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媳妇熬成婆-《红楼襄王》

  我叫薛宝钗,出自金陵薛家。

  金陵薛家,这个名号确实很大,天下没几个人敢如此自称,我们家最开始也不敢。

  老实说,我家到我出生时便已没落了,别说金陵连在应天也排不上号,只能攀附同样已经没落的贾家。

  在我记忆中,我的父亲很有学问,而且是个很慈祥的人,是圣人推崇的谦谦君子。

  父亲十七岁时中生员,两年之后得中了举人,长辈们都说他是文曲星下凡,往后定能得中进士重振门楣。

  可惜这世上万般,大多不是自己所能决定,在父亲中举的承平十五年腊月,内廷一封急递打乱了他的谋划。

  当时我才两岁多,难以明白皇帝陛下赐予户部主事的官,为何会使父亲愁眉不展乃至一蹶不振。

  在得了这个官后,父亲就变得忙了许多,但还是会尽力抽时间陪我和哥哥,教导我们读书写字明理。

  父亲的教诲我都听了进去,只不过兄长却一心想着玩儿,在父亲不在的时间从不看书,所以每次父亲考教他都会挨打。

  正统三年,父亲得了重病,母亲说这是积劳成疾。

  母亲多次抹泪跟我说家里富贵,用不着你爹如此拼命。

  但我却知道,父亲之所以如此勤勉,其实是为了立下些功勋,日后好向皇帝陛下讨个恩典,准他参与会试走科甲正途。

  只不过,父亲终究没等到那一天,在正统三年的秋天过世了,那时我才八岁。

  父亲为陛下尽忠而死,期间受了那么多委屈和辛劳,可他甚至连陛下的面都未能得见,我心中暗暗为他深感不忿。

  而父亲的离世,让我们这一支没了顶梁柱,兄长成日胡作非为也立不起来,全靠母亲一个妇道人家支撑。

  好在母亲出自王家,娘家人的势力让其他族人不敢太过造次,但我们这一房仍免不了被蚕食利益。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比以往懂得更多事情,也开始协助母亲管理家务事。

  时间来到正统十年,这是很特殊的一年,也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年。

  这年春天倭寇肆虐,还在应天城外张狂过境,还叫嚣说要炸太祖的陵寝,听说其最近时距孝陵不过两里。

  虽然倭寇被迅速赶走,可皇帝陛下还是深为震怒,听哥哥说金陵都司几十名将官被砍了脑袋。

  之后,皇帝派了太子来金陵督军,而我也等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那是一个下午,内廷急递让族内

  惊惶,而此时兄长又在外面惹了事,家里可谓是鸡犬不宁。

  偏在此时下人来报,说外面官兵已把家宅围住,这让我和母亲惊恐万分,要命的是兄长此刻还是不在,后来我才知是十三爷来了。

  族中长辈要去叩拜,却连人家的面都未能见到,被侍卫们挡在了自家院墙外。

  我那不靠谱的兄长赶了回来,可他却不敢出去见客,最终这位爷闯进了内院。

  没办法兄长出去了,然后就被侍卫们抓住痛打了一顿,这个时候朱十三才开始问话。

  到此我才明白怎么回事,值此家族危急关头,我壮着胆子便与他分辩,很容易就占了上风,但这个世界不是总讲规则。

  在这一天,权力是超越一切礼法制度规则的事实,如此近距离且直白的展示在了我眼前。

  我虽能言善辩,可面对这位十三爷的道理,我只能语塞而束手无策。

  恰在此时一阵风来,将挡在我跟他之间的帘子卷起,于是我们相隔五步四目相对。

  见到他的第一眼,他给我的印象便是英武和阳刚,这一点反倒盖住了他的贵气,属于皇家嫡嗣的贵气。

  他也在看我,而且看得很认真,但这目光却让我不舒服,只因其有不加掩饰的打量,总让我感觉自己没穿衣服似的。

  所以我断定,这所谓的皇家嫡嗣,也不过是个好色的轻薄之徒。

  好在风吹过后竹帘落下,挡住了他那刀子般的目光,否则再被他刮几下我就要落荒而逃了。

  之后他没再强逼,反倒给兄长安排了任务,但这一举动又把我家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太子和地方官府角力的矛头。

