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键落下的瞬间,控制台泛起一圈微弱的涟漪,像是水面被针尖刺破。路明没有收回手,指尖仍压在输入区,目光锁住主控界面右下角新开启的日志流窗口。数据包如细沙般持续涌入,每一帧都带着加密层剥离后的原始痕迹。
他调出行为模型比对模块,将深度监听捕获的操作序列与统御殿底层存档的权限变更记录并列排布。时间轴拉至七日前凌晨子时,东部讲习堂第三分站终端曾短暂激活,登录凭证显示为一名登记在册的阵师,但出入日志却无此人通行记录。路明放大那段操作片段,发现其权限令牌中嵌套了一段极细微的冗余代码——格式老旧,属于第518章抵制势力惯用的身份伪装协议。
手指滑动,他又接入洪荒物资流转总账的历史备份,检索L-379工坊特供终端的流向。那台本应报废的设备确于三个月前调拨至东部讲习堂下属分站,维修单上签字人名为陈砚,系该站高级阵师,而此人曾在昨夜非值班时段单独进入机房,停留四十七息,未申报任何作业内容。
三组线索在界面上交汇:异常登录、设备非法复用、人员脱轨行动。路明启动轨迹回溯程序,将这三次事件的时间点与过去半月内平台事故逐一匹配。结果显现——每次系统波动前两刻钟,均有来自该终端的低频探测信号,路径隐蔽,但签名特征一致。
证据链尚未完全闭合,缺的是决策层的直接参与痕迹。他切换至数字签名解析模式,把所有可疑操作中的残留密文导入破译队列。等待过程中,他手动刷新了东部讲习堂分站的连接状态页。原本标记为“低频活动”的节点,此刻已转为静默,信号彻底中断。
对方察觉了。
路明眼神未动,只将监听层级从二级提升至三级,同时启用被动追踪协议。即便终端离线,只要再次接入网络,预埋的识别码便会自动唤醒,并反向记录首次连接点。他顺手封锁该设备的所有备用通道,不留绕行可能。
片刻后,破译模块弹出提示:一段隐藏在权限更新包中的签名碎片已被还原,经比对,与第523章破坏灵枢阵列的指令签名存在八成以上重合度。签发者代号“执圭”,正是当年联名反对创新平台的七位核心人物之一,隶属东部讲习堂技术评议会。
至此,全貌浮现。
路明关闭所有分析窗口,仅留下一张结构图悬浮于主控台上方:极西匠团提供设备源头,东部讲习堂内部人员违规调用并实施操作,再通过北方雪原边缘的中继站伪造地理位置,企图嫁祸矿盟。每一步都刻意留下可追溯的蛛丝马迹,却又层层遮掩真实意图——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制造混乱,延缓合作进程。
他们要的不是胜利,是停滞。
他坐直身体,右手轻敲扶手三下,节奏短促。随即调出灵枢档案封装界面,将全部日志、签名比对结果、人员出入记录整合成一份不可篡改的数据包,嵌入平台公共审计链,设置访问权限为三级以上代表方可查阅,时效十二个时辰。
做完这些,他打开加密通讯通道,输入一行字:“证据已固证,是否愿共议?”
发送对象为裴昭。
消息发出不到半盏茶工夫,回复抵达。只有一个字:“赴。”
路明盯着那个字看了两息,随后将其归档。他调出平台宪章副本,翻至第十七条“重大发展威胁应对条款”,确认召集令的合法性依据无误。接着,在主控阵列上启动《紧急协约召集令》签署流程。
光幕展开,标题浮现:
【关于召开闭门会议商讨平台安全危机之通知】
正文逐行生成:
“鉴于近期多次技术异常事件暴露出系统性风险,且已有明确迹象指向蓄意破坏行为,现依据平台宪章第十七条,决定召开紧急协约会议。议题为共同应对当前威胁,维护协作体系稳定。参会方限三级权限及以上单位代表,会议定于当夜子时举行,地点为统御殿东阁密议厅。通道仅开放三十息,逾期未登入视为弃权。”
他停顿片刻,将裴昭设为首倡联署人,确保其名字位列首位。此举并非出于信任加深,而是利用其在传统学派中的声望,压制潜在质疑。若连裴昭都出席,其余观望者便难再推脱。
令文生成完毕,尚差最后一步——签署。
他的手指悬在协议确认区上方,没有立刻落下。主控台左侧,一条新的警报条悄然闪现:东部讲习堂分站终端虽仍处于离线状态,但其绑定的备用信道在十分钟前有过一次极短暂的试探性连接,持续不足一息,随即切断。
是试探,还是撤离?
