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害怕一旦告白,失败后,就没法维持这份美好。
但姜瀚文觉得,可能有另一个解释,一个很小众,却又真实存在的解释。
那是自己的同桌,一个瘦弱的小男生。
一进学校,就对班里那女孩一见钟情,每天为了能多看女孩一眼,只要女孩打扫卫生,他就故意迟到,陪着一起打扫。
快毕业时,他问对方,既然这么喜欢,为什么不去告白。
不说,是铁定成不了。
说了,一半一半,咱也不亏。
男孩没有先解释,而是给他说起,这个女孩在班级外面,有男朋友,而且是一两个月换一个,从刚进校时的学长,到快毕业时的学弟,三年,男朋友不下二十个。
尽管知道女孩这些劣迹斑斑的过往,可他还是忍不住喜欢。
说话会颤抖,经过女孩课桌时会激动得加快脚步,同女孩对视时,更会一下子脸颊通红。
为什么喜欢?
这个答案在拍毕业照,分道扬镳那天,他才从对方口中知道。
他喜欢的,是概念中的女孩,知性、温和、爱笑、貌美,而不是真实生活中,嫉妒心强,会抽烟,喜欢跟着花臂大哥坐摩托车。
同桌喜欢女孩三年,毕业后,去工地上打工,两手磨出茧子,一次推水泥车浆车,刹不住车,差点把自己交代在工地上。
累死累活两个月,买了一个对学生来说,相当昂贵的化妆盒。
可他没有送出,而是拆下包装后,丢在荒郊野岭。
同木质化妆盒粉碎的,是他三年的暗恋青春,埋葬在那个丢下盒子的密林中,慢慢腐烂在看不见光的暗处。
他人生第一次动心,第一次发了疯去喜欢一个人,却是这么一个结果。
理智能遏制他冲动,情感却在拼命挣扎。
太重的感情,落在太轻的年纪,必定会砸坏些什么。
“快走,教习出来评诗了,一会儿还有飞花令呢!”
“走走走,同去!”
“等等我,我的糖葫芦!”
……
热闹大吼声打断追忆,姜瀚文远远看去,只见几百人往远处大红高台边涌去。
姜瀚文回头瞥了眼出云楼,不知不觉,自己已经走开几百米。
好在黄莹无论是见面的了解,还是小道消息,都还行,算是万幸。
两首诗,希望那小子够胆表白,这都不敢主动出击,那就怪不着谁咯。
转头看向前方,姜瀚文迈步跟上。
飞花令,有很多种飞法,这个世界普遍的飞花令是按照顺序落定。
比如说,第一句是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在第一个字;
第二句就得是,落花时节又逢君,花在第二个字;
第三局,得换成春江花月夜,花在第三个字,如此类推。
总体来说,难度还是很高的。
姜瀚文嘴角微微勾起,看看十多万人里,能有什么大才子。
凭借灵动身法,他轻松往前挤。
在第四排时,姜瀚文停住,他惊疑看向自己左手边,在那里站着一位身着粉色棉袍的女子,不施粉黛,模样一般,没有任何特殊。
可姜瀚文在她身上,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
他没有继续再往前,就在旁边站着。
“来了!”
有人高喊一声。
只见两米高台上走出一四十光景的中年人,头戴藏蓝色儒冠,身着浅青锦袍,腰悬玉佩,手持一把赤红戒尺,戒尺边缘画有刻度,中间是四个遒劲大字——立德育人。
片片雪花飘落,如柳絮般从衣服表面滑落,片叶不沾身。
姜瀚文眯起眼,一个引气境,陪着普通人闹?
有点意思。
“老夫焦孟德,见过诸位。”
话音刚落,台下众人跟着拱手,发自内心吆喝道:“恭迎教习。”
啥情况?
孟德兄,那位好人妻的孟德?
只可惜,姓焦。
见众人模样,这位教习威望不低,姜瀚文心里更期待了,待会高低写首诗看看老头水平。
“今日,老夫代院长收十八岁以下的学童,诸位可以明证过程。”
说完,老头朝身后招手,随着紧密上台阶闷响,七男三女自后朝前,走到众人面前。
姜瀚文注意到,这十人里,除了一个男生穿着比较考究外,其他九人皆穿着一般,大概率出自普通人家。
所以,这是海选?