  好在最终事情得以平息,我家度过了这最危险的难关。

  然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位与我本不该有交集的皇子,竟遣人送了东西给我,其中还附带了一首李白的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虽是轻薄之举,却也让我猜测,这位兴是有意于我,但之后我也没放在心上。

  时间逐渐过去,之后我随母亲去乡下别院居住,顺道去南静庵还愿,感谢菩萨庇佑家族平安。

  这本是平平无奇的举动,哪知我却又遇到了他。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偷跑出来闲逛,所以只带了几十名侍卫,然后就被白莲教的人伏击了。

  他和手下人退到了我家别院,为保家族存亡我们也参与进防守中,

  我还让兄长以重赏招佃户来协助。

  后来大战爆发,我当时害怕极了,以为就要死在这里。

  为保清白,我与母亲拿着剪刀,躲在房间里相互依偎着。

  可怕什么就来什么,贼人杀进了我藏身的房间,靠外的婢女被当场杀害,飞溅的鲜血落到了我的脚边。

  贼人发现了我和母亲,就在我以为今日必死时,他提着刀冲了进来,非常轻松的将贼人斩杀。

  直到多年以后,我都能记得他那关切的眼神,以及他传递给我的强烈安全感,但我当时却不知自己已对他动了心。

  后来危机解除,我家因救援有功再次被封赏,我还得了他保举成为公主侍读。

  之后我家随他一道进京,而到了京城我才体会到,所谓四大家族不过平平,京城里最不缺的就是权贵。

  好在我在京城,遇到了此生最好的姐妹和知己,那时我便想即便选不上,有此挚友也算不虚此行了。

  黛玉是个有趣的人,她虽小但学识却不弱于我,所以在贾家的那些日子,我跟她可谓无话不谈。

  之后选拔侍读开始,虽然有他的保举,但对选上侍读一事,我还是没有太大把握。

  可最终,我还是进到了复选,并见到了皇后娘娘,也就是我日后的婆婆。

  皇后威仪深重使我不敢直视,让我意外的是娘娘很和善,后来谈话才知是因为我救了她儿子。

  然后,我就迎来了她的第一次考教,我的回答应该让是她很满意,于是娘娘下了懿旨给我厚赏。

  之后我成为了公主的侍读,这是一个很抢手的职位。

  后来我才明白其之所以抢手,原因不在于侍读职位本身,而是跟那位十三爷息息相关。

  原因在于,次年这位就要成婚,各家拼了命的把女儿往坤宁宫送,其实是为给皇后娘娘推举王妃。

  入选之四人,只有我是个意外,而意外又源自于他。

  我也不知从何时起,对这位十三爷起了爱慕之意,虽然每天在坤宁宫东殿陪公主,我却总期盼着他能过来。

  之后他找我学下棋、学诗文、学抚琴,我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我心里没有只有欢喜。

  跟他相处时间长了,他确实对我是极好极客气,而且言语之间多有爱意,这让我猜测他或许心里真的有我,当初送的那首诗并非轻薄。

  意识到这一点我欣喜若狂,但面子上我却依旧矜持,我必须抑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这是良家女子

  该有的品性。

  后来贾珍作死戏弄秦家,让我再度见识到了皇权之至尊,什么国公府的长房传承,触怒了他差点儿被直接打死。

  再之后北静王因一匹马被削爵,同样也证明了这一道理,让我知道这大明朝任你王侯将相,都不过是朱家的奴才罢了。

  这次我并不为贾家忧心,因为贾珍确实咎由自取,我在贾家时就听过宁府不少烂事。

  他救下了秦家姑娘,可当我见到他与那位秦姑娘亲密相处时,我的心如针扎一样的刺痛,仿佛失去了此生最宝贵的东西。

  我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打趣了他俩几句,但这件事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

  之后日子趋于平静,我继续在宫里侍读,并在闲暇时候与他相处,我们的感情在不断加深,我们自己深陷其中却不知。

  当然也是在宫里这段时间,我得知了不少隐秘之事,也见识了我未来婆婆的手段,这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