路明收回思绪,指节轻压,掌纹印入验证区。系统提示音响起:“《紧急协约召集令》已签发,全域通告同步推送。”
几乎同时,多条响应信息陆续回传。北方矿盟革新派确认参会;东海联盟押运团队长回复“准时到场”;西岭冶炼坊、南谷药庐等六家单位相继点亮出席标识。仅有两家未及时回应,一家称“正在外域巡检”,另一家则迟迟未读消息。
他不做追问,只将这两家单位标记为“待跟进”,转入后台监控列表。真正的较量不在名单人数,而在会议开始后的第一句话。
此时距子时还有两个半时辰。路明并未离开主控阵列,反而调出防御预案库,将东部讲习堂相关终端全部纳入重点观察名单,任何信号波动都将触发即时提醒。他又重新校准了逆溯协议的追踪阈值,确保下次交锋时能更快锁定源头。
殿内寂静,唯有数据流在界面无声滚动。他的目光扫过全息投影角落,那里静静浮着一行小字:
“上次连接尝试:十七息前,来源模糊,已记录特征码。”
他伸手,在控制台上输入一条新指令:
“若同一特征码再次出现,自动启动定位反制程序,无需人工确认。”
指令提交成功。
系统回应:已生效。
就在此时,私信通道再度震动。
仍是裴昭。
“有人刚去了我的书房,翻动了三年前的会议纪要。”
“没拿走什么,也没留下话。”
“但我认得鞋印。”
路明看完,未回。
他只是缓缓抬起眼,看向主控台中央那幅尚未关闭的结构图。
极西—东部—北境,三点连成的虚线依旧清晰。
而现在,这条线正被人从另一端轻轻触碰。
        他调出行为模型比对模块,将深度监听捕获的操作序列与统御殿底层存档的权限变更记录并列排布。时间轴拉至七日前凌晨子时,东部讲习堂第三分站终端曾短暂激活,登录凭证显示为一名登记在册的阵师,但出入日志却无此人通行记录。路明放大那段操作片段,发现其权限令牌中嵌套了一段极细微的冗余代码——格式老旧,属于第518章抵制势力惯用的身份伪装协议。
手指滑动,他又接入洪荒物资流转总账的历史备份,检索L-379工坊特供终端的流向。那台本应报废的设备确于三个月前调拨至东部讲习堂下属分站,维修单上签字人名为陈砚,系该站高级阵师,而此人曾在昨夜非值班时段单独进入机房,停留四十七息,未申报任何作业内容。
三组线索在界面上交汇:异常登录、设备非法复用、人员脱轨行动。路明启动轨迹回溯程序,将这三次事件的时间点与过去半月内平台事故逐一匹配。结果显现——每次系统波动前两刻钟,均有来自该终端的低频探测信号,路径隐蔽,但签名特征一致。
证据链尚未完全闭合,缺的是决策层的直接参与痕迹。他切换至数字签名解析模式,把所有可疑操作中的残留密文导入破译队列。等待过程中,他手动刷新了东部讲习堂分站的连接状态页。原本标记为“低频活动”的节点,此刻已转为静默,信号彻底中断。
对方察觉了。
路明眼神未动,只将监听层级从二级提升至三级,同时启用被动追踪协议。即便终端离线,只要再次接入网络,预埋的识别码便会自动唤醒,并反向记录首次连接点。他顺手封锁该设备的所有备用通道,不留绕行可能。
片刻后,破译模块弹出提示:一段隐藏在权限更新包中的签名碎片已被还原,经比对,与第523章破坏灵枢阵列的指令签名存在八成以上重合度。签发者代号“执圭”,正是当年联名反对创新平台的七位核心人物之一,隶属东部讲习堂技术评议会。
至此,全貌浮现。
路明关闭所有分析窗口,仅留下一张结构图悬浮于主控台上方:极西匠团提供设备源头,东部讲习堂内部人员违规调用并实施操作,再通过北方雪原边缘的中继站伪造地理位置,企图嫁祸矿盟。每一步都刻意留下可追溯的蛛丝马迹,却又层层遮掩真实意图——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制造混乱,延缓合作进程。
他们要的不是胜利,是停滞。
他坐直身体,右手轻敲扶手三下,节奏短促。随即调出灵枢档案封装界面,将全部日志、签名比对结果、人员出入记录整合成一份不可篡改的数据包,嵌入平台公共审计链,设置访问权限为三级以上代表方可查阅,时效十二个时辰。
做完这些,他打开加密通讯通道,输入一行字:“证据已固证,是否愿共议?”
