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齐厌为目标的第二天,季云瑶便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行动。
她没有像前世对顾烬那样,试图通过制造偶遇或展现柔弱来吸引注意。
她深知,对于齐厌这种智商超群、心高气傲的天才,肤浅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
她需要一种更高级、更不容拒绝的接近方式——让他主动注意到她,甚至需要她。
她的切入点,是齐厌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备受校方和业界瞩目的顶尖项目组——“智眸”。
这是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前沿研究的团队,由计算机系最权威的教授牵头,齐厌在其中负责核心算法架构。
季云瑶利用自己前世积累的商业眼光和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知”,结合这一世设计系学生的身份优势,开始深入研究“智眸”项目组公开发表的论文、技术报告和相关新闻。
她很快将目光锁定在项目组近期公布的一项关于“复杂动态场景下多目标精准识别”的算法突破上。
这项技术被认为是“智眸”即将推向市场的关键,备受赞誉。
然而,季云瑶在反复研读其技术白皮书后,凭借远超当前时代的认知(融合了未来几次轮回中接触到的类似技术瓶颈信息),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极其隐蔽、但可能致命的潜在漏洞。
这个漏洞并非算法本身的设计错误,而是在特定极端数据输入和复杂环境变量叠加下,可能引发识别逻辑链的“雪崩式崩溃”,导致系统误判甚至失效。
在当前实验室的理想测试环境下,这个问题几乎不可能暴露,但一旦投入实际应用,遭遇复杂现实场景,后果不堪设想。
找到了突破口,季云瑶并没有急于行动。
她花了整整三天时间,闭门不出,将自己关在宿舍或图书馆的独立研讨室里。
她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漏洞的原理和潜在危害,更结合自己设计思维和用户心理学的知识,构思了一套极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软性补丁”解决方案。
她没有试图从底层修改齐厌的复杂算法(那会暴露她过于超前的技术能力,引人怀疑),而是巧妙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预测和环境感知的“动态权重调节机制”,作为算法外层的辅助防护。
这套方案,更像是一种精妙的“战术补充”,既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又完全尊重和兼容了原有的核心算法,实施起来相对平滑。
整个过程,她逻辑缜密,论证清晰,方案极具创意和实用价值。
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理解,更是对产品化、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
这份功力,远超一个大二设计系学生的水平,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产品架构师。
准备就绪后,在一个深夜,季云瑶通过加密的网络节点,将这份详尽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以匿名邮件的形式,发送到了“智眸”项目组的官方公开邮箱。
邮件标题只有简洁的一行字:「关于“智眸”动态识别算法潜在风险的技术探讨」。
她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只在邮件末尾附上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期待‘智眸’洞察万物,亦能洞察自身。一位匿名的关注者。」
做完这一切,季云瑶清除了所有操作痕迹,合上电脑。
她走到宿舍的盥洗台前,用冷水洗了把脸,抬头看着镜中的自己。
容颜依旧青春靓丽,甚至因为专注和思考,眉宇间更添了几分独特的英气与魅力。
但那双眼睛深处,却是一片冷静到极致的深邃。
她轻轻抚平额前的一缕碎发,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运筹帷幄的笑意。
“接近一座堡垒,最好的方式不是强攻,而是让他亲自为你打开一扇门,”
她对着镜中的自己,无声低语,
“一扇他认为……通往胜利的门。”
现在,门铃已经按响。她只需要耐心等待,堡垒的主人,亲自出来探查。
……
与此同时,“智眸”项目组实验室。
已是凌晨,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齐厌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飞速滚动。
他刚结束一段核心代码的调试,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习惯性地点开了项目组的公共邮箱,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那封匿名邮件,在一堆学术会议邀请和合作咨询中,显得格外突兀。
他本打算像处理垃圾邮件一样将其删除,但那个直指核心的标题,让他停顿了一下。
鬼使神差地,他点开了邮件。
起初,他眉头微蹙,带着审视和怀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眼神锐利起来。
他坐直了身体,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这是他在深度思考时的习惯。
邮件指出的问题,角度刁钻,论证严谨,直击他算法设计中一个连他自己都未曾深入思考过的“盲区”。
而更让他心惊的是,对方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粗暴的修改,而是一种充满巧思的“协同增强”,完美弥补了潜在缺陷,甚至提升了算法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这种思路,这种对技术和应用结合的理解深度……
绝非寻常学生甚至普通研究员所能及。
“是谁?”齐厌低声自语,镜片后的眼眸中,第一次露出了不是冷漠,而是极度困惑和强烈探究欲的神情。
他反复检查邮件来源,却只找到一片虚无,对方显然做了极其专业的反追踪处理。
他立刻将邮件转发给了项目导师和自己的核心团队成员,并附言:
「紧急会议,立刻。」
半小时后,项目组核心成员齐聚会议室。看完邮件内容,所有人都震惊了。
“这……这怎么可能?我们的测试完全没问题!”一个博士生难以置信。
“但这个推演逻辑……在极端情况下,确实存在崩溃的可能!”另一位负责测试的成员脸色发白。
“关键是这个解决方案,太精妙了!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导师推了推眼镜,眼中满是惊叹。
“齐厌,你怎么看?能看出是谁的手笔吗?”
