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黑土地,褪去了夏日的热烈,染上了成熟的金黄。田野里,玉米秆挺立如哨兵,高粱穗沉甸甸地低垂,大豆荚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村庄里,烟囱升起袅袅炊烟,空气中飘散着新粮的清香,混合着柴火灶的烟火气,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温暖的乡村画卷。
凤紫鸾站在自家小院的门槛上,望着远处忙碌的村民,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意。这一年,麦收顺利,秋庄稼长势喜人,村民们的日子总算有了盼头。而她,也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用医术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紫鸾,李华医生又来了!”君陌离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封信,冲她喊道。
“李医生?”凤紫鸾微微一怔,随即快步迎了上去,“他怎么又来了?不是说县城医院忙得很吗?”
君陌离将信递给她,“他说上次跟你交流后,受益匪浅,这次特意带了几本医书过来,还想请你去县城医院坐诊几天,说是县里领导听说了你的名声,想请你去给县医院的医生们讲讲课。”
凤紫鸾接过信,拆开一看,果然是李华的字迹,字里行间满是敬佩和恳切。她微微皱眉,抬头看向君陌离,“县城医院?我……能行吗?”
君陌离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膀,“怎么不行?你的医术,大伙儿都信得过。再说了,你上次不也说了,要多学多看,才能帮更多人。”
凤紫鸾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确实该去看看,学学城里医院的经验,以后也能更好地帮村里人。”
1. 县城之行,医者交流
三天后,凤紫鸾收拾了一个小包袱,里面装了几本常用的医书、她的医药箱,还有几包从尕玛村带来的草药样本。君陌离送她到村口,叮嘱道:“路上小心,早点回来。”
“嗯,你在家照顾好自己和紫菱,别太累。”凤紫鸾回头笑道。
李华早已在村口等候,见她来了,连忙迎上去,“凤医生,路上辛苦了。”
凤紫鸾摆摆手,“不辛苦,倒是麻烦你跑这一趟。”
两人一路步行到县城,李华边走边向她介绍县城的变化,“这几年,县里医疗条件好了不少,但医生还是不够,尤其是像你这样能吃苦、肯钻研的医生,更是难得。”
凤紫鸾听着,心里微微一动。她知道,六零年代的医疗资源匮乏,许多偏远地区的百姓生病了只能硬撑,甚至小病拖成大病。她能做的,或许就是尽自己所能,多教几个人,多救几个人。
到了县医院,院长亲自接待了他们。院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见到凤紫鸾后,连连点头,“久仰大名!李医生总提起你,说你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今天总算见着了。”
凤紫鸾谦虚地笑了笑,“院长过奖了,我不过是多看了些病人,积累了一点经验罢了。”
院长笑了笑,随即正色道:“凤医生,我们县医院现在缺的就是你这样的医生。县里几个公社的医疗点条件差,医生水平有限,许多老百姓生病了得不到及时救治。我们想请你留下来,给县医院的医生们讲讲课,再抽空去几个公社的医疗点看看,指导指导。”
凤紫鸾心头一紧。她知道,这意味着她可能要在县城待上一段时间,甚至可能要离开黑土地一段时间。但她也明白,这是她能帮到更多人的机会。
“院长,我愿意。”她点头道。
2.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
接下来的日子,凤紫鸾白天在县医院坐诊,晚上给县医院的医生们讲课。她讲的内容很实在,都是她在尕玛村和黑土地上积累的实战经验——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判断病情,如何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急救,如何用草药缓解常见病症。
县医院的医生们听得认真,许多人课后还追着她请教。凤紫鸾从不藏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凤医生,您说的这个‘望闻问切’结合草药的方法,真是太实用了!我们以前学得太理论化,到了乡下根本用不上。”一位年轻医生感慨道。
凤紫鸾笑了笑,“医学不是死板的,要因地制宜。老百姓需要的,是能救命、能治病的办法,而不是花里胡哨的理论。”
除了坐诊和讲课,凤紫鸾还跟着县医院的医疗队下乡,去最偏远的公社医疗点指导。有一次,他们到一个山村,发现村里有个孩子高烧不退,村里的赤脚医生束手无策。
凤紫鸾看了看孩子的情况,迅速判断是急性肺炎,立刻用针灸和草药结合的方法退烧,又开了几副药调理。三天后,孩子的烧退了,精神也好了起来。孩子的父母跪下来感谢她,她连忙扶起他们,“别这样,这是我应该做的。”
3. 黑土地的牵挂
在县城的日子,凤紫鸾虽然忙碌,但心里始终惦记着黑土地上的乡亲们。她时常写信回去,询问麦子收成、村里的情况,也告诉君陌离和紫菱,自己一切都好。
君陌离也时不时托人给她带些黑土地的特产——新磨的黄豆、晒干的蘑菇、自家腌的酸菜。她收到后,总是舍不得吃,要么分给医院的同事,要么留着等回村时带给乡亲们。
三个月后,县医院的领导极力挽留她,甚至提出可以给她安排正式编制,让她留在县医院工作。但凤紫鸾婉拒了。
“谢谢你们的信任,但我还是想回黑土地去。”她认真地说,“那里的乡亲们更需要我。”
院长叹了口气,最终尊重了她的决定,“好,凤医生,如果你以后还想来,随时欢迎。”
4. 归乡,继续守护
回到黑土地时,已是初冬。村庄被一层薄雪覆盖,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炖菜的香气。凤紫鸾刚进村,就看见君陌离和紫菱站在村口等她,紫菱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扑进她怀里,“姐!你终于回来了!”
