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夏风传喜讯-《空间女配在六零》

  五月的风裹着青稞的清香,掠过医疗站后山的试验田。凤紫鸾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拨开莴笋叶,查看叶背的虫卵——那些米粒大的青虫正趴在嫩叶上,被她发现后慌慌张张地往叶柄处躲。卓玛妈妈举着根细竹竿跟过来,竹竿顶端绑着块浸了烟草水的布条:“凤院长,您看这法子管不管用?我按您说的,今早天没亮就去后山采的烟叶子。”

  凤紫鸾望着布条上晕开的褐色汁液,满意地点点头:“烟碱能驱虫,比农药安全多了。”她直起腰,看向远处忙碌的村民——东沟村的阿爷正带着几个小伙子给番茄苗搭架子,竹竿绑成的三角架在风里轻轻摇晃;西岭村的姑娘们提着木桶,往莴笋地里浇用草木灰滤过的清水。试验田旁新立的木牌上,“军民共建高原耐寒作物试验田”的字迹被阳光晒得发亮,旁边还画着简笔的番茄和莴笋,是扎西妹妹用蜡笔添上的。

  “凤院长!”扎西跑得满头大汗,手里举着个皱巴巴的信封,“州农科所来信了!说咱们试验田的莴笋长势全省第一,要咱们写个经验总结,登在《高原农业简报》上!”他指着信纸上一行红字,“还说要派专家来拍照片,给全州推广!”

  凤紫鸾接过信,指尖触到信纸上微微凸起的油墨——那是扎西妹妹用红蜡笔在“第一”两个字上用力描过的痕迹。她转头看向君陌离,他正蹲在不远处帮卓玛妈妈调整竹竿的角度,军装的后背湿了一大片,却顾不上擦。

  “君陌离,”她扬了扬信纸,“咱们的高原蔬菜要上简报啦!”

  君陌离直起腰,脸上还沾着几点泥土:“我早说过,咱们的高原人,啥困难都能克服。”他指着试验田里郁郁葱葱的莴笋,“你看这叶子,多精神!等收获了,够全医疗站吃小半年。”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一辆绿色的吉普车碾过碎石路,停在医疗站门口。车门打开,下来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手里捧着台黑色的照相机——正是州农科所的王技术员,身后还跟着两个扛着支架的摄影师。

  “凤医生!君参谋长!”王技术员快步走过来,“省里要办‘高原农业成果展’,点名要咱们试验田的照片!”他指着试验田里的番茄架,“特别是这番茄,听说已经坐果了?”

  凤紫鸾和君陌离跟着他走到番茄架前。那些翠绿的藤蔓上,确实挂着几个青涩的小果子,像一串串迷你灯笼。扎西妹妹踮着脚尖数:“一个、两个、三个……君参谋长,等番茄红了,我能摘一个最大的给您吗?”

  君陌离蹲下来,帮她扶正被风吹歪的藤蔓:“等你摘下来,先给阿妈尝尝。”他抬头看向摄影师,“同志,您看这搭架的角度行不行?我们怕拍出来不好看。”

  摄影师调整着三脚架,忽然指着田埂边的杏林:“那几株杏树开花的时候,要是能拍一组‘杏花映菜田’的照片,肯定更有意境。”

  凤紫鸾望着远处粉白的杏花——那些曾在春风里飘落的花瓣,如今已结出青涩的果子,藏在茂密的绿叶间。她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杏花树下君陌离帮她整理教案的模样,耳尖不由得微微发烫。

  “王技术员,”凤紫鸾转身,“我们正打算把试验田的经验整理成手册,配上图解,发给各村的赤脚医生。您看能不能把这张‘杏花映菜田’的照片也印上?”

  王技术员连连点头:“太好了!这照片既有高原特色,又有军民共建的意义。”他转头对摄影师吩咐,“多拍几张特写,特别是番茄坐果和莴笋防虫的细节。”

  接下来的三天,医疗站里比往常更热闹了。摄影师们扛着设备在试验田和杏林间穿梭,扎西妹妹举着小本子跟着记要点,卓玛妈妈则忙着给摄影师们煮奶茶。凤紫鸾和君陌离跟着王技术员整理资料——她负责写文字部分,从莴笋的移栽时机到番茄的搭架技巧,每一条都结合了高原的实际;他则负责绘图,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搭架的步骤、防虫的流程,连藏文标注都一笔一画写得工整。

  “凤院长,”君陌离指着图纸上一处细节,“这搭架的高度,我量过,刚好到人的胸口,方便阿妈们操作。”他顿了顿,“还有这防虫布条,我建议画成斜着绑的样式,更符合实际操作。”

  凤紫鸾望着他专注的侧脸——阳光透过杏树的枝叶洒在他身上,勾勒出硬朗的轮廓,也照亮了他眼底的认真。她忽然明白,这个总是默默做事的男人,早已把“传帮带”的责任,融入了每一次测量、每一笔绘制里。

  “好,就按你说的改。”她轻声说道,指尖轻轻抚过图纸上那行藏文标注——“军民同心,高原丰收”。

  五月中旬,简报样本和照片寄到了医疗站。凤紫鸾捧着那本油墨未干的《高原农业简报》,指尖触到封面上“军民共建高原耐寒作物试验田”的标题,还有那张“杏花映菜田”的照片——粉白的杏花下,翠绿的番茄藤蔓随风摇曳,君陌离正弯腰帮卓玛妈妈调整竹竿,身后是连绵的雪山。

  “君陌离,”她指着照片里他的身影,“你看,你都上简报了。”

  君陌离凑过来,看着照片里自己沾着泥土的军装和憨厚的笑容,耳根微微泛红:“我哪有啥好拍的,都是大伙儿一起干的。”

  正说着,院子里传来一阵喧哗。卓玛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手里举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凤院长!君参谋长!州卫生局来信了!说要咱们派代表去省里参加‘高原医疗与农业协作经验交流会’!”

