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牵头建联盟,抱团御外敌-《带记忆爱你》

  临时股东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林辰没有丝毫松懈。他很清楚,环球资本此次拉拢小股东失败,大概率会采取其他手段施压 —— 可能是联合国际竞争对手抢占东南亚市场,也可能是在供应链端制造麻烦。仅凭辰星科技一家企业的力量,很难长期应对这些潜在风险。“必须联合国内同行,形成产业合力,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 林辰在管理层会议上提出想法,很快得到赵伟、陈默等人的支持。

  当天下午,林辰就梳理出国内智慧城市领域的 5 家优质企业名单:深圳智安科技,专注智能消防系统研发,其自主研发的 “烟感 视频” 双重预警技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35%;杭州慧通交通,深耕智能交通领域,参与过杭州、上海等多个城市的智慧信号灯改造项目;广州数智社区,擅长社区管理系统开发,其居民服务 App 用户量超 2000 万;成都云感科技,是国内顶尖的传感器研发企业,生产的低功耗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安防、环保等领域;南京智联政务,在政务系统对接方面经验丰富,已为全国 10 多个省市的政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这 5 家企业分别覆盖智慧城市的不同细分领域,与我们的智能安防业务刚好互补。” 林辰指着名单对赵伟说,“智安科技的消防系统能和我们的安防设备联动,慧通交通的交通数据能完善我们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云感科技的传感器还能降低我们的设备采购成本。”

  接下来的一周,林辰亲自带队,先后飞往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南京,与 5 家企业的负责人面谈。在深圳智安科技的会议室里,创始人张明听完林辰的联盟提议,有些犹豫地说:“林总,共享技术研发成果是好事,但我们担心核心技术泄露,毕竟智能消防和你们的安防领域有部分重叠市场。”

  林辰早有准备,拿出提前拟定的 “技术共享细则”:“张总放心,我们的技术共享是‘定向共享’—— 比如我们共享智能安防的 AI 行为识别算法,帮助你们优化消防预警的精准度;你们共享消防系统的联动控制技术,助力我们完善安防设备的应急响应功能。涉及各自核心市场的技术,完全可以不纳入共享范围,而且我们会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明确技术使用边界。”

  在杭州慧通交通,创始人李涛则更关心联合竞标:“现在国际企业在智慧交通领域的竞争力很强,我们去年参与迪拜的交通项目竞标,就是因为缺乏本地化适配经验,输给了西门子。如果能和辰星科技联合,借助你们在东南亚的本地化经验,中标率肯定能提高。”

  “李总说到了关键点。” 林辰接过话茬,“我们计划把联盟企业的解决方案整合起来,形成‘一站式智慧城市服务包’。比如参与东南亚某城市的智慧城市项目竞标时,我们负责智能安防,你们负责智能交通,智安科技负责智能消防,数智社区负责社区管理,这样的完整方案,远比单一企业的产品更有竞争力。”

  经过一周的密集沟通,5 家企业的顾虑全部打消,均表示愿意加入联盟。一周后,“中国智慧产业联盟” 筹备会在辰星科技的深圳总部召开,6 家企业的核心团队齐聚一堂。

  会议一开始,林辰就明确了联盟的核心目标:“成立联盟,不是为了垄断市场,而是为了抱团抵御国际竞争,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当前,欧美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智慧城市领域,仅凭我们单一企业的力量,很难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供应链保障等方面全面抗衡。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技术、资源、渠道的合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随后,林辰提出三项核心约定,供大家讨论:

  一是技术研发共享:成立联盟技术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技术交流会,各企业分享细分领域的技术成果;共同设立 “联合研发基金”,针对智慧城市的共性技术难题(如跨系统数据互通、多设备联动控制)开展联合研发,避免重复投入。

  二是联合竞标合作:建立联盟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同步国内外大型智慧城市项目的招标信息;对于符合联盟企业业务范围的项目,由联盟协调,确定牵头企业和参与企业,整合各方资源共同竞标;中标后,按照各企业的贡献度分配项目份额和收益。

  三是供应链协同:整合联盟企业的采购需求,与核心供应商签订 “联盟采购协议”,凭借批量采购优势降低采购成本;互相推荐优质供应商,建立联盟供应链黑名单制度,避免因供应商问题影响项目进度;在供应链出现风险时(如国际物流受阻、零部件短缺),联盟企业互相调配资源,保障项目正常推进。

  三项约定得到 6 家企业的一致认可。广州数智社区的创始人王芳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增加‘人才交流’条款,联盟企业之间互相推荐优秀人才,开展员工培训合作,解决智慧城市领域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

  南京智联政务的创始人刘敏也提议:“应该设立联盟秘书处,负责日常协调工作,确保各项约定落到实处。可以轮流由各企业担任秘书长单位,每半年轮换一次。”

  经过一天的讨论,联盟的章程、细则、运作机制全部确定。当天下午,6 家企业的负责人共同签署了 “中国智慧产业联盟成立协议”,并举行了简单的成立仪式。仪式上,林辰作为联盟首届牵头企业代表,发表讲话:“从今天起,我们 6 家企业就是命运共同体。相信在联盟的支撑下,我们不仅能守住国内市场,还能把中国的智慧城市技术推向更多国家和地区,与国际企业展开公平竞争!”

  联盟成立的消息很快传遍行业,国内多家媒体纷纷报道,称 “中国智慧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企业开始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将显着提升中国智慧城市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消息传到新加坡,环球资本的约翰看到报道后,脸色凝重地对团队说:“辰星科技牵头成立联盟,意味着我们很难再通过分化中国企业来打开市场。看来,想要在东南亚智慧城市领域占据优势,会比之前预想的难得多。”

  此时的辰星科技深圳总部,林辰正和联盟企业的负责人讨论首个联合项目 —— 印尼雅加达的智慧城市升级项目。“雅加达市政府计划投入 10 亿美元,升级城市的安防、交通、消防、社区管理系统,这正是我们联盟的第一个练兵机会。” 林辰看着桌上的项目招标文件,信心满满地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拿下这个项目,打响联盟的第一枪!”

  窗外,深圳的夕阳洒在会议室里,6 家企业的负责人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项目方案。一个覆盖智慧城市全产业链的中国企业联盟,正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