还真新鲜,第一次见这种东西。
只是,他们这里属于避难地,以往黑石城里,从来都不会在意。
今儿个又是派人又是选拔,这背后,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难道,晃悠了几年的建城传言,有机会成真?
十人当着众人面,先是介绍自己,说一下抱负,然后开始飞花令。
“春来阶草初生绿,风过纱窗细有声。”
“晚春闲对一庭花,浅墨单笔写晚霞。”
“……”
半个时辰,一一对决,从春飞到夏,从月飞到霜。
边听,旁边还有焦孟德现场讲解,引经据典,说出处,点妙处,台下众人可谓是看得过瘾,俗称——吃细糠。
最后,台上仅剩两人,一为林溪柄,那位衣着考究的少年,一为肖福,着青面短袄,嘴角时刻挂着温和笑意,看起来风度翩翩。
“天色不晚,诸位,今天就这样吧。”焦孟德朝众人拱手,没有一丝架子。
“他们可以去城里了。”
“真厉害啊。”
“那么多人,就两个……”
正感慨着,一声嘟囔打破告别。
“教习大人,您不是说要给我们评诗吗?”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大喊,手里扬着皱巴巴的宣纸。
即使小脸冻得红彤彤,眼里光彩却未减分毫。
姜瀚文眯着眼,尽管修炼是大道,可不妨碍,人生还有其他选择,尽管那些个选择,有点离经叛道不是。
孩子眼里的热爱是滚烫的,胜过成年人之间的不好意思,更胜过这漫天风雪。
“哦,我倒是忘了。”焦孟德和蔼一笑,戒尺一挥,清气自戒尺飞出,从小孩手里卷回诗篇。
“晨起背锄棍,夜暮归家乡。
爹爹比娘大,奴奴比我小。”
“哈哈哈!”
听完小家伙的诗,众人哈哈大笑。
焦孟德温和一笑:“小家伙,奴奴是谁啊。”
        但姜瀚文觉得,可能有另一个解释,一个很小众,却又真实存在的解释。
那是自己的同桌,一个瘦弱的小男生。
一进学校,就对班里那女孩一见钟情,每天为了能多看女孩一眼,只要女孩打扫卫生,他就故意迟到,陪着一起打扫。
快毕业时,他问对方,既然这么喜欢,为什么不去告白。
不说,是铁定成不了。
说了,一半一半,咱也不亏。
男孩没有先解释,而是给他说起,这个女孩在班级外面,有男朋友,而且是一两个月换一个,从刚进校时的学长,到快毕业时的学弟,三年,男朋友不下二十个。
尽管知道女孩这些劣迹斑斑的过往,可他还是忍不住喜欢。
说话会颤抖,经过女孩课桌时会激动得加快脚步,同女孩对视时,更会一下子脸颊通红。
为什么喜欢?
这个答案在拍毕业照,分道扬镳那天,他才从对方口中知道。
他喜欢的,是概念中的女孩,知性、温和、爱笑、貌美,而不是真实生活中,嫉妒心强,会抽烟,喜欢跟着花臂大哥坐摩托车。
同桌喜欢女孩三年,毕业后,去工地上打工,两手磨出茧子,一次推水泥车浆车,刹不住车,差点把自己交代在工地上。
累死累活两个月,买了一个对学生来说,相当昂贵的化妆盒。
可他没有送出,而是拆下包装后,丢在荒郊野岭。
同木质化妆盒粉碎的,是他三年的暗恋青春,埋葬在那个丢下盒子的密林中,慢慢腐烂在看不见光的暗处。
他人生第一次动心,第一次发了疯去喜欢一个人,却是这么一个结果。
理智能遏制他冲动,情感却在拼命挣扎。
太重的感情,落在太轻的年纪,必定会砸坏些什么。
“快走,教习出来评诗了,一会儿还有飞花令呢!”
“走走走,同去!”
“等等我,我的糖葫芦!”