  凤紫鸾拆开信,里面是州卫生局的正式通知——鉴于医疗站“军民共建试验田”和“传帮带医疗培训”的双重成果,特邀凤紫鸾和君陌离作为代表,前往省城分享经验。信纸末尾还附着一行批注:“特别建议携带试验田番茄苗和莴笋种,现场展示高原种植成果”。

  “这可太好了!”卓玛兴奋地跳起来,“君参谋长,您又能去省城了!上次您带回来的杏脯,我阿妈说比蜜还甜!”

  君陌离挠挠头,看向凤紫鸾:“凤院长,你去我就去。”

  凤紫鸾望着信纸上“省城经验交流会”的字样,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在省城做报告的场景——那时她孤身一人,如今却有君陌离并肩;那时她只想着推广医疗经验,如今却能带着高原的蔬菜成果,向更多人展示军民协作的力量。

  “好,咱们一起去。”她轻声说道,指尖轻轻抚过信纸上的公章,“把试验田的番茄苗和莴笋种都带上,让省城的同志们看看,咱们高原人不仅能治病救人,还能种出好菜。”

  出发前一天,凤紫鸾和君陌离蹲在试验田边,小心翼翼地挖番茄苗和莴笋种。卓玛妈妈提着桶清水过来,给根须蘸了蘸:“凤院长,君参谋长,你们到了省城,可别忘了给咱们的试验田多拍几张照片。”

  凤紫鸾接过水桶,看着那些带着黑土的根须——它们将在省城的展览馆里,向更多人讲述高原的故事。“放心吧,阿妈。”她轻声说道,“我们不仅带去种子,更带去高原人的精神。”

  吉普车碾过碎石路,驶向县城。君陌离坐在副驾驶座上,怀里抱着个用棉布包着的木箱——里面装着精心挑选的番茄苗和莴笋种,还有几本翻得卷边的《高寒地区农业技术》。凤紫鸾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忽然想起今早君陌离帮她整理行李时,偷偷往箱底塞了包炒面——说是“省城饭馆的饭不一定合口,饿了垫垫”。

  “君陌离,”她转头看向他,“等开完会,咱们去省农科所看看,有没有更适合高原的作物品种。”

  君陌离点点头:“好。我还想去书店买本最新的《农业气象学》,咱们试验田要是扩大规模,得提前学学防霜冻的技术。”

  省城的交流会现场,凤紫鸾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试验田的照片——从初春的翻土插秧,到如今青翠的蔬果挂架。她讲到莴笋防虫的“烟草水秘方”,讲到番茄搭架的“三角稳定法”,台下响起阵阵掌声。当大屏幕切换到“杏花映菜田”的照片时,她特意指着那个弯腰帮忙的身影:“这是我们的君参谋长,他说‘军民同心,才能高原丰收’。”

  台下的君陌离微微一怔,随即挺直了腰板——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军装,胸前的勋章在灯光下闪着微光。台下有记者举着话筒追问:“凤医生,您说‘军民共建’是试验田成功的关键,能具体说说吗?”

  凤紫鸾望向台下的君陌离,目光温柔而坚定:“因为我们的高原医疗和农业,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君参谋长带着战士们从山脚下背来三十车黑土,县农科所的老师熬夜写种植手册,村里的阿妈们天不亮就来田里干活……这就是高原的力量——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守护一方土地。”

  会议结束那天,省农科所的专家找到凤紫鸾:“凤医生,我们决定把试验田列为‘高原农业示范基地’,定期派技术员来指导。”他指着君陌离,“特别是这位君参谋长,他整理的种植图解太实用了,我们要编进全省的农业培训教材。”

  返程的吉普车上,凤紫鸾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忽然想起君陌离在交流会上说的话:“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她转头看向身旁——他正靠在座椅上小憩,军帽遮住了眉眼,却遮不住嘴角那抹淡淡的笑意。

  “君陌离,”她轻声说道,“等回到医疗站,咱们把省农科所的新技术都教给村民们。”

  君陌离睁开眼,目光落在她脸上:“好。等番茄熟了,咱们在杏树下摆个庆功宴,把东沟村、西岭村的阿妈阿爸都请来。”

  吉普车驶过山口,远处的杏林已经结出了青涩的果子。凤紫鸾望着那些藏在绿叶间的果实,忽然明白——这高原的夏天,不仅带来了蔬果的清香,更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坚守。就像那几株杏树,从春风里的花朵,到夏日的青果,再到秋日的硕果,每一步都凝聚着阳光、雨露和无数人的心血。

  “君陌离,”她望着远处的杏林,轻声说道,“等杏子熟了,咱们一起尝尝,这高原上的甜。”

  君陌离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腕间的红绳:“好,等杏子熟了,咱们一起看高原的丰收,一起守这岁岁的安康。”

  风从车窗灌进来,带着青稞的清香和杏花的余韵。那几株杏树静静地伫立在山间,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关于传承、关于爱的故事——这个故事,将在高原上,在每一个季节的轮回里,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