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封神的余波尚未平息,朝歌城上空那六爪气运金龙盘旋长吟的景象,以及那部《洪荒战功封神条例》所昭示的煌煌大道,已如同燎原之火,伴随着洪荒晋升带来的天地异象,迅速传遍了洪荒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圣朝的威望,在此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这不是单纯的武力威慑,而是携带着吞噬异宇宙、晋升天地、开辟全新长生途径的无上功绩与煌煌大势。在这种大势面前,任何阻挡都显得苍白无力。
于是,一场洪荒历史上罕见的、近乎兵不血刃的疆域整合,拉开了序幕。
圣朝边境,那些以往需要重兵布防、时有摩擦的关隘之外,如今出现的不是敌对的军队,而是来自四面八方、大大小小部落与势力的使者队伍。他们携带着象征归顺的图腾、古籍,乃至部落中最珍贵的特产,脸上带着敬畏与期盼,主动要求并入圣朝疆域。
这些势力,多以散落的人族部落为主,亦夹杂着一些仰慕圣朝气象、或是在虫族威胁下寻求庇护的妖族聚落、散修联盟。他们亲眼见证了洪荒的晋升,感受到了天地灵气的变化,更听闻了那凭战功即可肉身成神的通天之路。继续偏安一隅,固守所谓的“独立”,在这样的大势下,无异于自绝于未来。
圣朝对此展现了海纳百川的胸怀。闻仲统筹文官体系,袁洪调动部分星海舰队维持秩序,生命化身偶尔现身,洒下治愈光辉抚平少数因旧怨而产生的抵触伤痕。一套高效而规范的流程迅速建立:核实情况,登记造册,丈量土地,宣讲圣朝律法,给予归顺者与原圣朝子民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并将其纳入洪荒灵网的覆盖范围。
疆域的版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扩展。东海的波涛更加驯服,西陲的荒山开始孕育灵机,南疆的瘴气在秩序之力下缓缓消退,北境的冻土之下有地脉暖流悄然涌动。圣朝的旗帜与律法石碑,如同雨后春笋,矗立在一片片新归附的土地上。
不过月余,洪荒大地之上,除却几位圣人道场所在的特殊地域(如昆仑山、金鳌岛、首阳山、西方灵山、娲皇宫),以及一些由顶尖大能划定、超然物外的秘境(如幽冥血海、北冥汪洋),其余广袤区域,无论山川湖海,平原荒漠,其名义上与实质上的统治权,尽数归于殷商圣朝。
自三皇五帝之后,分散了无数元会的人族主体,在殷星手中,以这样一种近乎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实质上的大一统!甚至其范围,还超越了纯粹的人族,囊括了众多愿意归附的异族。
版图的统一相对容易,但思想的融合、人心的归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深的功夫。
朝歌城,人皇殿内。
殷星看着灵网上不断更新、飞速扩张的疆域图,眼中并无太多得意,反而更加深邃。他深知,疆域的广阔只是表象,唯有将圣朝的理念、律法、精神内核深入人心,才能真正铸就万世不拔之基业,才能将这股庞杂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应对未来更大的风浪。
他想起了那个平行华夏,那二十四个顶天立地、凝聚了亿万人族信念的金色大字。那并非修炼功法,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塑造文明灵魂的力量。
“传令,”殷星的声音透过灵网,直达圣朝新成立的“文教部”以及各地方官府,“修订《圣朝律》,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精神,融入律法总纲,贯穿各级律条。”
“编纂《圣朝启民录》,以此为核,教化万民,启迪蒙童,使之成为我圣朝立国之精神根基,行事之普遍准则。”
命令下达,整个圣朝的文道体系迅速运转起来。以往侧重于诗词歌赋、神通修炼的文道院,此刻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对新律法和教化典籍的阐释与传播上。无数文修奔赴各地,在学堂、在集市、在田间地头,向新旧子民宣讲这二十四字真言所蕴含的秩序、公正、奋进与和谐之道。
起初,一些习惯了弱肉强食、尊卑有序旧有观念的部落长老或修士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理念过于“理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圣朝官府处事更为公道,底层民众生存更有保障,修士之间的争斗受到约束,整个社会的活力与凝聚力确实在提升。尤其是当这些理念与《战功封神条例》结合,为所有生灵提供了公平的上升通道时,其吸引力变得无法抗拒。
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文明气象,开始在广阔的圣朝疆域内孕育、萌发。
