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衡推门而入时,路明正将一枚玉碟翻转三次,确认其中数据已加密封存。他抬眼看了对方一眼,指尖在案角轻敲两下,光纹自桌面升起,显出一组交错的符文结构图。
“这是你昨夜提交的共通模型。”路明开口,声音平稳,“第三层嵌套处用了逆向调频法?”
“是。”李衡走近几步,目光落在图上,“他们用的是外放式震荡逻辑,我们习惯收敛传导。若强行对接,迟早会引发能量回涌。我试过把他们的主频段拆解成十二个子区间,再与本地灵脉波动做匹配,最终找到三个稳定交点。”
路明微微颔首,伸手一划,图中三处节点同时亮起蓝光。“就从这三个点切入,组建联合调试组。你任组长,南溟那边我会派人通知,让他们派两名执员过来——名义是观察,实则参与每一步校准。”
“他们会愿意?”李衡皱眉。
“不愿意也得来。”路明收回手,玉碟自动归档,“不进来,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进来了,就得按我们的流程走。从今日起,所有测试记录实时上传共享池,东部地基工程作为首个试点项目,每日辰时、戌时各推送一次运行状态。”
李衡记下要点,犹豫片刻又问:“若他们拖延响应呢?”
“那就停供。”路明答得干脆,“共享不是单方面让利。他们不传数据,我们也不放资源。规则既定,谁也不能例外。”
话音未落,玉碟微震,一条新讯浮现:火晶砂调度争议再起,南溟主事者质疑配额削减,要求立即解释。
路明扫了一眼,没有回应,而是调出过去十日的原料流转总录。光影展开,一条条线路清晰呈现,红色标记接连闪烁——南溟三条中转仓的库存曲线持续高位,而下游炼符坊的消耗线却始终低迷。
“看清楚了?”他指着画面,“他们拿到砂料后,压了六成在库里没动。不是我们减量,是他们自己没用。”
李衡仔细看了一遍数据流向,点头道:“确实如此。但他们若咬定是我们卡供给……”
“那就把这张图给他们。”路明下令,“连同能耗分析一起送过去。告诉他们,只要能证明产能需求真实存在,超额部分可申请追加——但必须提前提交计划书,说明用途、时限和预期产出,经双方审核通过后才予调配。”
“动态配给?”李衡明白过来,“这样一来,他们想多拿,就得先把自己的底牌摊开。”
“正是。”路明合上光幕,“资源不是无限的,也不能白白浪费。既然合作,就得讲效率。谁管理得好,谁才能拿得多。”
命令下达不久,监察院传来反馈:南溟方面收到资料后未再抗议,反而开始整理内部仓储清单,并主动请求接入新的审核系统。
与此同时,东部工坊正式启动新协议运行。第一批联合校准在寅时开始,李衡亲自带队,带着两名南溟技术执员进入核心阵列区。三方共同查验接口符文,逐段比对频率响应,耗时两个时辰完成首轮调试。
到了午时,第一份运行报告显示:系统故障率下降百分之七十六,能量传输效率回升至九成以上。
路明看完数据,当即批示:“继续监测七十二时辰,全程记录。等完整结果出来,连同《运行偏差溯源》一并递交给南溟主事者。”
傍晚,李衡再次来到密室,手中捧着一份热腾腾的测试总结。“最后一轮校准已完成,共振畸变基本消除。现在整条产线运转顺畅,甚至比原先快了近两成。”
路明接过玉简,快速浏览一遍,嘴角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好。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提速。”
次日清晨,南溟回函抵达。信中承认此前误判了资源状况,承诺即日起关闭所有非正规转运通道,全面接入共管体系,并建议尽快召开第二次协调会,商议后续深化协作事宜。
路明看完信件,将其轻轻放入已编号的卷宗盒内。他起身走到墙前,手掌贴上投影阵,调出最新的工程负荷图。东部地基的备用阵列使用率已回落至正常水平,整个系统的波动曲线趋于平缓。