发送对象为裴昭。
消息发出不到半盏茶工夫,回复抵达。只有一个字:“赴。”
路明盯着那个字看了两息,随后将其归档。他调出平台宪章副本,翻至第十七条“重大发展威胁应对条款”,确认召集令的合法性依据无误。接着,在主控阵列上启动《紧急协约召集令》签署流程。
光幕展开,标题浮现:
【关于召开闭门会议商讨平台安全危机之通知】
正文逐行生成:
“鉴于近期多次技术异常事件暴露出系统性风险,且已有明确迹象指向蓄意破坏行为,现依据平台宪章第十七条,决定召开紧急协约会议。议题为共同应对当前威胁,维护协作体系稳定。参会方限三级权限及以上单位代表,会议定于当夜子时举行,地点为统御殿东阁密议厅。通道仅开放三十息,逾期未登入视为弃权。”
他停顿片刻,将裴昭设为首倡联署人,确保其名字位列首位。此举并非出于信任加深,而是利用其在传统学派中的声望,压制潜在质疑。若连裴昭都出席,其余观望者便难再推脱。
令文生成完毕,尚差最后一步——签署。
他的手指悬在协议确认区上方,没有立刻落下。主控台左侧,一条新的警报条悄然闪现:东部讲习堂分站终端虽仍处于离线状态,但其绑定的备用信道在十分钟前有过一次极短暂的试探性连接,持续不足一息,随即切断。
是试探,还是撤离?
路明收回思绪,指节轻压,掌纹印入验证区。系统提示音响起:“《紧急协约召集令》已签发,全域通告同步推送。”
几乎同时,多条响应信息陆续回传。北方矿盟革新派确认参会;东海联盟押运团队长回复“准时到场”;西岭冶炼坊、南谷药庐等六家单位相继点亮出席标识。仅有两家未及时回应,一家称“正在外域巡检”,另一家则迟迟未读消息。
他不做追问,只将这两家单位标记为“待跟进”,转入后台监控列表。真正的较量不在名单人数,而在会议开始后的第一句话。
此时距子时还有两个半时辰。路明并未离开主控阵列,反而调出防御预案库,将东部讲习堂相关终端全部纳入重点观察名单,任何信号波动都将触发即时提醒。他又重新校准了逆溯协议的追踪阈值,确保下次交锋时能更快锁定源头。
殿内寂静,唯有数据流在界面无声滚动。他的目光扫过全息投影角落,那里静静浮着一行小字:
“上次连接尝试:十七息前,来源模糊,已记录特征码。”
他伸手,在控制台上输入一条新指令:
“若同一特征码再次出现,自动启动定位反制程序,无需人工确认。”
指令提交成功。
系统回应:已生效。
就在此时,私信通道再度震动。
仍是裴昭。
“有人刚去了我的书房,翻动了三年前的会议纪要。”
“没拿走什么,也没留下话。”
“但我认得鞋印。”
路明看完,未回。
他只是缓缓抬起眼,看向主控台中央那幅尚未关闭的结构图。
极西—东部—北境,三点连成的虚线依旧清晰。
而现在,这条线正被人从另一端轻轻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