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冬学与新事-《空间女配在六零》

  腊月的寒风裹着细碎的雪粒子,在李庄的土路上打着旋儿。凤紫鸾裹紧蓝布棉袄,踩着冻得硬邦邦的田埂往村支书家走,鞋帮上沾的雪渣子簌簌往下掉。远远就看见村支书家烟囱里蹿出的炊烟,混着灶膛里柴火的焦香,她哈了哈冻僵的手指,加快了脚步。

  \"凤医生来啦!\"王大嫂正蹲在院门口择菜,抬头看见她,忙不迭招手,\"支书在屋里跟老会计合计事儿呢,说是要办冬学哩!\"

  凤紫鸾一愣,抬脚迈进门槛,就见堂屋里围坐着七八个人。村支书手里捏着支铅笔,在算盘珠子噼啪声里抬头笑道:\"正说要找你呢!县里下来通知,说要响应扫盲运动,各村办冬学教识字。我想着咱李庄今年收成好,正该抓抓文化——你当先生最合适。\"

  老会计推了推圆框眼镜,补充道:\"我算了笔账,咱村十五岁以上不识字的,男女加起来得有百十来号人。冬闲时候,正好把他们拢到一块儿学。\"

  君陌离不知何时也进了屋,正蹲在墙角摆弄从县里带回来的铁皮箱——那是装医疗器具的,这会儿被他擦得锃亮,箱盖上还贴着\"冬学用具\"的红纸条。\"我寻思着,\"他抬起头,古铜色的脸膛被火塘映得发亮,\"识字班得分班。年轻后生学珠算,好帮着队里记工分;妇女们学记账,省得买盐打醋都靠划道道;娃娃们就先认自家名字,再学简单的加减法。\"

  \"君同志这主意实在!\"村支书一拍大腿,\"凤医生,你教文化课,君同志教算术,老会计管总账——对了,教室设在哪儿?\"

  \"祠堂后头的厢房收拾出来吧。\"凤紫鸾想了想,\"那边背风,窗户纸我带着妇女们重新糊,再架上咱磨坊新买的煤油灯,晚上也能学。\"

  三天后的黄昏,祠堂后厢房亮起了第一盏煤油灯。凤紫鸾踮着脚往土墙上贴自己用红纸剪的\"好好学习\",君陌离搬着从自家搬来的长条凳,小满跟在后头,怀里抱着用包袱皮裹着的石板和石笔。

  \"娘!我也要坐前排!\"宝宝被凤紫鸾抱在怀里,伸着小手指向最前面的位置。凤紫鸾笑着戳他鼻尖:\"你呀,先跟着娘认'人''口''手',等明年再当小学生。\"

  第一堂课来了二十七个人。二十来岁的后生们揣着皱巴巴的工分手册,三十来岁的媳妇们抱着纳了一半的鞋底,连七十岁的李阿婆都拄着拐杖坐在最后一排——她孙子偷偷告诉凤紫鸾,老太太是想认得药方子上的字,省得每次抓药都得求药铺掌柜念。

  \"咱们先从最简单的学起。\"凤紫鸾拍拍手里的自制识字卡,上面画着个圆滚滚的太阳,旁边写着\"日\"字,\"这个念'日',就是天上的太阳。\"她指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等太阳落山,咱们就说'日头下山喽'。\"

  后排突然传来轻轻的笑声。凤紫鸾转头,看见王大嫂捂着嘴,眼睛却亮晶晶的——她丈夫刚才憋不住,用胳膊肘捅了她一下,小声说:\"这不就跟咱给孩子起小名儿似的?'日头'就是'太阳'。\"

  君陌离那边更热闹。他搬来的旧算盘被小满抢着拨弄,二十来个后生挤在两张拼起来的桌子前,盯着他演示怎么用算盘记工分。\"上珠一个顶五,下珠一个顶一。\"他拨动算珠,清脆的声响里,年轻的后生们跟着念叨,\"出工一天记十分,迟到半小时扣两分......\"