然而,就在圣朝忙于内部整合与教化之时,星海舰队驻扎在洪荒边缘、靠近混沌的观测站,传来了一份紧急报告。报告显示,在原本虫族活跃的混沌区域,监测到了一种极其隐晦、但与已知虫族能量波动截然不同的异常空间涟漪,似乎有某种未知的存在,正在窥探这片刚刚完成晋升的天地。
        圣朝的威望,在此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这不是单纯的武力威慑,而是携带着吞噬异宇宙、晋升天地、开辟全新长生途径的无上功绩与煌煌大势。在这种大势面前,任何阻挡都显得苍白无力。
于是,一场洪荒历史上罕见的、近乎兵不血刃的疆域整合,拉开了序幕。
圣朝边境,那些以往需要重兵布防、时有摩擦的关隘之外,如今出现的不是敌对的军队,而是来自四面八方、大大小小部落与势力的使者队伍。他们携带着象征归顺的图腾、古籍,乃至部落中最珍贵的特产,脸上带着敬畏与期盼,主动要求并入圣朝疆域。
这些势力,多以散落的人族部落为主,亦夹杂着一些仰慕圣朝气象、或是在虫族威胁下寻求庇护的妖族聚落、散修联盟。他们亲眼见证了洪荒的晋升,感受到了天地灵气的变化,更听闻了那凭战功即可肉身成神的通天之路。继续偏安一隅,固守所谓的“独立”,在这样的大势下,无异于自绝于未来。
圣朝对此展现了海纳百川的胸怀。闻仲统筹文官体系,袁洪调动部分星海舰队维持秩序,生命化身偶尔现身,洒下治愈光辉抚平少数因旧怨而产生的抵触伤痕。一套高效而规范的流程迅速建立:核实情况,登记造册,丈量土地,宣讲圣朝律法,给予归顺者与原圣朝子民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并将其纳入洪荒灵网的覆盖范围。
疆域的版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扩展。东海的波涛更加驯服,西陲的荒山开始孕育灵机,南疆的瘴气在秩序之力下缓缓消退,北境的冻土之下有地脉暖流悄然涌动。圣朝的旗帜与律法石碑,如同雨后春笋,矗立在一片片新归附的土地上。
不过月余,洪荒大地之上,除却几位圣人道场所在的特殊地域(如昆仑山、金鳌岛、首阳山、西方灵山、娲皇宫),以及一些由顶尖大能划定、超然物外的秘境(如幽冥血海、北冥汪洋),其余广袤区域,无论山川湖海,平原荒漠,其名义上与实质上的统治权,尽数归于殷商圣朝。
自三皇五帝之后,分散了无数元会的人族主体,在殷星手中,以这样一种近乎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实质上的大一统!甚至其范围,还超越了纯粹的人族,囊括了众多愿意归附的异族。
版图的统一相对容易,但思想的融合、人心的归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深的功夫。
朝歌城,人皇殿内。
殷星看着灵网上不断更新、飞速扩张的疆域图,眼中并无太多得意,反而更加深邃。他深知,疆域的广阔只是表象,唯有将圣朝的理念、律法、精神内核深入人心,才能真正铸就万世不拔之基业,才能将这股庞杂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应对未来更大的风浪。
他想起了那个平行华夏,那二十四个顶天立地、凝聚了亿万人族信念的金色大字。那并非修炼功法,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塑造文明灵魂的力量。
“传令,”殷星的声音透过灵网,直达圣朝新成立的“文教部”以及各地方官府,“修订《圣朝律》,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精神,融入律法总纲,贯穿各级律条。”
“编纂《圣朝启民录》,以此为核,教化万民,启迪蒙童,使之成为我圣朝立国之精神根基,行事之普遍准则。”
命令下达,整个圣朝的文道体系迅速运转起来。以往侧重于诗词歌赋、神通修炼的文道院,此刻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对新律法和教化典籍的阐释与传播上。无数文修奔赴各地,在学堂、在集市、在田间地头,向新旧子民宣讲这二十四字真言所蕴含的秩序、公正、奋进与和谐之道。
起初,一些习惯了弱肉强食、尊卑有序旧有观念的部落长老或修士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理念过于“理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圣朝官府处事更为公道,底层民众生存更有保障,修士之间的争斗受到约束,整个社会的活力与凝聚力确实在提升。尤其是当这些理念与《战功封神条例》结合,为所有生灵提供了公平的上升通道时,其吸引力变得无法抗拒。
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文明气象,开始在广阔的圣朝疆域内孕育、萌发。
然而,就在圣朝忙于内部整合与教化之时,星海舰队驻扎在洪荒边缘、靠近混沌的观测站,传来了一份紧急报告。报告显示,在原本虫族活跃的混沌区域,监测到了一种极其隐晦、但与已知虫族能量波动截然不同的异常空间涟漪,似乎有某种未知的存在,正在窥探这片刚刚完成晋升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