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终究是不如从前了-《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唐国,长安城。

  李靖尚未归来,前线战败的消息却已飞马传至都城。

  整个长安为之震动,百姓哗然。

  李靖是谁?大唐军魂,与白起、卫青、韩信并列的战神级人物,无数人心中的不败象征。

  可如今,他竟在秦军面前折戟沉沙。

  二十万精锐对阵十万秦卒,竟落得近乎覆灭的下场!

  这不仅是败仗,更是立国以来罕见的重创!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场惨败竟发生在李靖身上。

  但唐人并未因此质疑李靖的能力,怒火全部倾泻向秦国。

  “秦国无道!”

  “我大唐以义出兵,只为平乱止战,他们竟敢挥戈相向!”

  “蛮夷之邦,毫无礼法可言!”

  “当年就不该将公主嫁予秦王,简直是喂不熟的狼!”

  “定是用了诡计,否则李帅怎会落败?”

  “秦人狡诈,早有预谋!”

  “必须兴兵讨伐,雪此奇耻大辱!”

  “对!发兵攻秦,绝不姑息!”

  “如此背信弃义之国,唯有刀剑方可明正义!”

  民情激愤,街头巷尾皆是怒骂之声。

  在唐人眼中,大唐曾多次援手秦国,甚至以公主和亲,仁至义尽。

  而秦国非但不知感恩,反而刀兵相见,这不是忘恩负义,又是什么?

  消息很快送入皇宫。

  李世民第一时间得知。

  李靖兵败的奏报刚到,他立即下令召集百官,于御书房紧急议事。

  “呵……秦国,扶苏……”

  李世民读完李靖亲笔所呈的战报,面色铁青,眉宇间寒意逼人。

  这一败,不只是大唐的羞辱,更是对他权威的直接挑战。

  他清楚,败因不在李靖,而在秦国——根本不按常理用兵。

  李靖以平息争端为由前往边境,彼时秦国刚经历一场大战,按常理不会轻易与唐国正面冲突。

  可扶苏竟直接动手!

  在多次警告无效后,秦军毫不迟疑发起攻击,手段凌厉,毫无退让之意。

  “秦国的气势,比以往盛了许多。”

  “此战秦军虽靠突袭占得先机,但能正面击退李帅大军,足见其军力已非昔日可比,显然有了十足的自信。”

  “若无足够依仗,怎敢如此决绝地与我大唐对峙?”

  长孙无忌低声感慨,语气中带着几分凝重。

  无论秦军用了何种策略取胜,结果本身已说明问题。

  一斑可窥全豹,单从这一役便能看出,秦国在兵械、士气、国力各方面均已大幅提升。

  众人听罢,皆点头称是。

  唯有武媚娘微微扬眉,轻启朱唇:“我对局势的看法,与长孙大人略有出入。”

  众人目光随之落在她身上。

  如今她在百骑司身居要职,屡次献策精准狠辣,令人刮目相看。

  李世民对她信任有加,连核心议政也允许她列席。

  “讲。”

  李世民略一点头,目光沉静。

  武媚娘所言向来切中要害,他向来乐于倾听。

  “陛下,秦国眼下并非表面那般稳固,其强势姿态,反倒像是掩饰虚弱。”

  她语调平缓,眼底却透出锐利光芒。

  “据我所获密报,此前宋国八十万大军分两路进兵,一路援汴梁,一路直扑秦国武安城。”

  “武安一役,秦军折损十余万,连白起也在阵中陨落。”

  “此事至今被封锁消息,足见秦国正竭力遮掩内部困境。”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这般强硬,更像是虚张声势,意图震慑天下诸侯,掩盖自身不足。”

  此言一出,满殿俱惊。

  众人内心震荡不已。

  尤其是那两条情报——损兵十万有余,白起身死!

  白起乃秦国镇国之柱,战功赫赫,威震四海,素有“人屠”之名,多年来稳守边疆,无人敢犯。

  如今这位杀神竟已战死沙场!

  “白起……竟死了?”

  李世民瞳孔微缩,难掩震惊。

  他也是首次听闻此事,心头如遭重击。

  白起之亡,对秦国而言,远比失去一支大军更为沉重。

  “陛下,是否可趁其内虚,出兵制敌?”

  房玄龄目光灼灼,声音低而有力。

  秦国隐瞒白起死讯,恰恰暴露了其处境艰难。

  若唐国此刻出兵攻秦,极有可能一战定乾坤,将秦国与宋地尽数纳入版图。

  坐享其成,不费大力便可得天下之利。

  一旦大唐吞并这两片广袤疆土,国力必将暴涨,跃居中原诸国之首,连汉国也难以望其项背。

  届时不仅可主宰中原局势,甚至能与北境的元帝国分庭抗礼,逐鹿天下。

  此念一起,殿中众人皆心潮翻涌,热血难抑。

  所有视线齐刷刷落在李世民身上。

  目光如炬,充满期待。

  李世民面容沉静,未露声色,然内心早已波澜起伏,指节因紧握而泛白。

  吞并两国的巨大诱惑,任谁也难以不动心。

  可他亦深知其中风险。

  秦国当真已无力再战?倘若误判形势,迎来猛烈反击,后果不堪设想。

  眼下寒冬将至,唐国并未完成全面动员,仓促开战恐引祸端。

  但若按兵不动,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便会悄然流逝……

  李世民心中天人交战,难以决断。

  年过四十,长居宫中理政,昔日锋芒早已被岁月磨平,不再有少年时的雷霆手段。

  若是年轻之际,必当立下军令,挥师西进,何须反复权衡?

  如今却总思前想后,难下狠心。

  “终究是不如从前了。”

  他清楚自己迟疑的缘由,心底默默一叹。

  往日未曾察觉,越是面临重大抉择,越能感受到暮气渐深。

  这个时代,正属于扶苏那般敢闯敢拼的新人,已非他这代人的舞台。

  嬴政已有继业之人,可大唐的未来托付给谁?李承乾,真能担起山河重任吗?

  思绪飘远,恍惚间竟忘了身在何处。

  “陛下,您可有决断?”

  杜如晦见其神情恍惚,轻声唤道。

  李世民猛然回神,迎上满殿目光,略一沉吟,摆手道:“罢了,此举太过凶险。”

  “冬寒将临,南方必遭大雪肆虐,流民四起。”

  “此时兴兵伐秦,实非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