这时,李衡走进来,低声禀报:“调试组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启动第二批工坊的迁移工作。另外……南溟那两名执员,今天主动提出了三项优化建议。”
路明转身,看着他:“说下去。”
“他们建议在符文加载环节增设缓冲层,防止突发负载冲击主阵列。虽然改动不大,但确实能进一步提升稳定性。”
路明沉默片刻,点头道:“采纳。让他们参与设计,留名备案。”
李衡应声退下。室内只剩路明一人,他重新坐下,打开玉碟,翻阅最新接入的共享数据流。每一项参数都清晰可见,每一次变动都有迹可循。这套机制正在运转,像一台久涩的机括,终于被缓缓推动。
他取出一支墨笔,在空白玉简上写下几个字:标准统一,非束缚,乃提速之基。
门外脚步声渐近,执事低声通报:“李衡求见。”
“进来。”
门开,李衡步入,手中握着一枚刚接收到的传讯玉符。“南溟方面刚刚发来确认函,正式接入实时监测共享池。所有关键节点数据,从此刻起同步更新。”
路明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盯着玉碟上的新信号流看了一会儿。绿色光点逐一亮起,代表着一个个原本封闭的节点开始对外释放信息。这不仅是技术的联通,更是信任的重建。
“让他们接入是对的。”李衡站在案前说道,“但现在的问题是,下一步怎么走?如果只是维持现状,他们早晚会觉得我们是在控制节奏。”
路明抬眼看他:“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觉得……”李衡顿了顿,“我们应该往前推一步。不是等他们发现问题再来改,而是主动找出下一个瓶颈,提前解决。比如西区的灵脉分流工程,目前还在沿用旧规,迟早也会出问题。”
路明听着,手指轻轻摩挲着玉简边缘。
“你去拟个方案。”他说,“范围限定在西区,目标是实现全链路数字化监管。人还是那些人,规矩要换新的。”
李衡点头记下。
“还有一件事。”他补充道,“昨天夜里,北侧矿道又有轻微震动,持续时间很短,幅度也不大。但我们查了巡检记录,那段时间并没有安排任何作业。”
路明眼神一凝。
“把那段波形截下来。”他声音低了几分,“单独建档,不要和其他数据混在一起。另外,通知地下哨岗,增加夜间巡查频次,发现异常直接上报,不必层层请示。”
“是。”
李衡退出后,路明独自坐在案前,将那枚新玉简推向桌心。上面写着四个字:西区预案。
玉碟忽然轻震,一条新讯跳了出来——东部工程连续七十二时辰运行达标,故障率为零,产能提升百分之十五。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终于提笔,在《白皮书》草案的扉页添上一句批注:当规则成为习惯,共赢便不再需要谈判。
笔尖落下时,窗外传来钟鸣,三响。
        “这是你昨夜提交的共通模型。”路明开口,声音平稳,“第三层嵌套处用了逆向调频法?”
“是。”李衡走近几步,目光落在图上,“他们用的是外放式震荡逻辑,我们习惯收敛传导。若强行对接,迟早会引发能量回涌。我试过把他们的主频段拆解成十二个子区间,再与本地灵脉波动做匹配,最终找到三个稳定交点。”
路明微微颔首,伸手一划,图中三处节点同时亮起蓝光。“就从这三个点切入,组建联合调试组。你任组长,南溟那边我会派人通知,让他们派两名执员过来——名义是观察,实则参与每一步校准。”
“他们会愿意?”李衡皱眉。
“不愿意也得来。”路明收回手,玉碟自动归档,“不进来,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进来了,就得按我们的流程走。从今日起,所有测试记录实时上传共享池,东部地基工程作为首个试点项目,每日辰时、戌时各推送一次运行状态。”
李衡记下要点,犹豫片刻又问:“若他们拖延响应呢?”