齐厌靠在椅背上,目光透过镜片,扫过屏幕上那冷静而精准的文字,缓缓摇头:“查不到来源。
但可以肯定,对方对我们项目的了解程度极深,而且……技术水平和对应用场景的理解,远超我们目前的团队水平。”
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带着一种他自己都未察觉的、被挑战后燃起的斗志:“这是一个警告,也是一个……机会。找到这个人。”
会议决定,立刻按照匿名邮件提供的思路,进行内部验证和漏洞排查。同时,暗中调查邮件来源。
散会后,齐厌独自留在会议室。他再次打开那封邮件,目光落在最后那句“期待‘智眸’洞察万物,亦能洞察自身”上。
洞察自身……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唇角竟勾起一丝极淡、几乎看不见的弧度。
有意思。
这个匿名的“关注者”,成功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不是作为崇拜者,而是作为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神秘的对手,或者……潜在的盟友?
堡垒之内,高岭之花的目光,第一次主动投向了外界,试图寻找那个按响门铃的身影。
而季云瑶,此刻正坐在图书馆的窗边,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安静地画着设计草图。
她知道,鱼饵已经放下。现在,只需要静待鱼儿……主动游近。
空气中,仿佛已经弥漫开一丝若有若无的、狩猎即将开始的气息。
        她没有像前世对顾烬那样,试图通过制造偶遇或展现柔弱来吸引注意。
她深知,对于齐厌这种智商超群、心高气傲的天才,肤浅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
她需要一种更高级、更不容拒绝的接近方式——让他主动注意到她,甚至需要她。
她的切入点,是齐厌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备受校方和业界瞩目的顶尖项目组——“智眸”。
这是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前沿研究的团队,由计算机系最权威的教授牵头,齐厌在其中负责核心算法架构。
季云瑶利用自己前世积累的商业眼光和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知”,结合这一世设计系学生的身份优势,开始深入研究“智眸”项目组公开发表的论文、技术报告和相关新闻。
她很快将目光锁定在项目组近期公布的一项关于“复杂动态场景下多目标精准识别”的算法突破上。
这项技术被认为是“智眸”即将推向市场的关键,备受赞誉。
然而,季云瑶在反复研读其技术白皮书后,凭借远超当前时代的认知(融合了未来几次轮回中接触到的类似技术瓶颈信息),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极其隐蔽、但可能致命的潜在漏洞。
这个漏洞并非算法本身的设计错误,而是在特定极端数据输入和复杂环境变量叠加下,可能引发识别逻辑链的“雪崩式崩溃”,导致系统误判甚至失效。
在当前实验室的理想测试环境下,这个问题几乎不可能暴露,但一旦投入实际应用,遭遇复杂现实场景,后果不堪设想。
找到了突破口,季云瑶并没有急于行动。
她花了整整三天时间,闭门不出,将自己关在宿舍或图书馆的独立研讨室里。
她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漏洞的原理和潜在危害,更结合自己设计思维和用户心理学的知识,构思了一套极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软性补丁”解决方案。
她没有试图从底层修改齐厌的复杂算法(那会暴露她过于超前的技术能力,引人怀疑),而是巧妙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预测和环境感知的“动态权重调节机制”,作为算法外层的辅助防护。
这套方案,更像是一种精妙的“战术补充”,既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又完全尊重和兼容了原有的核心算法,实施起来相对平滑。
整个过程,她逻辑缜密,论证清晰,方案极具创意和实用价值。
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理解,更是对产品化、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
这份功力,远超一个大二设计系学生的水平,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产品架构师。
准备就绪后,在一个深夜,季云瑶通过加密的网络节点,将这份详尽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以匿名邮件的形式,发送到了“智眸”项目组的官方公开邮箱。
邮件标题只有简洁的一行字:「关于“智眸”动态识别算法潜在风险的技术探讨」。