“嗯,我回来了。”凤紫鸾笑着抱住她,又看向君陌离,“家里都好吗?”
“都好,就是大家都惦记着你呢。”君陌离笑道。
果然,刚进家门,王大妈就拎着一篮子鸡蛋来了,“紫鸾啊,你可算回来了!听说你在县城大展身手,我们都替你高兴!可我们更想你回来,村里人还等着你给瞧病呢!”
凤紫鸾心头一暖,接过鸡蛋篮子,“王大妈,我这不是回来了嘛!以后,我就在村里设个固定的问诊点,大伙儿有啥不舒服的,随时来找我。”
从那天起,凤紫鸾的小院里多了一个“问诊角”。每天傍晚,总有几个村民来坐坐,有的问问身体状况,有的聊聊家常。她不仅治病,还教大家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在寒冬里保养身体。
君陌离依旧默默支持她,帮她整理药材,陪她一起下乡。有时,他也会跟着她学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说:“万一哪天我也能帮上忙。”
岁月如梭,黑土地上的冬天渐渐过去,春天又带来了新的生机。凤紫鸾依旧忙碌,但她的笑容始终温暖。她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虽然辛苦,却意义非凡。
因为,医者仁心,守护生命,本就是她一生的使命。
        凤紫鸾站在自家小院的门槛上,望着远处忙碌的村民,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意。这一年,麦收顺利,秋庄稼长势喜人,村民们的日子总算有了盼头。而她,也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用医术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紫鸾,李华医生又来了!”君陌离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封信,冲她喊道。
“李医生?”凤紫鸾微微一怔,随即快步迎了上去,“他怎么又来了?不是说县城医院忙得很吗?”
君陌离将信递给她,“他说上次跟你交流后,受益匪浅,这次特意带了几本医书过来,还想请你去县城医院坐诊几天,说是县里领导听说了你的名声,想请你去给县医院的医生们讲讲课。”
凤紫鸾接过信,拆开一看,果然是李华的字迹,字里行间满是敬佩和恳切。她微微皱眉,抬头看向君陌离,“县城医院?我……能行吗?”
