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甲乙两榜-《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民间一片喧腾,考生却是愁云密布。

  起初以为是自己学识不足,待考后与同窗反复推敲,依旧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这才意识到——并非个人愚钝,而是题目本身已超出了常理范畴。

  那岂非意味着,凡选乙卷者,皆难逃落第命运?

  一时怨声四起。燕云士子与秦地考生破天荒联手,齐聚王宫门前,陈情请愿。

  人群聚集,声势浩大,守门将士难以应对。

  章邯焦头烂额,最终只得请出主考官张仪亲自出面安抚。

  原来他国科举评分,向来模糊,仅分通过与否。评判之际,阅卷之人喜好左右结果。若文章笔迹潦草,或辞句不合口味,即便内容尚可,也能挑出毛病压分。

  于是聪明者另辟蹊径:通篇歌功颂德,极力称颂朝廷、君主与国家体制。

  这般文章,谁敢轻易否定?忠心昭然,哪怕逻辑疏漏,也只能给个体面分数。

  一个低分就能决定你的前程,谁还敢轻易得罪?

  会试之中,多数文章流于形式,满纸阿谀之词,久而久之,真正有才之人反而难以脱颖而出,国家用人之路自然受阻。

  并非所有考生皆趋炎附势。

  此次应考者中,来自燕云一带的士子不在少数,他们所作文章扎实厚重,颇具真知灼见,整体水准不容小觑。

  可评卷终究依赖个人判断,尺度宽严,往往因人而异。

  扶苏深知此弊,于是亲自设计了一套评分章程。他所呈上的这份乙卷,条理清晰,每项标准皆有明文规定。

  虽不能彻底消除主观色彩,却已将其影响压至最低,使得评判趋于公正透明。

  评分规则公开张贴,甲卷与乙卷各自独立排名,互不牵连。

  张仪奉礼部之命出面说明后,原本喧哗抗议的学子们纷纷点头称是,陆续返回居所。

  他们最担忧的,正是甲卷考生的成绩会被拿来与乙卷比较。

  今年试题分明是甲卷简易、乙卷艰深,若统一划线定榜,选答乙卷的考生必将惨遭压制。

  如此做法,显然失之公允。

  如今王宫正式颁令澄清,众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只等放榜之日来临。

  无人知晓的是,在榜单对外公布之前,甲乙两榜的全部名次早已送抵御前,由扶苏亲自审阅。

  ......

  秦王宫,行宫大殿之内。

  扶苏正翻阅李斯等人递上的科考录籍。

  本届应试者逾数万之众,加之燕云十六州急需官吏补充,朝廷遂将录取名额由三百增至六百。

  人数虽增,但能从近四万人中跻身前六百,无一不是才学出众之辈。

  扶苏先看乙榜名录。

  “乙榜第一,沈括;第二,范雎;第三,富弼;第四,寇准……”

  他低声念出名字,目光微动。

  这四人竟无一陌生,反而如雷贯耳!

  范雎原是秦国史书中赫赫有名的宰辅,其才略可与卫鞅并列。

  扶苏一直困惑于这一世的秦国朝堂上不见其人,未曾想此人尚隐于民间。

  此次科考一举将其发掘,且高居乙榜第二,实乃意外之喜。

  再看其余三人——富弼、寇准、沈括。

  皆为宋国历史上声名显赫之臣,治世能手,青史留名。

  一次科举竟能汇聚如此众多栋梁之材,实在难得。

  简直是天赐良机。

  扶苏心中欣喜,将这几个名字牢牢记下,随即继续向下翻阅。

  往下翻去,名单上的名字愈发陌生,再无耳熟能详的人物。

  扶苏草草扫过一眼,便转而拿起甲榜细看。

  榜首写着寇准二字,其后是富弼,第三位为沈括,范雎仅列于三十名之外。

  他继续浏览,眉心渐渐收紧,嘴角的笑意悄然褪去。

  李斯并未留意到他的神情变化,依旧面带喜色道:“殿下,富弼、寇准与沈括三人确有过人之处。”

  “他们的答卷臣已通览,策论写得极为精辟。”

  “尤以富弼为甚,所提八策条理清晰,直指我大秦政令之疏漏,稍加润色便可付诸实施。”

  “寇准所呈安国六策,格局开阔,思虑深远,实属栋梁之材。”

  “沈括虽略显青涩,不及前二者老练,但才思亦远超同辈。”

  “况且此子乙卷竟得九十七分,第二名范雎不过八十三分,几近满分,实属罕见。”

  李斯逐一评点,言语中满是赞许。

  扶苏却长叹一声,缓缓摇头:“这张榜单,不能公布。”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

  榜单竟不能公开?

  张仪回过神来,眉头微皱:“殿下,此榜经多方复核,毫无差池,排名亦公正无疑,为何不可示众?”

  “你们当真未曾察觉?”

  扶苏抬眸环视众人,将甲乙两榜并排铺开,声音低沉:“乙榜之中,仅有两百人为我大秦本土学子;而甲榜上榜者不足三十,余下皆出自燕云之地。”

  “朝廷设科取士,结果金榜之上多为外乡之人,一旦传扬出去,我秦国士子心中作何感想?”

  他心中烦闷难解。

  本以为设立双榜、简化甲卷科目已可为本国学子争取优势,却不料仍被燕云考生全面压制。

  合计上榜者尚不足三百,这般局面怎不令人忧心?

  细想之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宋地重教兴学,孩童六岁即入蒙馆,少年登科者屡见不鲜。

  反观秦国,少年习骑射者众多,然自幼攻读诗书者寥寥,如何能与之相较?

  乙榜考较杂学,不专凭经义,故尚有两百余秦人入选。

  可甲榜专测文墨才识,连范雎都仅列三十开外。

  其余秦地士子,更无立足之地。

  燕云十六州虽已划入秦国版图,但人心未稳,归属感尚浅。

  此次科举放榜,登第者竟清一色来自燕云,秦地学子心中自是难平。

  闹事不会发生,可失落与愤懑却难以避免,面子上实在挂不住。

  扶苏话音落下,卫鞅、李斯等人纷纷醒悟此事背后的波澜,迅速理清其中利害。

  “这的确棘手。”

  苏秦眉头深锁,默然片刻后向扶苏进言:“殿下,不如调整榜单,将几位落选的秦地才俊补录上榜。”

  “至于被替换下来的燕云士子,暗中授予要职,加以厚待。”