她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只在邮件末尾附上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期待‘智眸’洞察万物,亦能洞察自身。一位匿名的关注者。」
做完这一切,季云瑶清除了所有操作痕迹,合上电脑。
她走到宿舍的盥洗台前,用冷水洗了把脸,抬头看着镜中的自己。
容颜依旧青春靓丽,甚至因为专注和思考,眉宇间更添了几分独特的英气与魅力。
但那双眼睛深处,却是一片冷静到极致的深邃。
她轻轻抚平额前的一缕碎发,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运筹帷幄的笑意。
“接近一座堡垒,最好的方式不是强攻,而是让他亲自为你打开一扇门,”
她对着镜中的自己,无声低语,
“一扇他认为……通往胜利的门。”
现在,门铃已经按响。她只需要耐心等待,堡垒的主人,亲自出来探查。
……
与此同时,“智眸”项目组实验室。
已是凌晨,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齐厌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飞速滚动。
他刚结束一段核心代码的调试,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习惯性地点开了项目组的公共邮箱,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那封匿名邮件,在一堆学术会议邀请和合作咨询中,显得格外突兀。
他本打算像处理垃圾邮件一样将其删除,但那个直指核心的标题,让他停顿了一下。
鬼使神差地,他点开了邮件。
起初,他眉头微蹙,带着审视和怀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眼神锐利起来。
他坐直了身体,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这是他在深度思考时的习惯。
邮件指出的问题,角度刁钻,论证严谨,直击他算法设计中一个连他自己都未曾深入思考过的“盲区”。
而更让他心惊的是,对方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粗暴的修改,而是一种充满巧思的“协同增强”,完美弥补了潜在缺陷,甚至提升了算法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这种思路,这种对技术和应用结合的理解深度……
绝非寻常学生甚至普通研究员所能及。
“是谁?”齐厌低声自语,镜片后的眼眸中,第一次露出了不是冷漠,而是极度困惑和强烈探究欲的神情。
他反复检查邮件来源,却只找到一片虚无,对方显然做了极其专业的反追踪处理。
他立刻将邮件转发给了项目导师和自己的核心团队成员,并附言:
「紧急会议,立刻。」
半小时后,项目组核心成员齐聚会议室。看完邮件内容,所有人都震惊了。
“这……这怎么可能?我们的测试完全没问题!”一个博士生难以置信。
“但这个推演逻辑……在极端情况下,确实存在崩溃的可能!”另一位负责测试的成员脸色发白。
“关键是这个解决方案,太精妙了!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导师推了推眼镜,眼中满是惊叹。
“齐厌,你怎么看?能看出是谁的手笔吗?”
齐厌靠在椅背上,目光透过镜片,扫过屏幕上那冷静而精准的文字,缓缓摇头:“查不到来源。
但可以肯定,对方对我们项目的了解程度极深,而且……技术水平和对应用场景的理解,远超我们目前的团队水平。”
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带着一种他自己都未察觉的、被挑战后燃起的斗志:“这是一个警告,也是一个……机会。找到这个人。”
会议决定,立刻按照匿名邮件提供的思路,进行内部验证和漏洞排查。同时,暗中调查邮件来源。
散会后,齐厌独自留在会议室。他再次打开那封邮件,目光落在最后那句“期待‘智眸’洞察万物,亦能洞察自身”上。
洞察自身……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唇角竟勾起一丝极淡、几乎看不见的弧度。
有意思。
这个匿名的“关注者”,成功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不是作为崇拜者,而是作为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神秘的对手,或者……潜在的盟友?
堡垒之内,高岭之花的目光,第一次主动投向了外界,试图寻找那个按响门铃的身影。
而季云瑶,此刻正坐在图书馆的窗边,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安静地画着设计草图。
她知道,鱼饵已经放下。现在,只需要静待鱼儿……主动游近。
空气中,仿佛已经弥漫开一丝若有若无的、狩猎即将开始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