君陌离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膀,“怎么不行?你的医术,大伙儿都信得过。再说了,你上次不也说了,要多学多看,才能帮更多人。”
凤紫鸾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确实该去看看,学学城里医院的经验,以后也能更好地帮村里人。”
1. 县城之行,医者交流
三天后,凤紫鸾收拾了一个小包袱,里面装了几本常用的医书、她的医药箱,还有几包从尕玛村带来的草药样本。君陌离送她到村口,叮嘱道:“路上小心,早点回来。”
“嗯,你在家照顾好自己和紫菱,别太累。”凤紫鸾回头笑道。
李华早已在村口等候,见她来了,连忙迎上去,“凤医生,路上辛苦了。”
凤紫鸾摆摆手,“不辛苦,倒是麻烦你跑这一趟。”
两人一路步行到县城,李华边走边向她介绍县城的变化,“这几年,县里医疗条件好了不少,但医生还是不够,尤其是像你这样能吃苦、肯钻研的医生,更是难得。”
凤紫鸾听着,心里微微一动。她知道,六零年代的医疗资源匮乏,许多偏远地区的百姓生病了只能硬撑,甚至小病拖成大病。她能做的,或许就是尽自己所能,多教几个人,多救几个人。
到了县医院,院长亲自接待了他们。院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见到凤紫鸾后,连连点头,“久仰大名!李医生总提起你,说你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今天总算见着了。”
凤紫鸾谦虚地笑了笑,“院长过奖了,我不过是多看了些病人,积累了一点经验罢了。”
院长笑了笑,随即正色道:“凤医生,我们县医院现在缺的就是你这样的医生。县里几个公社的医疗点条件差,医生水平有限,许多老百姓生病了得不到及时救治。我们想请你留下来,给县医院的医生们讲讲课,再抽空去几个公社的医疗点看看,指导指导。”
凤紫鸾心头一紧。她知道,这意味着她可能要在县城待上一段时间,甚至可能要离开黑土地一段时间。但她也明白,这是她能帮到更多人的机会。
“院长,我愿意。”她点头道。
2.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
接下来的日子,凤紫鸾白天在县医院坐诊,晚上给县医院的医生们讲课。她讲的内容很实在,都是她在尕玛村和黑土地上积累的实战经验——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判断病情,如何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急救,如何用草药缓解常见病症。
县医院的医生们听得认真,许多人课后还追着她请教。凤紫鸾从不藏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凤医生,您说的这个‘望闻问切’结合草药的方法,真是太实用了!我们以前学得太理论化,到了乡下根本用不上。”一位年轻医生感慨道。
凤紫鸾笑了笑,“医学不是死板的,要因地制宜。老百姓需要的,是能救命、能治病的办法,而不是花里胡哨的理论。”
除了坐诊和讲课,凤紫鸾还跟着县医院的医疗队下乡,去最偏远的公社医疗点指导。有一次,他们到一个山村,发现村里有个孩子高烧不退,村里的赤脚医生束手无策。
凤紫鸾看了看孩子的情况,迅速判断是急性肺炎,立刻用针灸和草药结合的方法退烧,又开了几副药调理。三天后,孩子的烧退了,精神也好了起来。孩子的父母跪下来感谢她,她连忙扶起他们,“别这样,这是我应该做的。”
3. 黑土地的牵挂
在县城的日子,凤紫鸾虽然忙碌,但心里始终惦记着黑土地上的乡亲们。她时常写信回去,询问麦子收成、村里的情况,也告诉君陌离和紫菱,自己一切都好。
君陌离也时不时托人给她带些黑土地的特产——新磨的黄豆、晒干的蘑菇、自家腌的酸菜。她收到后,总是舍不得吃,要么分给医院的同事,要么留着等回村时带给乡亲们。
三个月后,县医院的领导极力挽留她,甚至提出可以给她安排正式编制,让她留在县医院工作。但凤紫鸾婉拒了。
“谢谢你们的信任,但我还是想回黑土地去。”她认真地说,“那里的乡亲们更需要我。”
院长叹了口气,最终尊重了她的决定,“好,凤医生,如果你以后还想来,随时欢迎。”
4. 归乡,继续守护
回到黑土地时,已是初冬。村庄被一层薄雪覆盖,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炖菜的香气。凤紫鸾刚进村,就看见君陌离和紫菱站在村口等她,紫菱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扑进她怀里,“姐!你终于回来了!”
“嗯,我回来了。”凤紫鸾笑着抱住她,又看向君陌离,“家里都好吗?”
“都好,就是大家都惦记着你呢。”君陌离笑道。
果然,刚进家门,王大妈就拎着一篮子鸡蛋来了,“紫鸾啊,你可算回来了!听说你在县城大展身手,我们都替你高兴!可我们更想你回来,村里人还等着你给瞧病呢!”
凤紫鸾心头一暖,接过鸡蛋篮子,“王大妈,我这不是回来了嘛!以后,我就在村里设个固定的问诊点,大伙儿有啥不舒服的,随时来找我。”
从那天起,凤紫鸾的小院里多了一个“问诊角”。每天傍晚,总有几个村民来坐坐,有的问问身体状况,有的聊聊家常。她不仅治病,还教大家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在寒冬里保养身体。
君陌离依旧默默支持她,帮她整理药材,陪她一起下乡。有时,他也会跟着她学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说:“万一哪天我也能帮上忙。”
岁月如梭,黑土地上的冬天渐渐过去,春天又带来了新的生机。凤紫鸾依旧忙碌,但她的笑容始终温暖。她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虽然辛苦,却意义非凡。
因为,医者仁心,守护生命,本就是她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