“那就停供。”路明答得干脆,“共享不是单方面让利。他们不传数据,我们也不放资源。规则既定,谁也不能例外。”
话音未落,玉碟微震,一条新讯浮现:火晶砂调度争议再起,南溟主事者质疑配额削减,要求立即解释。
路明扫了一眼,没有回应,而是调出过去十日的原料流转总录。光影展开,一条条线路清晰呈现,红色标记接连闪烁——南溟三条中转仓的库存曲线持续高位,而下游炼符坊的消耗线却始终低迷。
“看清楚了?”他指着画面,“他们拿到砂料后,压了六成在库里没动。不是我们减量,是他们自己没用。”
李衡仔细看了一遍数据流向,点头道:“确实如此。但他们若咬定是我们卡供给……”
“那就把这张图给他们。”路明下令,“连同能耗分析一起送过去。告诉他们,只要能证明产能需求真实存在,超额部分可申请追加——但必须提前提交计划书,说明用途、时限和预期产出,经双方审核通过后才予调配。”
“动态配给?”李衡明白过来,“这样一来,他们想多拿,就得先把自己的底牌摊开。”
“正是。”路明合上光幕,“资源不是无限的,也不能白白浪费。既然合作,就得讲效率。谁管理得好,谁才能拿得多。”
命令下达不久,监察院传来反馈:南溟方面收到资料后未再抗议,反而开始整理内部仓储清单,并主动请求接入新的审核系统。
与此同时,东部工坊正式启动新协议运行。第一批联合校准在寅时开始,李衡亲自带队,带着两名南溟技术执员进入核心阵列区。三方共同查验接口符文,逐段比对频率响应,耗时两个时辰完成首轮调试。
到了午时,第一份运行报告显示:系统故障率下降百分之七十六,能量传输效率回升至九成以上。
路明看完数据,当即批示:“继续监测七十二时辰,全程记录。等完整结果出来,连同《运行偏差溯源》一并递交给南溟主事者。”
傍晚,李衡再次来到密室,手中捧着一份热腾腾的测试总结。“最后一轮校准已完成,共振畸变基本消除。现在整条产线运转顺畅,甚至比原先快了近两成。”
路明接过玉简,快速浏览一遍,嘴角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好。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提速。”
次日清晨,南溟回函抵达。信中承认此前误判了资源状况,承诺即日起关闭所有非正规转运通道,全面接入共管体系,并建议尽快召开第二次协调会,商议后续深化协作事宜。
路明看完信件,将其轻轻放入已编号的卷宗盒内。他起身走到墙前,手掌贴上投影阵,调出最新的工程负荷图。东部地基的备用阵列使用率已回落至正常水平,整个系统的波动曲线趋于平缓。
这时,李衡走进来,低声禀报:“调试组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启动第二批工坊的迁移工作。另外……南溟那两名执员,今天主动提出了三项优化建议。”
路明转身,看着他:“说下去。”
“他们建议在符文加载环节增设缓冲层,防止突发负载冲击主阵列。虽然改动不大,但确实能进一步提升稳定性。”
路明沉默片刻,点头道:“采纳。让他们参与设计,留名备案。”
李衡应声退下。室内只剩路明一人,他重新坐下,打开玉碟,翻阅最新接入的共享数据流。每一项参数都清晰可见,每一次变动都有迹可循。这套机制正在运转,像一台久涩的机括,终于被缓缓推动。
他取出一支墨笔,在空白玉简上写下几个字:标准统一,非束缚,乃提速之基。
门外脚步声渐近,执事低声通报:“李衡求见。”
“进来。”
门开,李衡步入,手中握着一枚刚接收到的传讯玉符。“南溟方面刚刚发来确认函,正式接入实时监测共享池。所有关键节点数据,从此刻起同步更新。”
路明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盯着玉碟上的新信号流看了一会儿。绿色光点逐一亮起,代表着一个个原本封闭的节点开始对外释放信息。这不仅是技术的联通,更是信任的重建。
“让他们接入是对的。”李衡站在案前说道,“但现在的问题是,下一步怎么走?如果只是维持现状,他们早晚会觉得我们是在控制节奏。”
路明抬眼看他:“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觉得……”李衡顿了顿,“我们应该往前推一步。不是等他们发现问题再来改,而是主动找出下一个瓶颈,提前解决。比如西区的灵脉分流工程,目前还在沿用旧规,迟早也会出问题。”
路明听着,手指轻轻摩挲着玉简边缘。
“你去拟个方案。”他说,“范围限定在西区,目标是实现全链路数字化监管。人还是那些人,规矩要换新的。”
李衡点头记下。
“还有一件事。”他补充道,“昨天夜里,北侧矿道又有轻微震动,持续时间很短,幅度也不大。但我们查了巡检记录,那段时间并没有安排任何作业。”
路明眼神一凝。
“把那段波形截下来。”他声音低了几分,“单独建档,不要和其他数据混在一起。另外,通知地下哨岗,增加夜间巡查频次,发现异常直接上报,不必层层请示。”
“是。”
李衡退出后,路明独自坐在案前,将那枚新玉简推向桌心。上面写着四个字:西区预案。
玉碟忽然轻震,一条新讯跳了出来——东部工程连续七十二时辰运行达标,故障率为零,产能提升百分之十五。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终于提笔,在《白皮书》草案的扉页添上一句批注:当规则成为习惯,共赢便不再需要谈判。
笔尖落下时,窗外传来钟鸣,三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