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大将军,且听这龙吟!-《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而对扶苏来说,真正意义重大的,是吞并宋国后为秦国带来的技术跃升、经济潜力与文化融合的契机。

  更关键的是人口的急剧增长——大秦一夜之间新增千万子民。

  国家强盛的根本,始终系于百姓。

  人多则物丰,民富则国强,根基愈厚,气势愈盛。

  宋国原有人口三千余万,乃中原诸国之冠;次为汉国,亦近三千万。

  而汉国版图更是诸国之最,远超宋国。

  加之其拥有的百万骑兵,称其一国足以压服其余诸国,并非虚言。

  只不过等到它逐一击破对手之后,自身也必将力竭。

  唐国位列第三,人口约两千余万;清国紧随其后,约有一千万。

  秦与明两国则相仿,皆在七八百万上下,故国势偏弱。

  如今格局已然不同。

  单是燕云十六州便有五百多万人口,再加宋国本土如淮北、京西等地,民众总数再添千万以上。

  秦国人口因此实现翻倍式增长,一举超越唐、宋,仅逊于汉国!

  国土面积也跃居天下第二,仅次于汉国。

  要稳稳接住这份战果,顺利走过调整阶段,对秦国而言是一场巨大考验。

  但只要成功消化,大秦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

  “眼下最缺的,还是人。”

  “军队也得扩编,否则纵有万里江山,也无足够兵力镇守。”

  扶苏按着额头,低声说道,神情微倦。

  秦国如今的情形,宛如一个久饥之人,突然面对一座堆积如山的盛宴。

  可惜手中无刀无筷,无法下咽,只能眼睁睁看着,最为煎熬。

  “待来年春闱重启,广选贤才,既可填补空缺,也能推动新旧两地民心交融。”

  “至于征兵,臣以为不必急于一时,仍应以精锐为重。”

  孙膑上前进言。

  这些道理,扶苏心中自然清楚。

  一切早已在计划之中。

  设立文武科举,兴办大秦王家军事学院,从根源上为帝国扩张铺路。

  文官武将由此而出,人才得以层层筛选。

  军校所育之士,皆可迅速补入军中担任要职,一旦征兵令下,便可立即成军。

  军队数量与质量皆有保障,战力源源不断。

  扶苏唯一忧虑的,是时间不够。

  无论是选拔贤能,还是练兵备战,都需要岁月积淀。

  “未来两年,大秦当以休养生息为主。”

  “全国道路系统必须优先推进。唯有水泥直道贯通四方,才能连通百姓、振兴本土经济。”

  一幅宏图已在心中成型。

  他打算多线并行。

  首先,在新占之地推行秦法秦政,全面修建水泥直道,夯实民生与国本之基。

  如此,方可赢得民心,增进归属,消弭旧日分歧。

  建设重点将落在燕云十六州与赵地一带。

  此地居于大秦版图中枢,进可攻退可守,便于统摄东西。

  紧接着,再度开科取士,文武并举,自两地广揽英才;同时推动民间交流,鼓励通婚经商,加速融合。

  正当扶苏与孙膑商议之际,蒙毅猛然推门而入,眼眶泛红,面容哀戚。

  “阿蒙,何事如此悲痛?”

  扶苏见状,眉头微皱。

  蒙毅双膝跪地,声音颤抖:“殿下……大将军……走了!”

  书房瞬间寂静无声。

  白起身故的消息一直封锁未发。

  直到今日,随武安城战报一同传至汴梁。

  “武安城十三万将士死守孤城,抵御五十万宋军。大将军久病积劳,于城头吐血昏厥,当晚离世!”

  “临终前托付兵权于项羽,次日宋军猛攻,血战爆发。”

  “后得章邯率十五万援军赶到,终击退敌军。然城中守军仅存不足三千,项羽重伤垂危,我军……惨胜。”

  蒙毅语不成声。

  那一役惨烈至极。十三万壮士浴血奋战,硬生生挡住五十万大军,寸土未让。

  这是秦宋开战以来最惨重的一战。

  但最沉重的损失,是白起。

  那位守护大秦的战神,那颗最璀璨的将星,终究陨落。

  他如愿以偿,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走完了最后的征程。

  扶苏听完那句话,久久没有作声。

  他慢慢走到窗前,凝视着外头灰蒙的天际。

  雪花无声落下,一片接一片,像是从记忆深处飘来的旧事。他的眼神穿过风雪,落在遥远的地方。

  这件事,其实在心里已有预感。

  可当它真正发生时,心口仍像被什么压住一般,闷得喘不过气,思绪也有些恍惚。

  真正的告别往往悄无声息。

  没有古道长亭,没有酒杯相碰的叮当声,也没有依依不舍的言语。

  只是某个寻常清晨,阳光照常洒落,雾气散去,有人却再也未能醒来。

  有些人,在昨日夜里停下了脚步,从此成了梦里的影子,成了心底不愿翻动的一页。

  背对着孙膑与蒙毅,扶苏低声道:“十日后,孤要启程回咸阳,阿蒙,你去安排。”

  “诺!”

  蒙毅领命,迟疑了一下,又轻声问:“殿下,大将军的事……要不要瞒着?”

  白起离世的消息尚未公开。

  这位老将名震天下,此时此刻离去,若传扬出去,恐动摇军心,影响大局。

  “如实告知。”

  扶苏语气平稳,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蒙毅不再多言,行礼退下,顺手推着轮椅上的孙膑一同离开书房。

  屋内只剩扶苏一人。

  窗外雪花纷飞,他望着那片苍茫,眼前竟浮现出一位白发老将的身影——旌旗猎猎,百万雄师听令于他,铁骑踏破山河,气势如虹。

  耳畔响起一段熟悉的曲调,低沉而有力: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雪原营涛,铁马冰河!

  关山四固,我心何缺!

  我不识君,君不识我!

  君之热血,殷殷惊我!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这是每个秦人从小就会唱的歌谣。

  随着吟诵,天地间的风忽然呼啸起来,卷起漫天白雪,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至。

  似有无数声音在风中齐声高唱,金戈撞击之声、战鼓雷鸣之响,尽数汇入这悲壮旋律。

  扶苏面向风雪,深深弯下腰,行了一个最庄重的礼。

  那是他对一位时代的巨擘,最后的致意。

  “大将军,且听这龙吟。”

  “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