就去找胡三爷。
谁知胡三爷闭门不见,只从门缝传出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狐怨已深,除非你散尽不义之财,辞去官职,向乡邻谢罪,或有一线生机。”
白景琦闻言又惊又怒。散尽家财?辞去官职?这岂不是要他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
犹豫再三,白景琦最终还是舍不得荣华富贵。他心存侥幸,认为仙家不过是危言耸听。
然而,怪事接踵而至。
白家的牲畜开始接连暴毙,每到夜晚,院落四周便传来似哭似笑的怪异声音。白景琦的妻子病倒,郎中查不出病因。更可怕的是,白景琦发现自己脸上开始长出细密的白色绒毛,怎么刮都刮不干净。
一天,县里的日本指导官突然带队来到清河屯,声称接到密报,白景琦私吞军粮,中饱私囊。原来有人匿名举报,还提供了详细账目。
白景琦被带走审问,虽最终因证据不足释放,但保长职位不保,家产也大半用于打点疏通。
失势后的白景琦回到屯里,发现乡邻都避他如蛇蝎。更让他惊恐的是,镜中的自己,面貌越来越像狐狸,双眼上挑,尖嘴缩腮。
绝望中,白景琦再次来到老松洞,跪在洞口痛哭流涕,忏悔求饶。
洞内传来冰冷的声音:“太迟了。狐怨已深入骨髓,你求财时给出的头发指甲,已被施法,你的魂魄已半化为狐。除非...”
“除非什么?”白景琦急切地问。
“除非你找到真心原谅你的人,但赵老实已死,你的所作所为,屯里谁还会原谅你?”
白景琦失魂落魄地回到屯里,试图向乡邻道歉补偿,但众人见他模样诡异,纷纷闭门不见。就连妻儿也忍受不了,收拾细软悄悄离开了。
一夜之间,白景琦须发皆白,脸上狐相更加明显。他不敢再见人,只好躲在家中,靠生食偷来的鸡鸭度日。
老崔心善,偶尔会送些食物放在白家门口。他说,曾见白景琦半夜出来取食,那已经完全是一副人形狐狸的模样,四肢着地,迅捷如风。
这年除夕,大雪封山。第二天清晨,老崔照常送饭时,发现白家门户大开,已人去屋空。雪地上留下一行奇怪的脚印,似人似兽,径直通往后山老松洞方向。
开春后,有猎户在山中见过一只怪异的白狐,体型硕大,能人立而行,见人就躲。奇怪的是,这白狐从不伤害家畜,反而会暗中帮助迷路的樵夫或采药人。
屯里老人说,那是白景琦在赎罪呢。狐怨虽深,但仙家慈悲,给他留了一线改过之机。
只是不知,要经过多少春秋,这半狐之人才能赎清罪孽,重获人形了。
胡三爷后来搬离了清河屯,临走前对老崔说:“仙家助人,本是善举。但人心贪妄,往往自招祸端。白家祖上积德,本可福泽三代,却因一念之差,几乎断送性命。切记,与仙家结缘,贵在心诚念正,不然,善缘也会成恶果。”
此后,清河屯流传下一句俗语: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而那老松洞,再无人敢轻易接近,生怕扰了洞中修行的——不管是仙,还是半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