  冬学的火种一旦点燃,便迅速蔓延开来。起初只是晚饭后聚两个时辰,后来年轻人为了学珠算,天没黑透就往祠堂跑;妇女们怕耽误家务,便把鞋底纳到教室里,边学记账边纳鞋帮;就连放了寒假的小娃们,也搬着小板凳坐在教室后排,跟着大人念\"一、二、三\"。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天,祠堂里比往年热闹十倍。君陌离搬来磨坊新制的煤油灯挂在房梁上,凤紫鸾则带着妇女们蒸了糖三角,煮了红枣茶。李阿婆戴着老花镜,举着自己写的歪歪扭扭的\"福\"字给大家看:\"我孙女儿说,这字儿比去年集上买的春联还精神!\"

  \"阿婆,\"凤紫鸾凑过去,指着她本子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您这上面记的可都是药方子?'陈皮三钱,山楂五钱,治娃娃积食'......\"

  李阿婆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可不!去年你给娃娃看病开的方子,我记了好几回才记住。今年咱自个儿能认药方,省得跑镇里找先生!\"她转头对旁边的媳妇说,\"翠兰,你家那口子上个月记工分老出错,明儿让他跟你学珠算——咱李庄人,可不能吃没文化的亏!\"

  小满蹲在墙角,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用石板写的\"春\"字给君陌离看。\"君叔叔,\"他仰着红扑扑的脸蛋,\"我娘说,等开春了,咱们的冬学还要教认庄稼的名字,'麦子''玉米''大豆'......\"

  君陌离揉了揉他的脑袋,指尖触到那支磨得发亮的石笔——这是他用废钢锉一点点磨出来的,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支。\"对,\"他望着窗外飘起的细雪,\"等春天来了,咱们不仅要认得字,还要认得田里的苗,认得粮囤的数,认得咱李庄的好日子。\"

  除夕夜,祠堂的煤油灯一直亮到后半夜。凤紫鸾给每个来上课的人发了张红纸,上面是她用毛笔写的\"新年进步\"。君陌离则帮着老会计整理冬学记录——报名表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有二十岁的小伙子,有抱着娃的年轻媳妇,还有白发苍苍的老汉。

  \"凤鸾,\"君陌离指着最后一页,声音里带着藏不住的欢喜,\"你瞧,连住在后山沟的刘老根都报了名。他说今年开春要带着儿子儿媳来学,说要多种两亩试验田,得认得化肥袋子上的字,算得清收成账。\"

  凤紫鸾望着窗外绽放的烟花,映得雪地一片通明。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混合着祠堂里尚未散尽的谈笑声。她忽然想起今冬第一堂课时,李阿婆颤巍巍举着\"福\"字的样子,想起小满用石板歪歪扭扭写下的\"春\"字,想起妇女们纳鞋底时还不忘念叨\"工分记账\"的模样。

  \"是啊,\"她轻声应道,\"咱们的冬学,教的不只是字。是让咱李庄人,能看清脚下的路,能数清未来的日子,能挺直腰板,把好光景过得更瓷实。\"

  大年初一的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祠堂新糊的窗纸上时,凤紫鸾听见门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推开门,只见小满领着几个半大孩子,正踮着脚往门框上贴自己写的春联——虽然笔画稚嫩,但\"读书明理\"四个字,却被他们用红纸衬得格外鲜亮。

  雪后的李庄静悄悄的,只有远处传来几声鸡鸣。凤紫鸾望着这群小不点儿冻得通红却笑得灿烂的脸蛋,忽然明白,这个冬天种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一代李庄人对未来的盼头。就像君陌离常说的:\"咱不光要吃饱穿暖,更要心里亮堂。\" 而这亮堂的光,正从祠堂的煤油灯里,从每一个认真写字的指尖,从每一句\"我认识这个字\"的欢呼里,慢慢照亮了整个李庄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