……
热闹大吼声打断追忆,姜瀚文远远看去,只见几百人往远处大红高台边涌去。
姜瀚文回头瞥了眼出云楼,不知不觉,自己已经走开几百米。
好在黄莹无论是见面的了解,还是小道消息,都还行,算是万幸。
两首诗,希望那小子够胆表白,这都不敢主动出击,那就怪不着谁咯。
转头看向前方,姜瀚文迈步跟上。
飞花令,有很多种飞法,这个世界普遍的飞花令是按照顺序落定。
比如说,第一句是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在第一个字;
第二句就得是,落花时节又逢君,花在第二个字;
第三局,得换成春江花月夜,花在第三个字,如此类推。
总体来说,难度还是很高的。
姜瀚文嘴角微微勾起,看看十多万人里,能有什么大才子。
凭借灵动身法,他轻松往前挤。
在第四排时,姜瀚文停住,他惊疑看向自己左手边,在那里站着一位身着粉色棉袍的女子,不施粉黛,模样一般,没有任何特殊。
可姜瀚文在她身上,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
他没有继续再往前,就在旁边站着。
“来了!”
有人高喊一声。
只见两米高台上走出一四十光景的中年人,头戴藏蓝色儒冠,身着浅青锦袍,腰悬玉佩,手持一把赤红戒尺,戒尺边缘画有刻度,中间是四个遒劲大字——立德育人。
片片雪花飘落,如柳絮般从衣服表面滑落,片叶不沾身。
姜瀚文眯起眼,一个引气境,陪着普通人闹?
有点意思。
“老夫焦孟德,见过诸位。”
话音刚落,台下众人跟着拱手,发自内心吆喝道:“恭迎教习。”
啥情况?
孟德兄,那位好人妻的孟德?
只可惜,姓焦。
见众人模样,这位教习威望不低,姜瀚文心里更期待了,待会高低写首诗看看老头水平。
“今日,老夫代院长收十八岁以下的学童,诸位可以明证过程。”
说完,老头朝身后招手,随着紧密上台阶闷响,七男三女自后朝前,走到众人面前。
姜瀚文注意到,这十人里,除了一个男生穿着比较考究外,其他九人皆穿着一般,大概率出自普通人家。
所以,这是海选?
还真新鲜,第一次见这种东西。
只是,他们这里属于避难地,以往黑石城里,从来都不会在意。
今儿个又是派人又是选拔,这背后,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难道,晃悠了几年的建城传言,有机会成真?
十人当着众人面,先是介绍自己,说一下抱负,然后开始飞花令。
“春来阶草初生绿,风过纱窗细有声。”
“晚春闲对一庭花,浅墨单笔写晚霞。”
“……”
半个时辰,一一对决,从春飞到夏,从月飞到霜。
边听,旁边还有焦孟德现场讲解,引经据典,说出处,点妙处,台下众人可谓是看得过瘾,俗称——吃细糠。
最后,台上仅剩两人,一为林溪柄,那位衣着考究的少年,一为肖福,着青面短袄,嘴角时刻挂着温和笑意,看起来风度翩翩。
“天色不晚,诸位,今天就这样吧。”焦孟德朝众人拱手,没有一丝架子。
“他们可以去城里了。”
“真厉害啊。”
“那么多人,就两个……”
正感慨着,一声嘟囔打破告别。
“教习大人,您不是说要给我们评诗吗?”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大喊,手里扬着皱巴巴的宣纸。
即使小脸冻得红彤彤,眼里光彩却未减分毫。
姜瀚文眯着眼,尽管修炼是大道,可不妨碍,人生还有其他选择,尽管那些个选择,有点离经叛道不是。
孩子眼里的热爱是滚烫的,胜过成年人之间的不好意思,更胜过这漫天风雪。
“哦,我倒是忘了。”焦孟德和蔼一笑,戒尺一挥,清气自戒尺飞出,从小孩手里卷回诗篇。
“晨起背锄棍,夜暮归家乡。
爹爹比娘大,奴奴比我小。”
“哈哈哈!”
听完小家伙的诗,众人哈哈大笑。
焦孟德温和一笑:“小家伙,奴奴是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