  时间来到正统十一年,他被正式册封为襄王搬出了皇宫,同时他选妃的时间也到了。

  我年少失怙,本不该去参选,但睿王妃向皇后娘娘举荐了我,虽然她也是不怀好意,但在这件事上我确实很感激她。

  所以后来,无论有多少人对她攻讦,我都保了她一生平安,但那已是很久以后的事。

  当皇后娘娘问我心意时,我当时真的是紧张极了。

  朱家虽不重门第,但我年少失怙确实不配参选,所以我害怕说错了话,引得皇后震怒祸及家族。

  可我最终还是不忍放弃,壮着胆子说出了自己的心意,哪知皇后娘娘直接应允了我去参选。

  所以,我也很感激我的婆婆,是她给我的参选的机会,才成就了日后我的尊荣。

  之后便是漫长的选妃时间,我一路通过了初选、复选来到了终选,而终选那一天的经历同样让我终身难忘。

  参与终选的只有两人,另一位是皇后的亲侄女,她几乎是公认的王妃。

  其实到这一步,我已是深感幸运,能从此常伴于他身边,别说侧妃更低的位分我也甘之如饴。

  选妃当日帝后皆临,宫内外三品以上命妇到场,那确实是很盛大的气象。

  我与杨静婷站在坤宁门内,看着他在远处拿起那柄如意,迈着自信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他的目光一直在看着我,我以为他是在与我致歉,毕竟我和他此刻都已知道,我们心里都已经装满了对方,可惜有情人却不能成为

  眷属。

  哪知当他靠近时,竟直接走到了我的身前,并将那柄如意递给了我,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

  我劝他不要冲动乱来,可他比我想象中更坚决,最终我没顶住他的“逼迫”,接过了代表王妃身份的如意。

  一时间风云变色,我看到了未来公公铁青的脸,这让我心惊胆战惶恐万分,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皇帝拂袖而去,好在皇后娘娘留下了,让这选妃仪式得以继续进行,但我的心始终忐忑不安。

  选妃结束后,按照规制我返回了金陵,等待着皇家进行之后仪式。

  我选中王妃的事在京城和金陵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对此议论纷纷,讥讽襄王是胡作非为。

  为此我深感愧疚,觉得是自己害了他,但后来我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为的就是给自己泼点儿脏水。

  但不管怎么说,我最终嫁入了皇家,被他从金陵迎娶了回去,但到了最后一步又出现了问题。

  我虽已是他的妻子,但皇帝陛下并未下旨册封,所以我还不是正经王妃。

  之后麻烦事就来了,我和他被送进了上林苑,皇帝让我们夫妻在里面种地,期间一应饮食起居都得靠自己。

  这样的日子非常艰苦,很多人都说这是皇帝对我的考验,想要让我知难而退,但我却明白这是对他的考验。

  堂堂一位亲王,变成种地的农夫,每天扛着锄头去种地,这其中的落差比我可大多了。

  但他没有怨言,甚至脸上笑容都没少过,这让我安心了许多,我还是有些担心他弃我而去,对待爱人我确实比较自私。

  其实我也问过他,为何独对我如此看重,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我为王妃,可他的回答让我更困惑了。

  之后我们相互扶持,他去种地我在家做饭,就好像真的是普通农户一样,我们两个人都过得很心安。

  也正是这段日子的劳作,让我明白百姓生存之不易,也造就了我日后成为贤后。

  这样的时间过了四个月,我们通过了皇帝的考验,最后我被册封为襄王妃,一跃成为大明最尊贵的女人之一,彼时我才十五岁。

  成为王妃后我事情很多,府里的事务反倒是小头,与宫里娘娘们和各勋府的交际,才是真的让人操心劳形的事。

  府里的钱不太够用,为此我没少到东宫和睿王府打秋风,我保证那时我真想过要还钱,后面不还完全是他的意思。

  可到了后来,他在外征战

  功劳越来越大,我在京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与元春和陈芷暗中斗得不亦乐乎。

  也不知从何时起,人命在我眼中已如草芥,因此我跟婆婆一样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