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班师回朝-《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崇祯三年九月十七,北伐大军携大胜之威班师回朝。

  八万南归大军在燕京演武场外列阵完毕,铠甲映着日光闪出寒芒。

  城门外,早早聚集了无数百姓,扶老携幼,手中攥着送行的食盒、水囊,甚至有百姓偷偷塞给士兵一块细布、一双布袜:“路上穿着暖和些。”

  一位佝偻的白发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道路中央,拦住队伍中的一名骑兵:“小将军,这次多亏你们啊!要是我死之前再多活几年,就能亲眼看到全燕云回到咱大宋……那该多好!”

  那名骑兵翻身下马,郑重地扶住老人:“老丈放心,这只是个开头,总有一日,整个燕云都会回来!”

  “小老二等着王师北定燕云的日子。”

  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紧紧攥住士兵的手不愿撒开。

  周围的人群也都沉默着,只有眼泪在风中被吹得晶亮。

  号角一响,皇帝銮驾宛如一条金色长龙,自城门缓缓涌出,旌旗漫天翻滚,鼓声震得城楼都在发颤。

  “陛下万岁!”

  “大宋万岁!”

  送行的呼声震彻天空,甚至盖住了马蹄声。

  崇祯端坐辇中,抬眼看向密密麻麻的百姓人潮,心头一酸。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北伐的胜利,更是燕云汉民心中积压多年的希望之火再一次被点燃。

  凯旋大军一路南下,归师如潮。

  战鼓车在队伍两侧前行,鼓声沉沉如雷,引得黄叶簌簌飘落,马蹄撞击声伴着铁甲铿锵,复又汇入这巨大的队伍之中。

  城楼上鼓角齐鸣,百姓挥舞着青布、红巾,如同送亲一般热闹。

  大军南撤时,队伍秩序井然,沿线由各地州县分段接应,以确保一线通畅。

  大批辎重车随行,车上除粮草、军械外,还有缴获的金军战旗,金人俘虏,以及被斩杀的金兵首级。

  临近河北大名府,早有飞骑疾驰入城通报。

  城内街衢早已挂起彩缎,沿途铺设青毯,两侧民宅皆贴红纸,坊巷百姓、商贾、士子皆拥向御街,等候亲眼目睹大军凯旋。

  望着凯旋的王师,不少人眼含热泪。

  半年前,他们还在惶惶逃亡之中,家园为战火蹂躏;

  如今却得报北伐大捷,失地光复的消息。

  有年轻的妇人抱着几月大的婴儿,高声喊着:“军爷们辛苦啦!”

  骑士勒马,摘下随身小旗递给她:“待小娃子长大了,也要护我大宋河山!”

  在南行至德州时,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儿子跪在路中。

  她的丈夫在半年前被金军虏走,生死未卜。

  看到浩荡南归的宋军,她泣声呼喊:“陛下,求您下次北伐,把我的相公救回来!”

  他丈夫被金国东路军破德州时掳走,生死不明,不过大概率是被金军掳在军中充当苦力。

  崇祯闻言,命人停辇,将妇人扶起,郑重其事地答道:“大宋百姓,皆是朕之赤子,此番收复八州,来日必全取燕云,直捣黄龙,救回你相公,也救回无数亲人。”

  妇人哽咽无言,带着两个孩子,在路边为将士们叩首相送。

  将士们默然无语,只有铠甲碰撞的声音更为沉重。

  一路南下,各地百姓提前数日得信,沿途道路两旁摆满了迎军的百姓,有的杀猪宰羊,有的张灯挂彩。

  在济南,一群小孩子穿着刚做的新棉衣,跑在军道两侧,高喊:“将军,你们就是我们的天兵!”

  在济宁,城中的读书人自发捧着诗卷到道旁,为凯旋的士兵吟诵赞诗,墨香与汗味在寒风中交织。

  在徐州,百姓把自家酿的好酒抬到路边,一碗一碗递给士兵,有士兵一饮而尽,便忍不住热泪盈眶。

  大军所到之处,城门必开,街道两侧悬灯结彩。

  旌旗遮天蔽日,马蹄声如雷贯耳。

  百姓夹道送粮、送衣、送汤药,妇孺、老人、商贾、士子,无不面带喜色。

  有老人捧着家中仅存的一坛老酒,说:“这是我和亡妻结婚时酿的,本想留给儿子成亲,如今献给诸位将军,算是我聊表寸心吧。”

  士兵摆手拒绝,说有军令不能拿百姓一米一粟。

  老人坚持要送,士兵坚决不要,很是为难。

  崇祯得知后,俯身亲自接下这坛酒,命人转赠前军一位在太原负伤的士兵:“这是咱百姓的心,你们要记住。”

  ......

  与此同时,南京金陵府,从北地传回的捷报如春雷震动金陵城。

  左丞相李纲接到奏报,当场起身,激动得须发皆颤:

  “八州入宋,这是百年来未有之盛!我大宋自通州溃败、靖康之难以来,几曾有此光景!此时此刻,天下士气可振、朝廷威望可立!”

  中书省官员激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相国,二百年了,燕云之地终于归附大宋了!”

  朝臣纷纷上疏,称颂官家北伐有功,王伦、岳飞、韩世忠等诸将文臣皆当录入《实录》,传之后世。

  捷报传至金陵城,上午还是细雨泥尘笼罩的街巷,不到一个时辰便挂满了红绸和彩灯。

  大户人家开门设宴,给街坊乡邻分享喜讯;

  茶楼酒肆里,说书人已经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韩太尉守太原”、“岳将军破燕京”、“王伦舌战赚四州”的故事。

  两月行军,凯旋大军终于临近应天府。

  百里之内的乡民提前两天就扛着花灯和旌旗来迎。

  鼓角齐鸣,犹如雷霆滚过长空。

  ......

  长江之南,金陵城外十里长亭。

  碧空如洗,江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吹得旌旗猎猎作响。

  太子赵谌、康王赵构、左丞相李纲,率百官早已肃立江岸,恭迎北伐凯旋的圣驾。

  各衙门仪仗均已列队完毕,文官着公服,武将披甲胄,绛纱伞盖、金牛车辂排成长龙。

  江岸上,丝竹乐声长鸣,战鼓低沉,黄伞高举,气象森严。

  由于大军已抵长江北岸,过江之事颇费周折,必须将皇帝与禁军移乘龙舟,由水军护送横渡江心,方能到达南岸的迎驾礼地。

  浮桥虽已搭起,但为保持仪式的庄重与安全,龙舟仍是皇帝入城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