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立新君!-《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王翦勒住战马,目光扫过远处溃散的唐军,却没有下令追击。

  他要的只是让唐国记住这一击之痛,而非彻底撕破脸皮。倘若真将李靖的部队尽数歼灭,甚至将其本人留下,唐国势必倾尽全力报复,战火再起,对秦国并无好处。

  “痛快!这种打法才叫过瘾!”

  蒙恬浑身染血,长枪斜拖,策马奔至王翦身侧,脸上满是酣战后的兴奋。

  自燕云一役后,他对唐军那副目中无人的姿态早已心生不满,总觉得他们仗着名头四处逞威。

  如今终于正面将其击溃,心中的郁结如冰雪消融。

  “收兵整队,回汴梁复命。”

  王翦轻声道,“任务已成,无需多留。”

  他心头松缓,此战胜得干脆。唐军根本没料到秦军会如此果决出手,措手不及之下阵脚大乱。

  胜负既定,过程是否光明已不重要。

  大军迅速清理战场,旗帜重整,踏着夕阳归途返回汴梁。

  一场激战之后,十万秦军正面击溃二十万唐军,战绩赫然在册。

  纵使手段未必堂皇,可兵法本就讲究机变。

  世人只知结果——大唐军神李靖,竟败于王翦之手,以双倍兵力落得惨败,此事足以震动天下。

  李靖原为援宋而来,意图以军威慑迫秦国退兵,逼其释放赵构。

  可他未曾料到,扶苏毫无退意。

  你不退?那就打到你无力再言。

  一向自负的唐人这次栽在了扶苏手中,败得毫无颜面。

  伤亡惨重之下,李靖只得率残部撤离宋境——准确地说,是撤离已被秦国接管的旧宋疆土,匆匆退回大唐。

  自此,秦唐之间的裂痕再也无法弥合。关系恶化已成定局,但这本就是秦国崛起路上注定要面对的局面。

  如今不过提前揭开帷幕。

  消息如狂风席卷列国:李靖亲率二十万大军竟被王翦所破,连同赵构发布的降书与割地赔款诏令一同传开,举世哗然。

  谁也没想到这场秦宋之战竟以如此方式落幕。

  宋国不仅丢了三分之二国土,连都城也被攻陷,君主被俘。传闻王室成员几乎尽数遭戮,仅余一名幼童幸免,国脉几近断绝。

  虽未亡国,但宋国元气大伤,从强国之首沦为边缘小邦。

  而曾被视作偏居一隅的秦国,却借此一跃而起,领土翻了两倍,反超邻近的唐国。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刚结束对宋作战后,又正面击败了被誉为“军神”的李靖。

  这一连串变故,如惊雷炸响,震得各国久久无言。

  秦国接连战胜唐国与宋国,展现出其依旧不可小觑的军事实力。

  经历与宋国的大战后,秦国并未衰弱,反而气势更盛,远非可以轻易撼动。

  天下人皆已看清。

  秦之强盛,已成大势,难以阻挡。

  江南道未受战火波及,成为宋国最后的安宁之地。

  扬州位居其中,乃江南首屈一指的大城。

  与扬州齐名者,仅有杭州、苏州,以及深处腹地的金陵。

  此四城并立,撑起江南道的脊梁,亦是宋国最繁华之所。

  仅这一个道,便贡献了全国近三成的财富与赋税。

  其富饶程度可见一斑,实为宋国命脉所在。

  然王都不在此处,而设于北方的汴梁。

  只因再往南行,便是元汗国边界。

  一旦边境有失,敌军便可长驱直入,直捣江南腹地。

  为保全局,王都择于国土中心,便于调度四方。

  为御外患,宋国在江南边境布防三十万精兵,由狄青统帅镇守。

  扬州另配有十万水师,凭借密布河网,纵横江面,无人能敌。

  纵使如今半壁江山沦陷,只要江南道尚存,宋国便仍有翻盘之机。

  那日黑冰台追杀王室逃眷,除三王子赵慎一支侥幸脱身,其余尽数被擒。

  扶苏将其拖于阵前示众,血染黄沙。

  护送赵慎者正是王安石。

  他携幼主一路奔逃,不敢片刻停留,沿水路疾赴扬州。

  途中恰遇吴瑜率扬州水师北上勤王。

  原欲遣部将护送赵慎回城,自己领兵驰援汴梁。

  却于中途迎上溃败残军,方知汴梁已破,赵构被俘,皇族子弟无一生还。

  形势骤变,吴瑜当即决断,调转方向,亲自护卫赵慎南归。

  不久之后,孟珙亦率三十万大军抵达江南,与吴瑜会师扬州。

  残存忠臣良将,再度聚首于此。

  扬州城守府内,正堂高座。

  王安石、吴瑜、孟珙、韩世忠、辛弃疾等人列席两侧。

  堂中另有一幼童端坐主位,年仅七八岁,神情怯弱。

  此人正是宋国唯一存续的皇室血脉——赵构第三子,赵慎。

  环视满堂重臣,他眼中满是迷茫与惶恐。

  不知今日为何被带至此处,更不明白,自己的命运即将改写。

  赵慎的手微微发颤,情不自禁地拽住了身旁那位身穿赤红蟒袍太监的袖角,试图借这细微的动作稳住心神。

  王安石将他的举动看在眼里,心头悄然一沉,随即敛起情绪,目光扫过殿中众人,声音低而有力。

  “诸位既已齐聚于此,便不再耽搁。”

  “今日所议,乃立新君之事。”

  话音未落,满堂骤然寂静,仿佛连呼吸都凝滞了。

  所有人的视线齐刷刷落在王安石身上,有人惊愕,有人迟疑,也有人暗自揣度。

  他并未回避这些目光,反而缓缓道:“当今圣上身陷秦境,其名被用于颁行伪诏,号令四海。若任其发展,国将不国。”

  “唯有另立明主,正本清源,方能重聚天下人心。”

  “本相恳请,奉三王子殿下登基,承继大宋正统。诸公以为如何?”

  言罢,殿内空气如冰封一般。

  赵构如今虽为君王,实则已被扶苏掌控。自汴梁陷落之后,一道道以赵构之名发出的诏书接连传至各地——割地、赔款、臣服,步步紧逼。

  一旦再有“归降大秦、永为属国”之令下达,他们身为臣子,是接旨俯首,还是举旗抗命?

  王安石早在接到割地诏书那一刻,便已决意另立新君。

  唯有如此,才能斩断秦国借名乱政之路。

  新君即位,则旧主退居太上,纵使扶苏仍以赵构之名发令,亦不再具法统效力。

  可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

  王安石话音刚落,便见一人越众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